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docx

    • 资源ID:9535458       资源大小:32.8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docx

    1、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所有的人际关系沟通理论,都强调良好的沟通取决两个前提:一是沟通双方自身所拥有的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理念,一是双方沟通技巧运用的有效性。在前面的章节我们论述过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它同样存在着普通的人际关系沟通的普遍规律,需要教师来遵循。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这些工作效绩之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而师生沟通效能的发生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和理念。其实,关于教师“应该”对师生关系有怎样的理解和理念,大多数教师在真正执教之前,在学习教育

    2、学的时候就有不少的涉及和了解,例如要尊重学生,要发扬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要爱学生等等,这些关于师生关系的相处原则,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了解和理解。但是,另外一个事实却同样存在:这些师生关系的原则对很多教师来说,它们是“关于师生关系的沟通概念和较抽象的理论”,至于如何将这些师生沟通的概念和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中的活力和精髓在具体的教学及其它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对很多教师而言,并不是非常清楚和深入。教育效能的发生是在活生生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师生关系原则的真正生命力是通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和沟通中体现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思想、态度和对人际关系的理念

    3、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在与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时,才能检验自身对师生关系原则是否真正在是否真正的理解,真正地贯彻执行了。师生关系原则的生命力是在师生沟通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本文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成功的师生沟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节 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一、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

    4、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是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不等于认同,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象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同感。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有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在沟通中,当同感出现时,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地位是相等的,同时彼此不一定要有所认同。至于同情,是沟通双方往往处于不同的

    5、地位上,例如我们了解到一个学生因为父母下岗,无力交纳学费,我们很同情他,教师们在同情心的驱使下,集体募捐帮助这个学生凑齐了学费。这种沟通的心态,有两个心理成分:一是教师们认同和分享了这位学生的困难,二是教师们是处于一个较优越的地位,带着“我有资格来帮助你”的心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当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时,通常在那一段时期常常会敏感,自我评价偏低,假如老师对学生带有过多的同情怜悯,会更加强化这个学生的自怜、自卑感,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

    6、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二、同理对方是一种沟通立场和能力 沟通的一方从对方的言行中推论出他的感受、信念和态度,是一种能力。在同理的过程中,包括对对方理性和情感状态的感受。在人际沟通中,越是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中的种种感受和态度,就越能了解对方,越有能力去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达到较有深度的同理,这就要求人们在沟通时首先能够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将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和处境中来尝试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经历对方正在或曾经面临的压力,并体会对方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和导致这样的行动表现的原由。在沟通双方同理

    7、心的互动中,我们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了解对方,与对方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我们也是在协助对方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当我们的回应是具有同感的时候,对方会感到我们很明白他,从而有一种舒畅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感受会促使他继续作出默契的交谈和回应。这种敏感又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人人需要的。然而,很可惜的是我们常常习惯了主观看事物,往往以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感受来作判断,习惯从自身预设的既定标准来与对方回应,就很少能够接纳对方的看法和立场了。教师要关怀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首先需要先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概念的参照系统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8、,而且,也以他的思想推理来思想他的一切。例如在上章,我们列举了在中学时期早恋的学生万红的例子。我们作为教师,不愿意这样年龄的学生这样早谈恋爱,因为这样年龄的学生无论是对自身情感还是对对方情感的把握深度都不够,一旦发生爱情,就会牵涉自己整个的注意力,自然会影响学习。但如果我们尝试进入她的处境和身份中,当自己是一个从小父母双亡,与严厉、苛刻的姨妈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长期渴望别人对她的关心和关注,希望能够得到别人温暖的对待,而这位男生对她恰恰非常关注和关心,对她的温暖关怀,都恰巧满足了女孩的期望和心理需要。她便不顾外界一切的阻力维持与这个男生的恋爱关系了当我们放下主观的看法,设身处地的进入她的内心世界

    9、时,就能同理她对这份早恋的特殊感受了,对她的同理心自然就会出现,也就不会用警告的口吻谈话了,而是从更理解她和更爱她的角度与她沟通。三、教师对学生不能同理的不良后果 同理心的培养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这是由师生关系的特质所决定的教育效能的发生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也就是说,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同理心的传递之后,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的基础之上。当一个教师不能或不愿同理时,与学生的沟通也就必然受阻,产生以下的后果:1、 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自己时,就会觉得老师并不关心自己,随之会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对老师的信任度会降低,向老师敞开心胸的欲望会很快消失和终止。2、 老师对学生没有产生同理心,也就

    10、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和批评,这种出于教师主观意识的“我向讯息”的表达会让学生反感和受到伤害,与教师的沟通也就出现了对立。3、 当教师不能真正同理他的学生时,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学生的内在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地方也就不能产生建设性的帮助。4、 一般而言,是教师的主观判断让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同理心。对学生基于主观的价值观判断和缺乏了解,也就会给学生提供不合适的教育影响,甚至误导学生。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是开启学生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四、老师对学生同理心的传递1、只是单纯将学生的感受回应给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感受、

    11、情绪、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等领域的同理,是决定师生之间建立良性沟通关系的首要条件。但是,光有同理还是不够的,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做为一个教师,他要懂得“意译”,既懂得将他对学生所观察到的讯息涵义反馈给学生。下面是一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老师,我最近情绪很不好,因为快要临近期末考试了!老师:你耽心马上就要考试了吗?学生:不,我耽心的是不知道你会出哪一类型的题目,我对回答论述题没有信心。老师:噢,你耽心的是考试题型。学生:是的,论述题我总做不好。老师:我明白。你觉得自己对选择题较拿手。学生:是的,我害怕做论述题。老师:这次考试题型中没有出论述题。学生:太棒了!我可以不必耽心了。在这段对话里,老师的第一个反

    12、馈并没有准确反射出对学生的“耽心”,学生觉得有重新比较详细向老师表述“耽心什么”的必要,直到老师能够真正了解为止。下面再举几个“有效反馈”的例子。(一) 学生:余辰龙老喜欢在上课时朝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我下课后不跟他玩了。老师:你不喜欢他这样对待你,所以不跟他玩了。学生:是的,我要跟天黎和天慈玩。(二)学生: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念的那所学校。那里的同学对我很和善。老师:你在这里觉得很孤单。学生:是的。(三)学生:为什么老是下雨呀?下雨天我们什么也不能玩,象走滑梯、打篮球什么的。老师:你在教室里呆得发闷。学生:是的,我希望我能够出去玩。在以上的几个例子中,老师对学生的“意译”回应都很准确,知

    13、道学生内心的真正意思。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这几位老师对学生的回应中,老师仅仅只是着重对对学生外在情况的“感受”,而非外在情况本身。也就是说,老师的责任在于学生本人的感受,在于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学生此时此地的感受,而不带自身的价值观去评判学生对他们所关注的对象。比如说,在例子(一)中,学生说:“ 余辰龙老喜欢在上课时朝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我下课后不跟他玩了。”老师并不说:“余辰龙是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是吗?”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了解他自身的感受,帮助他探索他自己的真正问题并自行解决。当然,在这一次谈话中,不一定有顺利的效果,但至少激发了问题解决的历程,有时可以对学生提供情绪抒泻的机会,让学生把这样的

    14、老师看作一个可以交谈的对象。2:准确地向学生传递同理心 一个学生在初中升高中的会考失败后,有五个老师分别对他进行回应:老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老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会考失败了。老师3:因为回考不理想,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过。老师4:因为回考不理想,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过,也不清楚前面的路该如何走,心中很混乱。老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从来没有想过会考会考得这样不理想,故对此特别感到失望与难过,也有点郁闷;与父母商量,似乎非重读不可,但自己实在有点不甘心,所以内心很矛盾。按照一般的沟通理论,以上五个老师的回应分别象征五种层次的同理程度。在第一层次的回应中,老师似乎根本没有留意

    15、这个学生所说的话,当他问学生为什么感到如此悲伤,是个十分不适合的问题,说明老师根本没有去感受这个学生的内心状态。在第二个层次中,老师的回应虽然在内容上是和学生表面所说的一致,但他只领会了学生十分表面的感受,所以在回应中就只有内容上的表达,缺乏感情上的要素,显得了解得不够。老师若要与学生产生积极的沟通效应,最低限度要能达到第三个老师那样的同理。这位老师的回应显示他对学生表达的表面感受有正确的了解,但他仍然没有对学生较深的感受做出回应。但是,这样的沟通对学生已经能够带来正面作用了。第四位老师,由于他所达到的同感相当深,因此在他的回应中,他表达了学生表面言语后面更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去表达更深和本

    16、来还没有察觉的感受。第五位老师,做到了最正确的同理。在他的回应中,无论在表面或深入的感受上,都很准确。在这个例子中,他不但同感到了学生很失望难过等表面的感受,甚至连很深入的,如气愤、不甘心和矛盾等也做了很准确的回应。在这个层次上能够作出回应的老师完全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了。当我们能够做到深入的感受学生的内心,也就是对学生的接纳的开始,学生也就开始对教师接纳了。3、教师在同理心的交谈中所应基于的立场 在与学生交谈中,教师的同理心对于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同理心的沟通,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是为了引导学生增强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因此

    17、,教师在对学生的内心感受进行同理时,应持有积极的沟通理念:(1)教师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很深的信任感。教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在与学生的同理心沟通过程中,即使两位教师对学生都具有第五层次的感受水平,但一位教师对学生自行解决自己问题没有信心,一位教师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很有信心,真正拥有这个信念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回应会更带来积极的结果,而前一个教师未必能够有这样的效应。若是学生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谈话拖拉无结果,教师对这个过程仍然要具有信心,因为基于这样的立场在于加速解决办法的发现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经历数天、数周或数月。(

    18、2)在同理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的接受”学生所表现的情感,不管这种情感如何与教师心目中尺度不相符合。在学生毫无掩饰地袒露、检讨并探索自己的感受时,他往往也就无形中摆脱了这一份困扰的情感。(3)教师应该了解到,情感往往十分短暂,只存在于片刻之间。教师对学生同理心的感受和回应,帮助学生从一片刻感受转移到另一个片刻,使全部情感化解、消融。(4)教师必须由衷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5)教师对学生的烦恼应能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卷入学生的情感中。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的烦恼应觉得“好象”就是自己的烦恼,却不能让它们“变成”自己的真实烦恼。 (6)教师应了解,学生往往不能开

    19、门见山说出他真正的问题。同理心的回应是为了帮助学生从表面问题深入到症结性的问题。因此,教师不能为了同理心回应而回应,要一边聆听学生的话,一边思考如何在同理的基础上询问学生更能够了解问题症结的问题。五、如何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 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和条件:1、 教师对学生向教师所传递的看法和感受持接纳态度;2、 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待他们;3、 透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向学生表达出教师对他们的了解。 这些增进与学生同理心的步骤和条件,在理论上和字面上不难理解。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别,阻碍教师对学生同理心的深入。

    20、这些差别有年龄、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身份、角色意识等等。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我们发现教师越是人生经验丰富,生活阅历面开阔,越能够对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同理。而越是不去了解社会的种种变化,越不去了解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处于这种社会的快速变化之中,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定型,知识结构陈旧老化,就越不能真正地对学生同理。六、如何同理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 在这里我们也特别提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对学生价值观和思考模式的影响,那就是日益发展的电脑业对教育所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因特网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发展,至今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其所建构出来的网络世界,比电视对人

    21、类文明具有更深远更大的冲击,并把人类文明带向一个新的里程碑。因此,有人这样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头一遭,现在常常是孩子们可以教育年级较大的人们,因为孩子们更娴熟于使用电脑,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可以向他们寻求电脑相关的资讯和协助。”因此,有人将在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七年之间出生的青少年称为“网络世代”,他们将成为时代主流,在数量上和影响力上超越过去的“婴儿潮世代”因为这批青少年占全世界人口的30%,比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四年即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世代”所占的29%还要多。他们伴随数位媒体一同成长,喜欢互动式的网络电脑,使得这批青少年相比以前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看电视的时间减少。这一群青少年比起他们

    22、的父母和老师更懂得应用网络科技,并且懂得透过网络学习和玩乐。他们懂得使用电脑软体娱乐、休闲和接受更多的讯息。他们所能够接受资讯的速度,将超过他们的老师。他们将不再受限于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弹子之间就能够浏览全球信息。根据美国著名数位未来学家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的研究,网络的进展也将形成“网络文化”,这个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狂热的自主性、情绪和智慧性的率直、包容性、自我表达和强烈观点、创新、成熟、深入调查、敏感的集体利益意识,以及验证和信赖等九大特征。他进一步指出在网络的世界里,一切都会透明化,权威与欺骗将不容易存在,因为透过网络,可以查明真相,同时人们也知道,一旦失去信赖

    23、,就会被排挤于网络活动之外。而在过去资讯垄断的权威时代里,掌握及控制资讯者可以轻易欺骗他人。因此,根据泰普史考特的观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我们这批老师相比,他们所出于的社会时代与我们是那么的不同,我们老师将不能再用过去传统的方式教育他们,也更加需要老师从全新和瞻前性的角度来了解、同理学生。其实,敏锐的父母也发现,他们和喜欢玩电脑的孩子们之间有愈来愈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出现在思考、学习、工作、沟通、玩乐等不同的方面。据研究,“网络世代”的青少年由于与网络的接触,在思考方式和其它方面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数位式行为 数位媒体带有树状组织、逻辑结构、跳跃性质、储存复杂性质,这就需要更大的想象力,更大

    24、的想象空间。很多人接触了网络,就象进入了迷宫,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但对网络世代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他们不用多想就可以了解数位行为,因为他们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因此,对数位行为愈了解就愈容易跟他们沟通。2、反权威 网络具有权威下放的性质,在数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自我、民主非常重视。他们敢于发言,勇于接触,也勇于认错。因为讯息管道多、流通快,他们不容易受骗,也具有怀疑精神,有创新意识。他们经常接触数位科技,因此在某些方面懂得比老师、父母多,网络科技让传统的权威显示出它们的局限性,让学生看到老师和家长的不足。家长如果对这些孩子用教训的口吻训诫他们:“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几乎所有的孩子会立

    25、即表示出反抗情绪和“不买帐”,因为做为一个家长也好,或做为一个老师也好,不论跑过多少“码头”,见过多少世面,一旦与孩子们一齐上网,进入与网友互动、学习、娱乐的空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们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而你如果向学生轻易施加权威,反而容易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反权威的意识。因此,老师与网络世代沟通时,不能用权威的意识和方式,这批学生比以往的孩子更加对老师的权威意识反感。3、世界观 泰普史考特认为网络有助于世界和平,理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冲突是因为各民族的沟通太少,互不了解。但网络让全球的沟通便利千万倍,中国大陆的孩子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孩子互通电子邮件,大家互相影响,增进

    26、互相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地图会更具体,他们可能因为网络而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实际经验。这个由小就养成的世界观,对他们长大以后影响深远,无论是对个人事业还是生活。4、效率观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东方人的效率观念比美国人差。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中的“礼”的形式过多:你既要照顾面子问题,又要在意别人的想法,很多事会考虑再三,无法立即做,结果效率就差了。可是,在网络世界中,非常考虑速度和效率,也没有过多的“礼”,以电子邮件为例,网络世代写电子邮件根本没有什么规矩,有时候写错字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对方能够读懂、能够快速沟通就可以了。这就是说,网络世代在这种网路文化的熏陶下,容易养成效率的观念与行为习惯。

    27、作为老师和家长来说,必须了解他们对效率的重视,才会明了他们的行为,在与他们沟通时,更不要反复地复述已经表达过的观念,在语言的使用上,注意多用简单明白的短句子,与他们每次谈话的时间不要太长。5、更多元的知识 网络增加了学生与接触外界的机会。在网络中,每个链接都是一扇启动新知识的门。例如,一个中国的孩子可能在网络上到美国白宫去“逛了一圈”之后,她会产生一种兴趣去了解各个国家的首都和首府,去了解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情和特色,从这个过程中也就掌握了许多相关知识。另外,网络也是充实知识的宝库。在过去,一个学生的知识兴趣被启发出来后,图书馆是一个吸收知识的地方,但在图书馆里,有交通上的不利、藏书量不足、时间上

    28、的不便等麻烦,尤其是它缺少互动式的学习,造成学术上的缺陷。现在很多人要研究新知识时会上网,利用各种搜索器、新闻网站、学术网站取得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结交同识,共同研讨。这种方便让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效率、更能够学得多元化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方式带来了学习上的革命: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人类社会过去辛辛苦苦建立的传统知识创立的机构、体系是否都将瓦解?网络世代对他们的老师的讲授方法更敏感和喜欢与网络上的学习方式进行比较,更喜欢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而一旦老师运用过多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时,他们会比前一代人更加反感和厌学。6、网路世代的五大消费特点 泰普史考特访问过全球六大洲的三百名网络世代以后,描

    29、绘出他们的五大消费特点:(1)要求多样化的选择 网络世代习惯于按纽跳过电视频道,以及网络无穷尽的漫游路径,他们认为“无穷尽的选择”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2)要求量身订做 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带来无穷尽的选择,网络也使一对一的量身订做变得容易,因此他们觉得商家照顾到各个的需求是天职。(3)希望能够随时改变心意 只要轻按鼠标器或触动电视遥控器,网络世代就可以随时修改刚才的错误,他们不希望因为选择的错误而受到惩罚。(4)希望能先试后买 网络轻易提纲无数免费试用的软体和服务,因此他们希望能有机会试用,得到满意以后才化钱购买。(5)科技不会让他们眩惑,产品功能才重要 网络世代不象婴儿潮世代,他们不会被时髦的

    30、科技所眩惑,他们在乎的产品提供的价值和利益。(6)在数位世界中尽情玩耍 网络世代在另一个网络世界里尽情投入玩乐。在过去,电视占据了孩子每日的玩乐时间,数位媒体的兴起又将旧戏重演。当孩子们被问及为什么喜欢电脑和网络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很有趣!”而孩子们就在电脑网络的玩乐中,同时获得成长与发展。事实上,孩子们化在网络上的时间,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参与的。在这种差异中,他们在阅读,也在探究问题,也是架构思考和动脑写作。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带动技能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孩子对事情分析能力的提高。网络也在邀请孩子们试着了解世界有多大,将他们的经验付诸实现。在这些游戏中,网络空间所

    31、提供的角色的丰富性,是其它世界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自由变化的快乐。许多专家认为,孩子们迷恋电脑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由于他们能够完全地掌控它。网络上无边无际的链接,让孩子们体会到自由,而且由此渴望得到人际关系中平等民主的沟通。 总之,这群网络世代跟随媒体一起成长,他们从网络文化中学到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国际观、知识的有效交换。作为网络世代的老师和父母,不要抱怨这群学生“为什么他们最喜欢的事情是上网,与我们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了。”而新世代由于自身的新观念,对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的不信任,感到不能接受并很容易与之冲突。电脑网络的发展已经给全球的传统经济、文化、知识库的建立、人们

    32、的观念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其中也包括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教师与学生各自观念上的差异。因此,消除这些代沟最有效的方式是老师和父母从了解他们的学生或孩子的特性开始,自己必须使用电脑,比如养成乐于上网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探讨网络天地,并从更积极的方面来看待电脑给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影响,更从积极主动的视野来接受因为电脑网络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价值观的变迁。这一切都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学生的沟通习惯、学习、娱乐、收集资讯、社区观念、消费以及如何思考。七、同理敏感度的训练 为了避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受阻,教师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思考模式来与学生同理。但是,这些同理心的建立,除了了解学生所处的时代对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特质的影响之外,也就是在观念上和理性上建立同理心的基础,还需要同过一定的方法来训练自己观察学生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世界更敏感。这种对学生的敏感也是建立在对自己生命敏感的基础之上的,需要作一些相关的训练。这种训练在心理辅导专业中被称为“观察力训练”。这种训


    注意事项

    本文(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