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案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docx
- 文档编号:14066681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238.22KB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案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docx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案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案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案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2
第一单元计划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而《古代诗歌四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第一单元多数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
学习这几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 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 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6. 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课题
1、《春》
课时
2课时
课型
教读型
主备人
李清翠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
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2、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
(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朗读训练
1.听读:
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
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
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
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
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
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课题
1、《春》
课时
2课时
课型
教读型
主备人
李清翠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
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
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
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教师归纳总结:
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
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
(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教学反思:
课题
2、《济南的冬天》
课时
2课时
课型
教读型
主备人
李清翠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
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
)(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
(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教学反思:
课题
3.《雨的四季》
课时
2课时
课型
自读型
主备人
李清翠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重点难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
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春雨:
美丽、娇媚
夏雨:
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
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
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注:
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
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因为本课教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学,因此,本课板书主要设计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体现简洁、实用的原则。
板书如下:
教学反思:
课题
4、《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2课时
课型
教读型
主备人
李清翠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 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实的?
哪些是想象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 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教学反思:
课题
15、《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2课时
课型
教读型
主备人
李清翠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苏东坡有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
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四.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1. 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亲情,是人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最真挚动人的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6、规范书写、积累、掌握和运用课后常用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阅读课文时,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
7、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并养成习惯;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题
5、秋天的怀念
课时
3课时
课型
教读型
主备人
李清翠
集体讨论人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重点难点
1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
明确: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
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
母亲
结尾句: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
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
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
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
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
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
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
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
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
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
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
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案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年级 上册 一二 单元 教案 Micr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