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3.docx

    • 资源ID:9534595       资源大小:1.01M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3.docx

    1、届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3第九章 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第一部分 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9山东卷,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案 B解析 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2、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2.(09天津卷,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B. C. D.答案 B解析 从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3、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所以正确,选B。3.(09浙江卷,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 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

    4、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 A解析 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4.(0

    5、9广东理基,51)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 、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初级消费者 B.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答案 C解析 依题意是生产者,是初级消费者,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5.(09广东文基,7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

    6、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6.(09福建卷,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7、;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D不正确。7.(09重庆卷,5)题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量与各h产生的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悲生产这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答案 B解析 生态系统的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a表示,h是生态系统中各成份的呼吸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

    8、动逐级递减(10%-20%),用x表示(x=10%-20%,假设为15),而各级呼吸量占各能量级的一部分,用Y(Y14据图)表示,则各成份呼吸量的总量为aY(xx1/81/8x1/8 x)生产者呼吸量aY初级消费者呼吸量axY次级消费者及以上呼吸量axY)分解者的呼吸量(1/8a1/8ax1/8a x)Y生产者值为 1/8a (据图)初级消费者值为1/8ax次级消费者及以上值为1/8a x,可得出小于a;生产者i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除去粪便量才等于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解者须经分解者分解才能被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要注意图形的识别与知识的联系

    9、。此题为中难题,理解分析类。8.(09广东卷,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答案 C解析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9.(09广东卷,1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答案 A解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

    10、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10.(09江苏卷,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力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渐递减。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

    11、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11.(09海南卷,19)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溞下降 D.乌鱼上升答案 B12.(09海南卷,20)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答案 C13.(09广东卷,1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

    12、伐森林 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答案 D解析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14.(09上海理综卷,1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答案 B解析 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答案中温室效应加

    13、剧是“牧童经济”模式的结果。二、非选择题15.(09全国卷,34)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2)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

    14、。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答案 (1)(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太阳能 CO2(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不部分能量,导致人获 得的能量减少解析 (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是 鸡 玉米 人 牛(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

    15、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的。(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日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16.(09北京卷,30)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

    16、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2)氮元素以N2、NO3-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两类生物大分子。(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

    17、,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答案 (1)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2)NH4 蛋白质,核酸(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4)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5)T-A U-A(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解析 (1)大气中N2进入生物群的主要途径是生物固氮,另外还有闪电固氮。能够固氮的生物有植物(如:大豆)和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2)氮元素以N2、NO3-和NH4 的

    18、形式被生物吸收,并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而N元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3)据图分析可知,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可能是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从来源和去路上分析:一个是因为硝酸盐的去路减少,二是因为硝酸盐的来路增加。根据题意,1965年冬,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丧失了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导致小溪中硝酸盐的含量急剧升高。(5) U-A U-A A-T(新类型)C-G U

    19、-G G-C G-C C-G(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为N2返回大气或雨水的冲刷,可以将N元素从森林群落中输出。(7)植物被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N元素;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17.(09广东卷,32)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

    20、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食物链(两条)。(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答案 (1)呼吸作用好氧细菌黑藻等沉水植物绿藻等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无机碳(CO2、等)分解利用可溶性有机碳(2)绿藻轮虫鱼 黑藻鱼鸭(3)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基础知识,由图可知,可溶性有机碳可作为好氧细菌碳源,被好氧细菌分解利用,好氧细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作为黑藻绿藻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又是其呼吸作用的产物,这样,在细菌、植物,无机环境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物质循环。

    21、根据第二小题的题干,梳理出两条食物链,重金属盐在食物链中有富集现象,对高营养级的人危害很大,而且难于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18.(09海南卷,24)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 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的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

    22、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2005-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8重庆生物)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 D2.(08广东生物)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23、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答案 D3.(08四川生物)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4.(08广东生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

    24、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答案 C5.(08广东生物)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答案 D6.(08上海春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构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彼此交织成食物网。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 ( )A.4条 B.5条 C.6条 D.7条答案 C7.(08上海生物)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25、( )答案 A8.(08年宁夏理综)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答案 D9.(08海南生物)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

    26、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答案 B10.(08广东文基)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答案 C11.(07年广东)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答案 A12.(07全国卷)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

    27、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答案 A13. (07江苏生物)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

    28、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答案 B14.(07重庆理综)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合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 C15.(07江苏生物)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

    29、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答案 B16.(07四川理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 C17.(07山东)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

    30、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答案 C18.(07广东生物) “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答案 C19.(07广东生物)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分别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图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C.图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生存D.图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答案 C20.(07宁夏理综)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态环境是指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分类复习题3.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