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1032937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72.89KB
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有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
“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
故选D。
2.《汉书•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皇权至上
B.君权神授
C.天赋人权
D.天人合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信息“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可知是通过神秘化的色彩突出汉武帝的地位,符合“天人感应”的思想,实质上是宣扬君权神授,而不仅仅是皇权至上,故选B项。
天赋人权是西方民主思想,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
考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
3.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
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点睛:
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4.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
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
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
己欲达(达:
通达事理)而达人是说自己通达事理而使他人也通达事理。
与仁者爱人是一样的,自己首先是仁者,然后爱人。
A项属于周礼;B项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D项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观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5.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这表明明代科学
A.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B.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答案】A
【解析】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但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故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故A项正确的。
中体西用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与“明朝”不符,故B错误。
《农政全书》有介绍西方的内容,但不是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故C错误。
D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
6.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答案】A
【解析】材料“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故A项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7.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
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严复转而认可清朝统治
B.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传播受挫
C.严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严复一方面介绍西方的进步思想理论,另一方面“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说明仍然存在陈旧观念,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是新旧杂陈。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严复政治态度的变化,排除A项;BC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8.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
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
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梁启超先生……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晚清青年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而是两者皆学,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晚清青年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晚清青年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故B项错误;立宪宣传与革命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
故选D。
9.某学者指出:
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翻译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
1;1902年到1904年,后者以2:
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1912年到1940年,后者比前者多两倍。
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社会科学逐渐衰落
B.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C.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D.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学西方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答案为D项。
材料显示的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排除A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历程,排除C项。
10.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是
A.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B.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
C.肯定儒家思想安邦定国的重大作用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中学为体”表明了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并没有发展;“西学为用”说明中学能为“体”但不能为“用”,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含蓄的否定,所以这是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中体西用思想
1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
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答案】A
【解析】洋务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属于“非重要成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借鉴西方法律,在中国设立宪法,实际上意味着对君主专制的否定,这是制度层面的学习,属于“重要成分”,故B项错误;“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角度对社会进行全面的、猛烈的、痛苦的改造,属于“重要成分”,故C项错误;“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不符,D错误。
12.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因此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3.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脱离人民群众,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排除B;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D;由时间“1919年”,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倡“民主”渐多,说明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不满。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1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B正确;明末清初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思想,A项错误;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涉及思想,C项错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D项错误。
所以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魏源的主张
15.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东渐,全盘接受
D.借其要义,用以发挥
【答案】D
【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康有为、严复、陈独秀之思想不符,故排除A;材料中康有为、严复未对进化论发展创新,故排除B;“西学东渐,全盘接受”是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C;“借其要义,用以发挥”,指的是他们运用进化论的原理,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研究,与材料主旨相符,故选D。
16.清朝末年李滋然作《明夷待访录纠缪》抨击《明夷待访录》,认为“今日之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皆托此篇以济其邪妄”。
该文中的“邪妄”实际上是指
A.倡导工商皆本
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C.学习西方
D.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清朝末年“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指的只可能是“反对君主专制”,而并不是其他的三个选项,排除ABC,所以该文中的“邪妄”实际上是指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观念,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5)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个人修养与价值观追求仍是儒家的主张,仅是对传统儒学中不适合时代潮流的部分内容进行批判,并提出相应的新主张,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17.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
“(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
最后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旨在
A.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C.倡导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B
18.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A项符合题意。
B、C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9.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
A.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B.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C.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D.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答案】A
【解析】“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说明宗教这个神圣的东西依然是宣传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B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
”这说明
A.中国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C.文明的交融和吸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知,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自然地和以需要为基础的,但是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与嬗变”,故排除D,选C。
材料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不是“中国的近代文明”,所以排除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
这可以用于说明
A.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
B.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洛克倡导……但他本人……赞同……”可知,洛克的行为与其思想主张不一致,这说明了资产阶级自由权是有限的,所以答案选A,排除D;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理性主义,排除B;材料并没涉及到英国的世界霸主问题,排除C。
22.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
此题可用排除法。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A项排除;B项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作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排除。
故选C。
考点: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近代科技的影响
23.复旦大学教授芮明杰说:
判断工业革命的标准不是简单地从技术是否进步或者技术是否变革,因为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与变革,能够称之为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应该是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技术。
以下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是
A.铁器牛耕技术导致自耕农和新型地主出现
B.有指南针的大帆船出现导致了新航路发现
C.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大机器和标准化生产
D.电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型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相关知识的把握,学生需结合材料来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C,D都提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而B中的新航路开辟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4.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故A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强调国民垄断,反对自由竞争,故C排除。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25.《孙中山选集》中写道: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
A.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
B.法制建设与废除专制问题
C.革命动力与奋斗目标问题
D.民主权利与革命价值问题
【答案】A
【解析】材料涉及到要建立一个什么政权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建立什么政权问题而非单纯的法制建设与废除专制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革命动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民主权利与革命价值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6.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
”
“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
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反对盲目排外
【答案】B
【解析】根据“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
”可知民族主义是反对夺取汉族政权的满清贵族,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排除A;C选项材料无体现;孙中山的言论针对的是反满情绪,不是“反对盲目排外”,D错。
27.“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一部《道德经》,逍遥函谷行;一篇《将进酒》,饮者留其名;一卷《漱玉词》,云中叹飘零……”这是歌手李玉刚的2015开年作品《李》,不到200字的歌词竟化用各类诗词和典故多达32处,被称作“史上最牛神曲”,令无数网友叹为观止。
下列关于该歌词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姓氏的演变和宗法制有直接关系
B.《道德经》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C.唐诗的繁荣受科举考试影响较大
D.词的出现是北宋市井生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古代姓氏演变与宗法制有关,A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道德经》含有辩证法思想,B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唐诗发展与科举制有关,C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词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28.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
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
C.“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学年 江西省 吉安 中高 上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