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一种信用批判理论.docx
- 文档编号:12589688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03KB
资本论一种信用批判理论.docx
《资本论一种信用批判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一种信用批判理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论一种信用批判理论
《资本论》:
一种资本逻辑下的
信用批判理论
摘要:
现代信用和信用制度是资本逻辑下信用关系资本化的结果。
具有主体性结构的资本将信用当做工具和手段,并使其从属于资本逻辑扩张的需要和目的。
信用关系的异化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制度规范和思想观念。
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资本逻辑固有矛盾的必然结果,在更大程度上威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续。
关键词:
资本逻辑;信用主义;信用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和信用制度的讨论不仅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意义,也不仅仅如传统理解中那样,认为《资本论》中的“信用”完全可以与“信贷”(即一种纯经济学概念)替代使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问题的追问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意义,是马克思从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转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和环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的讨论是在资本逻辑批判前提下进行的深度探讨。
随着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和信用经济时代的兴起,在哲学层面对信用的认识与反思变得愈加重要,且更具时代价值。
一、现代信用是资本逻辑下信用关系资本化的结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的理解包括三个层面,首先,马克思没有否定信用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他借用图克的对信用的解释,“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
可见马克思肯定了信用的本质依然是一种人与人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一切人与人的交往和交换中,信用在这一层面上没有任何历史规定性,只要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在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交往关系时,作为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信用就自然会存在。
其次,马克思还曾在“一种价值运动的层面”理解信用,把信用解释为一种“贷和借的运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在这一层面,马克思和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一样,将“信用”视为“信任”的抵押物,一个人的可信任度来源于这个人的信用度,而信用度主要取决于人的信誉、道德和财富。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用是一个可以和信贷互相替代的概念。
这种对信用的纯经济学解释,也同样并不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如,高利贷资本就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普遍存在的、前资本主义式的,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现象,它早在人类普遍处于农业文明时就已经存在。
马克思之所以被冠以“现代信用理论第一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把信用解释为一种交往关系和经济关系,而是在于他对信用的第三种把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原本只是表征关系的信用成为了一种社会资本,而信用作为社会资本,是在生产逻辑下将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外的一种隐形资本。
在马克思看来,信用的资本化自从出现商品经济,货币能够充当支付手段那一刻便已经显现出来,“一个商品占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占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
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
在各种支付相抵消时,信用代替商品或货币变成为一种价值交换的中介,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
关于信用发挥社会资本作用的领域,单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环节(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来看,虽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三卷生息资本一篇最后一章“流通手段和资本”中单独讨论信用问题,但笔者认为,这并不能表示马克思认为信用问题只是资本流通过程中的问题。
信用关系从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在,他早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曾写道:
“到处都是工人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预付给资本家;工人在得到买者支付他的劳动力价格以前,就让买者消费他的劳动力,因此,到处都是工人给资本家以信贷”。
可见,马克思认为早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下就已经涉及到了信用问题,他在这里把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看成一种预付劳动力的信用关系,这样一来,就把信用的问题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对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之中,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在此就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产生了根本性的关联。
把信用的作用范围提前至资本的生产过程,信用依然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下发挥作用,而《资本论》中信用的资本化,是在资本逻辑下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为“相对于生产逻辑而言,资本逻辑才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想要表达的内容”。
信用要真正具有社会资本的形态,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实现,这一社会条件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资本逻辑的扩张。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具有主体性结构,能够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繁殖、自我扩张。
资本逻辑下,获得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是资本生产和流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目的,也是资本存在合理性的根基,在这样一个目的下,整个社会已被资本化,社会中的全部要素都被要求按照资本逻辑运行的需要重新定位与整合。
资本逻辑扩张对社会关系层面的覆盖,使原本只作为社会关系和伦理范畴的人与人的信用关系也被卷入资本逻辑的漩涡。
“这些所有权证书……好像除了它们可能有权索取的资本和权益之外,它们还构成现实资本”。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信用已经“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成为一种可交易、可度量、能够产生价值的社会资本。
具有主体性结构的资本,不断将联系特定人和特定组织之间关系的信用当做工具、当做手段,并使其从属于资本逻辑扩张的需要和目的。
二、信用主义是资本神秘化的最明显形式
资本逻辑之下对信用及其异化的批判反思是《资本论》中信用理论不应忽视的一维,“在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看到了生产关系最高度的颠倒和物化……资本的神秘化取得了最明显的形式”。
资本逻辑作为现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占支配地位的“强逻辑”,冲破一切限制,不断追求普遍性和绝对性,其作用范围早已越过经济领域的界限,而是以劳动分工和市场交换为中介,从经济基础广泛渗透到上层建筑之中,全方位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制度规范和思想观念。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信用关系的资本化在社会意识方面最显著的影响便是信用主义的盛行,信用超越商品、货币和资本,越来越具有了拜物教的形式。
“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资本是一个自行增值的自动机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在信用主义看来,资本可以不通过生产过程,而仅仅通过信用这一手段和中介,就可以实现增殖。
以信用为基础的虚拟资本在现实资本毫无变动的情况下便可以自行繁殖,使人们似乎看不出这种增殖与现实资本增殖有直接关联,这就造成“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
[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
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G-W-G'便可以直接简化成为G-G'(G'=G+ΔG),“在G-G'上,我们看到了资本的没有概念的形式,看到了生产关系的最高度的颠倒和物化”,信用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本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信用主义并没有看到,虽然信用只是具有的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但其实质还是现实资本(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纸质背书,信用资本的增殖和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一样,都无法越过生产劳动来实现。
从马克思对信用主义的分析来看,信用主义是从货币主义升级而来的。
“货币主义本质上是天主教的;信用主义本质上基督教的……但是,正如基督教没有从天主教的基础上解放出来一样,信用主义也没有从货币主义的基础上解放出来”。
所以,我们要深入信用主义观念的成因可以借助马克思对货币主义和货币拜物教的分析来实现,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的幻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
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
信用主义也同样把信用当做“具有奇特的社会社会属性”的东西,但信用比货币更加符号化,它完全抛弃了货币仅存的“自然物”的外在属性,成为一个更加抽象和虚幻的资本存在形式。
其实,信用和货币一样,只要它以资本的形式出现并发挥作用,都代表了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都体现了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夺。
信用主义迷信的信用幻象还表现在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彻底征服,信用原本作为一种关系态主体间性的存在,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获得了交换价值的量的规定,并且可以以交换价值为标准来衡量人或一定组织的信用价值,信用成为金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元素和现象的滤镜,信息、信任、风险、预期,甚至是信仰等等,都可以以信用资本的形式出现,在交换价值的衡量下被量化和交换。
信用资本相对于商品和货币资本来说更加抽象和隐蔽,正是这种抽象性和隐蔽性使劳动的价值进一步被遮蔽,劳动异化的趋势就会更加强烈。
“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他人的资本,他人的财产,从而他人的劳动权利”。
这种支配虽然以信用作为中介手段而变得更加间接,但它依然体现的是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从这个角度来说,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并没有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过时,它依然对当下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马克思的信用批判理论始终强调信用是“有条件”的,资本通过信用中介实现对劳动的支配权利不是凭空产生的,信用的背后依然是对物的占有,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建立的基础依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
现代信用制度都是建立在“有偿付能力”(信用的客观条件)和“有履约意愿”(信用的主观条件)基础之上的,如果信用的这两个主客观条件不能同时具备,那么信用的关系是无法产生的,而在信用产生的主客条件中,客观条件即信用主体的“偿付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也就是说,信用主体是不是占有和支配足够量的资本是衡量其是否具有授信资格的关键,当代金融行业日趋复杂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风险控制,衡量信用资格的最主要标准也是对信用主体当前和未来“偿付能力”的考量。
可见,资本逻辑下所谓的信用恰恰是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钱的关系,将人对人的信赖转变为人对物的信赖、人对货币的信赖,这也就决定了信用经济时代下,人的生存状态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状态。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之前体现在商品和货币形式的“物”上,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信用这一无形的“物”上,人们之前对商品的崇拜、对货币的崇拜自然也会越来越转变为对信用的崇拜。
三、信用危机依然是资本的固有矛盾决定的
马克思已经在《资本论》中发现了信用及虚拟资本在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基础上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定性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动力”,他认为信用是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并且是推动商品经济进入发达阶段的重要因素,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再生产过程可以说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和流通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高度概括了信用和信用制度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促进作用,认为信用是加速资本积累和聚集,节约流通费用和货币,提高资金流通速度和使用效率,推动利润平均化趋势等作用,甚至他认为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即股份公司,也是因为信用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他曾经明确地指出:
“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马克思作为信用批判理论的创立者,在看到信用在商品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和无限潜力的同时,更看到信用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法国的“南海危机”、英国的“密西西比危机”等等,这些都明显带有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性质的经济危机接踵发生,对整个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已经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充分肯定信用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产生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已经认识到信用越来越成为“生产过剩和商业投机的主要杠杆”,必将在经济层面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威胁资本主义的延续。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就是对剩余价值和资本繁殖的追求,信用和信用制度的建立恰恰迎合了这一追求,单个资本家无法完成的资本集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为其实现了。
但当信用资本所代表的有形资本(可变和不可变的资本)投入生产和消费中时,信用资本本身依然可以作为“对生产的索取权”而对其进行交易。
“整个信用机制不断地通过各种操作、方法和技术设施,把现实的金属流通限制在一个相对地日益缩小的最小限度,这样,整个机制的人为性质以及扰乱正常的进程的机会也会相应地增加”,也就是说,在以信用为支撑的现代经济运行中,金融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在技术理性的作用下,不断将未来预期数据化、虚拟化、泡沫化,以至完全脱离实际价值的生产和创造,变成纯粹的技术操作和数字游戏,丝毫不创造增量,却最大限度地分割存量,这必将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进程造成混乱,而且这种混乱更大程度上将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另一方面,信用的发展,又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相互分离较长的时间,传统经济中供求关系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因为信用中介的介入变得更加严重,这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社会需求,这种虚假需求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事实,导致盲目扩大生产,加剧生产和产品的相对过剩,为投机行为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出现结构性脱节。
“那种以所谓国家银行为中心,并且有大贷款的人和高利贷者围绕在国家银行周围的信用制度,就是一个巨大的集中,并且它给予这个寄生阶级一种神化般的、不仅周期地消灭一部分产业资本家,而且用一种非常危险的方法来干涉现实生产的权力”,信用资本脱离现实的生产,又成为一种“权利”对现实生产进行干涉和控制,不断挤压实体经济和现实物质生产的生存空间,从而使整个经济社会的价值创造基础不断受到削弱,甚至成为虚拟经济的附庸。
由此可以看出,信用危机从根本上还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所导致的,信用危机的内在矛盾依然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矛盾的表现。
金融危机是信用资本化的二律背反在社会经济层面造成的混乱和倒退。
而信用危机相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同时强调的是对社会整体运行造成的破坏。
这种破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社会信用关系的断裂,这种断裂的根源依然是信用的异化,依然是资本逻辑对信用关系的覆盖所致,在资本化的信用关系中“似乎异己的物质力量的权力被打破了,自我异化的关系被扬弃了,人又重新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但是,这种扬弃异化,人像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仅仅是一个假象”。
可见,信用危机对整个社会的破坏源于信用对社会关系的背离,信用对信任的背离,信用对社会道德的背离。
而这样一种对社会关系的深层次破坏远远比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难以弥合和恢复。
信用危机不管是对经济运行的破坏,还是对社会关系的整体破坏,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信用关系的资本化造成的结果。
可以断言,资本逻辑中固有的根本性矛盾,并不会在金融资本主义这一新型经济形式中找到根本救治,反而促使经济危机改头换面,不断以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形式继续反复出现,更大程度上威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论 一种 信用 批判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