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docx
- 文档编号:12792542
- 上传时间:2023-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55KB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
9.《寓言两则》教案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
寓言
师:
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生:
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件事。
师:
应该说是,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寓:
寄托,言:
道理。
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生:
滥竽充数……
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
板书:
亡羊补牢
师:
亡什么意思?
牢什么意思?
生:
亡是死亡的意思。
师:
是这样吗?
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反馈
生:
失去的意思。
师:
翻开书像周老师一样写在旁边。
(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
失去
师:
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生反馈
生:
养牲畜的圈。
师板书:
养牲畜的圈
师:
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
(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
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了吧?
生:
有个人的羊被狼吃了,后来那个人把羊圈补好了,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师:
你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的,这是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的方法。
谁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
失去了羊,再把羊圈补好。
师:
你这是——逐字理解得出的。
还有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生:
上网。
生:
询问大人。
师:
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表扬。
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师:
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哪些又是写“补牢”?
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2-3分钟)
师:
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
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反馈:
生:
(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
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
(2)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
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
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
(师出示小黑板: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
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
师:
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圈、窟窿。
(齐读、指名2人读“窟窿”一词)
识记字形
师:
窟窿“穴”字头。
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分很容易写错。
师范写“隆”
师:
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
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生:
右边不是“习”,少了个点。
师:
谁来读整个句子?
(指名1生读)
师:
谁再读读,读得更好。
(指名1生读,生读“圈”quān)
师纠正:
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比如圆圈,围成一圈,在这里读juàn。
齐读juàn——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遍。
师读: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
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这就是“亡羊”。
板书:
发现又发现
师:
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
什么叫结结实实?
板书:
结结实实
生读: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
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
看看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
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
(指名1人反馈)
师:
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邻居,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
……..
生:
你真活该……
师:
这个邻居也太凶了。
(学生笑)
生:
现在羊丢了,你吃亏了吧?
师:
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
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生:
……
生:
……
师:
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
一组同桌扮演
师:
这街坊就是指什么?
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羊,你替他感到——?
(口语交际)
生:
我替他难受,着急。
师:
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
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
丢了就丢了呗。
(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
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
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生接读:
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
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生:
羊可能就没了。
师:
损失惨重。
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
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
(指名2人说)
师评价:
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
孩子们,你们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出自何处?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
“你老糊涂了吗?
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师:
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生:
“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
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
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
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师:
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板书:
而未为迟也
师: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
可以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指名说
生1:
一个朋友养了一只小白鼠,因为小白鼠做错事,朋友决定一个月不给它饭吃。
我劝朋友给它饭吃,朋友不听了。
过了几天,朋友终于给它喂食了,小白鼠这才没有饿死。
师评价:
你做了“亡羊补牢”的街坊。
这个故事应该讲“亡鼠补食”。
(生笑)
指名另1生说
生2:
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考得不好,后来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
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再次指名说
生3(略)
师:
总结
板书:
亡羊补牢
失去 养牲畜的圈
发现 又发现 赶快
结结实实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生1:
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
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
我读过南辕北辙。
师:
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
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
(师用惊叹的口气说)。
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
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
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
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师:
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师:
我现在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愿意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
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
愿意。
师:
好,让我们齐刷刷的打开语文书吧。
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
教师巡视。
师:
谁有问题?
生:
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
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
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
好车夫。
师:
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生:
没有。
师:
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
(出示“辕和辙”的生字卡片。
)谁认识这两个字?
生齐读。
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
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
都带车字旁,都跟车有关。
师:
真聪明。
老师这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辕和辙。
(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
)
师:
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
南)。
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板书:
北)。
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师:
刚才有同学提出了“盘缠”这个词,这两个字和另外的一个“硬”字,我们这节课还要来写一写。
先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
指名回答。
师:
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
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
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
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又边别写成厘米的厘。
硬字可以这样记:
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
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师:
第一遍读课文就为我们理解课文扫清了文字的障碍,现在,再让我们仔细的读读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回答。
(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师:
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
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
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
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
贴的对吗:
是不是相反?
生:
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
相反)
教师继续问:
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
坐车人很固执。
很愚蠢。
师:
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
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师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
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边读边想。
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
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
多么固执的坐车人,他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当生出现两种答案:
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
学生分组辩论。
课件出示: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
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视了自己所走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生:
还是听听别人的劝告吧。
生:
你的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师:
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师生一同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
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
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 下册 寓言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