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感想.docx
- 文档编号:10128462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11KB
《古诗词三首》教学感想.docx
《《古诗词三首》教学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三首》教学感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三首》教学感想
《古诗词三首》教学感想
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苦苦追寻,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我在几次教学中,也逃脱不了传统的理解,紧抓绿字大做文章,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来处理,试图让学生明白──春天江南的美丽。
可当我了解了《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后,让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浅薄和无知,若是王老先生在天有灵,真会是拍案而起的。
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
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他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
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显而易见,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把诗眼定位于绿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真是大师一出手,方知有没有,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就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对《泊船瓜洲》如下的解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但当下却不能还。
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也准了,意境也有了,于是就像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了。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定要改变老师改,学生看的传统观念,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素质。
在作文课,多为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不断修改自已文章的故事。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里的绿字,是任教历经多次的反复修改才定的,终于成了千古绝句。
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
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
敲字好!
这就是推敲的由来。
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过多遍。
由此可见,修改不仅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指出了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优势和突出特点。
然而受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受到制约,效果不够理想。
现在,随着通信、网络、多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革。
网络教学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突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丰富了学习资源,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媲美的优势,大大优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求同,忽视了对学生个别化教育,这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
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在吃自助餐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王安石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泊船瓜洲》,内容比较浅显,思乡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学生只用了二十几分钟左右时间便学完了。
这时,我让学生登录我的主题网站──思乡名作集锦,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根据作品后的自学指南进行赏析。
有的学生赏析的是以前学过的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有的同学选择了余光中或席慕容的诗作──《乡愁》;还有个别学生同时选择了几首诗进行赏析。
学生们在这顿自助餐中各自汲取了不同的营养,我们的课堂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以凝练见长,以意境见美,是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典范。
古诗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古诗的学习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第一学段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提出的要求呢,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探索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心得是:
根据诗意,巧改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学《泊船瓜洲》,在学生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提出:
同学们脑海里或许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当这幅画面与课文中的插图作对比时,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有的说:
我觉得课文插图中诗人的头顶上有两只飞鹤不大妥当,应该把它去掉,改成一轮明月更恰当。
有的说:
我认为插图中诗人的头要画得向后仰一些,眼睛注视着江南天空,这样更符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画意。
有的说:
我觉得长江南岸的景物应该画得模糊一些。
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长江那么宽阔,他看到的江面景物肯定没有插图那么清晰。
听了学生的意见后,教师赞赏地说:
你们对课文的插图观察得很仔细,对诗句理解得非常透彻。
那么你们想不想利用电脑作一幅《泊船瓜洲》图,将自己的作品寄给编写课本的叔叔,阿姨,成为明年这篇课文插图的作者呢?
学生齐声说:
想!
并马上在电脑上作画,争当一名小画家。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播放部分同学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评议。
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并巧妙地将语文课与美术课和电脑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不仅训练了学生观察,理解和动手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
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是小学教材中美育因素极为丰富且占用学时数量最多的一门学科。
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美育因素于其中,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师分析点拨课文的重点字词,使学生从文章描绘优美的意境中,感受美,享受美。
讲授一篇课文,让学生达到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段落结构和思想内容的程度,其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审美教育的因素。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解释疑难,还要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品味,消化课文中内在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让学生真正从各个方面领受到美的情趣,讲一篇好作品,只告诉学生说好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他们知道好在哪里,怎么好法,为什么好,在这古诗词教学中更应注意,如《泊船瓜洲》一课,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中,作者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中选出绿字,把江南的春色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现出来,与其他各字相比,有两个好处:
一是色彩鲜明,动静兼有,又绿江南岸,唤起春色一片,其他各字却没有这种作用;二是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春色绿时,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相扣,还深化了意境,增强了感染力。
一个绿字真有画龙点睛之妙,课堂练习时让学生依照着说一句话,一个学生很快地说:
春风吹绿了小草。
经过一刹那思考,另一个学生说:
倒过来更好:
小草染绿了春风。
我不由称赞叫绝!
深感从学生那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教师和学生共同深入到课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中去,加深对课文理解。
我们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由于直观思维仍是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多媒体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但由于孩子们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我认为,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在未播放录象之前,我问学生:
谁理解古诗中绿字的含义有学生说:
它是绿色的意思。
还有学生说:
好象是吹绿的意思吧!
看来学生的理解并不透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我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学生通过欣赏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孩子们高兴的叫起来: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学生很快领悟到绿字的神韵。
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挑战,并且还要接受更多新的挑战,而今天所面临信息化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承认,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基础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挂图投影,到信息化校园,在这个动态演进过程中,信息化逐步上升为新世纪各国教育变革新标志。
这场由新技术革命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内涵,如何构建信息化的基本形态,小学教育信息化如何实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理性思考。
籍此,我校提出了小学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环境整合的研究,希望在实践中与关注教育信息化的人们一起探索,共同进步。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
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
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古诗──中国几千年文化千淘万漉的结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璀璨的宝珠。
在小学教学中,古代诗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这些诗歌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再加上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而古诗一直是老师和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化教学媒体的普及给古诗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解决了这一在以前人们想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诗可谓是字斟句酌,字字经典,尽显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若能把作者的表达技巧运用于作文中,往往会使作文脱胎换骨。
可对于丝毫不懂如何进行创作性思考的小学生来说,要想领悟表达方法却不是那么容易。
多媒体就能在这方面助我们一臂之力,因为它能利用自己全方位的信息再现天赋,尽可以把作者创作时的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气氛等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学生在此情此景之下,加以对诗意的把握,再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就比较容易了。
如《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作者在定稿之前在绿字这个地方曾经过十多次反复修改:
作者先用了到字,又改为过,然后又用过入满等字,最后才定稿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种推敲字词的思维过程,教师很有必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对自己的表达技巧进行内化。
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可作者为什么最后会选用绿字,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
这时教师可出示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此时学生也能够完全体会到作者选用绿字的良苦用心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提到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师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没有对话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为一身的语言模块,是语文教学的极好资源。
加强古诗教学,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修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
古诗文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浓的诗意。
猜用字,就是在细读古诗时,师生在研读某个字时,感悟到这个字在这首诗中表达了特殊的意思,情感,意境,换用别的字都没此字合适。
猜的过程是学生与古诗深层次的对话,是一种悟性的大碰撞。
如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中春风有绿江南岸一句,就这绿字,据说诗人曾进行了27次修改,让学生猜猜可填什么字。
学生饶有兴趣地猜测起来,有的猜吹,有的猜涌,有的猜到,等等。
然后与原文对照,让学生说说哪个字用得好。
学生在选选猜猜说说的过程中斟酌比较:
一个绿字妙不可言。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生动和万紫千红的形象,真是绝了。
师:
一提到文学作品的鉴赏,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意蕴,可能就会立刻浮现于我们脑际,它们犹如一朵朵红硕的花朵,令我们着迷。
但一枝一叶总关情,鲜花还需绿叶扶持。
今天我们就是要关注这一枝一叶。
先请同学们看材料,思考每则材料中加点部分的内容。
(课件A: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师: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读)
师:
这首诗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1:
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生2:
通过末句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
生3:
诗人抓住了临发信前又打开,似乎言犹未尽,还需补充的矛盾心理。
师:
很好,请坐。
前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已作铺垫,又通过动作(板书)性细节来表达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板书),浓浓的思乡之情。
你认为诗,词,曲的抒情艺术如何?
为什么?
所谓为情而造文,中国诗歌的各类题材,如咏怀,咏史,咏物,山水,田园,边塞,爱情,亲情,友情,思乡,愤世,酬答,甚至题画,听乐,观剧,每每都归结到抒写个人情怀上来。
一首诗感人的力量和程度,往往就取决于诗的情感因素及其表达方式。
感物生情。
诗歌所表现的悲与喜,哀与乐都是有感而发,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具体说,就是受到某一景物,或某一特定空间(如古迹,边塞),或某一特殊时间(如佳节),或某一事件(如送别,还乡)所感,诗人的情思由此而诱发,总是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语言,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例如唐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的微妙的心理,让人体味到浓浓的乡思。
所谓深,即感悟深刻。
可以说,情感熏陶,引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是王老师教学艺术中一大亮点。
他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往往即刻让学生突发奇想,以致越陷越深。
《长相思》中有一句身向榆关那畔行,王老师抓住身字抛出一问:
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何方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身在关外,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身在山海关,身在山上接着,又来一问:
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里于是有心系故园之说。
再让学生把以上的两个问题连在一起想,看有什么新发现。
从而深刻体会作者在保家卫国与亲人团聚之间的崇高选择,真切地感受这种心灵的长相思。
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 教学 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