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精英最重视的55个高效能沟通习惯.docx
- 文档编号:11153709
- 上传时间:2023-05-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08KB
麦肯锡精英最重视的55个高效能沟通习惯.docx
《麦肯锡精英最重视的55个高效能沟通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麦肯锡精英最重视的55个高效能沟通习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麦肯锡精英最重视的55个高效能沟通习惯
《麦肯锡精英最重视的55个高效能沟通习惯》
作者:
欧阳宇倩
第一章 让沟通直接有效—保持理智的习惯
标注(蓝色)-习惯1 确定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位置93
在沟通前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沟通更有效率,二是不容易让沟通偏离中心话题。
标注(蓝色)-习惯1 确定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位置110
在与客户沟通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沟通寻找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到怎样去实现这一点,有三个原则需要读者铭记:
分析沟通对象。
预判对方的第一反应。
组织好语言。
标注(蓝色)-习惯1 确定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位置114
分析你要沟通的对象,这有助于你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
预判沟通对象在见面时的第一反应,这可以帮你提前做出准备,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也会帮助你预知在沟通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帮助你更准确地设定或微调你提前设定的问题。
标注(蓝色)-习惯1 确定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位置121
提前组织好语言,这是对于沟通对象的重视,同时也是对你这份工作的尊重。
围绕设定的问题组织语言,这会帮助你主导沟通的过程,让话题围绕你的目的展开,这对于实现你的目的,达到沟通的效果是有极大帮助的。
标注(蓝色)-习惯2 确定要得到对方何种反应>位置131
为了让一件事情更加具有逻辑性,让它的效果更好,我们必须先把它的结果预估出来。
沟通对象的反应我们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
三种反应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分,也就是说所有的反应都是合理的,我们所要追求的,只是沟通对象的反应与我们的沟通目标相一致。
即有效沟通的第一个原则是:
必须具有目的性。
第二个原则是同一性,所谓同一性,指的是我们必须与沟通对象有相同的观点或愿景。
你期望用言语说服别人为你做什么,那么你首先要确定这样做对对方也有好处,否则对方一定不愿意这样去做。
当你试图将某个观念灌输给他人的时候,你也要先确定这个观念能够被对方所接受,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无用功而已。
”
有效沟通的第三个原则是,沟通必须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
标注(蓝色)-习惯4 结论先行,按次序表达>位置206
从本质上讲,沟通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我们用表达来传播自己的观点,来影响他人,来实现与人交流的目的。
所谓“结论先行,次序表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所要表达的内容形成一个富有逻辑的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一个结论,和一些支撑结论的事实或假设,然后通过一定的顺序将他们排列起来,需要表达的时候按照次序表达出来。
“结论先行,次序表达”的逻辑框架需要按照步骤展开,具体的步骤为:
第一,画出中心观点。
中心观点要放在整个表达框架的最中间或最顶端,在这个框架里,我们要写出将要表达的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确定逻辑线索。
中心观点的展开需要逻辑进行支撑,这种逻辑可以表现为因果逻辑、证明逻辑、推理逻辑等。
逻辑可以成为表达框架的龙骨,帮助我们理清表达的思路。
第三,准备材料。
为了支持中心观点,我们需要按照逻辑线索准备支持它的材料,材料要取材于现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中心观点显得更加客观。
第四,检查整个表达框架。
在框架确立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框架进行梳理,查缺补漏,并对整个表达过程加以练习,如此才能让表达更加自然。
标注(橙色)-习惯4 结论先行,按次序表达>位置245
除了这四个步骤之外,我们还需要记住“结论先行,次序表达”所要坚持的四个原则:
原则一,整个思维体系只有一个中心观点。
原则二,任何一个层次的分论点(即支撑中心观点的材料或观点)都是其下一个层次的概括。
原则三,每组的论点必须属于同一个范围。
原则四,每组中的论点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排列清楚。
标注(蓝色)-习惯5 组织好信息再表达>位置264
现实中,很少有人能一次记住9个项目,更多的人只能记住5个或者4个,而普通人的记忆一般会停留在3个,当然,对于一些懒惰的大脑而言,只记住1个也是正常的。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就是说当我们的大脑发现其需要处理的项目数量增加到4个或5个以上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标注(蓝色)-习惯5 组织好信息再表达>位置279
沟通者的大脑往往只能逐句理解我们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起出现的信息在逻辑上存在着某种关联。
如果我们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逐句地表达出我们的信息,沟通对象会自动从中寻找某种共同点,将我们表达的信息进行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标注(蓝色)-习惯6 让沟通成为一种艺术>位置309
沟通的第一个技巧是要让双方感兴趣。
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常常把别人的兴趣放在心上,然后再将那个话题渐渐地、平易而自然地引到谈话中来。
等到这一目的达到后,不论他在别的时候是怎样沉默寡言,此时对方都会很愉快、很流利地打开自己的话匣子了。
此外,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
在沟通中,我们不可过分在意把话说得如何漂亮
漂亮和精彩,只要一个人能用合适的方法,准确、切实地说出他心中的想说的话,那么他便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为真诚和朴素是具有永远的魅力的。
标注(蓝色)-习惯6 让沟通成为一种艺术>位置344
在沟通的时候,千万不要变成一言堂,也要给他人一些说话的机会。
一个人独语并不是一席谈话。
标注(橙色)-习惯7 导致沟通不畅的原因>位置359
经过多年的研究,麦肯锡团队逐渐总结出沟通不畅的十几种原因,分别如下:
原因一:
对沟通的准备不充分。
为了保证沟通的畅通,我们需要让沟通在一个富有逻辑的框架内展开,最好沿着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但如果双方的准备不充分,对于所讨论的问题掌握的信息不足的话,那么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原因二:
过多计较不必要的细节,被无关的信息所干扰。
在企业内部进行沟通时,最好直奔主题,一些不相关或是不重要的信息最好先放一放,因为如果这些东西太多,会严重降低信息的重要性,并分散沟通者的注意力,从而使沟通没有恰当的重点。
原因三:
无意义的寒暄、闲聊。
无意义的寒暄可以作为沟通感情之用,但需要注意场合和地点,在明显不用寒暄的地方,仍然进行无意义的闲聊,这就必然会让沟通对象产生这次会谈不重要的印象。
原因四:
沟通的时机选择不对。
沟通是需要时机的,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进行合适的沟通,这会帮助我们提高沟通的成功率,相反,如果时机不太恰当,势必会大大影响沟通的效果。
原因五:
卖弄专业术语。
有些人在沟通前不了解沟通对象的真实情况,或者自认为了解对方的情况,抑或是为卖弄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人面前应用大量的专业术语,这往往会让人既不明白他说的是何意,又不好意思张口发问,就只能让沟通的结果来埋单了。
原因六:
沟通渠道的混淆。
在沟通的时候,应该用正式渠道沟通的事情,却采用了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进行;或者应当采用非正式渠道的事情,却错误地以正式沟通形式进行,这都会给沟通埋下很深的隐患。
原因七:
缺乏信任。
沟通应该在真诚的氛围内展开,但有些人却并不能保证自己的真诚,当双方缺乏起码的诚意和信任的时候,沟通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为A说的话B不信,B说的话A也不同意,那么沟通还有什么必要呢?
原因八:
职责不清。
有些时候,不良沟通是职责不清、职能划分混乱所带来的。
原因九:
拒绝倾听。
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听取对方的意见,要在平等的气氛下让双方达成一致,而并非一方压倒另一方。
但是有些人在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自己摆在高别人一头的位置上,拒绝与他人进行交流,更是拒绝倾听别人的意见,结果导致沟通失败。
原因十:
带有严重情绪化。
在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与之沟通和在他不高兴的时候与之沟通,效果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情绪化,因为情绪会影响到人的正常思维判断,进而促使人做出错误的选择来。
原因十一:
不反馈。
在沟通结束之后,应该就下一步该怎么做达成一致,并将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对方。
但大多数人在沟通之后都忘记了反馈一事,结果导致沟通效果虽然好,去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原因十二:
表达不准确。
语义含混,语言缺乏逻辑,想说的没说清楚,导致对方理解上混乱,这些都会成为导致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
标注(黄色)-习惯8 认识对沟通的误解>位置399
尤其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人对于沟通的误解其实是很多的。
第一,沟通并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人习惯于频繁地与人沟通,他们认为沟通的次数与沟通的效果是成正比的,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第二,我们也应该了解,沟通并不是咬文嚼字。
很多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认定沟通就是把话说出来,至于对方如何理解,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然而,沟通的真正目的是信息的互换与达成共识,至于谁说的话多,谁说不说话,真的并不是很重要。
第三,成功的沟通并不代表着必须要了解彼此。
互相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顺畅地进行沟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沟通就必须要相互了解。
很多时候,相互陌生的人之间的沟通也是能够有效地进行的。
第四,沟通是无法消除的。
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失败或错误的沟通会有一种妄想,我们妄想可以回到过去消除某些行为或言论,然后将它们修饰成比较妥当的言行举止。
不幸的是,这些重返过去的愿望都是不可能达成的。
第五,沟通的作用是不可重复的。
有的时候,我们因为一次沟通而获得了一些利益,我们想着再把它重复一次,但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失望,这就是因为,沟通的作用是不可重复的。
第二章 沟通是真心的交换—真诚的习惯
标注(蓝色)-习惯10 想要别人理解,先去理解别人>位置484
做咨询工作的前提是先要去理解别人,而不要先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然后把这种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充分了解客户之前,一定要保持思维的独立性,不要过多干预客户的内部事务。
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别人的方法是,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满足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
标注(粉色)-习惯13 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位置668
如何让他人感觉到我们有人情味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用“真诚的情感”作为构建友谊的桥梁。
“以情动人”之“情”是发自肺腑,出自内心的,是真诚实意的。
它源自人性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能够给人一种爱与关怀的感受,有着感染他人的魅力和温暖人心的力量,进而催生信任和亲近。
第二,拥有“同舟共济”的义气精神。
在一起相处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结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
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这份深厚的情谊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
要知道,很多人都是知道感恩的,如果我们在与他们交往时,能够做到真心相待,同心协力,那么这种付出真心的友好方式,一定能够博得他们的好感,甚至与他人建立起莫逆之交。
第三,适当的“宽容”让你人情味倍增。
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总是对他人的错误抓着不放,这无疑是没有人情味的表现。
而一个有人情味的人,必然懂得如何去宽容别人。
标注(粉色)-习惯14 亲和力是无形的魅力>位置729
既然亲和力能让我们招人喜欢,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看上去倍感亲切呢?
第一,态度要沉稳和气。
亲和力是一个人无形的魅力。
“魅”自何处?
在于“亲”与“和”。
亲和力主要表现为内在的气质。
很多时候,一个笑,一句话,足以让人感觉这人很亲切,很实在,不是那么庸俗,就能让对方产生强烈的信任与信赖。
第二,注意谈话间的语气。
谈话需要有亲和力的支撑,这样才能让话题变得亲切起来。
当然,女性尤其要注意说话措辞,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魅力。
第三,不迷信自己的个人魅力。
过于相信自己就是迷信自己,他们不仅回避和抵制批评,甚至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意见的存在。
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永远是封闭的,与任何人都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其实,没有人永远是对的,不如敞开心扉去接纳别人的观点,同时也接纳别人,这样别人才会接纳你。
第四,保持良好轻松的心情。
保持一份轻松的心情,会让你周身的气场变得更加柔和,也让与你接触的人感觉到你的魅力。
如果你总是烦躁不安,即便你懂得亲和原则,别人也不会去靠近你的。
因为只有当你随时都有愉快的心情时,才能有良好的人际亲和力。
第五,经常与他人打成一片。
在与他人一起活动的过程中,最能够实现感情的互动。
了解到他人的需求,加深和他人的感情,这些都有益于让你获得良好的亲和力。
标注(粉色)-习惯15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位置764
在现代心理学中,心理学家也同样非常确切地给出了人们拥抱的四种作用:
第一,消除沮丧。
如果发现有人闷闷不乐时,与其言语安慰,不如先默默地靠近,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面对这样的关心和爱护,即便心有再多的委屈和不快,他也会对你说个清楚。
第二,消除疲劳。
拥抱有一个暗示便是依靠,当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互相会给对方一个可以依靠的心理暗示。
这种心理暗示会让彼此感到放松,进而缓解身心的疲劳。
所以,在疲惫的时候给人一个真诚的拥抱,这很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第三,增强勇气。
人在压力下往往会很烦躁,情绪失控时会失去奋斗的勇气,甚至产生放手逃避的情绪。
此时,拥抱又具有了支持的含义。
当我们拥抱他人时,他会得到一种来自于我们的支持,把我们当作坚强的后盾,进而鼓足勇气继续面对困难。
第四,注入活力。
瞬间的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人们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所以经常拥抱他人,会让我们彼此都充满对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
第三章 沟通更具针对性—观察对方的习惯
标注(蓝色)-习惯16 辨别不同类型的沟通对象>位置805
分辨不同类型的沟通对象,最大的帮助就是可以避免沟通中触及对方的“痛点”。
所谓“痛点”,就是指让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和言论。
标注(蓝色)-习惯17 根据说话特点判断个性>位置863
形成口头特定词汇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人情感积累的结果。
第二种原因是宣泄情感。
标注(橙色)-习惯17 根据说话特点判断个性>位置870
口头的特定词汇大致可以分为六种,根据这六种词汇,我们便可以分析出六种拥有不同个性的人。
第一,经常把“说真的”“老实说”“不骗你”“的确”“肯定的”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的人。
这类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
他会十分在意对方对自己所陈述事件的评价,所以一再强调事情的真实性,更多希望的是自己在团体中可以被认可,并得到很多朋友的信赖。
第二,以“听说”“据说”“听人讲”这样的话为口头特定词汇的人。
此类人之所以会把这些词语放在嘴边,是想给自己的话留些余地的,怕弄到后来不好收场。
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很多处事圆滑的人,易用此类语言。
在办事过程中,他们会为自己时刻准备着台阶,有时也会被很矛盾的心理困扰。
第三,经常说“应该”“必须”“必定会”“一定要”的人。
这类人普遍自信,做起事来总是能够很理智,为人冷静。
他们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
另一方面,“应该”说得过多时,反表现出其有动摇的心理,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易有此类口头语。
第四,经常说“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的人。
这种人,自我防卫意识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轻易地暴露在别人面前。
在处事待人方面很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此类口语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
第五,经常说转折词语,诸如“但是”“不过”的人。
这类人多少会有些任性,因此总是提出一个“但是”来为自己辩解,“但是”并不是为了解释什么,而是为保护自己而使用的。
这类转折的词语比较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这也显示了这类人温和的特点。
从事公共关系的人常有这类口头词汇,因为它的委婉意味,不致令人有冷淡感。
第六,说话中经常带“啊”“呀”“这个”“那个”“嗯”这种间顿词的人。
常是词汇少,或是思维慢,在说话时利用间歇的方法而形成使用这类口头语的习惯。
因此,有这种口头语的人,反应是较迟钝或是比较有城府的。
第四章 做好征询与倾听—“倾听者”的习惯
标注(蓝色)-习惯24 问题越具体,沟通就越有效>位置1237
具体地问问题,第一个原则是要给对方可以回答的选项。
“
人的思维都是懒惰的,对于有选项的问题,思维会做出选择,而对于没有选项的问题,思维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得出答案,而就是这个简短的过程,却会让很多问题最终流产。
具体地问问题,第二个原则是要给自己选好退路。
也就是说,对于对方给出的答案,你最好能够接过来进行再次的阐述。
这个原则是为了让沟通具有持续性,不会因为某个特定的问题而被打断,让彼此双方陷入尴尬。
标注(蓝色)-习惯26 倾听的伟大力量>位置1323
麦肯锡的顾问们认为,保持在沉默当中的倾听可以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它们包括:
掩饰我们的缺点;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让我们有机会充分观察对方;让对方感到被尊重。
标注(橙色)-习惯31 安慰的话语,想一想再说>位置1613
那么,如何安慰他人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效果呢?
学者们为我们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在安慰他人的时候,最好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彻底的聆听。
倾听不是简单的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含意。
在讲话的过程中,要完全抛开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想法意图全部搁置一边,用真诚的态度全身心投入,无条件提供帮助。
这样,被安慰者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觉温暖。
而且谈话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插话,一定要让他将情绪全都宣泄出来。
第二,转移对方注意力。
通常人遭遇到挫折,可能会采用压抑的方式让自己慢慢消化。
可是,如果挫折感被积压得太久,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反而会产生更严重的疾病。
因此,面对这种朋友,你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来打开话匣子。
例如从他喜欢做的事情下手,如果他喜欢唱歌,那么你可以陪着他去唱歌宣泄,如果他喜欢看书,那么文字也可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第三,注意安慰的语气。
在与朋友的对话当中,我们还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为了尽快地解决对方的困境,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往往我们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更多让人后悔的事。
因此,在说话期间,我们一定要注意一定的语气停顿,这样我们才能适时调节自己以做出更好的反应。
第四,合理使用同理心。
也许在对方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曾经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即便如此,因为每个人理解事情的程度不同,我们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地使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
切记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第五章 让言语更具说服力—“说客”的习惯
标注(粉色)-习惯32 让拒绝听起来像肯定>位置1656
巧妙地拒绝别人,这需要我们足够机敏才行。
这种机敏要求我们能够随机应变,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既把别人进一步要求的路给堵死,又为自己的拒绝找到合适的理由。
一般来说,机敏的拒绝需要你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拒绝必须清晰坚定。
你的拒绝必须能够充分地表明你的立场是“不”,而不要让对方听起来又像是“不”又像是“是”,这种犹犹豫豫的拒绝并不利于对方收回他的立场,反而会让你陷入到两难的境地里去。
第二,拒绝必须要找到充分的理由。
充分的理由是机敏拒绝的前提,如果理由足够充分,你就能让对方觉得你并不是在拒绝他,而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他的要求得不到回应不是你的责任,而是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
第三,请对方原谅你拒绝了他的请求。
虽然你已经为自己的拒绝寻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但你仍然要以诚恳的态度,做一番让对方谅解你的表示。
这种表示要发自内心,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并让对方觉得,如果不谅解你或者再提进一步的要求,就是一种失礼了。
第四,拒绝的同时从某些方面赞誉。
为什么要赞誉对方呢?
这其实是一种带有肯定的心理补偿。
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运用的是一种“是的……不过”的方式。
标注(粉色)-习惯33 姿势要低,语言要巧>位置1712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如他们这样的说服能力呢?
对于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学习和锻炼:
第一,在说服对方之前,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避免过激情绪的带入。
我们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如果是和自己感情联系不大的时候,说服还可以顺利地进行。
但是如果涉及了自己情绪方面的事情的话,很多时候自控能力就会下降。
而一旦失去了自控能力,就必然会导致行为和语言的失态。
所以在说服别人之前,一定要先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在镇定的状态下。
第二,找准开口的时机。
在说服一些情绪比较激动的对象时,我们最好放低姿态,让对方先开口,而等到对方情绪消散得差不多了,对我们不再那么抵触了之后,再选择开口说服他们。
如果对方情绪一直保持激动,那么我们最好不要逆着他的意思去说,可以把说服的话语尽量婉转一些说出口,这样最容易让对方接受。
第三,给对方一定的选择。
得体的处理方式是充分尊重说服对象的自主权,没有人能够规定对方必须要为自己做什么事情,如果强硬地让对方做事的话,很可能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说服对方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选择权利的,这样才不会带来逆反的情绪。
再加上我们适当的说服,自然就会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了。
标注(粉色)-习惯35 从侧面暗示说服对象>位置1809
侧面的说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的巧妙传递,而这种传递往往需要三个步骤。
步骤一:
观察环境,缓和为先。
紧张的环境是不适合说服人的。
因为面对紧张的环境,人们在内心里会对别人设防,这样攻占别人的思想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所以先要看周围的环境是否适合进行游说活动。
不适合的话,先缓和气氛,先顾左右而言他。
步骤二:
不直奔目标,留取话外音。
越是直奔目标的说服,就越会惹来对方的反感,相反,你不直击目标,对方的情绪会放松,对你的防御也会下降。
而这个时候,你可以利用这样的环境,说些其他的内容。
步骤三:
回归目标,说服对方。
圈子绕够了,就一定要回归到最基本的出发点上。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要让对方明白他需要怎么做,最好用言语给出对方唯一能够做出的选择,而将这个选择归结到你的目标上面,你的说服也就成功了。
标注(橙色)-习惯36 让绝望感帮助人做决定>位置1859
究竟该如何营造带有危机感的环境呢?
首先,要强调物品的稀有性。
其次,强调信息的独家性。
对比说服术的使用就是借助了这个缺口。
说服者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情绪,完成说服就会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了。
擅长使用对比方法的人会大肆渲染负面结果,向对方说明倘若不听从建议将会如何失败,这样可以使劝说内容因为对比而显得更加有分量,效果会更加明显。
标注(橙色)-习惯37 运用对比的技巧说服他人>位置1916
对比说服的技巧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起作用呢?
唐纳德认为,想要熟练运用对比的说服技巧,必须掌握三个原则。
原则一:
对比物必须前后相连出现。
原则二,给对方一个选项。
原则三,增加额外的利好。
标注(粉色)-习惯38 寻找对方感兴趣的切入点>位置1967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遇到了很固执的对象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新的以迂为直的策略。
先聊一些距离实质问题比较远的事情,慢慢再把话题由远及近,一步一步切入到实质问题上来。
这种方法的好处,其实就是拉近彼此之间心理的距离,一步一步引导对方走进自己的思维,不会给对方带来思想的压力,也能够让对方轻松接受。
标注(橙色)-习惯38 寻找对方感兴趣的切入点>位置1980
想要成为一个说服高手,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说服技巧,还要掌握一定的做事方法。
有的人的喜好是显性的,随便一问就可以知道;有的人的喜好却是比较隐形的,根本就调查不出来。
我们以此为背景,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分析背景,了解对方的想法。
我们知道,想要真正说服一个人,不能毫无根据地介入,而要讲究一定的时间和机遇。
但是在介入之前,一定要对说服对象的思想、感觉、看法具备一定的认识。
这样才能够针对对方的思想进行深度剖析,有深度地进行说服。
第二,通过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让话题借此展开。
有的人喜欢绘画,有的人喜欢下棋,有的人喜欢写作,每个人的兴趣都会因人而不同。
但有一点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喜欢和别人谈论自己最喜欢的事,最感兴趣的事。
细心的人可以从这点入手,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麦肯锡 精英 重视 55 高效能 沟通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