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变形观测.docx
- 文档编号:11672506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93.83KB
路基变形观测.docx
《路基变形观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变形观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路基变形观测
路基变形观测
路基变形包括三个部分:
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面弹性变形、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基床产生的累计变形、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
路基面弹性变形,是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可恢复的变形,与基床表面支承刚度密切相关,采用强化基床,一般在1mm左右。
路基基床累计变形,是基床岩土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的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与基床岩土材料、动强度、动模量密切相关。
采用强化基床,基床累计变形很小,其累计变形值约在1~2cm以内,累计变形率在1~2mm/年。
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受地基岩土性质及相应地基处理措施、填料性质及压实标准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多,是工程建设管理控制的重点。
复杂和多样的环境,同样复杂和多样的岩土,以及岩土材料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使路基工程十分复杂,路基工程的沉降变形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计算方法计算。
因此,为有效控制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变形,必须采取一下措施:
建立线下构筑物变形监测网,采取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线下构筑物变形进行观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线下构筑物工后沉降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采取信息化施工方法,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1、路基变形观测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变形观测;(4)路堑边坡位移观测。
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保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3)路基面变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
(5)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6)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代表性观测断面示意图如下:
①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时,仅对路基面进行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A-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A-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50m~100m。
②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于5m且小于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B-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B-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B-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B-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③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或等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小于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C-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时,采用C-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或等于3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于20m时,进行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观测。
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C-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C-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④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5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小于20m时,路基本体采用改良土填筑地段,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D-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D-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当路堤填筑高度大于5m,且基底压缩层厚度大于或等于20m时,路基本体采用改良土填筑地段,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D-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D-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⑤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地基时,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E-1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E-2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当路堑地段基底为红黏土、膨胀土地基时,不仅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观测。
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E-3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当基底压缩层底横坡≥1:
5时,采用E-4型路基沉降观测剖面。
相邻剖面间距不大于50m。
⑥当各观测剖面上部采用堆载预压处理时,分别在观测剖面的基床底层顶面两侧布设沉降观测桩,在其中心布设沉降板,观测预压期间路基沉降。
其它元件及预压荷载卸除后路基面观测桩的布设与原观测断面相同。
3、变形观测元件的选取:
变形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
路基面采用沉降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电测元件相结合进行观测。
对于剖面观测管、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检测仪器的选配,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好的仪器;仪器企业厂家应具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
由公司统一招标采购。
4、变形观测元件的埋设:
(1)沉降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的制作及埋设:
采用Φ20mm底端带弯头的钢筋,钢筋原长不小于40cm,底部做成带弯钩状,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状,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工作。
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顶面后,挖坑埋置于设计位置,坑深30cm,边长15cm,采用砂浆浇注固定。
(2)沉降板:
沉降板的组成:
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cm。
路基沉降板的埋设:
①埋设位置按设计图纸的位置确定,沉降板埋在褥垫层顶部并嵌入其内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筒,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②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筒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3)位移观测桩:
位移观测桩采用Φ20mm螺纹钢筋制作成钢钎状,位移观测桩长605mm,顶部做成球面状,桩周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进行二级精度测量桩顶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4)单点沉降计:
组成:
由沉降板、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及金属软管、锚头、加长杆、灌浆管、底层锚头等组成整体。
电测位移传感器上接沉降板,下接测杆并套金属软管、锚头;加长杆(可根据需要的埋设深度用直通接头加长)上连传感器锚头,下连底层锚头。
工作原理:
电感调频位移计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与测杆固接的导磁体活塞杆插入螺管线圈并可来回移动,线圈的电感量与导磁体活塞杆插入线圈的长度有关。
当发生位移时,将引起线圈电感量的变化,电感调频电路将线圈电感量的变化换成频率信号,通过读数仪即可显示位移值。
将沉降计整体埋设,底层锚头锚固到基岩(相对不动点),导线从侧面引出。
当基础下沉时,沉降板随基础一起下沉,使传感器与测杆之间相对滑移,输出信号,获取位移读数,实现沉降观测目的。
性能特点:
①采用整体埋设,导线从侧面引出,不影响路面压实施工,使测值与实际工况趋于一致,即使行车过程中也可进行观测;②采用电测位移传感器,可快速准确地直接实时测量沉降量;③不仅可接入综合测试仪进行人工测量,而且还可接入多点综合测试系统,多点自动综合远程测试系统的任意通道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和无线遥测系统,实现远程传输、自动测量和运行观测;④高稳定性、高可靠性、极低温度影响,适应恶劣环境和长期观测;⑤采用全数字监测,直接输出数字频率信号,不受导线长度的影响,信号远距离传输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⑥内置智能芯片和储存器,将出厂率定的非线性拟合曲线储存在传感器内,测量时自动完成非线性修正。
还具有智能记忆、自动存储等功能。
埋设安装:
①安装时间确定:
待平整地基,清理好场地后,选择无雨水、雪等良好天气情况下,进行钻孔预埋安装。
如有下雨则要求在天晴两天后才能进行安装。
②布点: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测量,确定好测试点,当地基采用桩处理时,单点沉降计应埋置于桩间形心处。
③安装前应进行全面检查:
一是对每只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确定完好;二是对安装附件的检查,包括安装压杆(两根)、定位销(两根)、灌浆管(一根)、底层锚头(一支)、加长杆(2m、1m、0.5m、0.25m若干)、三通接头(若干)、直通接头(若干);三是检查安装工具,扳手、虎钳、扎丝、水泥浆、灌浆工具、PVC钢丝软管等。
④造孔:
在预定部位按要求钻孔,孔径应在90mm~127mm之间,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基岩并记录孔深,孔口应平整。
⑤安装:
第一,根据孔深计算出所需加长杆的长度,并将管和直通接头配齐。
第二,插好安装压杆、定位销(沉降计测杆拉至最长)。
第三,将底层锚头与水管相连接插入孔内至孔口处连接下一节水管继续插入孔内并连接下一节水管直至将所有水管连接完后最后连接单点沉降计。
安装过程中应用综合测试仪对单点沉降计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单点沉降计处于最大量程的状态。
第四,用力压安装压杆,直到把底层锚头压至基岩为止。
第五,注意事项:
当安装压杆将底层锚头压至孔最底端,而沉降板仍高出预计的测量层面时,应用砖块、泥土将原测量层面与沉降板之间的孔隙填满,并保证沉降板水平;当安装压杆在压的过程中,底层锚头还未压到孔最底部,而沉降板已和测量层面接触,无法继续往下压时,应将沉降板下的泥土移去部分直到底层锚头压到孔最底部为止;安装过程中应小心谨慎,切勿将仪器及安装附件掉入孔内。
⑥灌浆:
将和好的水泥浆由灌浆管灌入,浆顺着加长杆流至底层锚头,从底层锚头的孔流入安装孔底,以便锚固底层锚头。
⑦抽出定位销和安装压杆。
⑧用沙子回填,压实。
⑨装好单点沉降计后,将测试导线套上PVC钢丝软管,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
记录、存档:
将断面里程、单点沉降计埋设的具体位置、埋设深度、实验编号、单点沉降计编号、埋设日期、天气状况及安装人员记录存档。
并作好相应的标示牌插在沉降板位置及导线布置位置。
单点沉降计校零:
一般3~5天待水泥浆凝固后测试零点。
(5)剖面沉降管:
可采用专用PVC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柔韧性好,不易压碎;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
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导轮卡至于预埋剖面沉降管的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隔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位置处地基的沉降量。
埋设要点:
①剖面沉降管埋设在基底碎石顶部,在碎石褥垫层顶面开槽埋设,槽底采用5cn左右中粗砂找平,剖面管顶面回填5cn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②剖面沉降管埋设时,应按设计用螺钉进行组装,导管用外接头连接至大于埋设长度约2m(两端各伸出1m左右),两端用管盖封住,并预先在导管内穿一条镀锌钢丝绳作测试时来回牵引沉降仪用;③剖面沉降管内十字导槽方向应与地面垂直,两头应砌筑观测井,以方便观测并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同时应做好井内及其周围的排水;④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6)智能弦式数码压力盒:
性能特点:
①采用振弦理论设计制造,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特点,适于长期观测;②采用全数字检测,信号长距离传输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③具有智能记忆功能,传感器的型号、编号、标定系数在出厂时均被存储在传感器中,并可保存800次所需的测量参数,如测量时间、测点温度、压力值、零点参数及温度修正等;④绝缘性能好,防水耐用;⑤采用脉冲激振方式激振,测试速度快;⑥接入综合测试仪进行测量,即可直接显示压力值,又可显示振弦频率,测量直观、简便、快捷。
另外配备自动接线箱,还可实现无人职守测量。
安装与使用:
①根据结构要求先定测试点和测试方向;②使压力盒受力面(光面)与受力方向垂直安装,压力盒周围应有30cm左右细砂包裹并压实;③将导线沿结构体引出,最好采用保护套管保护;④连接仪器与调零:
将压力盒与综合测试仪的接线连接好,将相对应的应变值和压力值进行调零操作,并保存好记录资料。
(7)智能测斜仪:
仪器的组成:
①测头:
测头内部装有高精度双轴倾角传感器,它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抗震性。
测头上下有两组导轮,便于沿测斜管的导槽滑动,测头尾部有橡胶垫,防止测斜仪滑至测斜管底时受冲击力而损坏。
②电缆;电缆把测头和综合测试仪连接起来,它除了向内部倾角传感器供电和传输信号外,还是测头测试的刻度尺和测头拉动的绳索。
为了使电缆在负重时有最小的长度变化,生产厂家采用了特制的设有加强钢芯的专用电缆。
电缆上每0.5m的间距有标记,标记所示距离从测头的两组导轮中点起记。
电缆出厂前一端已经固定的与测头连接好,另一端有专用插头,测试时只需将插头插入综合测试仪测试接口即可。
工作原理:
在路基断面垂直埋设测斜管,测头沿测斜管中导槽缓缓滑动,有一定柔性的测斜管与被测路基同步倾斜,将形成一定的倾角,测头的传感器可以测出在某一处的倾角。
测头的信号是以测斜管导槽为方向基准,在某一处测头上下导轮标准间距(0.5m)的倾角正弦函数即为倾斜量。
综合测试仪可以直接读取导轮标准间距(0.5m)的水平位移量,配合导线的刻度读数,经连续多次测量,即可累加出任一处的总水平位移量。
埋设与安装:
①钻孔:
采用工程钻探机,一般采用直径108mm钻头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的安装到位,一般钻孔都需要比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
每10m多钻0.5m,即10m+0.5m=10.5m,20m+1m=21m,以此类推。
②清孔:
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即提钻,需把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混水为止,再提钻立即安装测斜管。
③安装:
把测斜管一根一根地连接到设计的长度,连接的方法是首先拿一根测斜管,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用自攻螺钉拧紧,就可以向孔内下管子,下一节,再向外接头内插一节管,这时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插到管子端平面相接为止,用自攻螺钉把它固定好,再用土工布缠绕2-3圈把接头部分全部包裹,最后在土工布两端用塑料扎带或细铁丝扎牢,以防止泥沙等异物从接头部位进入管内,这样才算该接头连接完毕,按此方法一直连接到设计的长度;管子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方向后才能回填,调正方向的要求是,管子的内壁上有两对凹槽,首先需把孔口以上那节测斜管上的外接头拿掉才能看清管内凹槽,转到测斜管,使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再把管子压到位,盖上盖子,拧好螺钉就可以回填了;回填的原料是现场的中粗砂或细土,一边回填,一边轻摇管子,使之填实为止,回填速度千万不能太快,以免塞孔后回填料下不去形成空隙,最好隔一两天后再进行检查,回填料若有下沉再回填满即可,管子周围加之保护措施,方可放心待后测量。
还需特别注意:
第一:
在下管子时为减少其浮力,可向管内充清水,一边下管子,一边充清水,直至能顺利的放到位。
清水也不能放得太多,否则管子会迅速下沉,使人抓不住而掉在孔中,无法继续工作。
但管子全下到位置后,一定要把清水充满,这样做可以减少泥浆进入管内形成沉淀。
第二:
测斜管外面有一对凹槽,此槽是偏心的(为保证测斜管的精度,尽量减少扭角的产生,使连接方向按管子的制作方向连接)与外接头内的凸槽相配合后使管子插入,若插不下,把管子转动一个方向就可顺利的插入,因为该连接方法只有一个方向能插入,其余方向均插不进去。
保养及注意事项:
①运输和使用时应请拿轻放,避免过大的冲击、震动而损坏;②使用后应仔细擦干净测头及电缆上的泥水,尤其要保持导轮的清洁,导轮轴上应擦少许润滑油,以保持导轮转到灵活;③综合测试仪要经常充电,使用前应充足电,长期存放应每一个月补充一次电。
5、变形观测方法及要求:
(1)路基变形观测的一般要求:
①变形监测网按二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一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
②建立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
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1㎞增设水准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采用20mm长60㎝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用混泥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
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变形监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
③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④各种原始测量记录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
(2)观测频度要求:
①所有观测元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正式填筑前,必须对所有元件进行复测,作为正式初始读数。
②路基施工各阶段沉降观测频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表: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周
第2、3个月
1次/10天
3个月以后
1次/2周
6个月以后
1次/月
无碴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1次/2周
第2、3个月
1次/月
3~12个月
1次/3月
③测试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3)观测方法及测量精度要求:
①所有高程水准测量应满足二等变形等级测量技术要求,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国家一等水准的要求:
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0.15mm视线高度最小读数0.5mm)。
测量精度:
±1mm;读数取值0.1mm。
②单点沉降计采用智能型频率检测仪器进行测试,单点沉降计量程200mm,精度1%,灵敏度0.05mm。
③剖面沉降采用剖面沉降仪进行测试,精度8mm/30m,灵敏度0.01mm。
④静力水准仪采用智能型频率检测仪器进行测试,静力水准仪量程100mm,精度1mm,灵敏度0.01mm。
(4)元件保护要求:
①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监测测试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观测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②元件埋设前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码,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并做好观测箱的保护。
③所有观测元件埋设时或观测过程中损坏应及时补埋或经设计、监理确认采取其它替代措施。
④沉降板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凡沉降板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沉降板不受损坏。
⑤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
(5)资料整理要求:
①所有测试数据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②人工测试数据应当天及时输入电脑,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
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③按照资料提交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绘制有关分析曲线及完成有关报告。
④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取卸载措施。
⑤观测数据及观测报告作为铺设无碴轨道前评判路基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及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
6、变形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1)一般规定:
①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②路基填筑完成或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③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2)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
①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
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估计真实的路基压缩模量Es,以便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结构(自重)产生的附加沉降;如果施工期观察到的沉降明显大于计算沉降量,超过设计20%及以上时,而且经过检查排除测量仪器和人为错误,可尽早检查修改设计,保证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要求。
由设计院提供相应观测断面的路堤本身变形量与地基总沉降量。
②计算和实测沉降值的比较:
具体操作时,应对路基工点每一观测断面的各观测面(特别是路堤底部地基面)沉降绘制施工过程(包括观测期)沉降随时间发展的曲线,如下图。
在此基础上估计各观测面的最终沉降。
对每一路基工点应制作沉降计算和测定结果比较表,如下表。
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h—时间t—沉降s曲线格式
观测断面里程:
编号:
路填筑高度h(m)
9
8
7
6
5
4
3
2
1123456789时间t(月)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沉降s(mm)
沉降计算和观测结果比较表
区段标号
工点号
沉降测定时间
报告日期:
观测面编号
里程
观测断面描述,包括观测断面类型;沉降测定时施工进行度
计算沉降
实测沉降
地基总沉降㎜
基床顶面沉降㎜
地基总沉降㎜
基床顶面沉降㎜
③沉降分析和观测结果比较应按要求及时送业主级咨询、设计单位,如果发现测定的沉降明显大于计算沉降,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通知设计方、咨询方和业主,由咨询方组织进行分析讨论,确定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3)推导各观测断面沉降变形拟合曲线:
①为了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应对基床表层部(沉降观测桩或超载预压时为沉降版)观测的沉降进行曲线拟合,对路堤区段可根据路堤填筑完成后沉降观测桩(或在超载预压时为沉降板)观测的结果为基准。
曲线拟合一般中心观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路基 变形 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