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docx

    • 资源ID:9294550       资源大小:350.5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docx

    1、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第一讲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要求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相

    2、互关系示意图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3、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考点常考题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图示资料为背景考查自

    4、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示意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第(3)题,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

    5、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3)(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读图析图能力(十)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物质循环示意图形式简单,但是可以表现的内容丰富,可以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洋流分布,也可以表示热力环流、生物循环。物质循环模式图既显示了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判读这类图示,关

    6、键是把握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即各箭头代表的作用形式和含义。熟知典型图示图1某循环模式图图2某区域循环示意图图3某物质循环图掌握判读技巧物质循环示意图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它往往伴随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流动,在分析该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区分不同的物质循环类型确定物质循环类型,首先要掌握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水循环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洋流模式图等(如图1可代表水循环侧视图、热力环流侧视图、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图)。其次要注意从图中把握关键信息、提示性词语、标志性环节等(如图2中由“水汽输送”可知为水循环示意

    7、图,图3中由岩石类型可知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2把握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的本质和环节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本质是三大类岩石、岩浆之间的转化,主要环节即各箭头的含义(如图3中为外力作用、代表重熔再生、代表岩浆活动、代表高温高压作用、代表变质作用)。3关注物质循环图中物质的运动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若图1代表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侧视图,则G为陆地、H为海洋,代表北半球冬季。代表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若图1代表大洋环流示意图,则由洋流流向及分布规律判断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4抓住物质循环图中的关键信息若图1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箭头表示气流下沉,近地面G处气温低、气压高,箭头表示气流上升,近

    8、地面H处气温高、气压低。应用“读图规范”典例(2014曲靖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1)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A乙为海洋,甲为陆地B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C环节能给陆地补充淡水D环节一定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2)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渔场的是()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这类图示图名的呈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一图一名”,则这个图在该命题背景下只表示一种循环图,图名直接在题干或图的一侧呈现;二是“一图多名”,则这个图可能表示不同类型的循环模式,则图名要根据不同题干表述来判断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9、若图示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丙、丁表示相应的高空位置,依次表示为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若图示表示水平大洋环流,则甲、乙、丙、丁表示不同海域的四个地点,该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流动。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结合题目设置的选择项,对示意图表示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细致分析。第(1)题,在海陆间水循环中, 各环节的运动方向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蒸发环节为水汽输送提供水源;水汽输送通过大气运动,把水汽从海洋高空运送到陆地高空;降水为陆地补充淡水;地表径流一方面改变陆地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最终汇入海洋;另一方面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第(2)题, “甲、乙两地全

    10、年昼夜基本上平分”表明甲、乙两地在赤道附近,则该图示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环流模式圈。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促进水体更新,调节各圈层的热量传输,改造地表形态等;在洋流的影响下,渔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在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判断此图的最好方法是在图上标注每个环节的名称,或把不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根据各物质循环所涉及的环节和原理进行分析。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根据上述分析,对答案进行确定。第(1)题,甲为海洋,乙为陆地,A项错误;环节表示蒸发,

    11、环节表示水汽输送,我国的夏季风属于环节,B项错误;环节表示地表径流,它可能会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但并非一定,D项错误;环节表示降水,它能给陆地补充淡水,C项正确。第(2)题,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平分,则甲、乙两地位于赤道附近,该洋流系统为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丙地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大渔场。该图的判断一般不会太难,但如果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对知识不能综合应用,则容易造成选项的判断失误。答案:(1) C(2)C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

    12、(1)(2)题。(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C海陆间循环B海陆间循环B陆地内循环C陆地内循环A BC D(2)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a四川盆地多夜雨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A BC D解析:(1)C(2)D第(1)题,沉积岩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与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有密切关系。第(2)题,夜雨属于甲环节,应与c的含义相符;地下水对云贵高原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地下河,与b的含义相符;地壳隆起,使东非高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c的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

    13、果,与b的含义相符。课堂对点练习题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010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第(1)题,根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判断该区域陆地变化的特点,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等。干旱导致土壤缺水,易形成沙土,暴雨则容易导

    14、致地表泥土冲刷严重。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课时跟踪检测(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下图示意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从网络上收集的反映某区域地理环境的图片和建立的知识结构。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合该图的图名是()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B区域植被覆盖类型示意图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D区域地域分异示意图2该区

    15、域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地,与我国东部棉花产地相比,其棉花生产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A气温日较差小 B日照时间长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解析:1.A2.B第1题,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是与环境总体特征相一致,体现了整体性特征。第2题,由图片和知识结构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新疆,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4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

    16、辐射强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解析:3.D4.C第3题,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第4题,海南植被生长较快,与其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2014江南十校摸底)读图,完成56题。5使得雅鲁藏布江和黑龙江水文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箭头()A BC D6能反映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 BC D解析:5.A6.C 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不同河流

    17、的水文特征与河流区域内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等各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黑龙江和雅鲁藏布江水文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气候差异造成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示水文对地貌影响的是。(2014黄山七校联考)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7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8.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

    18、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7.A8.C第7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第8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2014上海金山区第一学期期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910题。9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

    19、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10.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 经济林面积增大 灌溉面积增加A B C D解析:9.C10.B第9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10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读下图,完成1112题。1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Aabc BdefCace Dbdf12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Ab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 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

    20、破坏森林、农田Ce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 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解析:11.B12.D第11题,读图可知,efd分别反映了人类与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气候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第12题,盐碱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平原是湿润地区,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二、综合题(共52分)13某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地球环境整体演变过程,对湖泊系统进行了模拟,下图为模拟过程图。读图回答问题。(24分)(1)图示湖泊系统包括的自然地理要素有_等。(6分)(2)图示ab阶段的湖泊系统演变,发生的变化是_,试分析主要原因。(10分)(3)到d阶段后,湖泊周

    21、围大气环境特征是什么?(8分)解析:本题通过湖泊演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第(1)题,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b阶段,湖泊中的鱼类消失,而水草等植物增多,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第(3)题,随着湖泊消失,该地的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增多。 答案:(1)气候、水、土壤、生物、地形(2)鱼类死亡,植物增多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3)降水减少,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多暴雨等恶劣天气。1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

    22、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6分)(2)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12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原因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正确提取图中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河流径流的减少,会影响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影响沿岸地区的土壤肥力,影响河口地区的渔业生产,影响河口地区的外力作用等。第(2)题,根据R河大峡谷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出影响大峡谷不同部位的气流状况,从而得出不同部位降水量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部位植被差异的原因。答案:(1)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2)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注意事项

    本文(备考资料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学案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