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唱歌保养嗓子的10条黄金法则.docx
- 文档编号:10509997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5.52KB
学唱歌保养嗓子的10条黄金法则.docx
《学唱歌保养嗓子的10条黄金法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唱歌保养嗓子的10条黄金法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唱歌保养嗓子的10条黄金法则
学唱歌保养嗓子的10条黄金法则
保养嗓子,要注意以下方法:
1、尽量不要清喉咙:
咽喉部的乾燥感或有异物感时,切莫故意去咳乾净,因为这种习惯太过份时,反而促使空气留在气道黏膜上的摩擦压力加大,成为充血发炎状态.所以有这个习惯者要改过来.
2、少说悄悄话:
讲悄悄话时候时喉部肌肉需更用力,反而伤害声带,所以可以「小声说话」,却不能说悄悄话.
3、勿用假音发声:
每个人的声带因先天上的不同,发音的频率有一定的限制,若刻意以假音发出太高或太低的声音,则易伤害声带,宜避免.
4、勿在吵杂的场所中说话:
在吵杂的场所中交谈,我们会不自主的提高音量,易伤及声带.
5、不要突然大声说话发声是喉头肌肉运动的结果,若要它发挥很好的功能,必须先有暖身的动作.例如教师上课时,若能先放慢速度,以小声讲一段时间后,再进入主题发挥,更能保护声带.这就是「少用暴起音(猝发音)」的原理.
6、疲劳或情绪高亢时,不要讲太多话此时喉部肌肉运动不易协调,较易受伤.
7、经常运动适量的户外运动有助於全身肌肉的放松,也可以增加肺活量,间接有益於发声.
8、经常保持口腔及嘴唇的湿润,将可帮助您容易讲话:
在一段长时间讲话后,适量的喝水及漱口,不仅可以保持咽喉部黏膜的湿润,也可以让休息声带.多喝水,可真是一举两得.
9、不要抽烟或过量喝酒抽烟对呼吸道绝对没有好处,且具刺激性,所以请尽量不要抽烟.喝酒过量也不好,酒精易使人兴奋而造成「爱说话」的毛病,说话过多,声带过份磨擦,容易声带发炎,甚至造成「声带结节」.酒精本身亦会刺激咽喉.
10、少吃辛辣食物太辣,太咸的食物会伤害喉咙,宜少食.
怎么让你的嗓音听起来优美圆润?
人在歌唱的时候,喉头的位置要偏低于平时的位置,类似人在吸气时的状态,保持这个“水平位”很重要,所以在字与字、句与句转换中,一定要拿捏好这个尺度,既不能僵死不动,又不能做飘忽不定的游离,就好像游泳池里的皮球,它不是静止的,但却相对稳定的浮在水面上。
歌唱时人的喉头也一样,应该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劈开的状态。
声乐演唱怎么让嗓音听起来优美圆润?
1.用“哈欠”开嗓:
这听起来有点老土,但却自然、轻松、实用。
因为人在“哈欠”的状态,口腔空间会逐渐增大,这个时候气息可以很自如的送进送出,满足了歌唱者演唱的需要。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还喜欢用闭嘴“打哈欠”的方式开嗓,如果能在歌唱的时候保持这个状态,那么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圆润而有生命力的。
2.“微笑”也可以开嗓:
很多人都很讶异这个办法,但这的确是一个打开喉咙的好办法。
当然这里所说的“微笑”不是简简单单的笑,而是要把“笑肌”抬起,使其成微笑状,同时把鼻、咽腔、大牙关打开,这样的状态很容易打开喉咙,从而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
对于开嗓我们要注意这些,那对于声区的掌握我们又应知道哪些呢?
首先,对于歌唱者来说,要从基础练起,即打造良好的中声区。
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之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
中声区的声音不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娴熟的收放,这样的声音才明亮悠扬、灵活靠前。
但一定要记住:
发出的声音要似珍珠项链一般,每一个音都要穿在一条线上,这样才能达到连贯、统一、圆润。
其次,要注意换声区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人在某一个高度,无法前行的时候,更顺利的完成演唱。
在这里也教大家两个小方法:
一个是“倒吸一口气”的动作,它能使喉头稍向下、退后,使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更能发送到遥远的前方;另一个就是母音转换手法,它通常是指人的真假音混合,在换声区到来前让声音暗下来,掩盖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小舌头抬起一点,而不是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或乱使劲,迎着声音唱下去就可以了,这样再搭配合理的假声,声音的链接就不会有痕迹了。
最后,是高音区的练习,它是最能提高作品质量的地方,如若高音唱的精彩,那整个演唱都会增光不少,所以高音区的练习尤为的重要。
这里也简单的介绍两个方法:
一个是支点提法,就是在唱歌的时候,不要感觉声带是长在喉咙里,而要觉得是长在胸口上,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嘴放松唱,这样把注意力往那儿一想,一下子声音就得到平衡了。
第二个是反向提法,就是“喉下换字”。
因为一般唱高音时,喉头都容易高,那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换,或者“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
这样唱的时候,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
另外在男声唱高音的时候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关闭唱法,这种唱法往往是在保持中声区的基础上把中、高音区正确统一起来,一般是指在中声区用较明亮的“a”逐步到“o”,到了换声区就开始用“u”,这种唱法是训练高音时非常有效而富含技术的方法。
二马磋声(中)——歌唱的声音究竟源自何处?
各位朋友好,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
祝大家新春快乐、新的一年里获得更美好的声音!
师弟,二马磋声(上)在微信圈上传后,引起不少歌唱家、教师、学生、声乐爱好者的热议,大家希望通过我们的对谈,能给各位一个较明确的歌唱声音的提示。
我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说得多么清楚,也只是我们两个人的观点或曰观念。
另一方面,声乐学习靠阅读文字很难获得一个好的声音,所以,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模式至今不可替代。
尽管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人们还是想获取“哪怕是来自文字的一点点的真经。
”哈哈,那就再絮叨几句呗?
华:
是的,二马磋声(上)上网后,很多朋友都直接给我发微信,提出让我们尽可能地多说一些、说得透彻一些。
特别是要对“声音的形成源于声带的闭合”做一个彻底的剖析为好,也就是说“声带怎么闭合才能出好的声音?
”
泉:
对于“用声带歌唱”这种声乐教师常常回避的问题,我倒是坚持直面对待。
我们谁都清楚,说话、歌唱的发声是要靠声带的震动完成,所以,我一直难于理解声乐教学中的“抚摸声带”、“不要用声带唱”等理论源自何处,很可能持有这类理论的教师是害怕学生在歌唱时颈部的肌肉帮忙,故而提出的一种以“爱护声带”为目的的“歌唱不用声带论”。
华:
在歌唱中,歌唱者声带的运用大多基于意念,声带的长短是先天决定的,哪怕是在歌唱中你也很难知道声带是如何运动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意念、靠想象。
在我的意念中,唱到高音时声带一定是拉紧的、变短的,这样高音才会容易唱出,那么,声带需要拉多紧、变得多么短,只有靠有演唱经验、有正确标准的声乐教师,根据演唱者唱出的声音去判断了。
泉:
你的意念是声带拉紧、缩短,也就是唱到高音想象着声带拉紧、缩短。
也许我的声带闭合理论跟你是异曲同工,我主张唱高音“用声带的前十分之一”,绝不能全部。
哈哈哈哈,嗓音医生听了肯定蒙了。
记得我参加过一次全国嗓音会议,声乐教师、艺术嗓音医生、耳鼻喉科大夫三方聚集一堂,声乐教师提出的某些歌唱意念上的问题,着实让耳鼻喉科大夫难于理解,以至于无言以对。
华:
我赞同师哥的“十分之一”论!
应该说师哥的理论跟我一样,简直是“奇妙的和谐”!
泉:
其实,不管是声带拉紧、缩短或是使用几分之几,学生不到老师面前一对一的接受指导,单凭字面去“找”,那是至难的。
我们还是回到上次的话题吧。
上回说到97年我在罗马歌剧院听一个人讲过一句:
“把气泄出去”,我没有太弄清楚,你在意大利待的时间长,不知你有没有听说或是实践过这个把气“泄”出去的理论?
华:
对,你离开米兰的那个时候,正是我刚刚去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学习的开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把气“泄”出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控制声音虚、实、强、弱的重要的机能。
通过向意大利几位著名的、掌握着意大利传统美声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声乐大师求教,我体会到,首先“泄气”和“吐气”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泄”是自然的、松弛的,而“吐气”、“吹气”则是主观意识上要加一个力量由内而外的“推”的力量,而“泄”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歌唱中,我们会常常遇到一些较长的乐句或是长音,而把气自然地“泄”出去,一是能够在不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完成长乐句或长音,再是防止歌唱的僵持状态,只要感觉到一点点僵硬,我就靠“泄”的办法,软软地松开它,有如一个平衡装置。
当我们在母音歌唱的行进中稍稍感觉到“卡”或是不够顺畅,我马上就通过“泄”的办法,将僵硬的部位“卸”掉。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歌者所要求的“松”是这个唱法中很关键的要素。
师哥你刚才讲到英国教授不讲气息讲肌肉,我倒是觉得还是要说气息,因为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i、e、a、o、u走到声带时是不允许添加任何肌肉的力量的,特别是颈部肌肉的力量。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把肺部的气自然地“泄”至声带处,让不同形态的五个元音将声带“碰响”。
我是这样想,歌唱时,特别是唱高音的时候,意念上应该想象肺部是向两侧打开的,同时在母音交替变化的过程中,下巴一定要呈松、甚至有垮、懈的感觉。
没错,这个意念和动作必须有。
人的自然生理行为是,说话、朗诵、歌唱或是喊叫,都需要气的支持,人将气吸至肺部,然后根据你说话、朗诵、歌唱、喊叫的需要,将气送到气管,其实你就是不说话、不朗诵、不歌唱、不喊叫,气息的循环也是如此。
就算像师哥你所说“意念上应该想象肺部是向两侧扩张”,气息照样还是会走向气管。
这里要强调的是,生理的和意念的“动作”是歌唱家必须信服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关键是你生理或是意念“动”的合理不合理,在歌唱领域,生理或意念上的不合理会导致一个人歌唱艺术生命的衰减或过早终止。
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主张的“意念上应该想象肺部是向两侧扩张”,绝不是生理上的肺部向外僵硬的死撑!
下巴肯定是要放松的,歌唱时要让下巴处于一种“不帮忙”的状态。
我倒是见过一些歌唱家,唱到高音时命令自己的肺部向两肋方向撑,撑到“绷住”的状态,理由是:
“可以减轻嗓子的负担”。
身体都僵硬了,怎么能唱出美的声音呢?
意大利语的BelCanto说的是美的、美好的歌唱,歌唱用气既不是死撑、不是“吐气”,更不是“懈”气,任何“撑”或“吐”或“懈”,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意大利传统的歌唱美声。
是否可以这样说,每个歌唱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声理念或曰发声的办法;每个声乐教师都有一套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训练的办法。
我个人在长期的演唱、教学中也会在不断调整中总结出一套我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又被实践验证是可行的唱法和教法。
比如,我坚持声带的震动是形成声音和音色调整的核心部位,而在声带运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声音的进一步认识和审美的提高,特别是年龄增长过程中的声音调整,我觉得无不对声带的闭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我反对过分强调类乎于“撑”的所谓“打开”,在“打开”这个概念上,我提出了“打开”的尺度,那就是:
“一定要把‘打开到还能打开’作为打开的标准”的观点,甚至我常常对自己和学生在歌唱中的高声区做“不打开”的技术处理。
而对于“用声带歌唱”这种一般声乐教师常常回避的问题,我却坚持直面对待。
这里我想啰嗦几句,在高声区,那种提倡口腔“打开”让声音“通透”地喷发出来的诱导一定要慎重。
在我看来喉部撑的越大声带越难以闭合。
而没有闭合的声带,便不可能有好的声音形成,更不可能有集中的、有穿透力的声音出现。
师哥,今天我们就以上话题聊得不算少吧?
我觉得不算少,不知朋友们怎么看。
不管我们聊的多与少,祈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作用。
很多朋友很关心声音的方向,也就是说声音是“往前唱”还是“往后唱”,或是往哪里、哪个方向唱。
下次我们聊聊这个问题可以吗?
华:
完美表演的诀窍——如何将声乐发声技巧与作品表现结合
一首歌曲可能会很短暂,但是它的魅力也就在于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给予人以温暖、感动、宣泄、悲伤等各种不同的感受。
而要能够将这份情感真实地传递出来就特别需要演唱者各种综合的艺术素质。
只有将内在的演唱发声技巧巧妙地同能够涤荡心灵、触及灵魂深处的艺术表现力相结合才称得上是一曲完美的杰作,这也是在艺术路上追寻着的不同文艺工作者所希望能够带给听者的最终感受。
不断寻找作品中真挚情感并与发声技巧完美结合
杰出的音乐作品不仅需要声的体现还要有情的融入,是歌者对曲作者情感理解的外化形式。
我们相信只要通过勤学苦练,任何的歌唱发声技巧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但是情感这个歌曲的核心部分是比较难把握的。
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不仅要不断追求发音技巧的纯熟还要不断的调控融入动人的情。
无论是舒缓的、激扬的、抒情的、动感的都要用一种情绪恰到好处的宣泄带给听众非同一般的听觉盛宴,通过情感来制造渲染力能够将这种气氛围绕在听者的四周,回响在耳边,正所谓绕梁三日不绝。
作为歌手,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悠远的曲作意境,听者希望能够得到的是历久弥新的回味。
歌者应该通过自身的表现来满足听者所需。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歌手并未受到过专业的技巧发声训练但是依旧能够博得众彩,而有的专业歌手却让人感觉到千篇一律,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艺术是一种社会人群共同形成的文化气息。
这种情感的释放需要有人去做出回应。
人是社会的动物,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具象的分支,也需要在社会化大群体中用情去沟通,用情去解决问题。
演唱也是在解决问题,需要用情感去构建灵魂的家园。
所以需要用理性的认知去升华情感的层次,展露出新的迸发性的脉动。
作为专业的歌手需要将内在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宣泄,与完美的技巧合二为一,带给听者以超凡脱俗的听觉感受。
在追求完美发音技巧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情感在作品中凸显的艺术表现的张力,再高超的技术在作品表现的时候就类似于摆设的花瓶,不过是每个过客临行时的一瞥,不会给人心灵上带去任何震撼的感受,一切只不过停留在那一瞬间,没能够有长久的记忆与回味,因为它是空洞的、是没有思想的、没有内涵的,勾不出人们心中浮华背后的安逸,留不住灯红酒绿的宁谧温馨,栽不下永不凋零的青春之花。
音乐要的不是行尸走肉的躯体,要的是具有华丽外衣下的返璞归真。
如此才是情感和技巧在曲目中的完美结合。
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一用音色变换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
美声唱法包含的技巧的领域很广,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之间进行转变,对于共鸣效果无疑是最具表现力的。
这种共鸣能够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能够在音量和音色方面实现双丰收,在提高了音量的同时又能圆润音色的美感。
美声唱法还能够有效地组织各个发音的部分团结一致,各司其职,分别在不同的时候构成不同的演唱发声组合,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用技巧来衬托的难度性的发音上,各个发声器官能够通力合作犹如一个庞大的乐团,每个发声器官就是乐团中的每个乐手,在人思维的指挥下不断地演艺出一段段美妙的旋律,大大丰富了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歌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多数情况下是天生自然形成的,虽然可以经过后天的修饰,但整体不会跨度过大。
音色可以带有情感,也并非总是空洞、没有内涵的。
音色也可以被比作是人的性格,音如其人。
音色也可以给听众带来重要的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听者会有一种思维模式来判定某种情况下用哪种音色来诠释更好。
在听众的期待中,表现节日欢庆和喜悦情绪的歌唱一般音色嘹亮,开朗且有弹性;痛苦的哭诉和悲伤失望的歌唱一般比较平淡沉闷。
所以歌唱者应根据不同的歌唱风格、情感、内容、适当调整歌唱时声门的闭合状态、喉头高低、气息的力度,共鸣腔使用的程度等以获得相应的音色。
二用声音的快慢来表现曲目的张力
歌曲的表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奏,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种节奏感的制约,这种节奏的双方均衡使得歌者在演唱的时候对于音律的掌控要拿捏得十分到位,节奏的控制主要涉及曲目的快慢,在演唱歌曲速度比较快时,虽然嘴中歌速较快但内心却是安稳的,只有内心的稳定才能保证每个小节的节奏不乱,特别忌讳的是在演唱快速歌曲的时候抢拍,给听者以很忙乱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
要让人觉得快的很安然、很稳定,不会因为演唱者的失误而提心吊胆,既能体现出旋律的美感,词意也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
慢曲子常有延长的单音,唱这种长音不能只是呆滞地唱完时值,而应该在延长时做到情绪上有发展、征引上有流动的变化。
慢曲子一般更深情,故演唱时应该更富有激情。
不同情况下的曲目要做感情化的处理即所谓的稳中有变,变中不乱,单位音节的长度要控制好,同时要与词义相协调,某个部分的延长或缩短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让听众感到某个音节时间过长显得拖拉,使后面的音节无处安放,让整句歌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因为这样这就失掉了发声技术的精华部分,其它的地方再好也是无用之功。
三用声音强弱对比来处理歌曲的开头与结尾
在歌曲的表达当中,要学会处理好强弱关系。
强音不是用蛮力,要恰到好处、有节制,应该以兴奋、轻松、从容为好,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感情。
强音不能从头到结束都一样强,而要以感情的发展为动力,使声音向前运动,结束时自然到位。
在一首曲子中多数音只需要用中等音量甚至较弱的声音唱,强音一般只是少数乐句中的少数几个音。
弱音应和强音一样地用气,一样地把声音和情感释放出来,弱音也可以很丰富、开阔、有共鸣。
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一开始就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强弱的变化,凝聚起所有的情感,倾注于第一声发出的瞬间,使演唱一开始就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为整首歌曲感情的流畅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用延长高音时值的办法来渲染歌曲高潮
多数听众都会很期待曲目高潮的部分,所以这个部分的处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坚持常规中的各种技巧原则,同时也要打破常规,给听者带去惊喜。
所谓歌曲高潮,就是歌曲主题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也是整首歌曲感情最浓厚的地方。
此时,歌曲的旋律与情感均已发展到了最高峰,不论是对歌曲本身而言还是对于歌唱者自己本身的声乐技巧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
歌曲的高潮是最能对听者产生强烈音响刺激的部分,它能促使听者获得听觉上的满足,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
此时我们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演唱高音时值来不断地展现感情涌动的效果,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情堆叠中,勾出听者的共鸣。
坚持艺术再现的原则“艺术第一,技术第二”
美妙的歌声总能够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梦幻质感,音乐的组成一直以来都是相互的,是由演唱者和听者来共同完成的,再流畅的音符也需要有人来演绎出来,同时再动听的歌声也需要有人能听得懂。
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形同如此,虽然音乐由声音构成,是通过声音来叙述的一种艺术形式,但这其中也需要人来驾驭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呈现在听者耳边,而最难驾驭的部分也就是曲目情的基调部分,不同人对于不同曲目的理解不同,即便是理解相同但对于曲目所要表达的感情程度的感受也不同,即便是感受程度相同在演唱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诠释又不尽相同,对于听者来说,他们对音乐的解读同样如此。
而我们演唱要做的正是要通过自身对于曲目的内化再到外化的一个过程,通过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加之高超的技巧来表现喜怒哀愁,以及多种复杂的情感转换。
不同的人表现出来的曲目灵魂不同,不同的听者所能听出的真谛也不同,这是因为艺术的维度甚宽、艺术的张力甚强、艺术的魅力无穷,是艺术的本身所在。
基于此点,在教学和学习期间,要将艺术的表现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去研究和揣摩,就需要演唱者提高发音技术之外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在日常的学习中体会每个成功演唱者是如何来诠释艺术表现力的,借助外力融入自我的东西逐渐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演唱模式。
在此我们要明确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学习发音技术其实是在为歌唱的内容做基础的。
尽管高超的演唱发音技术能够博得众彩,但是演唱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夸赞而是希望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让听者感到无以言表,无法用词汇去表述的那种很讶异的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总之 技术只是空洞的躯壳来展现音乐的美感,情感内涵才是曲目的本质。
意大利声乐专业兰佩尔帝曾很贴切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嗓音不等于一切,因为歌唱家必须表达出诗人和作曲家的灵感,因此他们必须有天生的热情和崇高的心灵,否则他们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艺术趣味的歌唱家,而是一个喊喊叫叫的人。
”一个真正可以称为艺术家的歌者不仅仅能够驾驭演唱技术,同时能够控制情的发散。
声音憋在喉咙里出不来怎么办?
教你几招
2
最近我听了一些学员发的音频,总有一些人声音憋在喉咙里,影响听感。
今天老师就来告诉大家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如下:
1、打哈欠是体会打开喉咙的最简单的方法。
当你困倦了,一边讲话一边打哈欠,这时候喉咙就打开了。
但是不能打哈欠打得太过了,那样会使得声音太“靠后”。
2.、找到胸部的支点也能有效地打开喉咙。
平常我们咳嗽发声的位置,就是胸腔发声的位置。
可以有意识地咳嗽,找到这个位置,并且运用到唱歌中去。
3、当我们情绪不稳定,大笑或大哭的时候,其实,也解放了喉咙,声音不会憋在喉咙里面。
4、唱歌前,先有意识的向后仰头,也能打开喉咙。
在唱歌的时候,头就不要后仰了,保持住向后仰头时的内部的肌肉状态就可以,这样也舒展了软腭。
希望大家多多练习多多体会。
你所不知道的唱歌5大秘密!
1你的说话习惯决定了你的唱歌
有些人唱歌比较好听,但你问问他们是怎么唱出来的,他们自己也不懂什么技巧,但就是唱得好,这就是天赋。
天赋包括了模仿天赋和乐感天赋,天赋由语言习惯决定。
婴儿哭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很洪亮,哭很长时间都不会哑,这个一种非常好的发声状态。
因为婴儿的肌肉能力不发达,不会动用到成人错误的肌肉群,采用的是腹式呼吸,会自然地用横膈膜,而不会去扯嗓子唱。
帕瓦罗蒂就从婴儿的哭声中顿悟出了关闭唱法的秘诀。
很多人说话二十分钟就痛了,或者说几个小时第二天声音就哑了,这个语言习惯的不健康导致的。
错误的语言习惯导致了错误的发声。
比如广东人说话方式就容易漏气,而漏气是唱歌的第一杀手。
还有陕西人的说话方式容易挤压,另外中国的文化原因导致很多女孩的声音像杨幂那样轻声细语的。
这些习惯对唱歌都不利。
那什么样的说话习惯有利于唱歌呢?
模仿外国人说话是一个捷径。
因为老外说话时的发声特点是:
发声位置很深,有共鸣,声音不挤压,有宽度。
那怎么模仿外国人说话呢?
步骤如下:
1)首先通过打哈欠,降低喉位(喉结的位置),喉结越低,唱歌的松弛度和空间越大;
2)稳定住喉位不要动,发“hey”(嘿),声音就变结实变厚了。
错误的发声方式说话→错误发声的肌肉记忆→形成错误的发声习惯→习惯渐渐形成本能→本能导致难以改正
所以,改正错误的说话习惯很重要,要多说普通话,不要受方言的影响。
想把歌唱好,就在平时说话时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吧。
2如何让你的声音充满力量
很多朋友唱歌有气无力,声音虚弱,在KTV合唱时很容易被别人压制住,有的人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也是如此。
而很多专业歌手的第一句就非常有震慑力。
声音的震慑力就是声音有存在感。
声音虚弱的原因是没有气息的支撑,漏气。
漏气的声音影响高音,使得声音虚弱,损害嗓音健康。
那么不要漏气怎么做到呢?
看小泽老师的示范,胸口做出一个力,发“嘿”的声音,这时胸口会有气压感,作为声音的辅助。
还有个简单的方法,大家找下早上伸懒腰打哈欠的感觉,胸口也会有气压,是非常简单的找到气息支持的方法。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学会了基本的气息支持。
3为什么真声上不去,假声下不来?
“真声上不去,假声下不来”是很多唱歌爱好者心中的痛。
唱高音时,喉位往上跑,声音硬挤出来。
真声转假声时,出现断层,过渡不自然,不和谐的情况。
发真声时声带振动面积很大。
而假声是声带不闭合的全开着的。
这两种状态是两个极端。
《洋葱》的原唱阿信在演唱时是真声顶,假声虚的错误方式,平安演唱《洋葱》则是平滑过渡的方式,这样不仅听众觉得更好听而且歌手演唱更加轻松。
唇颤音和哼鸣也可以解决“真声上不去,假声下不来”的问题。
练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唱歌 保养 嗓子 10 黄金 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