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心理学笔记.docx

    • 资源ID:9025734       资源大小:73.36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心理学笔记.docx

    1、医学心理学笔记第一讲 绪论医学与心理学相互影响(常识证据、临床证据、实验证据)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中的心身相关性,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科。学科性质:与基础、临床、预防等学科的交叉,是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心理门诊中的专业应用。(交叉、基础、应用)研究范围: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习得性无助)心身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机制(敌意与冠心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中的作用规律(积极情绪类型与对感冒的易感性)各种疾病过程中心理/行为变化及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干预的方法(认知行为应激管理在乳

    2、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医生最反感的患者行为)医学模式:是各种医学观念的结合,通过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而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医学心理学的必要性: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重视躯体因素,“见病不见人”)需要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生理因素)转化。1977年Engel GL提出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恶性肿瘤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

    3、和认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医学模式和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整体观(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心身统一观(心身互相联系)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人与环境密切联系,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主动调节和适应观(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作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行为定量:一般描述(语言记载)序量化(等级评估)间接定量(心理调查问卷或评定量表)直接定量(直接测定)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按使用的手段分为:观察法(观察、收集数据)调查法(晤谈、问卷等)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

    4、实验法(实验操作)。按研究对象数量分为:个案研究与抽样调查。按研究开展的时间分为: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实验法的优点: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必须严格排除无关变量,不能排除的要求保持恒定。个案研究:对单一案例的研究,关键在于从个体推到整体的普遍意义。抽样调查:通过科学抽样所做的较大样本的研究,关键在于取样的科学性。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问题的发展规律。可分为前瞻性研究(追踪到将来,更有科学价值)和回顾性研究(回溯到过去)。横向研究:对在某些方面匹配的被试,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定。第二讲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行为学习理论、精神分析

    5、理论、认知理论、心理生物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定义:外部动作(狭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广义)。行为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由巴甫洛夫提出,又称反应性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个体被动接受刺激)。实验:铃声和狗的唾液分泌、恐惧实验。构成要素: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如摇铃给狗喂肉促使唾液分泌)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

    6、件反射,如从怕老鼠到怕兔子)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如摇铃不给狗喂肉导致唾液分泌逐渐减少)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斯金纳提出。某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个体主动做出的行为产生了刺激)。实验:鸽子和红灯、老鼠和杠杆。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正强化(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是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社

    7、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的,而不一定要通过条件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实验:孩子和大人玩玩具。观察学习的四个具体过程:注意过程(集中注意观察)保持过程(把观察所得存在记忆中)行动过程(运用、再现行为)动机过程和强化过程(使一项模仿实际实行与否的制约因素,这一过程会影响前面三种过程)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SOR(刺激个体生理、心理反应)的关系。行为学习理论的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以

    8、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包括心理结构理论、人格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结构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意识: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如人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潜意识:又称无意识,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被压抑的欲望。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目前未被意识到,但在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下可以意识到的心理要素。如在被询问上一个生日干了什么之前。对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影响较大的主要在潜意识层面。人格理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

    9、部分。本我: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一种遗传下来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快乐的满足)。自我:存在于意识中,主要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协调本我和超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超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遵循至善原则(监督、管束个体行为)。在健康的人身上,由自我起主导作用,很好地协调超我和本我的许多要求(在快乐原则和道德原则的双重控制下的健康心理)。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驱力(吃喝拉撒等)和种系保存驱力(性驱力)。从性驱力发出的能量称为利比多,性驱力和利比多在变态行为的产生

    10、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死的本能主要指攻击驱力,包括伤害他人(战争)或伤害自己(自杀)的潜意识的欲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间经常产生冲突,如夫妻间的爱恨交加。根据利比多的发展将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性的快乐,口欲期留下问题的人受到刺激就暴食。肛欲期(1-3岁):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感知性的快乐,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吝啬、洁癖、刻板等。性器期(俄底普斯期)(3-6岁):开始注意两性的差别,产生恋母(父)情结和阉割焦虑,性器期留下问题的人有人格障碍或产生变态行为。潜伏期(6-11岁):性力由内转到外界,性的发展一时停滞。生殖期(青春期以后):建立家庭外

    11、亲密客体关系,个性形成,认知功能发展,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精神分析理论的医学意义: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或病人的自由联想挖掘和疏泄压抑着的心理冲突,经领悟理解以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很深广的影响,但缺乏实验室证据三、认知理论认知的概念:是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流派的SR(刺激反应)公式,也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潜意识(本能)决定论。强调意识(理性

    12、)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人的主动性,同时重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认识理论主要有艾利斯的ABC理论和贝克的逻辑错误基模理论。艾利斯的ABC理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Activating events)是否引起某种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关键在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和信念(Beliefs)。换句话说,就是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ABC:A代表诱发事件或某种经历和当事人对这一事件或经历的推论和解释。B代表对这一事件的信念。C代表信念所导致的认知、情绪与行为方面的结果。(比如,A=好朋友没向我打招呼&他一定是不喜欢我了,B=我没有好朋友&我不受欢迎,

    13、C=孤独抑郁)ABC的发生并不是单独进行的,还会引发连锁反应,A、B、C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从而引发一连串的反应。贝克的逻辑错误基模理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后在具有逻辑错误的思维的影响下促成的。常见的逻辑错误思维(认知歪曲):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的思维认知理论的医学意义:强调个体的认知对其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由此而发展了认知治疗结合行为学习理论和方法,形成认知行为疗法,强调SOR的关系四、心理生物学理论概念:以生物学的方法探索心理过程和心身相关的规律。研究历史:情绪的丘脑假说(20世纪20年代,认为情绪控制的中枢在丘脑)应激学

    14、说(20世纪30年代,认为应激是机体对恐惧等各种有害因素进行抵御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情绪中枢(20世纪40年代,发现利用电刺激猫脑的特定部位可以引发特定情绪反应)心身相关(20世纪40年代,研究精神因素对胃瘘患者胃液分泌的影响)研究现状:心身相关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微观方面)和各种心理因素对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宏观方面)。常用的研究手段:分子遗传学技术、脑影像技术、神经电生理、生物化学分析、心理应激测试(以心理作业为应激源,配合各种生物参数的记录)、脑的高级神经网络理论。五、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对精神分析和行为学习的反动,强调研究正常人,强调人的潜能,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主

    15、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马斯洛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或者自我实现者,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需求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满足高一层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第一层的需要(有例外)。长期处于需要得不到满足状态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理论对潜能的理解:人都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理解、维持自我健康成长的潜能。当环境阻碍自我实现时便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疾病。自我理论:“自我”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关于心理失调理

    16、论的基础。他认为行为是基于对自己的看法而定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是心理问题的根源。二者差距太大,使人焦虑不安;二者差距缩小,会使人感到幸福和愉快。人本主义理论的医学意义:罗杰斯认为,个体成长受阻是因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的是“条件性积极关注”,迫使他歪曲自己真实的感觉,并不自觉地将他人价值观内化。以至于渐渐地出现“自我意识”不良以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这往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由此他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扩展到教育、人际等方面第三讲 心理学基础人的心理具有生物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传统上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7、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一、心理学的脑基础心理是脑的功能(证据:动物进化过程中脑越来越复杂、个体成熟和心理成熟是以脑成熟为基础的)。脑的三个基本机能系统:调节张力和觉醒状态的系统(保证完整的心理过程和实现指向性活动)接受、加工、储存信息的系统(一级区用于接受特异信息,并产生感觉功能;二级区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特征提取,并形成知觉功能;三级区则进行更高级、更抽象的加工和存储)计划调节和控制复杂心理活动的系统(负责运动计划、调节和控制的系统,言语的参与下进行)三个基本机能系统的联合作用下完成正常活动(比如,视觉,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一定的觉醒水平,实现对视觉信息的分析和综合,而使眼

    18、睛随目标运动)。大脑两半球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左半球在语言的和与语言有关的概念、抽象、逻辑分析能力上占优势。右半球机在空间知觉、音乐绘画等整体形象、具体思维能力上占优势。两半球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协作。二、心理学的社会学基础心理的社会属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社会化: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信息。三、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指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感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

    19、映(比如,眼镜圆圈和线)。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比如,眼镜眼镜)。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有选择地以某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使之从周围事物中区分出来。不仅与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有关,也与知觉者的主观有关。理解性: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比如,小孩子第一次看到猫称之为狗)。整体性:知觉到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依据以往经验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比如,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比如,从一定的倾斜角度看一个长方形时仍然认

    20、为它是一个长方形)。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即对外界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分类: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意识是否参与记忆的提取过程)(比如,有意识回想学过的单词就是外显记忆,而走进书房无意识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就是内隐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记忆获得的方式)。1.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往往需要意识,包括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2.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往往不需要意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长短)。1.感觉记忆只能保留很短时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加工而来,一般为72个记忆单位。3.长时记忆是指深入加工后在

    21、头脑中长期储存的记忆,容量几乎无限,几乎终身保持。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可分为有意和无意(比如,背书是有意,被广告洗脑是无意)。保持: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再认与再现:均为提取信息的过程。再认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比如,认出很久不见的朋友)。再现(回忆)是人们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重现的过程(回想起来)。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错误地再认或回忆。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压抑说。思维: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重要特征有概括性(比如,将针筒、手术刀等统称为医疗

    22、工具)和间接性(比如,根据心电图判断病人心肌缺血)。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化、体系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认识问题(明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所具有的特点与条件)、提出假设(提出可采用的解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验证假设(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问题在问题解决者头脑中如何呈现)知识定势(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比如,电脑坏时倾向于重启)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比如,

    23、倾向于把榔头用来敲)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比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动机个性情绪注意: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不能单独进行或完成。注意分类: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比如,抬头望飞过的飞机)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比如,劳动、学习、工作)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比如,熟练地阅读、打字、开车等)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同一时间内所注意的对象的数量,一般是72个记忆单位。注意稳定性:长时间保持对某事物的注意。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注意不同对象。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将注意转

    24、移到新的对象。四、情感过程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情感: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两者区别:情绪针对生理性需要是否满足,可用于动物和人。比如,到食堂吃法发现喜欢吃的肉没了产生的小情绪。它具有情景性、冲动性、外显性,比较不稳定。而情感针对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只可用于人。以上特性不明显,较为稳定。情绪的内容包括:情绪的内部体验:按照对立的性质表现有肯定否定、强弱、简单复杂、积极消极等。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情绪的生理反应:几乎涉及所有的系统、器官和组织。使情绪成为医学心理学中具有

    25、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概念。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厌恶、惊奇、(轻蔑)。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组合,厌恶、嫉妒、喜欢等。常见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情绪状态: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包括:心境: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带有渲染性的基础情绪状态。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比如,下雨+不良的心境=真讨厌又下雨,下雨+良好的心境=空气真清新)。激情: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应激:机体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个体对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比如,面对自然灾害,人在刹那间处于的状态)。高级社会性情感分类:道德感:衡量人的行为是否

    26、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理智感:个人对智力活动的需要和意愿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求知欲、好奇心等)。情绪的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由环境激起的内脏活动导致情绪,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比如,车从身边快速驶过引起的后怕)。坎农-巴德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中心在丘脑(外界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反馈至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向下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情绪的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发生的重要作用(比如,人分别在森林和动物园看到熊所引起的情绪不同)。情绪的认知生理理论:认知、生

    27、理唤起和环境三因素说。生理唤醒是情绪的必要条件,但真正的情绪是由对唤醒状态赋予的“标记”决定的,即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比如,实验组注射肾上腺素,分为告知组、未告知组、误告知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控制组未经受生理唤醒,告知组能正确解释自身的生理唤醒,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把生理唤醒与情境联系起来并表现相应的情绪行为)。情绪的脑机制:坎农的丘脑学说网状结构激活学说(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边缘系统与情绪的植物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情绪也起重要的认知调控作用(多种递质)情绪的外周生理变化(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躯体功能共同作用,缺乏特异性,不同情绪可能引起相似生理反应。

    28、情绪生理反应的记录指标:皮肤电位、脑电位、心率、血压、呼吸深浅和次数等生理反应相应实验记录指标(测谎仪原理)。情绪的功能: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适当的紧张情绪状态往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情绪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情是重要的非语词信息)情绪与人类适应(人类的许多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是曾有适应意义的或有用动作的残留物,但这种“残留物”有可能会成为影响身体和心理功能的有害因素。比如,人类祖先在遇到强大敌人时会装死,但保留到现在就成了木僵症)情绪与健康(与病因、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密切相关)情绪调节(改变目标(需要)、调整认知、改变环境、应对、求助)五、意志过程概念: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支

    29、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知、情感和个性密切相关。意志过程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目标确定、方法与策略。比如,去大食堂or临湖大食堂走过去)执行决定阶段(知、情、意协调,克服困难)意志品质: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明确的、稳定的意志特点。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等。六、个性定义:个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特征:稳定性(一时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被认定为个性,但不意味着排斥个性的可变性)独特性(但个性中还存在着共性)整体性(许多心理特征组成个性。若无整体性则产生多重人格)社会性(包括相应的世界观、价值

    30、观、兴趣和性格等。若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则不可能形成人格)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自我感知、自我观念等(认识方面),自尊、自信、自豪等(情感方面),自我监督等(意志方面)。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环境与教育个人生活实践人格理论(比较倾向于人格中的性格):特质(将一系列刺激反应归纳为一个个特质。比如,见人热情、空闲外出等归纳为交际特质)特质与维度(将人格分为两个基本维度外向内向维度和情绪稳定不稳定维度,划分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对

    31、应八种特质,并分别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大五”模型(外向性、和悦性(善良、亲切)、公正性(负责、谨慎)、情绪性(稳定、冷静)、创造性)个性的内容:需要概念: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分类:可分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等。需要层次学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动机和挫折动机概念: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动机具有激发、调节与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动机冲突/动机斗争的基本形式: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相同的吸引力,二者必选其一(比如,想瘦又想吃)。双避冲突:两个威胁或厌恶事物,但必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比如,怕牙疼又怕牙医)。趋避冲突:对单一的事物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比如,病人对于手术的态度)。双重趋避式冲突:对多个各有利弊的目标拿不定主意,但必须选其一(比如,治一种病有多种方案)。挫折概念: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产生原因: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因素,客观因素有限,主观因素无限。影响挫折程度的因素:动机是否重要、个体的期望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能力能力定义:直接影响人的活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心理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