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12911679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69KB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双金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
《送别组诗》
作者:
梁西发 来源:
梁西发博客 时间:
2005年11月2日
热点推荐:
冯为民:
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
唐建新:
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
《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
师:
(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
(生答学过)
(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
就是一组诗歌。
师:
(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
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
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答有)
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
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
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
师:
谁来试一试?
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
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
(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
谁再来试试。
生:
(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
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
师:
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
古人讲:
“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
”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
生: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生:
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
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
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
生:
(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
(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
师:
(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
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
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
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
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
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
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
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需要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
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
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
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
(赞叹道)真了不起。
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
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
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
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
(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十分伤感。
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特点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
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
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
(拍案叫绝)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
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背下来?
生:
(信心十足)能!
(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师:
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
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
(板书:
以歌送别)如果说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别人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显示)请大家自读这首诗。
(生自读)谁来把这首诗解释一下?
生:
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侯乘船去扬州。
孤单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
说得好。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
理由是什么?
生:
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师:
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
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
李白对孟浩如烟海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
太好啦!
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汪伦呢?
(这里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
以目相送。
生:
注目相送。
师:
(板书:
以目相送)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生吟诵)
师:
我请大家看第三首诗----《别董大》(电脑显示)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学这首诗。
(生自学)董大是什么人?
生:
是著名的琴师,当时闻名全国。
师:
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
生: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
天气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
师:
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离开,心情怎样呢?
(学生纷纷回答:
难过,压抑,沉闷,伤心。
)
师:
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
不行!
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
生:
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
生:
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人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
这叫“以话相送”。
(板书)请大家齐背这首诗。
(生背诵)
师:
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根据译文自学。
(生自学)
师:
如果说前三乎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关这?
生:
(齐)以酒相送。
师:
(板书:
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
以心相送。
生:
以情相送。
师:
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
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
(生投入地吟诵)
师:
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研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特点。
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
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场大笑)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作者:
周剑波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
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
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
《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
谁别谁?
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
”“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
学贵有疑。
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
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
“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
“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
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
“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
”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 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
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
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
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探究●体验●感悟
——《赠汪伦》教学实录
西华师大附小彭贇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
)师:
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
生如数家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
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
(众笑)
生:
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
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
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生齐呼:
《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
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
“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一一提出:
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
设计思路:
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
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齐:
自己解决!
师:
行!
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
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
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
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
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
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
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
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
师:
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
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
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
(范读)
师由衷赞叹:
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
(热烈的掌声)
生:
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
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
是啊!
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
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
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
师:
(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
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
我想到:
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
师:
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
(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
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
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
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
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
(指名反复试读)
师:
千尺是多深?
(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
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
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
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
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
真聪明!
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
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
“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
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
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
(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
生:
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
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
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
“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
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
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
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范读)
师:
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
设计思路:
子曰:
“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
赠汪伦(lún)
李白(?
)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
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
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
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
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孙双金 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