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docx
- 文档编号:1264237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16.30KB
抗日英雄.docx
《抗日英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英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抗日英雄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
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
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
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
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
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
鬼子拿着汉*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
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
“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
”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
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
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抗日小英雄—张嘎
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
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为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北京市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决定重新拍摄经典电影《小兵张嘎》的电视版。
电视剧在忠实《小兵张嘎》原著故事线索,氛围环境的基础上,丰富了嘎子的性格命运。
展示了嘎
子、胖墩、玉英、佟乐四个孩子,在抗日烽火中的戏剧故事和富于传奇的童稚友谊。
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为背景,以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展开。
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
在县城结识了集贤居少掌柜佟乐,嘎子仇没报,反而陷入鬼子追杀。
在佟乐和一个神秘便衣的帮助下,脱离险境。
便衣原来是罗金保,将嘎子带到区队秘密隐藏之地,钱队长收留了嘎子。
嘎子从此以小八
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
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
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
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
由此同时,后方特派员刘燕肩负使命路经白洋淀被伏击。
刘燕不知下落,鬼子派了石磊冒充特派员混入区队。
鬼子的计谋被嘎子无意中发现,嘎子和佟乐、胖墩行动起来,误认为区队联络员纯刚是鬼子奸细。
纯刚竟然被孩子制服,报信不成有口难辩。
白洋淀鱼户女儿玉英,打鱼时救了刘燕。
刘燕受伤难行,请玉英去城里寻找联络员。
玉英在城里遇到了嘎子一伙。
三方力量围绕着真假特派员斗智斗勇,特派员肩负的任务迫在眉睫,大批药品将在指定时间内经过白洋淀。
鬼子方面,龟田和斋藤一武一文,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奸细石磊了解真相,将区队八路和药品一网打尽。
区队钱队长则逐渐识破石磊真面目,将计就计引鬼子出动。
而真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
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龟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
初冬的临沂武河湿地,荡漾的水痕并没有因为季节的缘故有太大改变,依旧是那些水,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浮萍像是抽掉了绿的精髓,少了几分生机。
枯黄的杂草伴随着水流波动,成片的芦苇,叶子也有一些败落。
不时,有不知名的野鸟从芦苇中猛然飞起,可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徐之表介绍民政部门出具的老徐家抗日证明。
紧邻武河湿地的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前黄山村,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地方大户的老徐家,倾其所有,家族抗战,父辈子辈四人先后阵亡,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抗日故事。
一世祖徐唐卖酒立家业
1938年2月,日寇朝临沂城扑来。
这年的3月,时任黄山乡乡长、联庄会会长、特派员的爱国乡绅徐奎元(字梅亭),听闻战士们抗击日军保卫临沂城的事情以后,立即拿出家里的粮食医药,为临沂的抗日斗争贡献绵薄之力。
要说徐奎元能拿出粮食医药来捐资抗日,主要还是老徐家多年积累,家境殷实。
前黄山村老徐家一世祖徐唐,早年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着家里的几亩薄地维持生计。
然而,距离前黄山村不远的李庄,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得李庄成为沂河畔一处物资集散地,工商业非常发达。
起先,徐唐挑着自家产的高粱到李庄换酒,走街串巷做些零售的小本生意。
很快,生意有起色的徐唐便雇佣了伙计天天到李庄换酒,结果,有一次,俩挑酒的伙计途中偷酒喝时不慎将酒篓子弄倒了,无奈,为了应付徐唐,这俩伙计就到前黄山村前的水牛汪舀了汪里的水灌满酒篓。
结果,就是这灌了汪水的高粱酒口感反而出了奇的好。
事后,徐唐发现,原来清澈见底、甘甜清爽的水牛汪存蓄的水,非常适合酿酒,于是头脑灵活的徐唐率先在村里开了家酿酒作坊。
由于作坊里酿出来的酒,口感润滑、醇香,很快,老徐家的高粱佳酿名号传遍鲁南苏北,客商争相过来采购这佳酿。
由此,前黄山村老徐家迅速积累了原始资本,相继开辟了酒店、养殖场等副业,名下购置了上百亩的田产。
“黄山有个徐老唐,地有千顷不纳粮,全靠延庭那杆枪。
”至今,前黄山村上了年纪的人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老徐家的家势。
已是年逾八旬的徐景说,徐延庭是徐唐的侄子,练得一手好的红缨枪,“撒沙不漏,枪戳滚豆。
”随便扔出一粒黄豆,红缨枪都能戳中滚落的黄豆。
加之,前黄山村紧靠兰陵县的青竹村,青竹长拳更是远近闻名,这也影响到前黄山村,人人习武。
于是,即便在匪盗横行的年代,老徐家的家产无一人敢冒犯,财富得到稳固留存。
老徐家捐款捐物,送儿干革命
前黄山村老徐家的后人,53岁的徐之表说:
“老祖徐唐的孙子徐奎元,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是地方士绅,也成了各股势力拉拢的对象。
”
1938年,在临沂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的丁梦孙注意到地方上有影响力的徐奎元,“我的曾祖父徐奎元当时掌握着李庄、黄山、册山等多地的土地账簿,只要拥有了这些土地账簿,就能了解老百姓手里有多少土地和粮食。
”徐之表说,在奉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争年代,曾祖父手中的账簿就成了香饽饽,各方势力想尽办法拉拢曾祖父。
当时徐奎元的社会身份是黄山乡乡长、联庄会会长、特派员。
说起联庄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社会动荡,匪盗猖獗,为了维护各村村民的利益,保村卫家,各村都成立了自己的护村队伍。
为了壮大护村队伍的力量,于是,联庄会成立了,一村有难各村支援。
东到临沭、西到兰陵、南到郯城、北到临沂城,这个范围内的数十个村庄都加入了联庄会,“会长就是徐奎元。
”
为了开展革命,中共地下党员丁梦孙拜访了徐奎元。
依靠卖货郎的身份,“香烟、洋火、桂花糖喽!
”白天,在三冲、丁庄、册山一带丁梦孙挑着货担走村串巷卖杂货,洞察各村情况,发展地下党员。
晚上就住在徐奎元家。
为了支持革命,早就有革命启蒙意识的徐奎元更是主动资助党的地下组织钱物。
后来,徐奎元干脆让他的四儿子徐洪恂、侄子徐洪贵跟着丁梦孙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为了壮大革命队伍,徐奎元将手里掌握的土地账簿交给党组织保管,更以联庄会会长的身份秘密发动各村护村队伍积极抗日。
抗日战争初期,临沂县朱陈区丰山乡老屯村(今兰陵县神山镇)兴起了一支农民抗日武装——山东省农民抗日自卫总团(简称农抗团)。
徐洪恂、徐洪贵就在丁梦孙的介绍下参加了农抗团的培训。
一家四口,战火中英勇牺牲
为了弄清祖上的革命经历,2013年11月,徐之表专门找到王庆祥(原某空军基地政委)。
出生于老屯村的王庆祥,当时在农抗团主要任务是负责宣传工作,对农抗团的前后事情比较了解。
“第一期训练班取得圆满成功,影响很好,第二期学员猛增到了500多人,其中就有徐洪恂、徐洪贵。
”王庆祥告诉从临沂赶来的徐之表,学员们每天都唱抗日救亡歌曲。
农抗团的迅速发展,大大影响和带动了沂蒙地区的抗日斗争。
徐之表从王庆祥那了解到,1938年11月2日拂晓,农抗团的学员们出完操,正坐在前黄山村不远处的老屯村东南小桥附近,听教导员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突然,传来一阵汽车的声音,一瞬间却又消失了。
没想到,临沂日军300多人,分乘11辆汽车对老屯村实施突袭。
农抗团学员们发现后急忙转移,转移途中,“我的两位祖父徐洪恂、徐洪贵为了掩护战友撤离,壮烈牺牲。
”
爱国热情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交织的心情使得徐奎元对日寇更是痛恨无比,拿出家里钱财继续资助八路军钱钧团长、汪洋政委领导的沂蒙山区根据地四支队二团的抗日队伍在黄山、蝎子山开展反“扫荡”的战斗打死日本士兵多人,缴获日本钢炮两门,机枪五铤,步枪等枪支弹药。
取得临沂抗日斗争的一次大胜利,鼓舞了士兵和老百姓的抗日士气和积极性,但丧子之痛并没消除,后徐奎元带其二子徐洪刚加入鲁南抗日民族大队并担任第六大队大队长,独立第二十七支队少校大队长继续开展抗日斗争,为子报仇。
1942年一月十二日日本鬼子调动大量兵力围攻抗日根据地兰陵矿坑,激战数夜,终因寡不敌众,在突围中徐奎元英勇战死,享年五十二岁。
后其二子徐洪刚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
失去主心骨的家族仍然继续为抗日献财献物……
徐之表说,自1938年至1942年,他们前黄山村老徐家,从徐奎元到徐洪恂、徐洪贵、徐洪刚,曾祖父和祖父辈一家先后四个人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为了抗日,老徐家捐出了几乎所有的田产,家族抗战!
现在的武河湿地公园,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仙境”。
到此观光游览的人特别多,观景的同时,老徐家的抗战故事同样被传颂。
“徐唐时代,徐唐能将家业发展壮大,实属不易。
”连云港籍游客李志强说,老徐家能积极抗战,一家四口人先后牺牲,更是值得人敬佩。
前黄山村老徐家不愧与东海郡郯城徐氏一脉相承。
6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无所畏惧、毅然决然走上抗日疆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那些最普通的百姓,面对生与死的搏杀所显示出来的气节风骨;那些在史书上没有被冠以“英雄”的男女老幼,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所作出的壮举,竟如此地可歌可泣,撼动人心,荡气回肠!
父亲的故事:
父亲15岁就投入“打日本的队伍”,8年间虽没有亲手开过枪打过仗,但他造的炮弹却击毙了日军阿部规秀中将……
一位叫安平的作者,在新华网上发表了长篇追忆“八年风雨铸忠魂”,讲述自己的父亲在抗战岁月里的历程:
那天,我在网上浏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图片展”,突然,一张特殊的图片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似曾熟悉的画面,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我看到了我的父亲!
这是一张当年八路军兵工厂在十分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紧张生产的照片。
画面上,浓烟滚滚的炼铁炉正在出铁水,那个戴着草帽,右手拄着铁钎子站在炉旁的年轻人,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生前曾不只一次对我提起过这张照片,他想找到发表照片的画报作为永久纪念,但没能找到。
当时我劝父亲,不就是一张照片吗,找不到就算了。
父亲抬头看看我,只说了三个字,你不懂!
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你不懂”的真正含义,那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是血与火,青春与生命融在一起的、永远也撕解不开的情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正在天津一个小作坊当学徒的我父亲,被迫返乡。
沿途看到的尽是推车挑担、拖家带口的难民和狼狈不堪的败兵。
只有一支军队正迎着难民和败兵急速地往北开进。
父亲向人打听,知道了这是东北军吕正操的部队,去上战场打日本鬼子。
父亲回家不久,就赶上军队来村里招兵。
父亲一问,正是他所牵挂着的吕正操领导的那支部队。
父亲苦苦说服奶奶,与村里几个伙伴一起报名参了军。
这支部队的名称叫冀中人民自卫军,也就是后来在八年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八路军冀中军区的前身。
父亲被分配到了修械所,据父亲回忆,这个修械所当时有900多人,任务主要就是生产手榴弹、地雷、迫击炮弹、刺刀、大刀等前线部队急需的武器弹药。
记得有一次,我遗憾地对父亲说:
“您还参加过八年抗战哩,连日本鬼子的面都没有见着!
”
父亲听后没有气恼,更没有反驳我,反而流露出了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既骄傲又自豪的神态。
他说,“我是没有和日本鬼子面对面地干过,可我生产出的炮弹、地雷、手榴弹可见过不少日本鬼子!
杨成武部队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迫击炮弹,就是我亲手浇铸的!
”
1940年的秋天,八路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挥下,展开了震惊世界的百团大战。
为了保证前线作战部队有充足的弹药供给,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像一部开足了马力的机器一样,没日没夜地连轴转,谁也不回去睡觉。
实在累了困了,就找个地方眯瞪一下,然后又接着工作。
有一天,在出铁水时,一个战友一不小心,用捅火的铁钎子将父亲的两颗门牙捅掉了,上嘴唇也被捅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父亲当时就昏了过去。
醒来后,父亲吐掉嘴里的两颗断牙,拿袖子抹一下血,用下嘴唇抿住上嘴唇,二话没说,又投入了生产。
用父亲的话说,那时候,我们都是在拼命!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创造出了奇迹,竟使手榴弹的产量连续数月达到了破天荒的二十多万枚!
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召开了第一届群英大会,父亲作为晋察冀边区的劳动英雄,光荣地参加了那次盛会。
据父亲回忆,当边区领导拍着他的肩头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脱口而出的是:
“想睡觉”!
记者的故事:
在这张摄于1944年同蒲路忻州南的历史图片上,一群人正使劲地掀起一段连着枕木的铁轨。
仔细观察可以发觉,镜头里的人几乎都是老百姓,其中最左侧的那位,竟是个面貌酷似“嘎子哥”的半大孩子……
这是张非常著名的抗战历史图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高高地挂着它,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也在显著位置挂着它。
当然,拍摄这张图片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峰家客厅里,也挂着它,对拍摄这张照片的情形,年逾8旬的李峰仍记忆犹新:
1944年的一个夏夜,我作为敌后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摄影工作者,跟随一个团的部队,向敌占区山西省忻州南边的铁路沿线进发。
这次军事行动的任务是破坏日军的供给线,扩大解放区。
那次连续两个夏夜的行军,非常紧张和神秘。
部队尽量避开村庄,穿行于高粱、玉米和谷子结成的“青纱帐”里,防止因路过村庄被暗藏的汉奸走狗发现。
白天部队住在村里,设隐蔽岗哨,部队和村民任何人不准出村,来人一律不准再出去。
铁路沿线,都有敌人拔地而起的碉堡,战士们叫它“乌龟壳”。
铁道躺在两个碉堡之间,完全在敌人视线或炮火射程控制之内。
为了保证破路民兵的安全,部队先把敌人的碉堡围住,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并布置好火力。
民兵们用仅有的两把土造的大铁钳子,拧开铁轨上的道钉。
然后,指挥员用有力又压到最低的声音,喊着齐心协力的号子:
“一-二-三-!
一-二-三-!
”
为了尽可能不让敌人发觉,领队的指挥员跟我商量好,在完成破路任务的最后时刻,再用镁光拍照。
指挥员还特别告诉民工,照相时的“火光”是自己人点的,不是敌人打来的,不要惊慌,不能乱跑。
拍摄那张照片时,我和团政治处主任林真同志配合,我们说好,我喊“一二”,打开相机快门,他划火柴,点燃闪光灯上的镁光粉。
就这样,镁光粉在黑夜里突然闪射出一片白光,那铁路大翻身的生动场面,就被拍进了我的镜头。
这时,指挥员立即发出了撤退命令。
我们跑步刚刚撤离现场,敌人的炮弹就对着刚才闪光的地方打来了。
老百姓能让敌人运兵运军火的铁路打滚,这种场面太出奇、太壮观了。
当年根据地的民兵和农民配合八路军,扒铁路,挖公路,拔电线杆等不知干了多少,反正最终是让鬼子站不住脚,而我们的根据地却越来越大,这就是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吧。
网友的故事:
七个人都是普通的乡农,走在路边,我也许不会将视线在他们的身上停留须臾。
而正是他们,却在严酷考验的面前,表现出了令我震撼和心折的骨气,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英雄的定义……
这是一位网友贴在新华网上的亲历,他去开平出差时,发现了一个幽静的公园,公园里只有一座雕像和一个破旧碉楼。
事先他绝没想到,就在碉楼的天井里,记忆着一段如此惨烈悲壮的历史:
1945年鬼子准备撤退前,为了疏通后路,要打通南路干线,由江门直通广州。
听到这个消息,司徒煦回来了。
司徒煦当年26岁,父亲在南洋开了一间不大不小的银行,他是个衣食无忧的少公子,打猎,玩鸟,无所不精。
但得知家乡将遭遇鬼子蹂躏,他毅然回乡并且加入了司徒乡自卫队。
7月17日当晚,鬼子从潭江沿江而上欲直奔广州。
自卫队进行了阻截。
土炮,土枪与鬼子的枪炮对抗,杀死了13个鬼子。
但鬼子用猛烈的火力封锁了南楼,7个自卫队员被困在了楼上,其中就有司徒煦。
他们的抵抗战一直持续到了25日。
七壮士弹尽粮绝。
七人在墙上留下了遗书:
“煦、璇、遇、昌、耀、浓、丙,我等保守腾蛟,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
七壮士联名留下遗书后,本准备集体自杀,以身殉国。
司徒煦思前想后,决定放弃自杀的念头,他说:
“我们若自杀,日寇一定以为我们怕他们了。
虽然我们没有子弹,但我们还有刺刀、石灰,也还可以抵挡一阵,我们要坚持到底,就算死也要死得更有价值!
”
队员纷纷赞同,决意坚持到底,他们将所有的枪支砸烂,只留下刺刀,准备肉搏,同时在最险要位置窗口附近准备了石灰粉,严阵以待。
25日天刚蒙蒙亮,鬼子用毒气弹在南楼的墙上炸开了一个洞,七人昏迷被俘。
鬼子将七壮士绑在树上,鬼子问,谁是机枪手?
司徒煦很骄傲地告诉鬼子,他一人就射杀了鬼子8人。
鬼子气急败坏,将司徒煦的鼻子,双耳用刺刀割去,并问他是否屈服。
血人儿一样的司徒煦破口大骂,老子后悔没多杀你们几个!
鬼子一片一片地割司徒煦的肉,鬼子问其余六人,谁愿屈服就可以痛快地死,但每一个人都破口大骂,包括最小的只有18岁的司徒丙。
七人均被鬼子割去口、鼻、耳、眼,折断所有手指,全部殉难。
从9·18到8·15,三千多万中国人死在了这场严酷的战争中,其中战死疆场的军人几百万人,更多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所遭受的战争苦难。
8年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以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等,击毙和杀伤敌伪军百万之众。
对于这场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命运而战的较量,是全民抗日的汪洋大海让侵略者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中国百姓迸发出前所未有的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业不分工农商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父送子、妻送郎”,前赴后继,共赴国难。
历史无法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决不会泯灭他们的精神。
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端起了长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Music......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端起了长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我们伟大祖国的音乐史诗。
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也奠定了它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华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向前!
向前!
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
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
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
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中华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
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
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日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