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514130
- 上传时间:2023-06-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50MB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作者寥寥二十八言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美、波澜壮阔,也写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每个字都包含千言万语。
难点分析
天门山分为南北两峰,学生知识受限无法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逐字讲解,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逐字推敲和想象,在读、听、观察中体会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作者(从爱好:
饮酒、游山玩水两方面介绍)
写作背景:
师:
公元725年,李白从四川出发到安徽,途中乘舟经过天门山,见水流汹涌,山势雄伟,风景秀丽,胸中有感,于是挥毫写下《望天门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天门山的秀丽神奇。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
(1)出示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
在图中介绍:
“天门”(着重强调:
天门山,分为南北两峰)、“楚江(长江)”,出示诗句意思:
滚滚的长江水一泻千里,好像是它把天门山劈成两半。
(2)出示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理解“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回(回旋,回转)”,以及诗句大概意思。
出示诗句意思:
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因天门山的阻隔不得不在这里转向北流。
(3)出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理解“两岸青山(分别指天门山南北两峰)”、“出(出现、突出)”,出示诗句意思:
小船在汹涌的江水中急速向前,两岸的青山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4)出示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孤帆(一只小船)”“日边来(从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出示古诗意思:
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
(5)出示整首古诗
出示第一二句中的四个动词“断”“开”“流”“回”,分析妙用。
(突出水流湍急,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
出示第三四句中的两个动词“出”“来”,分析妙用。
(体现了作者豪迈奔放、自由洒脱的特点)
(6)课件出示动画朗读。
(7)酌情指导: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个“开”字,让人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也可以看出来。
回,江水到这里就,河道收窄了,撞到前面的山石,就形成了“回”的景象。
“回”,是指转了个弯。
“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以看出,两山雄伟险峻,隔江对峙,也很有气势。
古诗大意:
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因天门山的阻隔不得不在这里转向北流。
小船在汹涌的江水中急速向前,两岸的青山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请你说说下图所表现的是古诗《望天门山》里的哪一句。
(分析: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中有哪些景物,对照古诗内容,找出与图画相匹配的诗句。
图中有对峙的高山,一叶小舟迎着太阳,因此对应的古诗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小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你们快去找来读读吧!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17《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味“天门山”的壮观景象,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通过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2.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
(天门:
天门山。
中断:
从中间隔断。
至此回:
到这里回旋。
出:
耸出来。
孤帆:
单独一只船。
帆:
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
诗文解释:
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长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1.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
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名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教师:
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借景抒情”,在古诗词中,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抒情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的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配乐朗读。
小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全班配乐朗读。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
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
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
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12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
西湖的景色美吗?
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
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
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画词趣学法,赏诗品悟情
——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部编教材多元学习理论为指导,紧扣本单元的热爱祖国山河的人文主题,通过听、说、读、画、想象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古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悟诗情、学方法等多维度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的同时并适当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古诗,使学生初步体会单元目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标概念。
此外,本设计先是借助有趣生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最后联系诗人写作背景进行对比拓展阅读,巧妙借助古诗文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真正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感情,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作文之中,其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悟感情,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2018)》三年级上册第74页《望天门山》。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天门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色得到充分展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画、想象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情分析】
首先,从中低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中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
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
从中低年级的注意特点分析,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因此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其次,从农村古诗教学方面分析,在古诗词教学中,农村学校许多老师容易走进“死记硬背诗句,逐字逐句翻译诗句”的误区,只注重诗词的默写,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怕学古诗。
最后,从本班的具体情况来看。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
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困难。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激趣、诵读、品读、迁移”等教法,在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学习,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习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理解诗文的内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句视频片段诗人写作背景视频古诗配乐图片
【学具准备】
书法纸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古诗接龙,唤醒旧知
2.趣识诗人写作背景
3.揭示课题
小结:
看注释学古诗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以后在学习古诗或者预习的时候,看不懂的地方就找找注释。
(设计意图:
首先运用学生以前学过李白的古诗进行古诗接龙游戏,唤醒旧知,产生共鸣;接着根据中低年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借助生动有趣视频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脱离乏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古诗,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进入古诗词的真正的意境。
)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争当朗读小能手
1.读准读通
(1)听读古诗,圈出不会读的字。
(2)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
(3)指名读、齐读(正音)
2.读准节奏
(1)听读古诗,划分节奏。
(板书:
读准节奏)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指名读、带手势自由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
)
小结:
我们不仅要古诗读准节奏,我们还要理解诗意。
(板书:
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先读通读准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从有目标的读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
三、读画结合,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
争当小小画家
1.自由朗读古诗,找出古诗中的景物并用圆圈圈出来再画出来。
(板书:
山水日帆)
2.推荐小画家(生在黑板画出山、水、日、帆四个景物)
3.古诗中的景物是什么颜色的?
(生在黑板涂颜色)
小结:
古诗配画是很好理解古诗的方法,我们以后的学习也可以用上。
(设计意图:
在读画结合中,引导学生捕捉诗中的景物,让学生想象到诗中描绘的景色,既训练了捕捉信息能力、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意。
)
四、想象画面,赏读古诗
1.想一想,合作探究,提出疑问。
小组互练互说,你有什么疑问?
2.品一品,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1)想象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画面,并四人小组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并解决疑问。
重点理解“断”,“至此回”。
(1)
验证想象,让学生体会楚江水是怎么样?
(浩荡、汹涌、澎湃
图片:
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读出楚江水浩荡的气势。
(男女合作读)
④验证想象,这样的山给你怎样的感觉?
(雄伟、壮观)
⑤理解朗读,读出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
⑥欣赏朗读。
师生配乐合作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读出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和楚江水的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气势。
(2)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四人小组说说想象到的画面,解决疑问。
比一比,换词比较,体会妙用。
体会“出”的妙处,如果换成“立”字行不行?
重点理解“日边来”。
日边来指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与题目“望”呼应)
小结:
想象画面能帮助我们很好理解诗句。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接着,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画面;最后,通过说出画面,紧扣本单元的总目标,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并解决疑问。
这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既调动学生的积极,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思维。
)
五、再入诗境,品悟情感
1.联系实际,体会感情。
(1)联系实际,体会心情,自己看到自己喜欢的山水,感觉如何?
(高兴、自豪)(板书:
热爱祖国山河)
我们读诗不仅要理解诗意,还要读出感情。
(板书:
读出感情)
2.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感情朗诵
(2)小组合作背诵,男女合作背诵。
3.古诗填空,以写促习。
(设计意图:
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教师范读,配上优美音乐再感情朗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多种形式的背诵指导,有效帮助学生进入画面并记忆古诗。
最后则以“赏诗”引出“练字”,古诗填空是本课的重点字词,不仅检验第一课时的生字学习情况,初步了解古诗如何规范书写,而且以“书法元素”促进“书写技能”,以写字促进书写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体会汉字的形态美。
)
六、对比拓展,积累运用
1.联系背景,对比拓展出示两首诗
(1)
(2)
课件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和古诗《独坐敬天山》,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对比古诗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联系作者当时写两首诗的不同写作背景,引导体会作者两首诗不同的写作的心情。
(同是描写不同的景物,可以表达不同的感受。
)
2.积累运用,提升素养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去收集。
3.总结收获,升华主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古诗三首的望天门山,体会到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还学习了学好古诗的方法:
读准节奏、理解诗意、读出感情。
借助注释、古诗配画、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古诗学习能用上。
(设计意图:
借助两首古诗的对比阅读,联系作者当时写两首诗的不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不同写作时的心情,有利于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真正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启发同学们学以致用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作文之中,鼓励同学们多思考,课后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热爱祖国山河
(设计意图:
板书简洁扼要,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师生合作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
【总结】
一、巧用媒体,主动体会诗文的妙处。
古诗的一词一句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的,由于学生离诗人写作年代久远,自身的生活阅历浅,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运用多个视频、图片、音乐等将学生真正带到诗歌的意境中,实践证明这样,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课堂变为视听说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这也符合部编版教材的教学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二、启发想象,积极培养美的表达。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景物,培养了学生的捕捉信息能力,再由学生自由画画,帮助学生进入诗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先想象画面、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问、探究疑问,把课堂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作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和组织进行美的表达。
最后观看视频,验证想象,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使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到具体的物象中真正入情入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营造诗境,深度感知古诗的意境。
借助有趣生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为课堂营造诗境作铺垫,其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悟感情,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后联系诗人写作背景进行对比拓展阅读,巧妙借助古诗文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真正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感情,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作文之中。
四、趣赏古诗,注重提炼学习的方法。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要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我们应注重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把一课学习的古诗方法运用到下一课的学习中。
所以本课学习,在趣赏古诗的过程中,提炼出学古诗的学习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掌握方法,在真正理解古诗,才能学得游刃有余。
在对比阅读中,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于作文中。
在作文中合理利用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如果在课后作业能布置用所学的古诗方法学习新的古诗,在提炼古诗方法方面,需板书得更具体,预计效果更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天门 优秀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