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基处理中的岩土工程进展.docx

    • 资源ID:9495889       资源大小:30.8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基处理中的岩土工程进展.docx

    1、地基处理中的岩土工程进展 地基处理中岩土工程的进展1.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意义地基处理(subsoil improvement;foundation treatment)是指对建筑物和设备的基础下的受力层进行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强化处理。根据青冶工程(QYETC)技术人员的经验,地基处理(foundation treatment )一般是指用于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土或岩石)的承载能力或抗渗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 。建筑物的地基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强度及稳定性问题;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渗漏问题;液化问题;特殊土的特殊问题。当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存在上述五类问题之一或其中几个时,即须采用地基

    2、处理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地基与建筑物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地基问题常常是造成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凡是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加固的天然土层上时,这种地基称之为天然地基。若天然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等要求,则事先要经过人工处理后再建造基础,这种地基加固称为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的对象是软弱地基和特殊土地基。通过换填、夯实、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用以改良土的工程特性。地基处理主要目的有:1) 提高地基的抗剪切强度;2)降低地基的压缩性;3)改善地基的透水特性;4)改善地基的动力特性;5)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2.历史回顾地基处理是古老而又年轻的领域,

    3、许多现代的地基处理技术都可在古代找到它的雏形。地基处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采用竹子、木头以及麦秸等来加固地基。向软土中夯入碎石等材料以挤密软土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此外,利用夯实的灰土和三合土等作为建(构)筑物垫层,在我国古建筑中就更为广泛。如经历了无数次地震已屹立了一千多年的西安小雁塔,就是采用了分层夯实的3m多厚的黄土垫层;陕西扶风塔的垫层,也是采用了分层夯实的拌合了石灰的黄土;在更为著名的万里长城的建设中,石灰也常常被用来加固软弱地基。地基处理技术在解放后,尤其是近三十余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回顾六

    4、十余年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20世纪50、60年代及70年代末至现在这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时,由于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为了满足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大量地基处理技术从前苏联引进国门。随着当时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出现了一个地基处理技术引进和开发的应用高潮。这个时期,砂石垫层法、砂桩挤密法、石灰桩、化学灌浆法、重锤夯实法、堆载预压法、挤密土桩和灰土桩、预浸水法以及井点降水等地基处理技术先后被引进或开发使用。但是,受当时对地基处理加固机理研究和认识水平及地基处理实践经验的限制,在地基处理中主要是参照前苏联的规范和实践经验,仍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工业及民用建筑发展水

    5、平和机械化施工水平相适应,这个时期最为广泛使用的垫层等浅层处理法。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最主要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伴随着沿海地区大批工业项目的上马兴建,尤其是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大型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和沿海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大批国外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被引进,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3.地基处理方法分类及岩土工程新技术 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无非是置换、夯实、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千百年以前以至迄今仍然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基处理的方法具有多种处理的效果。如碎石桩具有置换、挤密、排水和加

    6、筋的多重作用;石灰桩有挤密又吸水,吸水后又进一步挤密等,因而一种处理方法可能具有多种处理效果。地基处理主要分为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有的工程,不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而只采取基础工程措施;有的工程还同时对地基的土和岩石加固,以改善其工程性质。选定适当的基础形式,不需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就可满足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反之,已进行加固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如处理不当,往往发生工程事故,且事后补救大多比较困难。因此,对地基处理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3.1 基础工程措施 3.1.1 浅基础 通常把埋置深度不大,只需经过

    7、挖槽、排水等普通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它可扩大建筑物与地基的接触面积,使上部荷载扩散。浅基础主要有:独立基础(如大部分柱基);条形基础(如墙基);筏形基础(如水闸底板)。当浅层土质不良,需把基础埋置于深处的较好地层时,就要建造各种类型的深基础,如桩基础、墩基础、沉井或沉箱基础、地下连续墙等。它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周围地层或下面较坚硬地层上。 3.1.2 桩基础 一种古老的地基处理方式。中国隋朝的郑州超化寺塔和五代的杭州湾海堤工程都采用桩基。按施工方法不同,桩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预制桩是将事先在工厂或施工现场制成的桩,用不同沉桩方法沉入地基;灌注桩是直接在设计桩位开孔,然后在孔内

    8、浇灌混凝土而成。 (1)碎(砂)石桩 碎石桩和砂桩总称为碎(砂)石桩,又称粗颗粒土桩,是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碎石或砂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大直径的碎(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 碎石桩最早出现在1835年,此后就被人们所遗忘。直至1937年由德国人发明了振动水冲法(简称振冲法)用来挤密砂土地基,直接形成挤密的砂土地基。20世纪50年代末,振冲法开始用来加固粘性土地基,并形成碎石桩。从此一般认为振冲法在粘性土中形成的密实碎石柱称为碎石桩。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相应产生,如沉管法、振动气冲法、袋装碎石桩法、强夯置换法等。它们的施工工艺虽不同于振冲法,但同样可

    9、形成密实的碎石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了“碎石桩”的名称。我国应用振冲法始于1977年,江苏省江阴市振冲器厂已正式投产系列振冲器供应市场。当前我国振冲设备也在不断改进,180kw大功率振冲器业已问世;为了克服振冲器法加固地基时要排除大量泥浆的弊病,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所采用干振冲法加固地基,在石家庄和承德等地区取得了效果。砂桩在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欧洲。但长期缺少实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砂桩的应用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样,砂桩在其应用初期,主要用于松散砂土地基的处理,最初采用的有冲孔捣实施工法,以后又采用射水振动施工法。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生了目前日本采用的振动

    10、式和冲击式的施工方法,并采用了自动记录装置,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处理深度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大。砂桩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后,在工业、交通、水利等建设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2)石灰桩石灰桩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在地基中成孔,然后灌入生石灰或按一定比例加入粉煤灰、炉渣、火山灰等掺合料及少量外加剂进行振密或夯实而形成的桩体,石灰桩与经改良的桩周土共同组成石灰桩复合地基以支承上部建筑物。我国将石灰作为建筑材料利用,始于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期。西方最早的石灰窑大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几乎所有古代文明的民族都懂得烧制石灰。用石灰加固软弱地基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但直到20世纪中叶,不论在我国

    11、或在国外,大多属于表层或浅层处理。我国于1953年开始对石灰桩进行了研究,当时天津大学与天津市等单位对生石灰的基本性质、加固机理、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由于当时条件,施工系手工操作,桩径仅100200mm,长度仅为2m,又因发现桩中心软弱等问题,所有工作未能继续。1975年至1980年间,北京铁路局勘测设计所、同济大学等单位进行了石灰桩与其他加固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证明了石灰桩的良好加固效果。直到1981年后,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面积软土地基采用生石灰与粉煤灰掺合料进行加固,仅南京市采用生石灰桩加固了50余幢房屋的软土地基,加固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取得了较好技术经济效

    12、果;其后,浙江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和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相继开展了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今后我国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石灰桩加固软基奠定了基础。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期间,美、德、英、法、原苏联、日、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开展石灰加固软基的研究和应用,在实现机械化施工和加大桩长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始拓宽了应用领域。当前,石灰桩的研究工作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是各种施工工艺的完善和实测总结设计所需的各种计算参数,使设计施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各地正努力扩大石灰桩的应用范围,以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3)土(或灰土、双灰)桩土(或灰土、双灰)桩挤密法是利

    13、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炸药爆破)在地基中成孔,通过“挤”压作用,使地基土得到加“密”,然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或灰土、粉煤灰加石灰)后夯实而成土(或灰土、双灰)桩。它们属于柔性桩,与桩间土共同组成复合地基。土(或灰土、双灰)桩挤密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比较,有如下主要特征:1)土(或灰土、双灰)桩挤密法是横向挤密,但可同样达到所要求加密处理后的最大干密度的指标;2)与土垫层相比,无需开挖和回填,因而节约了开挖和回填土方的工作量。比换填法缩短工期约一半;3)由于不受开挖和回填的限制,一般处理深度可达1215m;4)由于填入桩孔的材料均属于基地取材,因而比其他处理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填土的方法造价为

    14、低,尤其利用粉煤灰可变废为宝,取得很好的效益。国外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采用土(或灰土、双灰)桩挤密技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兰州等地使用过,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和杂填土地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几年来西安市建筑设计院大力研究和推广二灰挤密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是在碎石桩基础上加进一些石屑、粉煤灰和少量水泥,加水拌和制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粘结强度的桩,也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通过调整水泥掺量及配比,可使桩体强度等级在C5C20之间变化。这种地基加固方法吸取了振冲碎石桩和水泥搅

    15、拌桩的优点。第一,施工工艺与普通振动沉管灌注桩一样,工艺简单,与振冲碎石桩相比,无场地污染,振动影响也较小。第二,所用材料仅需少量水泥,便于就地取材,基础工程不会与上部结构争“三材”,这也是比水泥搅拌桩优越之处。第三,受力特性与水泥搅拌桩类似。CFG桩在受力特性方面介于碎石桩和钢筋混凝土桩之间。与碎石桩相比,CFG桩桩身具有一定的刚度,不属于散体材料桩,其桩体承载力取决于桩侧摩阻力和桩端端承力之和或桩体材料强度。当桩间土不能提供较大侧限力时,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高于碎石桩复合地基。与钢筋混凝土桩相比,桩体强度和刚度比一般混凝土小得多,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桩体材料的潜力,降低地基处理费用。 (5

    16、)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地基处理专利技术 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地基处理专利新技术(专利号ZL92114452.0),由高级工程师司炳文先生发明,是先在地基内成孔,将强夯重锤放入孔内,边加料边强夯或分层填料后强夯。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技术在第52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了最高奖-尤里卡金奖,这也是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唯一金奖。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技术与其它技术不同之处:是通过孔道将强夯引入到地基深处,用异型重锤对孔内填料自下而上分层进行高动能、超压强、强挤密的孔内深层强夯作业,使孔内的填料沿竖向深层压密固结的同时对桩周土进行横向的强力挤密加固,针对不同的土质

    17、,采用不同的工艺,使桩体获得串珠状、扩大头和托盘状,有利于桩与桩间土的紧密咬合,增大相互之间的摩阻力,地基处理后整体刚度均匀,承载力可提高29倍;变形模量高,沉降变形小,不受地下水影响,地基处理深度可达30米以上。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技术适用范围广,可适用于大厚度杂填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液化土、风化岩、膨胀土、红粘土以及具有地下人防工事、古墓、岩溶土洞、硬夹层软硬不均等各种复杂疑难的地基处理。该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就地取材,如:建筑碴土、工业无毒废料、素土、砂、毛石、砂卵石、粉煤灰、土夹石、灰土和混凝土等材料均可做成各种DDC桩。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地

    18、面振动小、施工噪音低、施工速度快;成桩直径0.63.0m,单桩处理面积1.014.0,不受季节限制,同时能消纳大量建筑垃圾,可在城区或危房改造居民区施工等特点。孔内深层强夯法(DDC)地基处理专利新技术,不仅用料范围广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地基领域内沿袭多年的传统观念,采用建筑垃圾(碴土:碎砖、瓦、砂、石、土、工业无毒废料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处理地基,变废为宝,不用钢筋、水泥,节省工程投资,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形成了具有绿色环保特征的地基处理新技术。 3.1.3 沉井基础和沉箱基础以沉井作为基础结构,将上部荷载传至地基的一种深基础。沉井是一个无底无盖的井筒,一般由刃脚、井壁、隔墙等部分组成。在沉

    19、井内挖土使其下沉,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混凝土封底、填心、修建顶盖,构成沉井基础。 沉井基础的特点是埋深较大,整体性好,稳定性好,具有较大的承载面积,能承受较大的垂直和水平荷载。此外,沉井既是基础,又是施工时的挡土和挡水围堰结构物,其施工工艺简便,技术稳妥可靠,无需特殊专业设备,并可做成补偿性基础,避免过大沉降,在深基础或地下结构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桥梁墩台基础、地下泵房、水池、油库、矿用竖井以及大型设备基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基础等。但沉井基础施工工期较长,对粉砂、细砂类土在井内抽水时易发生流砂现象,造成沉井倾斜;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的大孤石、树干或井底岩层表面倾斜过大,也将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20、沉箱基础又称之气压沉箱基础,它是以气压沉箱来修筑的桥梁墩台或其它构筑物的基础。 沉箱是从潜水钟发展起来的。1841年法国工程师M.特里热在采煤工程中为克服管状沉井下沉困难,把沉井的一段改装为气闸,成了沉箱,并提出了用管状沉箱建造水下基础的方案。1851年J.赖特在英国罗切斯特梅德韦河建桥时,首次下沉了深18.6米的管状沉箱。1859年法国弗勒尔-圣德尼在莱茵河上建桥时,下沉了底面和基底相同的矩形沉箱,以后被广泛应用。 早期的沉箱多用钢铁制造,以后又相继出现石沉箱、木沉箱、钢筋混凝土沉箱等。特大型的沉箱应推18781880年法国土伦干船坞钢沉箱,其平面为41144米。下沉最深的沉箱为1955年位

    21、于密西西比河上、跨度 655米的管道悬索桥,因采用了沉箱周围打深井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刃脚下工作最低处在静水位以下达44米。中国最先采用沉箱基础的是京山(北京山海关)铁路滦河桥(18921894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浙赣(浙江江西)铁路杭州钱塘江桥(19351937年),采用了沉箱下接桩基的联合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些桥梁如1955年建成的黎(塘)湛(江)铁路贵县郁江桥也曾使用沉箱基础,但以后逐渐为管柱及其他基础所替代。除上述气压沉箱外,还有一种被港口部门也称为沉箱的构筑物,其外形象一只有底无盖的箱子,因其不用压缩空气,可称无压沉箱(图2)。它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只能在水中而不

    22、能在土中下沉,故它和气压沉箱不同,不能作为深埋基础。一般多用在水流不急,地基或基床不受冲刷,地基沉降小,基础不需埋入土中或对沉降不敏感的构筑物,如港口岸壁、码头、防波堤、灯塔等工程。无压沉箱一般在岸边或船坞中制造,然后浮运就位,灌水和填充下沉,使之平稳沉到已整平的地基或抛石基床上。如箱内填砂石,沉箱要作顶盖。在基底土质较差时,也可先在水底挖一浅坑,打下若干基桩,在桩顶处灌筑水下混凝土承台,再将无压沉箱沉至已找平的承台面上,箱周下部也用水下混凝土围护。 3.1.4 地下连续墙 地下连续墙(diaphragm wall panel trench )开挖技术起源于欧洲。它是根据打井和石油钻井使用泥浆

    23、和水下浇注混凝土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1950年在意大利米兰首先采用了护壁泥浆地下连续墙施工,20世纪5060年代该项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前苏联得到推广,成为地下工程和深基础施工中有效的技术。 由于目前挖槽机械发展很快,与之相适应的挖槽工法层出不穷,有不少新的工法已经 地下连续墙施工不再使用膨润土泥浆,墙体材料已经由过去以混凝土为主而向多样化发展,不再单纯用于防渗或挡土支护,越来越多地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所以很难给地下连续墙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地下连续墙可以定义为:利用各种挖槽机械,借助于泥浆的护壁作用,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沟槽,并在其内浇注适当的材料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的连续的

    24、地下墙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下连续墙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中以日本在此技术上最为发达,已经累计建成了15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地下连续墙的最大开挖深度为140m,最薄的地下连续墙厚度为20cm。1958年,我国水电部门首先在青岛丹子口水库用此技术修建了水坝防渗墙,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先后应用了此项技术,估计已建成地下连续墙120万140万平方米。地下连续墙已经并且正在代替很多传统的施工方法,而被用于基础工程的很多方面。在它的初期阶段,基本上都是用作防渗墙或临时挡土墙。通过开发使用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作结构物的一部分或用作主体结构,最近十年更被用于大型的深基

    25、坑工程中。3.2 岩土加固措施 采取专门措施改善土基的工程性质。土基加固方法很多,如换土法、碾压法、强夯法、爆炸压密、砂井、预压砂井(堆载预压砂井及真空预压砂井)、振冲法、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 3.2.1 强夯法 强夯法(dynamic consolidation)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指的是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称动力固结法,利用起吊设备,将1025吨的重锤提升至1025米高处使其自由下落,依靠强大的夯击能和冲击波作用夯实土层。强夯法主要用于砂性土、非饱和粘性土与杂填土地基。对非饱和的粘性土地基,一

    26、般采用连续夯击或分遍间歇夯击的方法;并根据工程需要通过现场试验以确定夯实次数和有效夯实深度。现有经验表明:在100200吨米夯实能量下,一般可获得36米的有效夯实深度。强夯法在开始创世时,仅用于加固砂土和碎石土地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它已经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的处理。对饱和度较高的粘性土,如用一般方法强夯处理效果不太显著,其中尤其是用以加固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处理效果更差,使用时应慎重对待。但近年来,对高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地基也有强夯成功的工程实例,此外,有人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强行夯入并排开软土,最终形

    27、成砂石桩与软土的复合地基,并称之为强夯置换(或动力置换、强夯挤淤)。国外关于强夯法的适用范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Smoltczyk在第8届欧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上的深层加固总报告中指出,强夯法只适用于塑性指数Ip10的土。我国于1978年11月至1979年初首次由交通部一航局科研所及其协作单位在天津新港三号公路进行了强夯法试验研究。在初步掌握了这个方法的基础上,于1979年8月至9月又在河北秦皇岛码头堆煤场细砂地基进行了试验,其效果显著。因此,该码头堆煤场的地基就正式采用了强夯法加固,共节省了150余万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其协作单位于1979年4月在河北廊坊该院机械化研究所宿舍工程中

    28、进行了强夯法处理可液化砂土和粉质粘土地基的野外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于同年6月正式用于施工。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及实际工程的应用,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强夯工艺,在我国地基加固领域里填补了一项空白。继后,在全国各地对各类土强夯处理都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当前,应用强夯法处理的工程范围极为广泛,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油罐、储仓、公路和铁路路基、飞机场跑道及码头等。总之,强夯法在某种程度上比机械的、化学的和其他力学的加固方法更为广泛和有效。 3.2.2 真空预压法真空预压法是在需要加固的软土地基表面先铺设砂垫层,然后埋设垂直排水管道,再用不透气的封闭膜使其与大气隔绝,薄膜四周埋入

    29、土中,通过砂垫层内铺设的吸水管道,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使其形成真空,增加地基的有效应力。当抽真空时,先后在地表砂垫层及竖向排水通道内逐步形成负压,使土体内部与排水通道、垫层之间形成压差。在此压差作用下,土体中的孔隙水不断由排水通道排出,从而使土体固结。真空预压法最早是瑞典皇家地质学院W.Kjellman教授于1952年提出的,随后有关国家相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因密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又未研究出合适的真空装置,故不易获得和保持所需的真空度,因此未能很好地用于实际工程,同时在加固机理方面也进展甚少。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该法进行过研究,也因同样的原因未能解决工程问题,所以就一直被搁

    30、置起来。由于港口发展,沿海的大量软基必须在近期内加固,因而在1980年起开展了真空预压法的研究,1985年通过国家鉴定,在真空度和大面积加固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膜下真空度达610-730mmHg,相当于80-95kPa的等效荷载,历史40-70天,固结度达80%,承载力提高到3倍,单块薄膜面积达30000m2已在240多万m2工程使用,得到了满意效果。为了满足某些使用荷载大、承载力要求高的建筑物的需要,1983年开展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研究,开发了一套先进的工艺和优良的设备,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真空和堆载的加固效果是可叠加的,并已在50多万m2软土地基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法

    31、已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国外同行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创造了奇绩。 3.2.3 灌浆法 灌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好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结石体”。由于当前国内的水泥浆液颗粒材料较粗,其渗入能力受到限制,一般只能灌注大于0.20.3mm的裂缝或孔隙,许多情况下不得不求助昂贵的化学灌浆材料去解决水泥浆不能灌注的微细缝隙,有些化学灌浆材料还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日本首先开发

    32、利用干磨法制成d50为4m,比表面积约8000cm2/gMC超细水泥,可灌入渗透系数为10-3cm/s的中细砂层。后由我国水科院研制出水平相近的SK型超细水泥,最近由浙江大学等单位研制出更细的CX型超细水泥,其d50为34m。此外,日本后来又用湿磨法制成d50为3m的超细水泥。法国则用去除水泥中较大颗粒的办法制成颗粒小于10m的“微溶胶”浆液,解决了一些工程问题。 3.2.4 水泥土搅拌法水泥土搅拌法是用于加固饱和粘性土地基的一种新方法。它是利用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由固化剂和软土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增大变形模量。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拌和粉体喷射搅拌两种。前者是用水泥浆和地基土搅拌,后者是用水泥粉或石灰粉和地基土搅拌。水泥土搅拌法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制成功,称之为就地搅拌桩


    注意事项

    本文(地基处理中的岩土工程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