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小课题研究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4298586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92KB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小课题研究方案.docx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小课题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小课题研究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小课题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依据:
新课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
”
2.传统朗读教学的成功经验:
(1)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2)从朗读的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而逐步深入,让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方法;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读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享受没有任何干扰与预设的语文生活。
三、研究目标:
以本校五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年级班级作为对比班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
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
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
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
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
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
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
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
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
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将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实践的过程中。
(1)文献研究:
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
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
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各年级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适合于儿童朗读指导的教学模式,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
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法:
a、依据教育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及时总结经验。
b、随时撰写经验文章,并且及时宣传推广。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年3月)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年4月—20**年11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
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年12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七、课题研究条件和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的条件
课题研究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及理论经验,曾参与过区级课题研究,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校领导科研意识强,对本课题研究在物质、经费等方面能予以保障。
2、预期成果
包括专题研究报告、研究的论文和有关的学生朗读音像图片资料。
谈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
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
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
”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
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声来。
我顺势问道:
“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
想不想去走走,看看?
”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
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
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
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
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
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
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
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此时无“言”胜有“言”
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雷雨》(人教版第四册)。
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句时,问学生:
“风这么大,该怎样读?
”我当时一愣:
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
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
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
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花潮》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圆通公园里海棠花如潮水一般的神奇,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
在品读“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一句时,教师一遍又一遍深情地朗读(学生闭眼倾听),学生终于领悟到了“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的精妙。
最后,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一句的节奏时给予了示范,使学生领悟到了很难用语言说清的节奏变化,纠正了“匀速前进”的问题。
一系列较为经典的示范,解决了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学生读懂了句子,读出了美。
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
那,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欣慰的事情吗?
为了这个美丽、快乐的梦,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
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
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照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
因而,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启动发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启动发现欲望”,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
造欲望。
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
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师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奋发。
如《麻雀》一课,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为了启动学生产生强烈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
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
于是,我说: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
”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凭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
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
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
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
“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
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
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
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
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
“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
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
例如: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
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
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
例;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怎样跳水?
跳水结果怎样?
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
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提出了问题: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现那些人,那些物?
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
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
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
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
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后来又会怎样呢?
”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
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泸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泸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泸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
有的同学说:
“泸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
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
”有的说:
“泸沟桥的狮子真欢呀!
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想象的对象是生活中存在的,但尚未感知的形象,是有待创新的个体。
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成功的欲望,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提高 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有效性 课题 研究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