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如何申遗.docx
- 文档编号:12630412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4.37KB
陕西如何申遗.docx
《陕西如何申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如何申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如何申遗
世界遗产有一个标志,外边一个圆形,中间一个菱形,外边那个
圆形象征着大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的造化,中间那个菱形标志着人类
的贡献,两个图形结合在一起,就象征着人和自然的一种完美结合。
人类的贡献应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人类的创造,一部分是现代
人类的保护和传承,两者缺一不可。
邻省又下一城:
文化大省如何告别世遗“穷省”
大雁塔
小雁塔
乾陵
兵马俑
西安城墙
法门寺
大明宫
2010年8月,在联合国举办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省登
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至此,作为陕西的邻省,同为文化历史大省的山西和河南分别
拥有了3个世界遗产,排名位居全国第三。
从全国看,中国共有40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成为“世界遗产”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世遗”
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5项)和西班牙(42项),排名世界第三。
相对
于全国的遍地开花,陕西世界遗产的账簿似乎一直停留在23年前的记
录上,只有一个秦始皇陵,孤零零地守望着陕西人申遗的期望。
一个申遗资源大省的尴尬
秦风古道王朝土厚,陕西人历来以拥有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而骄
傲。
街头巷角,上至白发老者下至懵懂顽童,随口就能说出许多的历
史遗迹: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法门寺、乾陵……
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朝代最璀璨的文化。
然而,这样的荣光在世界舞台上,却仿佛成了陕西人的自说自话。
世界遗产名单中陕西只有一个秦始皇陵,这显然与历史文化大省的身
份极不相称。
申遗很难吗?
难!
这是有过申遗经历的地方的共同感受。
中国人
对“申遗”的热情似乎从未停止过。
从1999年至2004年,提交了“申
遗”申请的城市数量就翻了3倍多。
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列入预备申
请的项目(含多个“跨省区捆绑”)清单的景观、古迹多达100个。
由于每国每年只能分别提交1个自然或文化遗产的名单,国家文物局文
物保护司官员郭旃就表示:
“中国申遗大队已排到下世纪的门槛。
”
队排得再长也有成功者。
特别是文化历史条件和陕西相似的省份
连中三元,就绝不是“巧合”那么简单了。
一个地方拥有世界遗产的多寡,反映了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
民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曾经贡献出的智慧。
陕西人的祖先创造了中国
历史上最值得荣耀的伟大文明,它们散落在三秦大地,是祖先给陕西
人的珍宝。
这些珍宝传承至今,既是陕西人的财富也是陕西人的责任。
保护好它们,让它们得到世界的认可,无疑是终极目的。
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令陕西人陷入尴尬。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宁新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
陕西很多文物都够得上世界级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很有潜力。
现在
关键是把保护做好,把环境做好。
”把这个话掰开来看,其实意思很
清晰,文物是祖先留的,但要让世界认可,你们陕西人自己要多做工
作。
作为陕西人,究竟拿什么来爱我们的遗产呢?
遗产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陕西有一长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景点:
西安城墙、韩
城党家村以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隋唐长安城大明
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西市遗址、延平门遗址、明德门遗址、
兴庆宫遗址、天坛遗址、含光门遗址、鸠摩罗什舍利塔、兴教寺塔、
大秦寺塔、西安清真寺、汉长安城遗址、茂陵、昭陵、彬县大佛寺石
窟、乾陵、法门寺地宫、张骞墓。
“我们陕西有12处20个点。
这个数量在中国境内各个省里面是最
多的。
”陕西文物局局长赵荣如是说。
这是让全国大多数地方都艳羡
不已的名单,然而20多年来陕西还是徘徊在这个名单之中,久久不见
出线。
世界遗产有一个标志,外边一个圆形,中间一个菱形,外边那个
圆形象征着大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的造化,中间那个菱形标志着人类
的贡献,两个图形结合在一起,就象征着人和自然的一种完美的结合。
人类的贡献应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人类的创造,一部分是现代
人类的保护和传承,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人们趋向利益、舒适与方便的天然个性总是与遗产的保护格
格不入。
“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目前也正在经历着这一严峻考验。
”国家文
物局局长单霁翔说。
在陕西,这样的考验在每一处文化遗产上上演。
华山:
成排兜售野味的农家乐似乎全然不顾华山的形象。
乾陵:
一排排有着偌大招牌的农家乐似乎已然忘记是在皇帝陵前,
热情的态度衬着巨大的陵寝显得很不协调……
“随着时光流逝,一些文化遗产对于民众来说渐渐难以理解,而
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疏远’、‘情感淡漠’,往往会造成距离
感的加大,这将严重地影响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单霁翔说。
如果说百姓的疏离是时间的无情,那么政府的漠视则直接痛杀了
拯救遗产的机会。
“政府应该是遗产保护第一责任人,因为遗产保护
毕竟是一种社会文化事业。
”咸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庞联昌说。
城墙:
高大时尚的建筑在炫耀着自己高度的同时将城墙彻底遗忘。
茂陵:
游客在陵冢之上的随意攀爬,显示了管理的疏漏。
唐陵:
历史最荣耀帝国的帝王陵寝在开山炸石的巨响中一片狼藉
……
申遗要有决心还要有技巧
有人将中国各地的“申遗”称为一场文化遗产的“豪赌”,动辄
几亿元、几十亿元的申遗资金让所有人侧目。
总耗资超十亿元的“中
国丹霞”捆绑申遗成功,被称为“史上最牛申遗”,其中仅广东丹霞
山对环境整治就贷款1.2亿元。
河南“天地之中”也历时9年花费8亿
元。
很多人质疑这样的投入。
是的,在为“申遗”所作出的奉献中,
新宁县经历的是一场豪赌,“申遗”所付出的10亿元代价中,该县承
担了4.5亿——对于年财政收入在2008年才刚刚突破2亿元的小县而言
,这样的“破釜沉舟”,实在令人心惊。
然而,同样让人不得不敬佩
的是这小县“申遗“的决心。
不论怎样说花费巨大,但是文化遗产的
处境改变和当地老百姓生存的状态提升是不争的事实。
而我们的邻省河南,9年”申遗“路走得既坚信又执着。
他们对8
处11项古代建筑进行了修缮和环境整治,建筑群内的1000多株古树名
木也进入了保护之列,300多株生病的古树得到了专家们的精心诊治。
无论怎样,“申遗”是需要很大的决心的。
在这方面,陕西“申
遗”史上的几次运作似乎只留下草率的遗憾。
“我国在刚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时,我
省从上到下的普遍观念是,景点一旦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景点
的开发便会受到阻碍,不能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经济效益会受到影
响。
当有了平遥古城的例子之后,陕西人才突然醒悟过来。
”西北大
学文化遗产学院、文博学院副院长、秦俑博物馆研究室原主任徐卫民
教授对“申遗”感触良多。
如果说醒悟慢,行动能快点,陕西“申遗”兴许不是现在的状况。
然而陕西人依然“我行故我在”。
西安市城墙管理所一位资深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沉痛地说:
“城墙
现在整体环境比前两次申遗时还要差,看看北大街的两座超高建筑,
西门外大型超市的巨幅广告牌,这些都是最近两年才冒出来的,面对
这些我们还能说什么。
”
尽管我们并不鼓动超过能力的巨大花费,但是金钱的数量至少可
以说明“申遗”的决心。
然而,这些年来关于陕西申遗的花费我们是
鲜有耳闻的。
面对陕西高涨的GDP,如果我们都舍不得拿出一些钱来
投入到我们宝贵的遗产,那我们又应该拿这些钱来做什么呢?
“事实上,对遗产的保护既符合科学发展观,也能改善当地人的
生活条件。
”庞联昌副局长这样说,“花钱改善景点周围环境,一方
面有利于‘申遗’,同时也使整个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而当地人的迁
出,可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也能更好保护遗产。
”
当然,鉴于世界遗产委员会繁复的要求,申遗也是需要一些技巧
的。
“申遗本身是地区文化资源的一个集中体现。
重视申遗本身,要
求用最现代的手段,最合理的方法进行保护。
”庞联昌副局长如是说。
“过去说思想不解放我不理解,然而河南人的申遗让我明白了。
‘天地之中’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亮点。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
少林寺,一个是嵩阳书院。
将这两组古建筑群合在一起称为‘天地之
中’。
河南主要依靠观念取胜,抓住了申遗的兴奋点。
当然河南也做
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恢复遗址的历史环境风貌,并没有附加
现代人创造的东西。
与河南相较,华山“申遗”就差得很远了。
”庞
联昌副局长对河南人的申遗技巧很是赞赏。
“我们申遗首先宣传要到位。
河南省近几年就花了非常大的力气
做这项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班子负责。
我们虽然也很着急,但具体措
施有些不尽如人意。
另外,景点票价过高也是问题,很多景点的名气
还没有出去,门票已经标得很高,限制了游客,限制了人们对它的了
解。
例如汉阳陵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到需要提高门票来限制参观人数
的地步。
”徐卫民教授这样说。
不是没举措,最缺是落实
建文化强省,是我省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
2003年,省委决定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发展的支柱产业;2005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2007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十一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
从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以及出台的举措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与执行却不尽如人意,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家王勇超对此别有一番感触。
2002年,王勇超在西安南五台山下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民俗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里面陈列着自己历经二十年艰辛抢救保护的三万多件(组)民俗文物瑰宝。
来参观的诸多领导和专家学者无不为之倾倒,他们向王勇超伸出了大拇指:
“你替政府干了一件政府应该干的事!
”
然而在诸多的赞扬声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巨大隐痛却被忽视。
这几年,去过关中民俗博物院的银行行长有20多位,看了博物院的规模及藏品都大为赞叹,而一谈到贷款则大摇其头,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这属于民营企业家的经济行为。
中央和我省的政策措施非常明确,要将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同等对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在具体的扶持政策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民营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没有一大批有活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就差这“最后一把柴”,可就是无法获得。
王勇超的问题在我省民营文化企业界非常普遍。
文化本无“公私”之分,参与文化建设更无身份限制,是什么给它们贴上了身份标签?
文化大省如何大,不是没举措,也不是没思路,最缺是落实。
这不仅仅是文化问题
在国内,建“文化大省”已成为不少省份的重要选择。
1996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综合指标体系。
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到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近年来,近邻河南在文化营销的一系列强势举动,也让陕西人的神经绷紧了弦。
陕西的文化大省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8年,陕西刚刚代表国家参加了澳大利亚的春节文化活动,大获成功,陕西团刚刚回到家乡,河南便派人前来“学习取经”,据了解,河南已经争得了下一届的参与权。
卧榻之侧,有“河之南”,陕西焉能安稳?
在河南,文化强省成为指导河南未来发展的两个最高战略之一,并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
还有一种现象让我们很尴尬。
西安是西汉都城所在,汉武帝更是长眠于陕西兴平的茂陵,可《汉武大帝》却被别人拍了;唐大明宫在西安,可《大明宫词》并没有成为陕西人的作品。
客观讲,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上,我们缺乏有震撼力的作品。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美国电影《花木兰》取材于我国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电影商不但将1.2亿美元的票房揣入荷包,还让相关行业收获4.8亿美元的衍生产品利润。
日本开发的《三国演义》游戏软件,从1985年起已售700万件,可以说是风靡全世界,中国的几代年轻人差不多都接触过,现在网吧里还有很多年轻人在玩。
拥有资源,不善于利用,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在这个世界上,仅仅靠拥有文化资源,是很难拥有强大的话语权的。
事实证明,文化资源不像榆林地下的煤矿,延安地下的油矿,它有国但无界。
我们“守”着祖先的文化宝藏,却无奈地看着西方人告诉全世界所谓的“中国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已不仅仅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不仅仅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意义,甚至涉及到了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这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陕西在文化资源上的地位外省无法比拟,理应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对国家有更大的“担当”,而且应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乎一个省的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应在这样的高度下来看待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要从“小”做起
西北大学原副校长、现省教育厅副厅长方光华提醒,发展文化产业应注意一种现象:
盲目求“大”。
辉煌的历史造成陕西人骨子里天生有股好“大”的冲动,在文化发展上,讲究做大事、有大手笔,出“大剧”、“大作”、“大片”。
这种心理使得小单位、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的呼声和要求经常被忽视。
“大”容易引人注目,但这是否一定是推进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唯一”呢?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创意时代。
事实证明,真正的创意往往来自基层的小单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没有做好土壤的培育,没有做好对这些‘小’的关怀与扶持,这种期望只能成为奢望”。
文化大省要想变成文化强省,真正“大”起来,需要更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这不是一句空话。
许方说这是他的感受和观点。
解放了的思想是生产力的最好发端,创新了的观念才是生产力最宝贵的要素,而解放思想在陕西尤为要唱响。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永远是超越困难的不二选择,是成就事业屡试不爽的法宝。
说陕西是文化大省,其实也只是笼统的说法,确切讲,这已经是个过去时。
过去常讲陕西是文化大省,后来发现“大”得不那么底气十足,于是前面加了两个字,变成了文化资源大省。
现在省上明确提出要建文化强省,大也好,强也好,本质都一样,都得用“干货”说话,都得一步一步地“干”。
从拥有文化资源到形成文化生产力,最后形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大省如何大,不能仅仅是一个命题,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基层声音
传统文化要靠创新人才来转换
民企理应得到更多关爱
8月1日,央视《财富故事会》以“超人造人”为题专题报道了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的成长历程。
其实中央媒体对“超人”的报道已经很多,每次都点名点姓,有意思的是,在本省媒体的报道中,却经常成了“西安某雕塑研究院”,这让我们哭笑不得。
民营企业当之无愧地是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民营企业那种创业的欲望、发展的紧迫感非常强,主观能动性也非常强,他们往往是走一步看三步,市场的残酷性使他们别无选择,否则就要面临“灭顶之灾”;同时,民营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又非常差,比如银行贷款方面、政府的支持方面和国营企业都无法相比,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邹人倜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院长
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是实现“文化强”的重要力量
具有公益性质的民营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文化延续的责任,是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补充,但它们现在普遍面临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局面。
由于国家在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不够,这些民办博物馆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就像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望着朦胧飘渺的航标灯,拼命挣扎着前行,但不知道前方哪里会有一个巨浪袭来,就再也无法浮出水面。
然而,尽管如此,后继者依然戮力向前。
对此,我们该作何感想?
难道仅仅把这看作是一群发烧友的热情在燃烧吗?
———张礼智半坡博物馆馆长
通过智慧和创意到市场去找钱
在人才的使用上,我们应该创新这样的人才观:
给项目给钱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是三流人才;给项目给钱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钱节约了一大块的是二流人才;给项目不给钱,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通过智慧和创意到市场去找钱,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那才是一流人才。
———江德友在陕经营的温州老板
■观点
公共文化建设需全民普及人人受益
打造陕西“文化强”的形象已经成为陕西全省上下一致努力的目标。
今年1月18日,原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尚勤(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接受华商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设施的建设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普及。
精品文化创作龙头效应带动全局
文化首先要以作品的形式来体现,所以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将精品作品创作列入其中,杨尚勤说,今年陕西要以举办省第五届艺术节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作品,着力打造“大片、大剧、大戏、大作”,同时全面展示陕西文化建设的成果,繁荣文化市场。
鼓励各种形式的演出和创作,让文化艺术真正的生动起来,融入百姓生活。
近年来,陕西就创作了如《迟开的玫瑰》、《郭双印连他乡党》等一批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戏剧作品,并获得全国多项大奖。
今年陕西将继续支持创作这样有艺术高度、有影响力的作品,以作品体现文化发展,提升陕西文化影响。
公共文化建设民众文化修养整体提高
杨尚勤说,打造精品文化作品只是打造陕西“文化强”的一个方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实现文化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包括“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农村舞台繁荣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工程、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全面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水准。
同时文化部门要努力实现职能转变,大力推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的开展和繁荣。
精品作品创作是文化强的高端部分,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设施的建设就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普及,这一工程将会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整体提高民众文化修养,才能使陕西的文化大省名副其实。
产业文化培育园区示范走出引进
现在是一个追求创意化、产业化的时代,要想使文化能够保持长期的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杨尚勤表示,陕西将会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群,培育多元化文化市场,充分发挥曲江新区、安塞县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的作用。
“省上将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规范。
同时还要让文化走出去,引进来。
我们要组织各团体出国进行对外交流,宣传我们的文化成果,也要引进好的艺术团体来陕西演出,我们也要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
”
文化遗产传承省粹众多推向全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陕西文化的优势项目之一。
杨尚勤很有感慨地说,陕西有24个国家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保护项目145项。
这些项目非常有特色,需要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省上还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创作群体和领军人物,全方位彰显陕西文化特色,大幅度提升陕西文化的竞争力。
比如秦腔、腰鼓、社火这些很能代表陕西的文化应该推向全国。
■专家访谈
文化是手段更是目的
陈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
党的十七大代表
记者(以下简称记):
很多地方都在打“文化牌”,文化“受宠”起来,您怎么看待这种“繁荣”景象?
陈彦(以下简称陈):
总的来说这是好事,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对文化事业的认知还处在一个比较片面的层面,比如还存在配合、凑热闹、“哄摊子”、“撑面子”等等“文化实用主义泛滥”的现象,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
文化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以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还没有到来,还需要我们做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工作。
记: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上,您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陈:
在开发利用中,始终应把文化的尊严感放在首位,把文化的精神独立性放在首位。
要警惕在文化发展中,一窝蜂地肢解文化精神、各取所需、直接索取利益的短视行为。
这个问题同经济发展一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个环境就是人文环境,这是人类生存最本质的环境之一。
亡羊补牢要比防患未然付出的代价更大,而且人文环境一旦破坏,修复起来极为艰难,比修复自然环境更艰难。
记:
在建设文化强省中,您觉得应该如何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陈:
一定要正确认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事实,但是如果所有的文化都通过产业方式运作,一味地追求赚钱和利润,那将是文化与社会的双重悲哀。
一个民族的文化事业,好比一个家庭悉心养育的一株君子兰,它不能结果但却是组成人精神生活的必要成分。
建设文化强省,大家很容易想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对于文化中不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即非经营性文化,一定要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建设和发展,这点很容易被忽视或被弱化。
记:
能否结合您的工作实践,给文化强省建设一些建议?
陈:
第一,要关注人才队伍建设。
真正的人才和艺术是在寂寞中生长和产生的,所以一定要给文化建设的这一支大军从业的信心和支持;第二,要注重精品生产。
一个省的文化影响力如何,精品生产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抓精品力作,决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文化泡沫推波助澜,抓昙花一现的“速效”工程,“大跃进”式的做法更是要不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