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筋急转弯.docx
- 文档编号:13115468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40KB
脑筋急转弯.docx
《脑筋急转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筋急转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脑筋急转弯
语文建设
“脑筋急转弯”是近年来盛行的一种益智类语言游戏,它巧妙运用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修辞等语言现象,让人深切感受到汉语这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不妨“脑筋转一下弯”,尝试着把“脑筋急转弯”这种益智类语言游戏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把它当作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调节剂,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语音教学中的“脑筋急转弯”
我们可以利用“脑筋急转弯”中的轻声、儿化、重音等让学生了解汉语中特殊的语音现象,从而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不同意思。
例如:
(1)——一个盒子有几个面?
——八个。
答案所说包含了正常思维“六个面”之外的两个:
里面和外面。
可利用这则“脑筋急转弯”让学生体会“面”与儿化的“面儿”,轻声的“面”(里面、外面)的细微区别。
(2)留学生迈克对老师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老师问:
“为什么?
”迈克说:
“我早晨来上学的路上,看见街上到处都写着:
早点。
”
这则“脑筋急转弯”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掌握“早餐”义的“早点”和表祈使的“早点儿”的区别。
2.汉字教学中的“脑筋急转弯”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反映汉字书写规律的“脑筋急转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
(3)——不能加热,如何使冰变成水?
——去掉两点。
教师可通过这则“脑筋急转弯”让学生注意“冰”字和“水”字的联系,还可以扩散讲解偏旁“冫”和“氵”意义的区别以及有此偏旁的一系列汉字。
(4)——哭和笑有什么相同之处?
——笔画相同。
利用这种“脑筋急转弯”,教师不仅可以教授具体汉字的笔画,还可以就势讲解汉字的书写规律。
3.词汇教学中的“脑筋急转弯”
巧妙运用“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对词语意义的扩散式理解。
(5)——读完清华大学需要多长时间?
——两秒钟。
这道“脑筋急转弯”有助于学生掌握“读”的“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和“上学”两个不同的义项。
(6)——一只猫看到老鼠,为什么拔腿就跑?
——因为它要追老鼠。
“跑”有多个义项,“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是其中两种。
教师可以引用这个“脑筋急转弯”,扩散讲解“跑”的基本义和引申义,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
4.语法教学中的“脑筋急转弯”
语文教学中不宜直接给学生大讲语法规则,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接触语言事实。
语法教学中巧妙运用“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讲的语法点。
例如:
(7)——一个人走在独木桥上,当他走到桥中央的时候,抬头一看,前面过来了一只狼,扭头往后一看,身后站着一只老虎。
可是这个人却过去了。
请问他是怎么过去的?
——昏过去的。
“过去”有三个相关用法:
①动补短语,表示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如“我马上过去”。
②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离开或经过自己所在的地方,如“我对准了球门一脚把球踢过去”。
③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失去原来的、正常的状态,如“病人晕过去了”。
教师可以只就此则“脑筋急转弯”让学生领会“过去”的这三个用法,也可以进一步讲解“过去”的其他用法,甚至扩大到其他趋向动词的用法。
(8)——为什么青蛙能跳de比树高?
——因为树不会跳。
这则“脑筋急转弯”涉及句子的多义问题:
既可以理解成“青蛙跳得比树跳得高”,也可以理解成“青蛙跳的高度比树高”。
引用这则“脑筋急转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字句”的特殊性,了解语境的作用。
5.修辞教学中的“脑筋急转弯”
巧妙地利用“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对汉语中的修辞和所体现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如:
(9)——为什么繁华的街道上大白天看不见半个人?
——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半个”人。
这则“脑筋急转弯”有助于学生了解问句中“半个人”的夸张手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要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曾说过: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因此,教师备课和课堂操作要在“活”上下工夫。
我们通过“脑筋急转弯”这个灵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汉语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对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运用“脑筋急转弯”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材取例的健康活泼、发问的巧妙以及教师引申讲解的“度”等问题。
用脑筋急转弯来进行教学
一、背景说明
脑筋急转弯一向被孩子所衷爱,每个孩子都能随口说出几个有趣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来。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有增无减,学习节奏紧凑、忙碌,对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然而如果在课堂上利用富有幽默诙谐、机智灵活,而又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自己头脑的灵活性,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东西的脑筋急转弯,那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遇上问题时“脑筋急转弯”就会要求我们放弃已有的教条框框,放弃常规的思考方法,放弃常识,抛弃以往的经验,不妨倒过来想,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时得出来的答案会让你意想不到而又在情理之中,有时会让你忍俊不禁,但这样的思考无形中会令我们获益非浅。
对此,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我应用了这样的教学手法。
二、活动设计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棱形,然后告诉学生:
“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你们不能用通常的思考方法去想,它是用八根火柴梗拼出来的两个棱形,要求你们在一分钟内,只移动其中的两根火柴梗,使其变成一个棱形”。
学生勇跃举手,我让几个学生到黑板跟前试试,都没有做出来,这时我也没有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课本上的思维训练知识。
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一种轻松、好玩的气氛中开动脑筋,锻炼思维。
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储存着不少常识。
这些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有时它非但不起作用,还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
为了打破常识的框框,使大脑变得更灵活,我们就得经常进行思维的训练,要摆脱习惯性的思考方法,突破框框的束缚,开拓新的思路。
人类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通过思维训练,我们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不断地使用大脑,大脑就会变各越来越灵活。
三、活动过程中仍然以脑筋急转弯为主
在讲到“有一段透明的塑料软管,两端都是开口的,里面装有几个小球,其中黑球夹在白球中间(塑料管的直径使球刚好能通过),如果不倒出白球,也不剪断塑料管,能否取出黑球?
”这题时,有的同学回答能取出,有的则回答不能取出,对于回答不能取出的同学,我加以否定,并再次强调是用脑筋急转弯的思考方法去考虑,经过几分
钟的思考和讨论,个别学生才做出来。
又如在“轮船上放下一架绳梯,第九节以下浸在水中,假设绳梯每节高30厘米,而潮水以每小时40厘米的速度上涨,请问2小时后江水将浸到绳梯的第几节?
”时,有的学生说是第八节,有的学生说是第三节,而有的学生甚至于拿出纸来用笔在算。
这时我就请回答第八节和第三节及别的答案的学生说出他回答的理由,有的学生说得出来,有的学生是在猜测,而得不到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时我提醒学生是脑筋急转弯思考,这时有的学生迅速得出了答案——没有任何变化。
对于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答案的同学,我稍加点拔,其就明白了。
其他还有如“用六根火柴梗搭出四个三角形来;在一条纸带的正反两面画一条一笔勾出的线,要求不能穿过纸带的边缘;考生在绝对无法作弊的考场中进行包括作文在内的语文考试,结果居然发现有两个考生的答卷完全一样,这是为什么?
”等等的题目,甚至让学生来出一至二个这样的题目,来锻炼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课堂最后,老师公布开课时两个的问题,答案是动用前一个棱形下面两根使其变成,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从他们的表情我看出了脑筋急转弯对这节课的作用。
四、课后反思
思维训练是创造性思考问题的准备活动,这些题目表面看是故弄玄虚,没什么意思。
其实这类训练题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使人们探索事物存在、运动、发展、联系的各种可能性,摆脱思考问题的单一性和习惯性。
香纸沟!
我美丽的家乡!
【毕业论文网-教育学论文】
摘要:
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有的,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
脑筋急转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创造题面的多元性和变幻性。
使答案具有多种可能的选择性,它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
关键词:
模糊语言;脑筋急转弯
一、引言
目前对“脑筋急转弯”研究的文章还很少,“脑筋急转弯”和“歇后语”这两个术语在英语中也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有文章说,脑筋急转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
还有文章说,歇后语是我国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论文论文参考网本文笔者对此查阅了有关资料,试图找到有关答案。
我们从英文对谜语(Riddle)的解释中找到了一点线索。
Riddle:
adeliberatelyenigmaticorambiguousquestionrequiringathought-fuloroftenwittyanswers,aformofguessinggame.译成汉语是:
谜语是一种故意令人费解或者模棱两可需要细思妙答的问题,是一种猜测游戏。
西方学者常把谜语分成两大类:
描述性谜语(thedescriptiveriddle)和智巧问题(theshrewdorwittyquestion)。
根据英语对谜语的解释和分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谜语的核心是:
一是提出问题,二是通过猜测回答问题,它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智巧性的。
那么,脑筋急转弯(包括歇后语)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巧妙地设问,机智地回答。
如,英语谜语中有这样一句:
Whatisthesmallestbridgeintheworld?
——Thebridgeofyournose.Bridge是一词多义,既可作“桥梁”,又可作“鼻梁”。
译成汉语是:
世界上什么梁最小?
(答案:
你的鼻梁)。
英语这个谜语放在汉语里就可归于脑筋急转弯题。
它利用词的多义(词的模糊性)容易引起的歧义巧妙地设问,企图让人跳进bridge(桥梁)的基本语义范畴的陷阱,然而,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指其模糊性最强的意义(隐喻义)。
这就是脑筋急转弯和谜语的相同之处。
再如,Whyshouldyounevertellsecretsinacornfield?
——Be-causetherearetoomanyearsinit.这里ear的基本词义是“玉米穗”,其隐喻义是“耳朵”,译成汉语是:
为什么你不敢在玉米地里谈秘密?
(答案:
因为那里全是耳朵)。
英语这则谜语在汉语里仍是脑筋急转弯题。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谜语发展为歇后语,即:
Inthecornfields,alltheears译为汉语是:
玉米地里,全是耳朵(玉米穗)。
歇后语结构上也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语面义,后一部分为引申义,使用的正是其引申义。
为此本文可以大胆地说,脑筋急转弯和歇后语都是从谜语发展和演变过来的。
尽管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人类的普遍社会活动和心理思维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
脑筋急转弯不是日本人发明的,歇后语也不是我国的专利。
谜语、脑筋急转弯和歇后语之间没有精确的界限也说明事物的模糊性普遍存在。
二、脑筋急转弯的特点和技巧
脑筋急转弯从谜语中分离出来,又有别于谜语,谜语的答案一般有一定的难度,如,非洲班图人有一个谜语,问:
什么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太阳落山后三条腿走路?
(答案:
人)。
谜语中所说的早、中、晚,可以理解为个人生命的幼年、成年和老年,又可以理解为人类进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
像这样深奥的谜语一般人就难以把它解释清楚。
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异常简单,所以它以口语的形式出现,但又不同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过程虽然是一个快速思维和表达同步进行的过程,但其特点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
“有语慢慢说”正说明在口语交际中语速可以放慢,使思维意向由不清晰逐步向清晰转化,随着思维的逐渐清晰,语言选择也逐渐明朗,从而达到“话越说越明”的交际目的。
脑筋急转弯突出一个“急”字、“快”字,这个“急”和“快”就是模糊语言。
急到什么程度算急,快到什么程度算快,我们还要用一个模糊词“一般”来表达,一般要求“脱口而出”。
脑筋急转弯的奥妙还在一个“弯”字上,在问题和答案之间有个弯,这个弯就是题面说的看似基本概念和一般常识,而答案则是引申概念和非常规知识,它利用一词多解,一物多音及非常规逻辑推理等,让人跳进陷阱,闹出笑话,闹出快乐。
总之,脑筋急转弯的特点是以口语为载体,答案异常简单,在问题和答案之间有个弯,回答问题要求“脱口而出”,属于一种智力游戏,具有强烈的变幻性和趣味性。
脑筋急转弯的技巧是通过对语音、语义、语法、文字、句子等模糊性的巧妙运用,利用人们的常规思维定势,预设陷阱,让人就突如其来的
的提问作出快速反应,在可能的多重答案中去寻找与特定语境最佳关联的最佳答案。
三、模糊语言在脑筋急转弯中的运用
模糊语言的产生不仅在于客观事物无明确的界限,而且源于人们认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客观事物的运动多变和相互联系的特性决定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模糊性,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又导致了人类认识的不确定性,简言之,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有的。
清晰思维中包含着模糊思维,模糊思维中包含着清晰思维,精确语言中包含有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中包含有精确语言,它们互为依存促使人们的认识接近事物的真相。
根据会话的经济原则和语用容忍原则,人们对精确语言的模糊表达或模糊语言的精确表达一般都能心领神会。
语言高度的概括性、泛指性、多侧面性和弹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造成语言的模糊性。
早期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创造有声语言过程中,人们可以用相同的音节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音节表达同一个意思,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语言中的同义词、多义词、同音词、多音字等现象。
最先创造和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大多是表示自身的、离自身最近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
有了第一批词汇后,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了要表达一些抽象概念时,人们不是创造新词,而是寻找新旧事物间的相似性,用已存在的概念去表达新事物。
这是一种以不造词为造词而增加新词最经济的方式,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表示抽象概念的词都具有模糊性,例如:
“蛋”,“蛋”的基本词义是“鸟、蛇、龟等动物所产的卵”,人们在造词过程中,根据蛋的形状、特征等逐步抽象化、隐喻化、模糊化,如,狗蛋,山药蛋,驴粪蛋儿,金蛋,蠢蛋,笨蛋等。
脑筋急转弯就利用这一词的模糊性,创造了一个题面:
什么蛋不能吃?
(答案:
笨蛋)。
实际上只要答出一个不能吃的蛋都行。
该题在动词“吃”的约束下,预设了一个陷阱,企图让人跳不出“蛋”的基本概念的圈子。
论文论文参考网
词的多功能性,即,词类转化是人们在造词时使用的最经济的一种方法,既省力又形象,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交际。
如“锤”,基本语义是“敲打东西的器具”,作名词。
后来就把用锤敲打东西的动作都叫锤,作动诃。
这样,词的多功能性的模糊性在言语交际经济原则的支配下,往往产生出歧义。
脑筋急转弯就利用这一词的模糊性,创造了一个题面:
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
(答案:
因为锤是铁的)。
“锤不破”中的锤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这道题的超常规思维的题面设计已使人按常规思维无路可走,只有选择名词。
一词和多词搭配也是人们使用语言的最经济的一种方法,如,动词“打”,“打”的基本词义是用手(包括使用工具)用力地“击打”,其对象是具体的物,如,打狗,打铁等。
由于表达思想的需要,人们就用有限的现有的动词去和其它现有的名词结合使用,其对象逐步抽象化、模糊化,如,打鸡蛋,打水,打伞,打毛衣,打电话,打主意,打哈欠,打瞌睡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统计,“打”可与25种不同语义类型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
为此,脑筋急转弯就利用动宾搭配的模糊性创造了一个题面:
打什么东西,不必花力气?
(答案:
打瞌睡)。
人们造字的目的是用有声的文字表达具体的事物,在口语中听到这个声,在书面上看到这个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个物,这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
而脑筋急转弯作为一种游戏,就有意识地断裂能指(符号)和所指(内容)之间的联系,使能指只表示能指,如:
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答案:
火和丁)。
灯的能指是灯这个字,是一个符号,灯的所指是照明的器具,具体的事物。
出题者是指灯的能指,自然是指灯这个字的左右结构的两个部分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解字游戏,在我国文化史上就有很多解字方面的传世佳句,如有一对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就是利用解字的方法巧妙地把下冷雨的情景用东二点(冻)西三点(洒)含蓄而形象地描绘出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笔者有一亲身体会,在生活中这种能指和所指的分离现象并非是故意的。
笔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驻队时,要写一个墙上宣传标语,字不能多。
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称“20字”方针。
具体地讲,涉及到五个方面,即围绕生产发展,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围绕生活宽裕,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围绕乡风文明,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围绕村容整洁,形成农村新面貌;围绕管理民主,建立村级管理新机制。
最后标语的焦点聚集在“围绕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请看下面对话,I:
围绕二十字。
O:
二十字太长了,墙上写不下。
I:
三个字。
O:
三个字太少了,内容包括不了。
写在纸上是“围绕二十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O:
都不知道二十字是啥?
I: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咱叫内行知道二十个字,外行知道三个字。
标语出来后,老百姓嘴上不断挂着“新农村”“二十字”,实际上,他们只知道三个字。
在I的话语中,二十字是能指,符号,语表,是三个字、三个音节或三个符号;而在O的话语中,二十字是所指,内容,语里,所以二十字太多了,三个字又太少了。
能指和所指的分离造成了语言上的歧义,是脑筋急转弯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为此,可以创造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面:
二十字是几个字?
(答案:
三个字)。
由于经济原则和容忍原则,人在口语交际中常常使用模糊语言造成语义多解的现象,脑筋急转弯就利用一语多解设计题面,如:
一个人被关在密闭的房子里,只有一扇门,但无法拉开,他该如何出来?
(答案:
把门推开。
)在人的一般常识里,门关上后,进屋需要推门,从房子里出来需要拉门。
门拉不开怎么出来呢?
然而出题者另有所指,不是指一般的门,而是指既可推又可拉的推拉门。
那么顺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答案就不止一个了,我们还可用“撞”、“撬”、“踢”、“移”等不同的方式来把门打开。
这个脑筋急转弯看似简单,实际比较复杂,从题面上出现的信息看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
开门问题和出来房子问题。
让我们来几个假设,看该题由于语义模糊能产生出多少种答案的可能。
假设没有限制房子里放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把世界上能够打开门的东西全算进去,那么打开门的方式会有多少种?
假设没有限制门是用什么材料作成的,我们可以把世界上能够作成门的材料全算进去,那么人出来的方法会有多少种?
如果没有限制门的形状是什么,如果没有限制门上安有什么装置,……;同样的假设还可用于房子和地下。
单从构成材料来说,你能想象到门、房子和地下等能有多少种材料可以制作吗?
不同的材料又能和多少种化学物质产生多少种反应吗?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人从房子里出来的方式和方法是无限的。
人们在工作中常说,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今天的创新教育中,我们不妨多来几个“假设没有任何限制的话,……”。
这就是玩脑筋急转弯游戏对我们创新教育的启示。
这也是模糊语言的魅力,它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四、结束语
脑筋急转弯游戏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创造题面的多元性和变幻性,答案的隐蔽性和多种可能的选择性,它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和思维方式,激发人的思维发散、求异和创新意识,模糊语言为脑筋急转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它是一种游戏,所以不会伤害任何人。
但是,脑筋急转弯是人们在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进行的一种智力游戏。
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基本阶段。
四五岁的儿童还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到了七八岁,儿童通过学习语言、初步掌握了一些逻辑常识,掌握了一些词汇和语句之后,开始愿意和大人们“耍嘴皮”,“辩理儿”。
但这种“辩理”是在没有掌握逻辑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
“脑筋急转弯”的实现是以常规思维为前提的,为此,笔者认为,10岁以下儿童不宜多玩这种脑筋急转弯游戏,因为四五岁的儿童还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10岁左右的儿童还没有掌握逻辑规律。
15岁至25岁的青少年应该是玩这种脑筋急转弯游戏的最佳时期,因为他们已过了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较成熟地进入到了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规则。
玩这种游戏可以帮助他们多视角地看待世界,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25岁以后的成年人应该根据脑筋急转弯的特点和技巧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侧重于创作出更多更美的题面,为开发青少年智力服务。
在某一次讲《俄罗斯》一课前,我从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
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
(答案:
是从冰上滑过去的),当时我就想,这一则“脑筋急转弯”不就正是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吗?
如果把它作为《俄罗斯》课的导入形式,在教学思路上进行改变,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抱着这样一个念头,在《俄罗斯》课前准备活动后,我宣布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并特意强调我费了半天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在想什么“脑筋急转弯”竟然这么难?
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待我将这则“脑筋急转弯”说出来后,马上就有六、七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加以了否定,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
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要佩戴那么长的围脖?
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
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
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
俄罗斯境内都这么冷吗?
等,都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之后及时切入了讲课的正题。
结果这堂课同学们反映说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由此,让我对地理教学想到了很多
欠揍的谜语
1.Q:
蓝色的刀和蓝色的枪
A:
刀枪不如(刀枪blue)
2.Q:
身穿这金色衣服的人
A:
一鸣(名)惊(金)人
3.Q:
数字“3”在路上翻了一个跟头,接着又翻了一个跟头
A:
三番两次
4.Q:
一条狗过了独木桥之后就不叫了,为什么?
A:
过目(木)不忘(汪)
5.Q:
第十一本书
A:
不可思议(book11)
6.Q:
牛猪狗羊赛跑,到终点后,牛猪狗都喘得不得了,只有羊不喘气,为什么?
A:
扬眉吐气(羊没吐气)
7.Q:
一只蜜蜂叮在挂历上
A:
风(蜂)和日丽(日历)
8.Q:
一只熊走过来
A:
有备而来(有bear来)
9.Q:
羊给老鹰打电话
A:
阳(羊)奉(phone)阴(鹰)违(喂)
10.Q:
哪一种蝙蝠不用休息
A:
不修边幅(不休蝙蝠)
11.Q:
手机不可以调到马桶里,为什么?
A:
机不可失(湿)
12.Q:
一群人拿鸡蛋砸枪
A:
枪林(淋)弹(蛋)雨
13.Q:
拿筷子吃饭
A:
脍(筷)炙(至)人口
14.Q:
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里,一直蹲在猪圈里
A:
抑扬顿挫(一羊蹲错)
15.Q:
天哪,整个地区只有这一家还没装电话
A:
天衣无缝(天,一无phone)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筋 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