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真题训练含答案详解.docx
- 文档编号:13548435
- 上传时间:2023-06-1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25KB
备战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真题训练含答案详解.docx
《备战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真题训练含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真题训练含答案详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真题训练含答案详解
备战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
古诗文阅读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固山在京口城北,下临长江。
丁丑夏五月,复至京口。
遂与刘君及唐和卿出城,自山之冈而登,里许至甘露寺。
寺之得名,以创于吴甘露元年。
门内稍右,有铁浮图①十级,乃唐李德裕观察浙西时所铸,后毁于火。
今之浮图,宋元丰间铸,非复唐之旧矣。
刘君以所携酒酌于观音殿前,长江在目,茫无畔岸。
殿侧崖下有秋月潭,潭之右为走马涧,其水已涸。
登山之颠,多景楼仅存其址。
予癸丑之游,楼犹未废。
尝记把酒倚阑,云影堕江,金焦两山,东西对峙,如青螺列银盘中,最为奇观。
今楼虽废,景犹昨也,慨叹久之。
和卿复要饮于真武祠,祠在山之半。
饮毕,予欲观狠石。
僧识其处,命之前导。
下山至演武场,而石在焉。
苏文忠公②诗序谓“寺有石如羊”,相传诸葛孔明坐其上,与孙仲谋论曹公兵事。
今此石绝不类羊,而亦不在寺中。
予疑移于后人。
撼以数人不动,视其下,则石之生土中者,岂苏公作诗时未见之耶?
予惟③斯游之乐,固昔之所无。
而况有同年同志如刘君、和卿,则又非偶然者。
京口之山,以金、焦、北固为首,人称三山,其胜概诚天下之最也。
金、焦予向游其间,皆为作记。
而复记斯游,幸亦大矣。
神仙渺茫,又何必舍此以求所谓三山④者哉?
(选自明·都穆《游北固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浮图:
佛教的塔。
②苏文忠公:
苏轼。
③惟:
思考。
④三山:
这里指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里许至甘露寺( )
②和卿复要饮于真武祠( )
③绝不类羊( )
④予向游其间(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刘君以所携酒酌于观音殿前,长江在目,茫无畔岸。
②予疑移于后人。
3.作者上次游览北固山观赏最美的自然景观是站在 (具体地点名称)。
4.说说文末作者发出“神仙渺茫,又何必舍此以求所谓三山者哉”这一感慨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里许至甘露寺(左右;上下;表示约数。
)
②和卿复要饮于真武祠(同“邀”,邀请。
)
③绝不类羊(像(好像,相像);似(类似,相似)。
)
④予向游其间(以前(过去,原先)。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刘君以所携酒酌于观音殿前,长江在目,茫无畔岸。
刘君在观音殿前拿出所带的酒和大家一起畅饮(分享)(或“刘君在观音殿前拿出所带的酒自斟自饮”),长江映入眼帘(就在眼前),横无际涯(茫茫无边)。
②予疑移于后人。
我怀疑是被后人移动的。
3.作者上次游览北固山观赏最美的自然景观是站在山顶多景楼(具体地点名称)。
4.说说文末作者发出“神仙渺茫,又何必舍此以求所谓三山者哉”这一感慨的原因。
作者认为传说中的仙山只是耳闻,难以亲见(难以寻觅);京口三山美不胜收,就是仙境(或:
作者认为三山美景是“天下之最”)。
译文:
北固山在京口城的北面,下面靠近长江。
丁丑夏季的五月,我又到了京口。
就和刘君以及唐和卿一同出城,从山冈开始登(北固山)。
(走了)一里多路到了甘露寺。
寺院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创建于东吴的甘露元年。
(寺)门稍右处,有十级铁塔,是唐朝的李德裕担任浙西观察使时铸造的,后来毁于大火。
现在的铁塔,是宋朝元丰年间铸造的,不再是唐朝的旧样子了。
刘君在观音殿前拿出所带的酒和大家一起畅饮,长江映入眼帘,横无际涯。
殿旁边的山崖下有秋月潭,潭的右边是走马涧,那里的水已经干涸。
登上山顶,(看到)多景楼只有地基(不见楼)。
我癸丑年游玩的时候,多景楼还没有毁弃。
我曾记得端着酒杯靠在(多景楼的)栏杆上,看到云影坠入江里,金焦两山,东西相对,就像青螺摆放在银盘里,景色最为奇特。
现在楼虽然毁弃了,(但此时看到的)美景却如上次,(对此)我感慨了很久。
和卿又邀请我们在真武祠喝酒,真武祠在半山中。
喝酒之后,我想要看狠石。
僧人知道地点,请他们在前面带路。
下山到了演武场,石头在那里。
苏轼的诗序里说“寺有石如羊”,传说诸葛亮坐在这块石头上,和孙权一起讨论抗击曹操的战事。
现在看到这块石头一点不像羊,也不在寺里。
我怀疑是被后人移动的。
凭几个人的力量想要挪动石羊,(石羊)纹丝不动,看它下面,石头是长在土里的,难道苏轼写诗的时候没看到吗?
我觉得这次游玩的快乐,实在是过去没有的。
何况有像刘君、唐和卿一样的同年、同志同游,绝非偶然。
京口的山,以金、焦、北固为首,人们称为三山,它们的美景确实是天下之最了。
金山、焦山我过去游玩过,都为它们写了游记。
又写了这篇游记,也是很大的幸运。
神仙太遥远,又何必舍弃这里去追寻所谓的仙山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
鲜明地显露。
②本:
根据。
③上:
皇上。
④刺史:
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以下小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
诸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十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
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
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④之曰:
“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
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注] 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
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
⑤[嗣]随后,接下来。
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
⑦[虞]忧虑,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答:
参考答案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做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夙夜忧叹/忧心如焚;“忧”意思都是“担忧”。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竭”意思都是“尽”。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乙)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
诸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十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
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
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本题考查理解句意和文本内容的能力。
[甲]项,“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错。
“优劣得所”意为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在文中指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丙]项,从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看,“倾覆”是指新野之战中刘备失败,而不是刘备临终托孤之事。
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④之曰:
“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
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注] 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
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
⑤[嗣]随后,接下来。
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
⑦[虞]忧虑,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答:
为国尽忠,在诸葛亮身上体现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国家鞠躬尽瘁,在魏征身上体现为向唐太宗直言进谏,在岳飞身上体现为立志收复失地、迎回君主。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为国”的体现,其次明确“尽忠”的体现。
“为国”:
诸葛亮体现为“恢复汉朝基业”;魏征体现为“进谏治国之道”;岳飞体现为“平定动乱局势”。
“尽忠”:
诸葛亮体现为奉先帝遗愿,劝勉至情至理;魏征体现为“谏言200余则”;岳飞体现为“以安君主”。
然后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一]
唐太宗刚开始继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
多次引魏征进入寝室内,询问他自己在政治上的得失。
魏征向来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耿直,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的。
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地采纳建议的。
魏征也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君主而高兴,尽力地出谋划策,知道的没有不说的,唐太宗曾慰劳辛苦的他,说:
“爱卿的奏折,前后有二百多条,如果不是爱卿对国家有赤诚之心,如何能做到呢?
”就在这年,魏征升为尚书左丞。
[链接材料二]
接下来,应该激励士兵,向北越过沙漠,把夷人全部消灭。
迎接两位皇帝(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回京,取回以前被侵占的土地,使朝廷没有忧虑,使君主能够安稳地睡觉(指局势稳定),这就是我的愿望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中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项 训练 古诗文 阅读 答案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