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五全国卷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3988160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6.31KB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五全国卷解析版.docx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五全国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五全国卷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五全国卷解析版
2020-2021学年高三一轮复习检测卷(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
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A项,“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绝对。
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B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错误。
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D项,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逐层深入”错。
正确的是: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并列式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D项,“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
正确表述应是: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价值体系。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微信公众号:
浙考神墙750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古城遗址,遗址距今5300-4300年,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
中国学者们研究认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认可。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
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
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
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的象征,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XX百科)
材料二:
大约距今5300年,大量人口移民至良渚地区。
由于良渚地区地势低洼,“治水”仍是头等大事。
大量人口的涌入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这刺激了灌溉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
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良渚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
归根结底,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文明化进程的启动还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
因此,良渚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
不过,良渚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是晚期以后。
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玉、石器都明显属于良渚文化因素;陶寺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此前中原从未有过如此超大规模的城,它是受良渚筑城理念启发的产物。
良渚式玉器的出现,使得黄河流域人群终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高等级社会身份标志物;良渚式大城出现的同时,良渚文化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相应渗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区。
更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
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人民日报》2019年8月10日)
材料三: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
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
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
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
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
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4.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和与中原的互动。
C.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它们是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A项,“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可知,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玉器和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B项,“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偷换概念。
根据原文“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可知,原文主语是“良渚文化”,而不是“良渚文化的形成”。
D项,“它们是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错误。
根据“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可知,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不是选项所说“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故选C。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这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B项,“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颠倒因果。
根据“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的象征,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知,神人兽面纹代表了原始信仰,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选项所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神人兽面纹才代表了原始信仰。
故选B。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良渚文化重要载体的玉器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6分)
(1)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
①数量多,品种丰富,雕琢精美。
(至少写出两点)②有形体上接近文字的刻划符号。
作用:
①表达人们信仰,统一人们思想。
②规范社会礼制,象征等级观念。
(或规范社会礼制,象征财富身份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一般做此类题时要立足全文,而不应只从某一段找答案,然后要抓住与“玉器”有关的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概括得出答案。
关键句主要有: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据此概括出数量多,品种丰富,雕琢精美;“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据此概括出有形体上接近文字的刻划符号。
根据“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概括出玉器的作用:
表达人们信仰,统一人们思想;规范社会礼制,象征等级观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①,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
“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五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
“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
“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
“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
“什么书?
”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
“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
“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給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
“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
“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
“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②’”。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
‘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缳枪头。
’”宝玉听了,笑道:
“你这个呢?
我也告诉去。
”林黛玉笑道:
“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
“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
”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
“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
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
快回去换衣裳去罢。
”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③。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春,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②《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鸷是“倾国候城貌”。
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的画面,塑造了两个热爱文学、志趣相投的青春少男少女形象。
B.黛玉将宝玉的说笑视作“淫词艳曲”和“欺负”,眼圈泛红并且转身便走,可见黛玉十分敏感,未能听出玩笑之意。
C.节选部分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D.黛玉形象随宝玉出场和离场而变,前写黛玉见宝玉尽是“笑”,后写宝玉离去黛玉独自“愁”,情节安排巧妙而有深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宝玉用玩笑口吻传递爱意,黛玉明白其中深意,她不是生气而是娇嗔。
故选B。
8.请根据选文部分的故事情节,分析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变化。
(6分)
【答案】①宝黛桥边相遇,商议葬花,二人心意相通,林黛玉对贾宝玉感情亲近;②宝黛共读西厢,曲词传情,二人确认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彼此的爱意,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变得明确,心生欣慰;③黛玉住步听曲,独自落泪,触及身世命运感慨,产生共鸣,林黛玉对贾宝玉对她的爱情产生了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情感的能力。
依据“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
‘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五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
‘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
‘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
‘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可见宝黛二人是心意相通的,林黛玉对贾宝玉自然是感情亲近。
依据“林黛玉笑道:
‘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可见二人确认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彼此的爱意,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变得明确。
依据“细嚼‘如花美春,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见,曲词让黛玉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更让她对贾宝玉对她的爱情产生了担忧,不禁独自流泪。
9.选文部分从落花开始,以有关落花的诗句结束,“落花”对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爱花,惜花,体现出林黛玉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格;②葬花,不让花被糟踏,体现出林黛玉纯净、高洁的品格,以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追求;③为落花命运伤感,其实是林黛玉为自己的身世遭遇伤感与担忧,暗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物象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黛玉葬“落花”是她爱花,惜花的表现,透露着她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林黛玉道:
‘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黛玉不让花被糟踏,实际体现的是她自己纯净、高洁的品格,以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追求。
其次,“落花”的命运让黛玉产生了身世之悲,则又能体现其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大节,字信之,代州五台人。
擢天德三年进士第,调东京市令。
世宗改元于辽东,或劝赴之,富貴可一朝遂。
大节曰:
“自有定分,何遽尔?
”会左警巡使阙,世宗谓宰臣曰:
“联得其人矣。
”遂授大节。
俄以杖杀豪民为有司所劾,削一阶解职。
入为工部员外郎。
卢沟水啮安次,承诏护视堤城。
擢修内司使,推排东京路户籍,人服其平。
进工部郎中。
时阜通监铸钱法弊,与吏部员外郎麻理莅其事。
积铜皆窳恶,或欲征民先所给直。
大节曰:
“此有司受纳之过,民何与焉?
”以其事闻,卒得免征。
就改户部郎中,定襄退吏诬县民匿铜,大节廉得其实,抵吏罪,民斫石颂之。
授横海军节度使,过阙谒谢东宫,显宗抚慰良久,曰:
“万事惟中可也。
”因榜其公堂曰“惟中”。
郡境有巨盗久不获太节以方略擒之后河决于卫横流而东沧境有九河故道大节即相宜缮堤水不为害。
章宗即位,擢中都路都转运使,因言河东赋重宜减,议者或不同,大节以他路田赋质之,遂命减焉。
乞致仕,不许,徙知太原府。
西山有晋叔虞祠,旧以施钱输公使库,大节还其庙以给营缮。
选授河东路提刑使,未赴,留知大兴府事,治有能名。
授震武军节度使。
部有银冶,有司以为争盗由此生,付西京提刑司与州同议,皆以官榷为便。
大节曰:
“山泽之利,当与民共,且贫而无业者,虽严刑能禁其窃取乎?
宜明谕民,授地输课,则其游手者有所资,于官亦便。
”上从其议。
复乞致仕,许之。
承安五年卒,年八十。
大节素廉勤好学,能励勉后进,自以得学于任倜,待倜子如亲而加厚。
世宗尝谓宰臣曰:
“张大节赋性刚直,果于从政,惜乎用之太晚。
”其见知如此。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境有巨盜久不获/大节以方略擒之后/河决于卫/横流而东/沧境有九河故道/大节即相宜缮/堤水不为害
B.郡境有巨盜久不获/大节以方略擒之/后河决于卫/横流而东/沧境有九河故道/大节即相宜缮堤/水不为害
C.郡境有巨盗久/不获大节/以方略擒之/后河决于卫/横流而东/沧境有九河故道/大节即相宜缮堤/水不为害
D.郡境有巨盗久不获/大节以方略擒之/后河决于卫/横流而东沧/境有九河故道/大节即相宜缮/堤水不为害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大节以方略擒之”中,“大节”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C;
“后河决于卫”中,“后”前后为两件事,之前应该断开,排除A;“大节即相宜缮堤”中,“缮堤”为修缮围堤,不能断开,排除D。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郡内有大盗长久没被捕获,大节用计擒住了他。
后来黄河在卫决口,横流向东,沧境内有不少黄河故道,大节立即相应采取修补河堤的措施,使洪水没有造成灾害”。
故选B。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与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不同,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名称,因方位得名。
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本文即指金世宗朝储君,也即金显宗。
C.河东是古代地域名,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D.致仕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所言“使旦夕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语文 一轮 复习 检测 全国卷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