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13655785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1.80KB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属性:
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可持续性、灾害放大性
3、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素质好坏的一种描述
4、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3、环境问题的阶段:
(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又被称为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时间在人类出现到200多年前的产业革命之间,主要以土地破坏为主
(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
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
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
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
七、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
第二章
1、什么是水循环?
作用是什么?
1、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作用:
(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三、什么是水体
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的总称。
分为陆地水体、海洋水体
4、什么叫水污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5、水体标准
1、物理方面:
颜色、浊度、温度、悬浮固体、放射性等
2、化学方面:
pH值、矿化度、总硬度、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3、生物方面: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六、工业废水
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被污染水体,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却用水、烟气洗涤水、场地设备清洁水等。
成分极其复杂,污染物含量变化也很大。
7、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废水。
8、农业退水
1、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2、特点:
(1)农药残留量大,对环境污染毒性大
(2)化肥残留量大,氮磷含量高(3)覆盖面广、分散,污染渠道多
九、水体污染的主要化学污染物
1、无机无毒物质:
指排入水体的酸、碱、一般无机盐等。
能使淡水的矿化度增高,影响水质。
2、无极有毒物质:
指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等。
危害极大,引起人体急性中毒;通过生物富集效应进入人体积累,促进慢性病的发作。
3、有机无毒(耗氧)物质:
指天然腐殖质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
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溶解氧,缺氧条件下会发生腐败,恶化水质。
4、有机有毒物质:
指酚类物质、有机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洗涤剂等。
危害极大,引起人体急性中毒;通过生物富集效应进入人体积累,促进慢性病的发作。
十、常用有机物污染指标
1、化学需氧量COD:
规定条件,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的氧化剂的量
2、生化需氧量BOD:
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过程所需的溶解氧的量,普遍采用20。
C培养五天的需氧量为指标,记BOD5
3、总有机碳量TOC:
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4、总需氧量TOD:
水中有机物中所有元素被氧化所需的溶解氧量
5、溶解氧DO:
水体中所溶解的氧分子的含量
十一、生物污染
1、水体生物污染是指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和某些昆虫等生物通过生活污水排放等途径进入水体,或某些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或影响渔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2、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长。
3、分类:
(1)动物污染(食人鱼)
(2)植物污染(藻类、水葫芦)
(3)微生物污染(病毒、细菌、真菌)
12、富营养化:
1、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水质污染现象
2、类型:
(1)天然富营养化
(2)人为富营养化
3、危害:
(1)富营养化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
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
(2)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一
些浮游生物也会产生生物毒素
(3)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饮用会中毒致病
(4)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
到破坏。
13、水体污染特征:
1、有机污染:
水体有机物含量多,COD、BOD浓度增高
2、重金属污染:
3、富营养化污染:
水体氮、磷含量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溶解氧量下降
4、复合型污染:
十四、水体污染机制:
1、物理机制:
2、化学机制:
3、物理化学机制:
4、生物机制:
5、生物化学机制:
十五、水体自净:
1、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随着水中的迁移运动、污染物的分散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衰减转化运动,使污染物在水体中得到稀释和扩散降低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的机制。
2、特征:
(1)水体毒性降低;
(2)复杂的有机物变得简单;
(3)溶解氧增加;
(4)生物群落规模发生回复
3、水体自净机制:
(1)物理作用:
可沉性固体逐渐下沉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
稀释混合
(2)化学作用:
重金属氧化、还原、络合,酸碱反应、分解、化合、
吸附和凝聚等作用分解有毒物质
(3)生物作用:
各种生物的活动特别是微生物对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分解作用使污染物降解
16、水污染防治对策:
1、控制污水总量排放
2、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限定用水定额,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4、建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污染系统
5、调整工业布局
6、加强水资源管控程度
17、污水处理方法
1、物理方法:
(1)通过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的污染物
(2)沉淀法;浮选法;过滤法;蒸发法
2、化学方法:
(1)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处理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
(2)中和法;萃取法;氧化还原法
3、生物方法:
(1)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2)生物过滤法;活性污泥法
18、活性污泥:
1、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
2、构成:
曝气池、二沉池、回流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供氧系统
第三章
1、大气污染:
1、大气组成:
21%O2、78%N2
2、大气圈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3、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大气污染三要素:
大气污染源;大气的运动状态;大气污染受体
5、大气污染过程:
大气污染物从源头排放入大气中;
大气的不断运动,作用
污染物作用于受体,产生影响
二、大气污染源:
1、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
2、分类:
按来源分为:
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按性状分为:
固定式污染源和移动式污染源
按空间分布来分:
点污染源,面污染源
按时间分布来分:
持续源,间断源,瞬时源
3、大气面源污染:
在一个大面积范围内排放污染物
4、污染物的形成与分类:
1、大气污染物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2、分类:
按照物理状态:
气态污染物和固体颗粒污染物
按照形成过程: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形成)
5、大气污染类型:
1、分类:
根据污染物类型分: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还原型(煤炭型)
根据染料性质分:
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六、光化学烟雾:
1、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2、分类:
(1)还原型(煤炭型):
主要污染物是SO2、CO和颗粒物,主要发生在煤炭燃
烧的地区,又叫伦敦烟雾型
(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主要发生在石油为燃料的地方,氧化性强,刺激大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为此类型
七、总悬浮颗粒物(TSP)
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8、可吸入颗粒物、飘尘(PM10)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9、细颗粒物(PM2.5)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0、我国大气污染特点:
1、我国能源结构较为落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以粉尘与SO2为主
2、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分布不均衡,大气污染时空差异大
1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3、集中区域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5、绿化造林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十二、空气污染指数
1、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2、分级:
分为I级优、Ⅱ级良、Ⅲ⑴级轻微污染、Ⅲ⑵级轻度污染、Ⅳ级中度污染、V级重度污染
3、作用:
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第四章
一、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腐殖质,成为土壤的在组成部分,与矿物质一起成为土壤的固相成分。
2、土壤的胶体特征
1、土壤胶体是土壤固体颗粒中最细小的颗粒,也是物理性质和物化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它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按照成分来源分为:
有机胶体、无机胶体
3、土壤潜在酸
1、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l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水解酸与交换酸)
2、来源:
胶体吸附H+与Al3+水解引起
4、土壤碱度
1、土壤碱度主要来自土壤Na2CO3、NaHCO3、CaCO3以及胶体上交换性Na+,它们水解都显碱性
5、土壤缓冲体系:
1、土壤具有一定的抵抗土壤溶液中H+或OH+浓度改变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如Ca2+、Mg2+、Na+等可对酸起缓冲作用,H+、Al3+可对碱起缓冲作用。
6、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因素
1、土壤通气性2、土壤有机质含量(厌氧条件下)3、土壤易氧化还原无机物含量
7、土壤生物体系
1、土壤微生物2、土壤动物
8、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污染途径
(1)废水排放
(2)酸雨(3)废气排放(4)固体堆积物(5)农业污染污染
性气体干沉降
3、土壤污染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
其他污染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
发现。
而土壤污染无法直接发现
(2)易累积性:
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不像在水和空气中那样容易扩散和
稀释,容易累积
(3)不可逆和持久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
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4)危害严重与难治理性:
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
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9、土壤污染危害
1、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2、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3、影响大气环境质量4、危害人体健康
10、土壤污染源:
1、按来源分:
(1)工业污染源:
工业三废
(2)农业污染源:
农药、牲畜废物
(3)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医用废水
2、按性质分:
物理污染源;化学污染源;生物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
11、土壤重金属被胶体吸附的两种形态
1、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中呈胶体状态
2、土壤中存在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
12、土壤修复方法:
1、换土法2、热力学修复技术3、土地填埋法
4、化学淋洗法5、植物修复法6、堆肥法7、生物修复法
第五章
1、固体废弃物
1、固体废物是指生产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
2、危险废物
1、根据其物理或化学性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的废物,以免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称危险废物。
3、《巴塞尔公约》
1、所有国家都应禁止输入危险废物
2、应尽量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
3、对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尽可能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处置,应尽量在产生地
处置。
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最有效的管理危险废物的能力
4、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当危险废物产生国没有合适的处置设施时,才允许将危险废物出
口到其他国家,并以对人体健康更为安全的方式处置
4、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
1、处理前:
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
的影响
2、处理中:
如果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有害物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
害环境与人体健康
3、处理后:
(1)一般工矿业等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形成环境污染
(2)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形成病原体型污染
4、危害:
污染水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影响环境卫生处置不当有害固体废物泛滥
5、三化原则:
1、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作为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技术政策
6、堆肥化
1、又叫好氧法堆肥化,是在有氧的条件下,以好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群落对废物进行吸收、氧化、分解的过程
7、堆肥
1、分类:
分为厌氧堆肥、好氧堆肥
2、过程:
前处理、主发酵、后发酵、后处理、贮藏
8、沼气化:
1、沼气化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
9、废纤维素糖化技术
1、废纤维糖化是利用酶水解技术使之转化成单体葡萄糖的技术
10、热处理
1、热处理是通过高温破坏和改变固体的组成和结构,同时达到减容、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
2、热处理方法包括焚化、热解、湿式氧化以及焙烧、烧结等
11、固体废物处置意义
1、固体废弃物无论何种处理总会有一定量无法利用的残留
2、这份残留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或潜在污染
3、对这些残留物,需要进行隔离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科学 导论 期末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