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第三章物质科学知识梳理.docx
- 文档编号:13188674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42KB
中考科学第三章物质科学知识梳理.docx
《中考科学第三章物质科学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科学第三章物质科学知识梳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科学第三章物质科学知识梳理
第三章物质科学
(二)
第一节:
物质的密度
1.密
度的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ρ=m/v;变形公式有:
m=ρV和V=m/ρ
3.密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单位是千克/米3,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
这两个单位换算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千克/米3=0.001克/厘米3。
4.水的密度为l×103千克/米3读作一千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为一千千克
5.
(1)同种材料,同种物质,密度不变,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也可能相同,如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千克/米3。
5.密度的应用: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也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质的质量或体积,还可以判断物质是空心,还是实心。
第2节:
物态的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固体熔化需要吸热。
2.凝固: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液体凝固会放热。
3.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
①概念:
像硫代硫酸钠(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
②特点:
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口
③常见的晶体:
硫代硫酸钠、食盐、冰、石膏、水晶、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
①概念:
像松香那样,在熔化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②特点:
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
③常见的非晶体:
松香、石蜡、蜂蜡、玻璃、塑料、橡胶等。
(3)熔点和凝固点
①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②凝固点: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概念;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方式;蒸发和沸腾。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①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③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沸腾:
汽化的另一种方式。
它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2.液化
(1)概念: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过程要放热。
(2)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三、升华和凝华
1
.升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第3节: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当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即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1)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观察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3.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2)且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都相等的运动。
5.速度
(1)定义:
物体在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可推出的公式:
路程=速度x时间或时间=路程/
速度
(3)单位:
米/秒或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4)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算出的速度为平均速度。
(5)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6.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方法一: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就运动得越快。
方法二: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物体就运动得越快。
方法三:
比较两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即比速度。
第四节:
力的初步知识
一、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牛)。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形状改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三要素:
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
5.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1)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线段箭头的方向必须与力的方向一致。
(3)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同时要标出标度。
6.重力
(1)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2)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3)重力的大小: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为G=mg。
g=9.8牛/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7.摩擦力
(1)定义:
①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②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时也会有摩擦,这种摩擦叫静摩擦;
③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
(2)增大摩擦力的常用方法
①增大物体表面的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弹力
(1)定义:
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2)弹力发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反抗形变。
(3)大小: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簧测力计原理:
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要明确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用前要校零,即要进行调节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③测力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读数时,眼睛要正对刻度板,视线与指针相平。
二、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科学推理出来的。
3.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三、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3,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即合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将发生改变。
第五节:
压强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强
(1)概念:
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它的大小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2)定义式:
p=F/S其中各量单位分别是:
P—Pa;F—N;S—m2。
3.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
改变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1)压力一定,减少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2)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
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工具:
液体压强计
三、大气压强
1.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
马德保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1.01×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3.测量大气压的常用工具:
(1)空盒气压计;
(2)水银气压计。
4.大气压的变化:
在大气层中不同的高度,大气压的数值会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这是因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大气压就低。
5.。
四、流体的压强
1.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之间关系:
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大,它对机翼的压强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小,它对机翼的压强大。
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
第六节:
浮力
1.浮力的定义:
浸在液体(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对它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4.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
F浮=ρ液gV排。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浸入体积有关,而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
5.浮力的求法,一般用以下四种方法:
(1)浮力差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为F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为F上,则F浮=F下一F上
(2)称重法: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示,则F浮=G—G示。
(3)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ρ液gV排。
(4)替代法:
对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重力等于浮力,只要测出物体的重力,就可以得到其所受浮力的大小,F浮=G物=ρ物gV物
6.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出较多的水。
7.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依据阿基米德的原理制成的。
密度计在各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2)轮船;轮船在不同的水中都处于漂浮状态,但所受浮力不同,载重量即为排水量。
(3)潜承艇;靠改变自身重力达到上浮和下沉的目的。
(4)热气球:
使气球内的气体体积变化(即排开空气的体积)而是依靠改变热气球中空气密度达到上浮和下降的目的。
第七节:
简单的机械
1.杠杆是指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转动。
2.杠杆的五要素是指:
(1)杠杆转动时绕着的固定点叫支点;
(2)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
(4)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5)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的状态或者匀速转动的状态。
(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地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3)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F1·Ll一F2·L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根据使用杠杆时的用力情况,我们可以把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及等臂杠杆。
平常所使用的工具中,理发师用的剪刀属于费力杠杆,剪断钢筋用的钳子属于省力杠杆,而在实验室中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则属于等臂杠杆。
5.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定滑轮的特征是轮的轴不随物体移动,使用定滑轮时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6.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动滑轮的特征是轮的轴随物体移动,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但费距离。
7.滑轮组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
叉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表达式是:
F=(G物+G动)/n。
第八节:
机械功和机械能
一、机械功。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功。
2.在科学中,把力的大小与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功的计算公式是W=FS,单位是J。
3.我们把人因需要而做的功叫有用功;并非我们需要但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把水桶从水井里提到地面上,提水桶的力做功;用力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向前走,提水桶的力不做功;小孩用力提水桶时,桶没被提起来,小孩的提力不做功。
4.机械效率:
(1)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ƞ表示。
(2)公式:
ƞ=W有/W总=W有/(W有十W总),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二、功率
1.比较做功的快慢有三种方法:
(1)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所用时间越-少做功越快,所用时间越多做功越慢。
(2)若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越快;做功越少,做功越慢。
(3)若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做功多少与做功
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后进行比较。
2.我们把物体在单位时间所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w/t。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
另外,功率还常用千瓦和兆瓦做单位。
三、机械能
1.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势能包含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两种。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它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第九节: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米/秒=3×105千米/秒;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米/秒。
3.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
紫;光的三原色:
红、黄、蓝。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被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物大小相等;
(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光的折射规律
1.光的折射定律: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反射,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3.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距时能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物距1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能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物距小于1倍焦距以内时能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E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入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第十节:
电路初探
一、电路
1.电源:
像电池一样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
电源有正、负两个极。
2.用电器:
像电视机、电灯、电动机等,都是使用电的电器。
3:
开关:
闭
合或打开能随时把用电器和电源连接或断开,通常用字母S(或K)表示。
4.电路:
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5.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
电路中,闭合开关电路接通,电路中会产生电流,电灯等用电器正常工作,这种电路也叫闭合电路。
(2)开路:
电路中,某处断开或开关断开,电路中就没有电流,这种电路叫开路。
(3)短路:
电路中,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一两极,也叫电源短路。
电源短路时,由于电路中的电流过大,会损坏电源,甚至造成火灾。
二、电流的测量
1.电流的形成:
电路中,自由电荷(自然界存在正电荷、负电荷,即两种粒子)定向移动而产生的。
2.电流的方向: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而实际上是自由电子(负电荷)从电源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
可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3.电流的单位:
安培,简称安,用符号A表示,较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符号分别为mA和μA。
其关系为1A=l000mA,1mA=1000μA。
4.电流的测量:
不同电路,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
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表示,用字母Ⅰ表示。
5.用电流表可精确测量电流的大小。
(1)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一般有三个接线柱。
两个量程0--0.6A、0一3A。
(2)电流表的使用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正确选择量程:
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否则将损坏电流表,通常用试触法选择量程,先迅速试触电流表大量程,指针偏转太小再换用较小量程;
②电流表必须试触连接在被测电路中;
③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否则电流表会因电流过大而烧坏。
三、电阻
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
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
位是欧姆,简称欧。
符号是ꭥ。
电阻的常见单位还有千欧、兆欧。
2.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3.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
阻丝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的装置。
四、电压的测量
1.电压
(1)用字母U表示。
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
(2))其关系为:
1千伏=1000伏。
1伏=1000毫伏。
1毫伏=1000微伏。
2.电压的测量
(1)电压表是用来测量电压大小的仪表。
(2)实验室用的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0一3V和0一15V,最小刻度值分别为0.1伏和0.5伏。
(3)电压表的使用:
①必须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②把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跟电源正极相连的那端;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可用试触法选择量程;
④可以将电压表直接连人电源两极上。
第11节:
欧姆定律与电路计算
一、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欧姆定律的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大小的原理是根据欧姆定律Ⅰ=U/R,可推导出R=U/Ⅰ,可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即可算出被测导体的电阻。
3.测量电阻大小的实验中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需测三组数据,可以通过接人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改变连人电路的电阻,改变被测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根据实验测得的值求出几组导体的电阻,求平均值。
二、电路的连接
1.串联电路的特点
特点1:
开关同时控制两只灯的亮或熄灭。
特点2: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特点3:
串联电路中总的电压等于U总=U1+U2。
2.并联电路的特点
特点1:
干路开关控制电路中所有的电灯。
特点2:
支路开关控制支路上的电灯。
特点3: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灯相互不影响。
特点4:
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总电流等于Ⅰ总=Ⅰ1+Ⅰ2。
特点5:
并联电路中两端的总电压等于U总=U1=U2。
第十二节:
电能
一、电功率
1。
电能的利用:
电流也具有做功的本领,是因为它具有电能。
电流通过用电器会发生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即电流做功的实质),如:
发光的电灯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转动的电动机把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动能);正在煮饭的电饭锅把电
能转化为热能(内能)等。
2.电功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1)定义:
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其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常用单位有千瓦(kW)、兆瓦(MW)。
(2)物理意义:
在科学中,电功率是用来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二、电功
1.电功的定义:
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称为电功。
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通过这段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有关。
3.电功的计算公式:
(1)电功的计算公式W=Pt=UⅠt。
电功的单位是焦耳。
(2)根据欧姆定律,电功的计算公式可以推导为:
W=Ⅰ2R或W=U2t/R。
4.电能表的作用和计量单位:
(1)作用:
电能表又叫电度表,是用于计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里消耗的电能的工具。
(2)电能表的计量单位为千瓦·时(kW·h),俗称度。
1kW·h=3.6x106J。
1kW·h表示功率为1kw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h所消耗的电能。
5.电能表的参数及意义:
(1)“220V’’表示该电能表应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中使用;
(2)“10(20)A’’表示此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在短时间内使用时电流允许大些,但最大不能超过20A;
(3)“600r/(kw·h)”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转盘转过
600转。
6.电能表测量电能的方法:
(1)测量较大电能时用刻度盘读数:
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
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即W电=W末—W初
(2)测量较小电能时,用转盘读数:
通过记录电能表转盘转数,结合电能表转盘每转表示的电能计算出该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即W电=转数X每转消耗的电能。
三、电热器
1.电热器定义:
凡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都可称为电热器
(1)电流的热效应:
当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在电流的热效应中,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3)热效应现象的产生与导体电阻的存在有关,当电阻消失时,热效应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4)电热器中主要的元件是发热体,它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2.焦耳定律内容: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科学 第三 物质 科学知识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