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的汉中政权与五斗米教及其它.docx
- 文档编号:10957472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58.30KB
张鲁的汉中政权与五斗米教及其它.docx
《张鲁的汉中政权与五斗米教及其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鲁的汉中政权与五斗米教及其它.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鲁的汉中政权与五斗米教及其它
张鲁在汉中
夏杰
目录:
一、张鲁其人
二、巧据汉中
三、政教合一
四、繁荣汉中
五、保卫汉中
六、汉中政权对道教的影响
七、张鲁对毛泽东的影响
八、张鲁城与白马山
九、张鲁女墓与女郎山
附录:
一、张鲁在汉中大事记
二、《张鲁传》原文
三、毛泽东点评《张鲁传》原文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领导的农民起义颠覆了东汉政权,催生了三国时代。
其中一大教派太平道及其领导的黄巾起义迅速被扑灭,该教从此销声匿迹。
而另一派五斗米道却在巴、汉地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民夷信向”(《后汉书》)的、“带有原始社会主义色彩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摘》)、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雄据巴、汉垂之十年”(《三国志》),“成为当时最平静的地方”(《中国通史》),该教也成了后来正统道教的唯一源头。
此时该教的首领便是张鲁。
一、张鲁其人
张鲁(?
—216年),字公琪,沛国丰县人,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传道世家。
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道门内被称为系师。
祖义张陵,《辞海》载,生于公元34年,卒于公年156年。
道门内称其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为五斗米道的创立者。
据晋葛洪《神仙传》和晚出的《天师世家》及其他一些史料,传为汉留侯张良之后。
少年时即精研《道德经》,旁及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
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明帝(58—75年在位)时,出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
后隐居北邙山,学长生之道,朝庭征为博士,称病不应。
顺帝(126—144年在位)时,修道于蜀中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北)中,潜心钻研《老子五千文》,与弟子们一道造出《太平洞极经》、《太一三天正法经》、《正一盟威妙经》等道书二十四篇。
他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开始传道和以符咒给人治病。
入此道者出米五斗,故被称为五斗米道;又因张陵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被称为正一道。
又因其该道首领称天师,又名天师道。
该道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基本经典。
以佐国辅命、养育群生为己任。
这在《太平洞极经》中反映突出。
《太平洞极经》被后来道家与《太平青领书》同称为《太平经》。
《太平经》均已佚,但从唐人节录的《太玉经钞》十卷、《太平经圣君秘要》及明《正统道藏》所收录的《太平经》残存的五十七卷上看,该书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宣扬阳尊阴卑与君尊臣卑(“阳乃天也,君也;阴乃地也,臣也”);说老天教人“和合”(谦让、友善、团结),这样人们才能常吉远凶;还说“天生人,幸使人人自力筋力,可以自衣自食者。
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
负其先人之体,而轻体其力,不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愁苦饥寒,但常仰多财家,须而后生,罪不除也。
”就是说穷苦是不勤劳的结果,不勤劳而又仰仗富人,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又说富人要修善行仁,“救急国穷”,从而受到朝庭的征辟。
还说:
“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也”,“太者大也,其言积大如天”,“本者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平之为言者,乃平平无冤者,故为平也。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比较直接反映农民的“平均”、“平等”思想的最早纪录。
张陵的道书还宣扬人以得道成仙为最终目的。
为达到致此目的,就要做好事、善事,注意修炼。
他认为人人都有成仙的可能,人的精、气、神俱足,是人生命存在的条件。
所以,人欲长生不死,就应固精、爱气、养神,行持“守一”、“食气”、“胎息”等修炼方术。
如讲究房中节欲。
“还精补脑”的房中术,又称赤黄之道,或称男女合气之术等养生方法。
张陵的道术主要是上章招神和符咒劾鬼。
张陵选中蜀地为创教之地,是与当时该地的社会状况及宗教习俗、风土人情有密切关系。
当时蜀中除图谶数术之学和黄老道术相当盛行外,蜀地居有多种少数民族,其宗教习俗颇尚鬼巫。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谓“俱事鬼神”,人“俗好鬼巫”。
《晋书》也说:
“賨人敬信巫觋”。
《渊鉴类涵·道部》引《正一经》说:
“陵学道于鹤鸣山中,时蜀中人鬼不分,灾疾竞起。
感太上老君降正一盟威之法,始分人鬼,置二十四治。
”因而他的道教和道术符合当地的社会状况和宗教习俗,得以顺利推行。
张陵上章所招之神种类众多。
初创期的五斗米道,是一种具有主神崇拜特征的多神教。
据《华阳国志》载,张陵自称“太清玄元”,除崇奉老子为教主外,他还造出了许多神灵,《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称有“百二十官”。
这些神灵“杂而多端”,天神、地祗、人鬼、仙真众圣无所不有,互不统属,杂然无序,然蜀人信之。
上章招神、符咒劾鬼,皆由二十四治道官行施,并制定了一些斋醮仪范。
为规范这些仪范,提高道官水平,张陵还创立“旨教斋”等斋仪。
《正一论》说:
“旨教斋者,天师以教治官而已。
”又说,“旨教斋法,虽真而古拙”。
该法究系如何,已无处考证。
张陵广收门徒,扩张教区。
有弟子三百余人,在蜀汉和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立有十十四治,“治”乃道教祀神之所,《广弘明集》称“张陵时,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
治馆之兴,始乎此也。
”后来的道教宫观源于这二十四治。
以治为中心的二十四治,其实就是二十四个教区。
其分布为:
蜀郡的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沅山治、葛璜山治;广汉郡的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遂宁郡的涌泉治,犍为郡的稠稷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越雋郡的蒙秦治;巴西郡的云台治;汉中郡的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成都南门左的主薄治、玉局治;京兆的北邙治。
最为重要的治为阳平治、鹿堂治和鹤鸣山治,其中阳平治规模最大,地位最高。
这二十四治为其后五斗米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葛洪《神仙传》载,最后,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同时升天而去。
这些虽是传说和神话,但设立二十四治,却为大多史科所肯定。
张鲁的父亲张衡,字灵真,道内尊为嗣师。
张陵死后,儿子张衡将传道的重点放在了巴、汉一带,为兼顾关中,于是常驻汉中。
张衡在其父的基础上,对五斗米道加以增饰。
如让信道者设以靖室,南朝陆修静《陆先生道门科略》记曰:
“奉道之家,靖室是至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
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
”靖室又曰静室,人若有病,让在静室中思过,又没鬼吏“主为病者请祷”,作“三官手书”为人治病;设“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等(《中国通史》)。
这些做法,都被张鲁所继承。
据《传仙录》载,张衡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正月二十三日,在汉中阳平(今陕西勉县西)的白马山上羽化而白日升天。
其实是在其治所(浕口治)无疾而终。
张衡死后,妻子及儿子、女儿继续传道。
《三国志》和《后汉书》均载张衡的妻子,即张鲁的母亲,因传道常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往来于其他官宦之家当然也不在话下),且有少容。
刘焉任益州牧于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距传说中张衡升天已九年,鲁母应已步入老年,而仍“有少容”,可见是按道教修炼的结果。
修身养命,人之常情。
鲁母以修身之功养得如此“少容”,博得官宦之家睛睐,使她传教和结好官宦更为便捷。
张鲁的妹妹传道被神话。
《传仙录》载:
“张玉兰者,天师张陵之孙也,灵真(鲁父张衡之字)之女也。
幼而洁素,不茹荤血。
年十七岁,梦赤光自天而下,光中金文篆字,缭绕数十尺,随光入口中,自觉不安,因遂有孕。
母氏责之,终不言所梦,唯侍婢知之。
一旦谓婢曰:
‘吾不能思耻而生,死而剖腹,以明我心。
’其夕无疾而终。
侍婢以曰其事,母不欲违,冀雪其疑。
忽有一物如莲花,自膈其腹而出,开其中,得素金书本际十卷,素长二丈许,幅六、七寸。
文明甚妙将非人功。
玉兰死旬月,常有异香,乃传写其经而葬玉兰。
百余日,大风雷雨,天地晦冥,失经。
其玉兰所在场塘自开,棺盖飞在巨木之上。
视之,空棺而已。
今墓在益州温江县女郎观是也。
三月九日是玉兰飞天之日,至今乡里常设斋祭之。
”此虽为神话,人们对张鲁一家的信奉可见一斑。
张鲁祖父创立五斗米教,其父母及家族发扬光大,教区和教民扩充,威望在巴、汉乃至整个蜀地日益提高,就连官方也与之过从甚密,这为张鲁占领汉中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
二、巧据汉中
张鲁在祖父张陵去世后随父张衡长年传教于巴、汉,母亲及家人留在蜀中,在蜀地传教。
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正月,张衡去世后,张鲁袭父之职,任五斗米教总首领,教内尊为系师,常住汉中,在父亲“自日升天”处的白马山上修建天师堂,作为该教总部。
此处本为二十四治之一的浕口治所在地,此时又成了五斗米教的圣地,教徒聚集日渐增多,慢慢形成了城堡。
加之官方对五斗米教尚有好感,城堡逐年扩大,人称张鲁城。
该城规模之大,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描述道:
“因即崤岭(白马山)筑城,周回五里,东临浚谷(浕水河谷),杳然可寻,西北二里,连峰接崖。
”该城雄居汉中盆地西沿高山上,站在此处东眺,盆地平野一览无余。
且该城与汉中锁钥的古阳平关仅隔浕水(今称咸河),上下相望。
与此同时,张鲁对五斗米教的教义、教规和传道方式均有增饰(详见第三节),威信日高。
他为进一步便于扩充教民和利于传教,在原二十四治基础上,又在汉中增设四治,达到二十八治(有学者认为,二十四治应二十四节,二十八治合二十八宿)。
此时,五斗米教的势力在巴、汉乃至整个蜀地已十分强盛。
在张鲁主教五年后的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早期道教的另一派别太平道领导的黄巾起义暴发,“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后汉书》)。
《资治通鉴》称:
“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当时东汉为十二州九十余郡,仅剩四州和司隶(中央直辖区)没有响应。
东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对其残酷镇压,十个月后,“太平道遭受重创,从此销声匿迹,传授不明”(《道教史》)。
此时,五斗米教也有些心动。
同年七月,该教首领之一的张修,在其传教地的巴郡(今重庆)率道徒起义,杀郡守赵部,一度占领巴郡(《后汉书》)。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六月,益州黄巾首领马相“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县令,进攻雒县,杀郗俭(益州刺史),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三郡。
马相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人”,蜀中震动。
此时,刘焉听从侍中广汉董扶的建议,谋得益州牧一职,还被封为监军使者、阳城侯,前往蜀中任职。
但为蜀中黄巾起义所阻。
幸“州从事贾龙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
龙乃选吏卒迎焉。
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刘焉“阴图异计”,其实就是暗暗培植实力,诛杀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
刘焉虽为益州叙,但此时的益州十分混乱,统治困难。
一是由于原“益州刺史郗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三国志》),民怨沸腾;二是益州旧部和豪门贵族各怀异志,难以统属。
如镇压了益州黄巾起义,又迎刘焉为益州牧的贾龙,就因刘焉杀了不服统治的州中豪强王缄、李权等而反攻刘焉,被刘焉所杀。
三是益州各郡因天下动荡,朝庭衰弱,名为听命朝庭,其实各自相对独立,也不听命于州牧。
如犍为太守任岐,就与贾龙一道反对刘焉;汉中太守苏固就不服刘焉调遣。
而此时的益州各郡,五斗米道经张鲁祖孙三代的经营,势力已十分强盛,信徒遍布而组织严密,已成为一支不可低估的政治势力。
刘焉为控固政权,收取民心,扩充实力,割据一方,独霸益州,不得不结好五斗米教,借其势力统治益州。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废废帝而立献帝,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卓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威胁到与关中只隔了一道秦岭的汉中。
汉中为蜀之门户,自古有“得汉中者得巴蜀,失汉中者失巴蜀”之说。
刘焉自然要力取汉中而固巴蜀,于是他欲借张鲁之力来实现其目的。
《三国志》载:
“张鲁母始以鬼道(五斗米道),又有少客,常往来于焉家,故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杀害汉使。
”《后汉书》也载:
“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继绝斜谷,杀使者。
”两部正史均载因鲁母“有少容”,“有姿色”,“常往来焉家”,“故遣”或“遂任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
好象是因鲁母美色使刘焉重用鲁。
其实是刘焉欲借用张鲁势力,为他夺取汉中,故遣张鲁住汉中,断绝关中入汉的各条道,杀掉董卓把持下的朝庭派遣的使者,欲彻底脱离朝庭,称霸益州。
汉中北屏秦岭,南亘巴山,四面皆崇山峻岭,只有“天梯石栈”与外界相通,且雄关锁道,易守难攻。
特别是通往蜀地的各条要道上,阳平关、棋盘关、铁锁关、牢固关等,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雄关要隘。
汉中太守苏固并不怕刘焉派兵来抢关夺地。
但孰不料刘焉却让张鲁在汉中就地率众突袭。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即张鲁在汉主持五斗米教十二年后,刘焉封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封已在巴地起义的张修为别部司马往攻汉中。
其实张鲁与张修已分别在汉中和巴地扎下了根,刘焉对他们的委任,只是确定了名分,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且让攻汉中并没有给他们一兵一卒。
张鲁和张修欣然领命,也欲借刘焉之命名正言顺地占领汉中。
其实张鲁早在做这方面的准备。
他接替父亲张衡成为五斗米道总首领后,就常住汉中,并在汉中盆地西缘的白马山上筑就了张鲁城,教徒已遍布汉中各地,且“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郦道元《水经注》),在民众中威望也很高。
而苏固只注意了刘焉的动向,而忽略了张鲁在汉中的实力。
张鲁攻苏固《后汉书》载,“(鲁)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三国志》载鲁“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郦道元《水经注》载“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崤岭筑城(张鲁城)”。
张鲁和张修所“将”之兵,应为各自统领的起义军,因此后来史学家均称这次军事行动为农民起义。
攻击方式是“用远城治”,即在张鲁城内发号施令。
《华阳国志·汉中志》载,张鲁号令汉中教民和张修从巴中带来的起义队伍,对汉中发起了突然袭击,“袭杀”了太守苏固。
又因他二人是益州牧刘焉任命的将军,苏固的军队也言正名顺地成了他们的军队。
虽然杀了汉中太守苏固,但还不算完全占领了汉中,各地一批豪族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
东汉末年,各地的豪族地主大量圈占土地,建立起一个个自成一体的庄园,庄园周围筑起一座座坞堡、营堑,组建有自己的武装,多至上千人,豢养大批剑客、死士,平时守卫地主庄园,农民暴动时,协助政府镇压起义军。
汉中当时的情况也不例外。
所以,张鲁在“袭杀”了太守苏固后,立即对盘踞在汉中各地的豪族武装发起了进攻。
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载,张鲁采取果断措施,“镇压了南郑赵嵩和城固陈调等豪族武装”,最终完成了对汉中的完全占领。
占领汉中后,张鲁与张修的矛盾开始显露。
张修的势力在巴地,他在七年前就在巴郡率众起义,一直活动在巴地地区,这次又策应了张鲁一举占领了汉中,功不可没。
他与张鲁虽被刘焉同封为司马,但在道内地位没有张鲁高。
张鲁的势力在汉中,且在占领汉中的战斗中,张鲁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人不和,矛盾究因何而起,无从考证。
但在磨擦中,张鲁肯定占上风。
形势所迫,张鲁不得不“袭杀张修,尽领其部众”,独揽了大权。
张修部下多为随张修起义征战多年的智能之土,如后为鲁之重要谋士的阎圃等,且部曲多出自巴地。
张鲁占领汉中后的第三年,即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痈疽发背而卒”,其子刘璋继任益州牧。
《三国志》载: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成为仇敌。
”《后汉书》载,“张鲁以璋闇懦,不復承顺。
璋怒,杀鲁母及弟,而遣其将庞羲等攻鲁,数为鲁所破。
鲁部曲多在巴土,故以羲为巴郡太守。
鲁因袭之,遂雄於巴、汉。
”张鲁反叛刘璋后,又脱离朝庭,多次杀掉朝庭的使臣(当时的朝庭,其实是董卓及其部将把持的朝庭),断绝汉中与外界相通的栈道,并取安宁之义,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立起了以汉中为中心,包括现在湖北竹山县以西、整个陕西南部、重庆和四川北部地区在内的汉中政权。
《三国志》载:
“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部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
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
鲁功曹巴西阎圃谏鲁曰:
‘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
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於王。
愿且不称,勿为祸先。
’鲁从之。
”也就是说,张鲁占领汉中后,虽领朝庭封号,不受朝庭节制;地域虽富庶而险固,但不称王只求自守,待到时机成熟时归顺朝庭,象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辅佐天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保境安民,不失富贵。
这是五斗米教自张陵以来“佐国辅命,养育群生”思想的体现,也是张鲁汉中政权的指导思想。
三、政教合一
张鲁取得政权后,实行了政教合一的统治,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其组织机构,“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三国志》)。
就是用道教大小首领“祭酒”来代替职官长吏。
巴、汉民信在五斗米教,其教义是“有鬼论”。
认为人无时不受鬼的监督,鬼能根据人的行为而赐福或降灾。
因而初入道的一般教徒称为鬼卒,部门首脑和统率鬼卒的称为祭酒。
其中统率鬼卒多者称治头大祭酒,治头大祭酒下可辖若干祭酒。
负责部门事务者有督讲祭酒(主管军事,马超曾任此职)、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发奸令”,即主管教化)、宣威祭酒(主管刑罚)、查气祭酒等。
总首领张鲁自号师君,并尊祖父张陵为天师,在阳平关(陕西勉县西)对面白马山上的张鲁城内建天师堂,成为当时五斗米教的总部。
该堂当时是否为该教的最高治所阳平治,无法考证。
张鲁以道内祭酒代行行政职权。
“祭酒”一词本是汉时俗语对人的尊称(范文谰《中国通史》),又是五斗米教内部对有身份的道徒的尊称,听起来总比百姓害怕的官吏名称要亲切得多。
加之如此简化的行政机构,既提高办事效率,又减轻民众负担,因此“民夷便乐之”。
各祭酒以所在“治”的辖区管理各项事务,即道官以教区行使行政职权和司法权。
据任继愈《道教史》载,张鲁在原二十四治的基础上,在巴、汉又增加八治(其中四治是张鲁在占汉中前所置),共三十二治,即三十二个教区(行政区)。
这些教区由治头大祭酒管辖。
并在教区内设天师堂,作为祭酒治所和教民从事宗教的活动场所。
据《道书》记载,当时“巴、汉天师堂数百所,是时凡奉道之地,皆立天师堂”。
地方祭酒署治所在的天师堂皆有定规。
据《要修科科仪戒律钞》载:
“《太真科》曰:
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
治正中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作一层崇玄台。
当台中央安大香炉高五尺,恒喷香。
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
西头马道。
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
天师子孙,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济世道士,可登台朝礼。
其余职大小中外祭酒,并在大堂下朝礼。
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
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
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
其余小舍,不能具书。
”此时的“治”已形成较为简朴的道教宫观。
道官、祭酒在治所“各领户化民”。
无论本地和外来者都必须入道,不准有例外,当时的汉中百姓,均为道民。
据《道藏》第24册载,道民均“编户著籍,各有所属”。
所谓“编户著籍”,又称“宅录”,类似于后世的户口薄。
道民入道,须把全家的人口数登记注册,名曰“宅录”。
此后凡有人生、死,即人口增减,都必须去本师治所(一般都是在三会日)进行登记或注销。
每年三会日,治官祭酒都要与道民一起对此宅录进行核对,使其与实际情况符合。
道民凭此宅录向道教组织缴纳“命信”(又称脆信,即敬神的信物),道教组织即派守宅之官予以保护。
所谓“三会日”制度,指道民一年中,必须要在规定的三个日子去本师治所进行宗教活动。
“三会日”具体日期,各书记载略有差异,据《陆先生道门科略》说:
“令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会。
”
“编户著籍”和“三会日”这两项制度,都是道官联系道民、传布指令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使当时的五斗米教组织系统更为严密,科律制度能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
张鲁政权对道官的选拔十分严格。
《科教》云:
“民有三勤为一功,三功为一德。
民有三德,则与凡异听得署箓受箓之后,须有功更迁,从十将军箓阶,至百五十。
若箓吏中有忠良质朴,小心畏慎,好道翘勤,温故知新,堪任宣化,可署散气道士;若散气中能有清修者,可迁别治职任;若别治中复有精笃者,可迁署游治任职;若游治中复有严能者,可署下治任职;若下治中复有功者,可迁署配治任职;若配治中复有合法者,本治道士皆当保举,表天师子孙,迁除三八之品,先署下八之职;若有优勤于道,劝化有功,进中八之职;若救治天下万姓,扶危救弱,能度三命,进上八之职;能明炼道气,救济一切,清灭鬼气,使万姓归优,便拜阳平、鹿堂三气治职。
”总之,道官、祭酒的任命升迁,必须按其德行逐级提升,“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道藏》第24册)。
同时,还通过斋仪对道官进行治理。
早在张陵时,就有如“旨教斋”等“天师以治理教官”的斋法(《正一论》)。
张鲁此时又制定了一些斋法,如“涂炭斋”。
《无上秘要·涂炭斋品》载:
“谨相携率,为承天师《旨教》建议涂炭。
”该斋法原始而简陋,修斋者需“露身中坛,束骸自缚,散发泥额,悬头衔发于栏格之下”。
该斋法“以苦为功,上解亿曾道祖,无数劫来宗亲门族及家身无鞅数罪,拯拔忧苦,济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称量”。
张鲁政权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教化,虽为鬼道,却收效十分明显。
《三国志》和《后汉书》均载他设“奸令祭酒”,负责将《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及五斗米教其它经典广为传播,认每个教民“都习之”。
他又根据自己对《老子五千文》的理解,著述了《老子想尔注》(敦煌近代出土藏书该书称“张镇南著”,镇南为张鲁爵号,任继愈《道教大事记》也从此说)。
该书告诫道民“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
“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
“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
又根据《老子想尔注》造作《道德尊经想尔戒》,书中说“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据《正一法事》载:
“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
受戒后,还必须诵记通行,恒存思行,持忆不谬妄,则不犯科。
”
除用说教和诫律来教化百姓(教民)外,还通过其他方式让百姓自律。
张鲁政权还设“鬼吏”,专门用鬼道给人治病。
“人或有病,处以静室思过”。
让病人思考自己究竟做过哪些错事,以致得病。
同时,“鬼吏为病人请祷。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即改正过错)之意。
作三通(通报三个地方),其一上之天,著(放)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典略》)。
如果病好或减轻,此人便信道;反之,此人不是真正信道,便会被孤立。
还要求病人主动向“鬼吏”或祭酒检讨自己所犯错误,否则鬼还会继续惩罚。
要求所有教民都要诚信,不要欺诈。
地方祭酒“领户化民”另一职权是司法权。
张鲁废除一切严刑酷法,其司法体现重教轻罚。
郦道元《水经注》评价“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
《典略》载:
“鲁又教使自隐(自己坦白),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
”《后汉书》载:
鲁“犯法者先加三原(原谅三次),然后行刑”。
这就是说,他教育百姓主动坦白自己所犯别人不知道的过错,先自己反省,并以做好事来消除过错。
如果过错小,修路一百步就可以赎罪。
如果犯了法,先原谅三次,屡教不改者才施以刑罚。
春夏禁止杀人,秋冬始能处犯人。
总之,张鲁的汉中政权,实质是一个独立的宗教王国。
他以教官代替长吏,管理民事;以宗教推行教化,去鄙俗,淳风气。
近三十年的治理,成效显著,民风淳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夷信向”,“竞共事之”,“百姓亲附”。
这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实属一方乐土。
诸葛亮《与鲁书》感叹:
“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
四、繁荣汉中
张鲁的汉中政权为了使辖区经济繁荣,首先解决的是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由于连年大规模战争此起彼伏,东汉末年至三国之初,全国人口由5600多万猛降至约700多万。
史称“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三国志·魏书》)。
汉中政权初期巴、汉总人口虽说“户出十万”,在全国九十多个郡中,人口还算较多。
但在巴、汉若大区域内,这点人口仍显稀少。
为此,张鲁尽力吸纳战乱中的关西流民。
此时的关中与汉中相比,是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中 政权 五斗米教 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