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docx

    • 资源ID:9907121       资源大小:376.25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docx

    1、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第三总队二一三年二月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 写 人: 审 核: 项目负责: 总工程师: 队 长: 证书等级: 证书编号: 编制单位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第三总队提交单位 :盘县淤泥大河煤矿提交时间 :二一三年二月正文目录附图目录1、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1幅(1:2000);2、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1幅(1:2000);3、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柱状图 1幅(1:500);4、盘县淤泥大河煤矿区域水文地质图 1幅(1:20000);5

    2、、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充水性图 1幅(1:2000);附表目录1、盘县淤泥大河煤矿2012年涌水量观测台账记录表;附件目录1、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2、业主委托书;3、业主承诺书;4、编制单位承诺书;5、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第一章 前 言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目的为加强煤矿防治水基础工作,排查整治水害隐患,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督促煤矿企业落实水害防治主体责任,认真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229号)和贵州省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黔安监煤矿201267号)要求,有效防范和

    3、坚决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的发生,结合贵州省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三位一体”执法办法(试行),由于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勘探工程量不足,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受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的委托,我公司对其矿区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在DUK-2A高密度点法及简易抽水试验的基础上编制本报告。 通过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结合DUK-2A高密度点法报告,基本查明井田内水文地质条件,井田主要水害类型、分布、易发地段及危害程度,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矿井充水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矿井涌水量,提出有效的“探、防、堵、截、排”等综合防治措施及建议,以利于煤矿企业预防和减少水害,并对矿区范围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前景做出初步评

    4、价。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任务1、初步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充水形式,预测矿区开采地段矿坑涌水量,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突水的可能性及突水形式;2、收集调查相邻矿井及井田内废弃老窑的分布、采空范围、开采深度、积水等情况;3、收集矿坑涌水量记录,同时研究区域降雨分布、强度及入渗条件,分析涌水量与年降水量、雨季集中降水量、单位时间的降水量、一次连续降水量之间关系,以确定和掌握其统计规律性;4、评价开采条件下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破坏形式;5、对矿区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及主要水患,进行矿井水害分析,提出相应有效地“探、防、堵、截、排”综合防治措施及建议;6、提出矿井防治水工作年度计划

    5、和中长期规划的建议;7、提交盘县淤泥大河煤矿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书。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8号)、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229号)、贵州省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黔安监煤矿201267号)、贵州省煤矿水害防治规定、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贵州省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三位一体”执法办法(试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煤田电法勘探规范(MT/T 898-2000)及业主委托书。第二章 矿井概况第一节 矿界范围及

    6、位置交通大河煤矿位于盘县城北东的淤泥乡,矿区距淤泥乡政府4.5km,距盘县城关镇28km,盘县至淤泥乡公路从矿区西侧通过,矿区距松河火车站20km,交通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44425.31044527.9;北纬255813.6255841.7。图1-1 大河煤矿交通位置图盘县淤泥大河煤矿为整合矿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5号),大河煤矿由原“大河煤矿”、“说么备二煤矿”和“树香木煤矿(说么备煤矿)”整合而成。采矿权人为盘县淤泥大河煤矿(柳光怀);地址:盘县淤泥乡;经济类型为:私营合伙企业;开采

    7、矿种为:煤;生产规模:45万吨/年;矿区面积0.9115km2,开采深度: 1700m-1050m;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0011120054131;有效期2010年3月至2030年3月。表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西安80坐标系)拐点编号X坐标Y坐标02874441.5535474570.4512874437.5535474820.4522874241.5535475220.4532874201.5535475662.4542873575.5535475320.4552873665.5535474812.4562873671.5535474420.4572873816.5535

    8、473920.45第二节 自然地理2.2.1 地形地貌矿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山地地貌,地势总体中高四低,飞仙关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陡,煤系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缓。矿区海拔最高为1965m,最低1625m,相对高差约340m。矿区冲沟发育,山脊与沟谷交替展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矿区西、北部的淤泥河最低海拔高1625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2.2.2 气象水文矿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湿度大,年相对湿度为78,日照少,东南风多,并有冰雹、暴雨等灾害天气。根据盘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382.9mm,每年降水分 布不均,6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150

    9、mm以上,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11月次年3月为枯水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小于40mm,枯水季节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0。年平均降大雨至暴雨1215天, 日最大降水量达148.8毫米,时最大降水量664毫米。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5,冰冻期为每年12月、元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083.6mm。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倒春寒、冰雹、夏旱、夏暴雨、秋绵雨等。矿区位于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淤泥河支流,矿区外围西、北部有淤泥河自南西向北东流经矿区外围。淤泥河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根据以往资料,该河流最大流量68.1m3/s,最小流量0.119m3/s,河水主要受大气降

    10、水控制。2.2.3 地震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有关规定,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属度区。根据野外调查,矿区无新构造活动迹象。综合分析认为矿区属较稳定区域。2.2.4 主要自然灾害矿区主要自然灾害有顶、底板、瓦斯、粉尘、火灾、水害、冰雹、地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贵州省盘县大河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对评估区内的工程建设可能引发、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评估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三级。该矿目前未发生过地质灾害,但随着开采范围的增大,在地下开采活动的影响下,将加速冒裂带范围内的崩塌

    11、和剥落。井田范围内坡积物等松散地层较多,且植被不发育,雨季受洪水冲刷有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本矿必须严格按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结论和建议实施。第三节 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2.3.1矿山开采历史整合前,原大河煤矿设计生产规模为3万吨年,采用斜井开拓,有一条主斜井(沿12煤层布置)、两条回风井,已开采了部分10、12、17、182煤层;其中1、3、63煤层浅部资源大部分被当地原有的小窑采乱,对其小窑采乱部分已边角煤的形式进行回收。树香木煤矿(原说么备煤矿)生产能力6万吨/年,采用斜井开拓,已开采了部分17、182号煤层,生产能力6万t/a。说么备二煤矿采用斜井开拓,现已关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九十

    12、年代,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较普遍。经近几年的清理、整顿,关停了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情况有所好转。2.3.2矿山开采现状该矿自取得变更设计开采方案项目核准及备案登记证明以来,矿方已经完成工业广场征地工作,并取得部分井筒施工进度。但因矿方建设成为45万吨/年的手续不全,现已停止施工。在工业场地1655m标高沿182煤层底板、290方位角新建一条主斜井担负矿井煤炭的运输,兼矿井进风等任务(井口坐标为:X=2874385、Y=35474513,井筒方位角290,倾角-9);沿182煤层底板1643m标高、290方位角新建一条副平硐,担负矿井的材料、设备和矸石的运输,兼矿井进风、运送人员(井口坐标

    13、为:X=2874412、Y=35474541,井筒方位角290);沿182煤层底板1673m标高、290方位角新建一条回风平硐作矿井的专用回风井(井口坐标为:X=2874370、Y=35474590,井筒方位角290)。当主斜井在1572m标高落平掘进总运输石门贯通运输上山、副平硐掘进480m后贯通轨道上山、回风平硐掘380m后掘回风暗斜井贯通回风上山。回风上山、轨道上山、运输上山布置在182煤层底板,并在1400m标高落平,布置水泵房和水仓,形成矿井的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第四节 以往水文地质勘探情况1960年2月1965年5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59队在土城向斜北翼进行普查勘探完成了1:50

    14、00地形地质图草测及10个钻孔的工作,提交了盘县煤田土城向斜北翼西段普查报告,本次储量核实时未收集到该报告;1964年12月1966年1月,原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29队在土城三井田进行精查勘探,于1966年10月提交了盘县煤田土城三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精查);20世纪70年代初,贵州省地质局一八队在进行1:20万盘县幅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对区内地层、构造、矿产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并编制了盘县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79年4月1982年6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59队在松河井田进行补充勘探,于1982年10月提交了贵州省盘县特区盘江矿区松河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15、贵州省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领导小组文件,六盘水生(69)148号);2008年8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提交的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大河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3年1月提供的盘县淤泥大河煤矿富水区电法探测报告;以上地质工作对该区详细划分了区内地层,描述了地质构造和矿产,基本查明了矿区含煤岩系为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主要含煤岩组为宣威含煤岩组,全厚360380米,平均377米。含煤50余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1层(1、3、63、10、12、151、16、17、182、272、292煤层)。峨眉山玄武岩组区内含可采煤层一层(32煤层)。第三章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一节 矿井地质3.1.1 区

    16、域地层本煤矿位于土城三井田东,区域出露地层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较广,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古新系,晚二叠世早期发育有基性火成岩,详见区域地层见简表。3.1.2 勘探区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至下而上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和宣威(P3xn)煤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厚度大,区内出露不全,根据岩性分为二段。下段(P31):灰黑灰绿色致密坚硬的玄武岩,顶部间有12层不甚稳定的灰褐色砂质泥岩,区内出露不全,厚度大于300米。上段(P32):上部为灰紫、灰绿色凝灰岩,具杏

    17、仁状结构,下部为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夹煤层二层(31、32),31煤层区内厚度小不可采,32煤层厚1.172.92米,平均1.22米。该段厚45米。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3xn):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较完整,全厚360380米,平均377米。含煤50余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2层。根据岩性和含煤情况分为三段: 第一段(P3xn1):以24煤层为上界,厚80110米,平均98米,岩性以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多凝灰质成分,含黄铁矿结核及瘤状菱铁质结核,常见较完整的大羽羊齿、楔羊齿等类植物化石。动物化石仅分布于25号煤层顶板及30号煤层的底板两个层位中,以腕足类的戟

    18、贝、舌形贝为主。含煤1418层,区内可采272及292两层,可采煤层分布于中下段,上部及底部的煤层多薄而不稳定。底部为灰色铝土质泥岩厚01米,致密性脆,具鲕状结构,沉积极不稳定。第二段(P3xn2):以12煤层为顶界,厚160180米,平均167米。下部以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在全区比较稳定,厚61米。上部岩性变化较大,以灰浅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细砂岩为主,常相互递变。本段含有中等量的大羽羊齿、芦木、鳞木等植物化石及似层状菱铁质结核,上部地层含黄铁矿极少。动物化石仅分布在下部的22、24号煤层顶板,以腕足类为主,不稳定。共含煤2426层,12、151、16、17、182等可采煤层集中于

    19、上部,为本区主要含煤段。第三段(P3xn3):以1号煤层顶板含动物化石的砂质泥岩为上界,厚100120米,平均112米。本段岩性在全区比较稳定,以灰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夹坚脆的砂质泥岩。动物化石分布于全段岩层之中,以腕足类为主,腹足类、瓣鳃类次之。完整的植物化石仅分布在中、下部个别岩层中。本段共含煤1416层,可采煤层1、3、63等煤层均分布在本段,亦为本区主要含煤段。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区内出露不全,按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Tp):俗称绿色砂岩。上部以灰绿色厚层致密坚硬细砂岩为主,下部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含较多的腕足类化石,以舌形贝为主。顶部含

    20、方解石小蠕虫状体,常出现紫、绿两色岩性的交替,厚130米。上段(T1f):按岩性分为五小段,区内出露一到三段:第一段(T1f1):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上部间有一、二层砂岩。厚120米。第二段(T1f2):紫灰暗紫色中厚层细砂岩,斜层理发育,间夹砂质泥岩。含瓣鳃类和舌形贝化石。厚50米。第三段(T1f3):暗紫色薄层状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偶夹薄凸镜状的灰岩。区内出露不全,厚度180米。第四系(Q):主要为坡残积粘性土,局部见坡洪积土,区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厚度小于020米,一般为3米,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3.1.3 区域构造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级)黔北台隆(级)六盘水断陷(级)普

    21、安旋扭构造变形区(级)之土城向斜的北翼中段,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较发育。表3-1 区域地层简表系统组段岩性厚度,m第四系坡、残积亚粘土0-41三叠系(T)上统二桥组(T3e)灰岩166中统法郎组(T2f)下段(T2f1)浅灰白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下部含少量燧石结核299关岭组(T2g)上段(T2g3)浅灰、灰白色薄至中厚层微至细晶白云岩,下部夹灰质白云岩100中段(T2g2)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192-352下段(T2g1)紫、紫红、蓝灰、黄绿等杂色薄层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色白云岩、泥灰岩互层118-182下统永宁镇组(T1yn)第四段(T1yn4)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岩溶角砾岩5

    22、7-203第三段(T1yn3)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夹泥岩88-325第二段(T1yn2)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135-160第一段(T1yn1)薄层砂岩、泥岩、粉砂岩101-211飞仙关组(T1f)上段(T1f2)薄至中厚层状碎屑砂岩与粉砂岩互层354-590下段(T1f1)黄绿、灰绿色碎屑岩、粉砂岩夹泥岩97-190二叠系(P)上统宣威群(P3x)飞仙关组(P3c)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夹泥岩和菱铁矿60-150宣威组(P3l)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185-465峨眉山玄武岩组(P3 )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200-732中统茅口组(P2m)上段(P2m2)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含燧石团块及白云

    23、质团块灰岩74-285下段(P2m1)灰至浅灰色厚层至块状含白云质条带灰岩270-600栖霞组(P2q)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燧石团块灰岩70-237下统梁山组(P1l)灰黑色泥岩、炭质页岩及石英砂岩30-122C-P过渡层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黄褐色泥岩53-55石炭系(C)上统马平组(C2m)浅灰、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灰岩170-270达拉组(C2d)灰岩121-130滑石板组(C2hs)灰岩35-545下统摆佐组(C1b)浅灰、浅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白云质灰岩283-529大塘组(C1d)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219-416岩关组(C1y)灰、深灰色中厚层泥岩夹白云质灰岩91-203

    24、3.1.4 勘探区构造矿山位于土城向斜北翼东段,区内构造复杂,矿区总体为单斜地层,因构造而略成S状,岩层产状较为稳定,走向东南105左右,倾向南西185左右,倾角为26左右。断层:大寨倾向逆断层(10):位于矿区东东南南,区内出露长2400余米。走向北东60,断层在飞仙关地层一带出露明显,在地貌上侵蚀成较大的深沟,破碎带较大,一般在35米,两盘岩层由于岩层性质及受力不均,部分地段在50米内均有揉褶现象,伴生小断层多,地面断层倾角不一,由6485,断距2535米。由于位于矿界外,对本矿煤层开采影响小。博嘎寨倾向正断层(12):由北东南西斜切过矿区中部,区内出露长约2700米,走向北东55,倾向南

    25、东,断层迹象在地面出露极为明显,破碎带宽窄不一,从0.5米5米,断层倾角4577,断层落差由北至南逐渐增大,6001号钻孔断层落差40米,6003钻孔断层落差增加至60米深部则加大至130米。由于断层较大,地面所见在其旁侧百米内形成较多的平行附生小断裂,组成了一个宽200米构造带,地层走向在这里也出现急剧变化。钻孔所见更甚,6001孔、6003孔均在其下部见有一规模较大的隐伏伴生正断层(24),24正断层与本断层倾向相反而组成一个小地垒,夹于中间凸起上抬部分的煤层及地层均遭受严重构造破坏,而少开采价值。本断层经地面和钻孔严密控制,勘探程度较高。切断矿区内所有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影响大。倾向正

    26、断层(14):位于矿区西部,出露长约300米,断层走向近北,倾向近西,倾角64断距510米,对矿区内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茨嘎斜交正断层(15):位于矿区西、西北部,区内出露长约1300米,走向上略成S形弯曲,倾向南西,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断距1025米。地面出露明显,破碎带较窄在1米左右,断面较平整,两盘岩层整齐无挤压现象。切断矿区内部分可采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影响较大。3.1.5 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特征矿区含煤岩系为峨眉山玄武岩组和宣威组,主要含煤岩组为宣威含煤岩组,宣威组分布于矿区北部,出露较完整,全厚360380米,平均377米。含煤50余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1层(1、3、63、10

    27、、12、151、16、17、182、272、292煤层)。峨眉山玄武岩组区内含可采煤层一层(32煤层)。1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顶部,为宣威组与飞仙关组分界标志层。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5,为缓倾斜。煤层厚1.291.72米,平均厚1.48m,厚度稳定,煤层中部含二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3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上部,上距1煤层13.2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7,为倾斜煤层。煤层厚0.601.37米,平均厚1.03m,厚度较稳定,无夹矸。属较稳定型煤层。63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中部,上距3煤层37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7,为倾斜煤层。煤层厚0.805.46米,平均厚1.

    28、70m,厚度较稳定,煤层中部含一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10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下部,上距63煤层32.65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倾斜煤层。煤层厚1.352.55米,平均厚1.65m,厚度稳定,煤层中部含一至二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1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底部,上距10煤层20.36米,为宣威组第二段与第三段分层标志层。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8,为倾斜煤层。煤层厚1.262.50米,平均厚1.55m,厚度稳定,局部煤层中部含一至四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151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上部,上距12煤层31.36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倾斜煤层。煤层厚0.793

    29、.51米,平均厚2.36m,厚度较稳定,通常煤层下部含一层夹矸,上部含一至三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16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中上部,上距151煤层6.7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厚0.661.61米,平均厚1.15m,厚度较稳定,无夹矸。属稳定型煤层。17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中上部,上距151煤层13.3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6,为缓倾斜层。煤层厚1.703.43米,平均厚2.76m,厚度较稳定,煤层中部含一至三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18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二段中部,上距17煤层11.02米,下距宣威组第二段底界110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7,

    30、为倾斜煤层。煤层厚2.195.99米,平均厚2.86m,厚度较稳定,煤层含一至五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27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一段中下部,上距宣威组第二段顶界50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3,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厚0.551.36米,平均厚1.00m,厚度较稳定,煤层含一至三层夹矸。属较稳定型煤层。292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一段下部,上距272煤层15米,下距宣威组第一段底界32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3,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厚1.033.85米,平均厚2.10m,厚度较稳定,煤层含一至四层夹矸。属稳定型煤层。32煤层:位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二段底部,上距272煤层52.65米,宣威组底界40米。煤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平均23,为缓倾斜煤层。煤层厚1.172.92米,平均厚1.22m,厚度较稳定,煤层含一至四层夹矸。属较稳定型煤层。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3.2.1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赋存于岩溶裂隙及基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按地层岩性及含水介质组合特征、水动力条件,区域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三类,沿岩层走向或倾向径流,在地势低洼及压力减少处以泉点形式排泄。(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Q)残坡积、冲积、洪积


    注意事项

    本文(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