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创世华申论范文.docx
- 文档编号:13578331
- 上传时间:2023-06-15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66.03KB
联创世华申论范文.docx
《联创世华申论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创世华申论范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联创世华申论范文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评析
优秀作答
问题一:
“给定材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应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工业方面来看①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两头在外,中间制造”的模式,即简单低效的加工制造业模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③重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难以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知识依赖型的转变。
第二,从粮食方面来说,我国粮食问题也比较突出。
①人口多,耕地少,消费快速增长。
②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资价格涨价;③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种田欲望降低,大量耕地闲置;④以粮食为原材料的加工产业不发达,且部分产业有被外国集团控制的趋势等等。
问题二:
1.林老板的心态,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的心态是消极的。
由于成本上涨,他缩减自己的生产,并且不愿意搬迁,这些都反映出林老板消极的心态。
其实,“变则通,通则久”,林老板固守一处,注定了他的处境是艰难的。
而材料4中的郭先生,因为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将工厂搬迁,获得了成功。
林老板也不考虑走出低端化生存,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在同行中站立不倒,正如日本的稻盛和夫。
当然,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转型的最重要的任务,以促进企业要从市场出发主动转型,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加大对转型企业的资金、技术、政策、税收等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自主产业、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企业度过转型的难关。
2.“材料11”认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比较偏颇的。
粮价适度上涨,对工作在城市里的高中收入群体的影响,确实微不足道,在短时间内也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不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之策。
因为,粮价上涨的实惠,能否真正落到农民的口袋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粮价上涨,必然带动以粮食为原材料的加工产业的成本上涨,从而在其他方面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而且粮价上涨太多,可能导致“粮食骚乱”,扰乱市场秩序。
解决粮食问题,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在政策上,一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二要坚持不断完善惠农政策,三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
在科技上,一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二要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知名品牌,三要加大科技兴农的宣传力度等等。
问题三:
1.“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我国内陆某些地区人们的呼声,这反映了内陆地区对摆脱落后、发展经济的信心与渴望。
在一定时期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确实能带动内陆经济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但长远来看,这并不是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好思路,也不是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对策。
我国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传统的低效加工制造业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但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老化,成为中国经济新发展的“瓶颈”。
如果内陆地区将沿海的产业喜悦“迎进家门”,短暂的发展之后,“东莞模式”所引发的困境将会在内地重演。
因此,要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是明智之举。
2.
(1)加大农业投资未必一定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因为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注意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率,要多投资建设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
而且要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还需要其他的措施,例如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的种田欲望等等。
(2)要科学的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资源,让一些国家将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粮食优先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解决粮食问题要优化粮食资源在全球的分配,更要加大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
(3)粮食节约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思路之一,但是本对策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指导,结合“八荣八耻”,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的意识和风气,节约粮食从点滴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
(4)依靠国际组织和发达国的帮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此发展中国家要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自力更生,自主解决,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
问题四:
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到安徽等农村考察了两次,主要是为了探讨和了解发展现代化农业、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其主要的精神都在是七届三中全会得到体现。
随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目标确定并努力破题,一种观念在理论界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中日渐“流行”:
实现规模效益是打造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土地流转。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靠行政手段搞整村甚至整乡流转,片面求规模,大搞土地兼并;还有一些地方由政府幕后操盘,违背农民意愿,提开农民,强制把土地低价流转给涉农企业,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一些地方甚至打着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等旗号,集中土地搞旅游园区开发,规避土地调控政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的同时还强调,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劝流转”。
虽然土地流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正因为此方面的巨大利益,引发了许多问题:
第一,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不知道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且乡村基层干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知半解或不知道,在土地流转中行为相当不规范;
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中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用于发展其他行业;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村级组织以村民会议决定,政府规定等方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地对外发包,以各种名义干涉农民经营自主权,强迫农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第四,土地流转期限过长,超过了土地的剩余期限;
第五,截留扣缴土地流转收益。
有问题就要极力去解决,现就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规范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村级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不得以村民会议决定、政府规定等方式强迫农民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地对外发包,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干涉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强迫农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对于那些不顾农民利益,牟取暴利的干部及开发商,要给予严惩;
第二,在土地流转中不得采取“以租代征”、“入股经营”等办法非法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破坏土地资源且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土地剩余期限,土地承包经营劝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即合同只能一家一户的同农民签订,不得代替农民签订合同;
第三,不得在土地流转中对农民下达指标,任何不符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应予制止;
第四,不得截留扣缴土地流转收益,土地流转是农民的合法收入,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截留、扣缴,各地应组成一个监察小组,对各农村的土地流转费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积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农民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文化知识,使其了解相关规定、条款,维护自己的权利。
越来越多的实际证明,让土地流转起来“手牵手”,正给土地资源极度缺乏的农业发展带来一系列新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绝不能乱动,但也不能不动,土地应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才能推动土地经营走向规模化发展,才能发展农村经济。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先
进入2008年,饥饿这个与人类文明共存千年的幽灵不但未曾离开,反以令人忧虑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及早准备,采取措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
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要保住18亿亩的红线,形势严峻。
二是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业依然要“靠天吃饭”。
三是耕地荒芜现象严重。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弃田不耕日趋普遍。
四是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深刻。
入世使我国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日益加深。
要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创新农村产权制度。
当前我国以赋予农村土地资产属性为重点的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因此,尽快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流转,尽早实现耕者有其田,以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加快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不断完善惠农政策。
国家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对农村实行粮食直补和产量挂钩的激励政策,考虑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机制,逐步追加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
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在恰当时机让市场决定粮价,不再人为压低粮价,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第三,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发展节水灌溉,强化水利设施的经营和管护,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机大户,继续组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地力;推进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第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促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地位。
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
第五,提升抗御风险能力,构建抵御自然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推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第六,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速度,完善粮食储备政策和调节机制。
把握有利时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先”,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与支撑,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只有成功地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增加粮食产量,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衡
——浅议粮价调控机制的构建
近来,有学者指出,“次贷危机后,下一场危机将是农产品危机。
”尽管世界各地农民全力增产,谷物供应依然紧张。
粮价飙涨已演变成最急迫的经济问题。
全球飙升的食品价格,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极大的风险。
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焦作市视察时,重有村民提出希望政府提升农产品价格和补贴。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思考:
如果从全国发展的大局考虑,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从执行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如何调控农产品的价格呢?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粮食价格是基础价格,是百价之基,粮价可以说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农产品价格的特殊性在于其既串联了“消费者”,也串联了“生产者”。
粮价太高,会对消费者,特别是城市低收入群体产生影响。
而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谷贱伤农”,粮价太低,又会影响农民的收入,不利于农民增收,进而会影响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粮食的持续稳定发展。
所以在“高价”与“低价”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粮食稳定发展都十分关键,可谓举足轻重。
那么我们该如何恰当地权衡利弊,建立合理的粮价调控机制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角度考虑:
从定价的标准上看,我们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机制来决定粮价,由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为辅。
我们不应该动辄对粮食价格上涨进行“不假思索”的政府调控。
或许很多地方政府对粮食价格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通常简单地理解为:
采用各种手段抑制粮价上涨。
其实,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通货膨胀下补涨和比价复归的自然过程。
当粮食之外的所有商品价格都发生大幅度增长,单纯控制或靠补贴方式抑制粮价上涨,不仅会打击农民种粮和出售商品粮的积极性,而且可能导致不合理现象,包括粮食走私增多、促进对粮食的不合理加工和转换、粮食消费的浪费等。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粮食本质上除了满足生存需要之外,其本质核心是“商品”。
如果粮食价格的变化幅度不至于影响群众的生存问题时,那么粮食这一“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市场供应量与需求量的辩证关系,或许就是最合理的调整标准。
另一方面,政府在建立粮价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与国际结构,参照国际市场价格,采用适当的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同时政府财政预算中应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
由于目前国内的CPI增长幅度高企,许多农资纷纷大幅涨价,我们只有将粮食补贴的增幅调整到与农资涨价同步或者高于农资涨价的水平,农民才会有增产的积极性。
促进农产品生产的目标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近年来,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已深刻表明,国内外对于粮食的需求都在日益增长。
比如人口的增加还在持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肉类消费比重越来越高,由此带来饲料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人口的流失,众多农民从粮食的“生产者”变成粮食的“消费者”;甚至粮食目前是在与能源、与城市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些现状几乎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现实面前,建立合理的粮价调控机制,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将决定了我们能否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
——创新需要“政府引导”为民族品牌“铺路”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无论是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还是产品市场,中国正在迅速融入国际化。
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郑州考察时,专门提到了民族品牌的重要性。
对此,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世界品牌形象,不但要有中国“身份证”,还要有“世界通行证”。
但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目前国内的主流观点都认为“自主创新,企业是主体”。
在“企业主导”的前提下,许多人包括少数地方政府忽视了其中“政府引导”。
笔者认为,“自主创新”并不等于“企业自己干,政府甩手看”,绝不能忽视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那么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如何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角度思考:
首先,从观念角度,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努力引导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
同时我们要引导“创新文化”和“创新观念”的建立。
在改革开发初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跟踪、模仿、技术引进是当时的必然选择,“自主”的意识不强、创新文化的淡薄、创新观念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文化”和“创新观念”的形成。
戴老师认为我们需要通过宣传媒体工具,在全社会范围内努力打破“中庸文化”的影响。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同时将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纳入到政府工作当中。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其次,从机制角度,在管理机制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及大学创新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和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
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需要围绕“自主创新”这一核心目标,针对企业的特点,整合各种行政资源,形成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在研发投入上的分工协作与互通互动机制;新东方戴斌老师认为还应采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研发平台,加大对共性与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各行业中定对象、定时间、定范围、定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鼓励企业加大力度建立推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重点针对研发团队的工作特点完善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
同时,加大对创新投入的法律保障,重点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防止人才的无序流动与恶意抢挖。
再次,从人才角度。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
同时重视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常常强调“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不是简单的一个词,它必须融入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中。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式的讲座、论坛的方式不断引导企业家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和精神两种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或许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品牌的发展之路注定是一条崎岖而不平坦的道路,我们需要的是“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变“以我为主”为“以市场为主”。
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河南郑州考察时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时特意强调“品牌”的构建?
因为目前的国际竞争实际上主要是品牌的竞争,而这场竞争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
中国的企业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先练好“内力”,从观念、机制和人才角度做好“储备”,努力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
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心,更多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实力。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评析
第一题,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
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
(20分)要求:
指明“焦点”,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作答一〗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由国家出资开发怒江水电资源,在怒江地区建设水电站。
文持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怒江地区有丰富的可再生的水能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有好处;
二是在怒江地区建设水电站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是怒江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水电资源的环境优势,建设水电站的移民成本相对较小,具有可操作性;
四是在怒江地区建设水电站还可以向缅甸等国家输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反对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理由:
一是发展当地经济不一定非要依靠开发怒江水电资源,可以通过大力开发旅游业等渠道发展经济;
二是即使在怒江地区建设水电站也不一定就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而且由水电资源开发带来的移民等问题也不容易得到妥善解决;
三是在怒江地区建设水电站有可能会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破坏,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四是当地的特殊地质情况对于建设水电站并不合适,同时建设水电站有可能会破坏当地多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
〖评析〗
把握焦点是概括主张和反对双方理由的基础。
这份答卷对于争论焦点把握得不够准确,“是否应该由国家出资”的限制性语句显得多余,也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但接下来的概括双方理由较为恰当,并未受到前面的影响。
〖作答二〗
争议的焦点是到底要不要对怒江进行水电开发以及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能不能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问题。
主张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
怒江地区很贫困,水电开发是唯一可以解决当地群众经济状况的方法;怒江水电开发的装机容量巨大,开发可增大当地的经济收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怒江水电开发后不仅能满足本国需求还能出口,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开发水电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
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
怒江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生态移民的问题;怒江水电开发必定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怒江开发会对当地传统的风俗文化造成影响;怒江开发后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污染、泥沙堆积等问题;怒江是仅存的原生态河流之一,是国家的自然遗产,并且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能作为参照系做全国的环境评价。
〖评析〗
这份答卷对焦点的把握十分准确,不但抓住了“要不要开发”的问题,而且指出了“能不能解决当地老百姓生活问题”的出发点,增加了得分点,使答案更有安全性。
对双方理由的概述也较为全面、具体、流畅。
〖作答三〗
水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需要加以开发利用,怒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当地政府提出了实施“两库十三级”怒江水电开发方案,由此成为重大争议焦点,形成了主张开发和反对开发的两种态度。
主张开发的理由是:
怒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耕地分散,产值回报低,无森工产业,可开发的资源有限,水电开发可帮助实现经济脱贫,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效益。
反对开发的理由是:
修建水电站并不能提高当地百姓生活水平,三峡移民的生活问题至今没有圆满解决也说明其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用救济方式解决移民问题不是长久之计,甚至造成移民贫困,开发带来污水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评析〗
这份答卷对焦点的引出显得拖沓而模糊。
概述理由过于简略,并且由于对移民的问题叙述过多,导致了其他理由的概括没有了立足的空间。
优秀作答
焦点:
国家是否应该在怒江建水电站。
支持方主张的理由:
1.有利于怒江社会经济的发展,怒江的确资源有限,水电的发展有利于就业,有利于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2.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3.有利于提高怒江地区百姓生活水平。
4.从国际形式看,有战略意义。
反对方主张的理由:
1.不能直接提高百姓生活,用救济的方式解决移民问题不是长远之计,必须给百姓一个生计方式,移民问题不易解决。
2.不利于怒江地区原始生态的保存,怒江地区风景秀丽,物种丰富,地质构造奇特,传统民族文化极具特色,这些都可能随着水电开发而遭到严重破坏。
3.不符合百姓的生活方式。
4.不经过反复论证地质情况的可行性随意施工,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5.水电开发可能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二题,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15分)要求:
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作答一〗
给定材料通过比较中美水电开发的不同做法,为我们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是水电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统筹规划,要妥善处理好水电开发带来的移民安置等相关问题,避免损害移民切身利益;
二是必须处理好水电开发后带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坚持综合治理,惩仿并举;
三是要实行区域协调,建立职能明确,权责对等的协调机构,确保相关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协调解决;
四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水电开发的后期管理工作。
〖评析〗
题目表面上要求分析背景材料提供的启示,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要求考生提出关于水电开发的对策。
就这一点来说,这份答卷基本做到了简明扼要,准确全面,但没有具体指出这些启示是对哪个部门而言,显得针对性不强。
〖作答二〗
给定的材料9、10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的重要启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水电开发之前,必须做好全面的规划和当地的地质勘测,预测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2.加大对当地移民的扶持,切实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
3.重视对当地生态环境、水土的保持;
4.明确水电开发的负责人;
5.吸引投资,以水电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评析〗
虽然这份答卷所归纳的每一条启示相当简略,能够保证在同样的文字长度内概括出更多的点,但有的地方内容不够准确。
如“明确水电开发的负责人”意思很模糊
〖作答三〗
材料9、10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
1.建设怒江水电站考虑移民的安置问题,在经济上给予充足的帮助,确保移民迁移后的生活有所保障,通过水电站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尽可能安置移民的工作。
2.要确保水电站的建设不会带来环境的恶化,采取必要措施改善被恶化的环境。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创世华 申论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