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4373627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53.01KB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2016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考纲和课标要求】:
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发展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解读】:
考点1: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一、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近
代
衣
原料;形式
食
原料;形式
住
达官贵人;百姓
俗
20世纪50—70年代
改革开放后
新
中
国
衣
衣着、色调、款式
食
食物、未解决
住
城市住房、家具陈设
俗
★1、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服装:
和。
2、近代观念的革新:
→;→。
①见面礼: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②称谓:
大人、老爷→先生、君
③婚姻:
包办婚姻、烦琐婚礼→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二、问题思考
思考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趋势和特点各是什么?
原因:
趋势:
特点:
思考2: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尚的主流是什么?
社会生活的特点如何?
为什么?
主流:
特点:
原因:
思考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尚的主流是什么?
为什么?
主流:
原因:
◆◆◆考点小结: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过的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一批近代化大都市兴起
被迫开放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的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
1912年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旧的习惯风俗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
新中国的成立以后
政府的强制推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一些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来
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来愈小,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考点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1、近代以前的交通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南方以为主,北方以为主,平民百姓外出多为步行。
2、近代以来的交通
(1)铁路运输
①晚清时期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吴淞口→上海,19世纪年代,外商修建)。
B、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世纪年代)。
C、中国人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
★至辛亥革命前,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民国时期:
铁路修建进展,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地区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③新中国时期
A、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了、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B、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C、机车制造有很大的进展;1997年以来,铁路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交通
①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后来,汽车相继在各城市出现。
②,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缓慢。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包括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轮船进入中国,列强控制了中国水运。
②1872年(洋务企业)建立,打破了列强对中国水运的垄断。
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运近代化的进程。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C90S以来,铁路、公路和航空快速发展,其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有的转向发展高档。
2、航空:
①年,旅美华侨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年,中国开通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天津,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③新中国初期,由于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①中国第一个有线电报机房:
19世纪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于建立。
②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福建巡抚在架设。
③无线电报局:
世纪初,在设立。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无线电报则,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电话:
①19C80S,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但旧中国电话的发展相当缓慢。
②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大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中国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居世界第一
3、影响:
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思考:
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讯发展的原因?
特点?
评价?
原因:
特点:
评价:
四、考点小结:
传统交通工具:
新式交通工具:
新式通讯工具:
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其中,1933年创办于广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和《》则较为有名。
2、从19世纪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其中,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
是近代为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另外,、和的发起者们也创办报刊,宣传本派的思想,中国报刊业开始呈现繁荣景象。
3、20世纪,中共创办了《》《》《》《》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等报刊展开了争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其它报刊,如《》《》等,则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欣欣向荣。
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其它、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二、影视业的发展
1、电影:
①世纪末期,西方出现了电影,不久传入传入中国。
②年,中国第一部自摄影片《》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③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片:
《》。
④《》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电影《》的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其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以前。
2、电视:
①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
②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③电视机:
—→—→
④影响: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诞生于年
2、世纪年代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3、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四、考点总结
思考1:
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特点?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因:
特点:
影响:
思考2:
大众传媒有哪些主要的形式?
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互联网有哪些基本特点?
主要形式:
基本功能:
基本特点:
【单元训练】:
1、(2014年安徽卷)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
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2014年北京卷)右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2014年江苏卷)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
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4、(2014年福建卷)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5、(2014年新课标卷一)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
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
1甚至6:
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6、(2014年上海卷)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后期
7、(2014年浙江卷)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8、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
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9、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
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
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
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1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初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报刊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1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15、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17、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18、“迎亲之礼,晚近不用者多。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西方婚仪东渐B.清末新政推动C.民国政府提倡D.新文化运动影响
19、、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
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
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打电大阪询问行情者。
”这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
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
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
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②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
③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1、某报报道: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未铲除殆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人或事)……当然接踵而生,毫不足怪。
”这则报道应出自下列哪一份报刊?
A.《国闻报》B.《时务报》C.《民报》D.《新青年》
22、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23、尽管修建时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瞩目的青藏铁路的修筑。
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4、《中国报学史》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之作。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25、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46年,英国商人史密斯来到中国考察,他惊奇的发现:
①人们还穿着长袍马褂 ②在江上行驶着客轮
③新式学堂里老师在上英语课 ④在上海能吃到西餐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周口为清朝河南四大名镇之一,乾隆《商水县志》记载:
周家口集“人烟聚杂,…三面夹河,舟车辐辏,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
…豫省一大都会也。
”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取代周口而成为巨大的牲畜集中心…到了1931年达到了4万头的空前纪录…被称为“全国意义的牲畜集散中心”、“巨大的牲畜集散中心”的就是座落在漯河市的“牛行街”(今泰山路)。
上述材料说明( )
A.民国时期漯河取代周口成为全国商业中心B.民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越了乾隆时期
C.交通对于商业城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D.沙澧交汇使漯河比周口更具水路交通优势
27、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到: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新的社会现象是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社会巨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 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28、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29、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
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30、1876年,《申报》报道:
“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D.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4分)
材料一我国民报(指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指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之所为。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指改旧换新),虽在穷乡僻壤,亦结数人合订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指明清时鄙视八股文选本的叫法),而服习不外乎是。
——《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
材料三《清议报》1898年创刊于日本,刊式与《时务报》多有相似之处,编辑水平则更上层楼。
……梁启超为该报撰写了30多篇论说文以及大量诗文。
《清议报》……一面痛斥“逆后贼臣”,歌颂光绪圣德,一面热烈倡导民权,着重以“哲理”启迪国民。
材料四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情命”为宗旨,揭露清政府统治的腐朽黑暗,革命色彩鲜明。
内容分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辟有社说、专论、诗话、艺苑等栏,并配合时事新闻,登载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以讽刺画为主,行销盛广。
——材料三、四摘自《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五《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初期。
在九年多的时间里,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帮助党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为党争取了广大人民群众,影响是很大的。
……国际上,从欧美各国政府到各种政治势力都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的。
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也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及其经验的。
——《新闻研究资料》第9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促使19世纪末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因素(3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8分)
(2)分别说明材料三、四、五中报刊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6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民呼日报》“行销甚广”的原因。
(3分)
(4)依据材料二、三、四、五,归纳报刊所具有的功能。
(4分)
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5分)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6分)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3分)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答案
1------5DBCBC6-----10CBCBA11-----15ABCAB
16----20ABAAC21-----26DADDB21-----26CACCD
27题答案:
(1)因素:
西方的影响;科举改革的影响;社会的需要。
(3分)
原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阶级结构变动,先进知识分子推动。
(8分)
(2)作用:
《清议报》:
宣传维新思想(或倡导民权、启迪国民或推动维新运动)。
《民呼日报》:
宣传革命思想(或推动革命运动)。
《新华日报》:
在国统区的人民群众中起了宣传、组织作用;让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抗战的活动和政策。
(6分)
(3)原因:
适应形势;内容丰富;易于阅读(或图文并茂)。
(3分)
(4)功能:
传递信息;社会教化;舆论监督;休闲娱乐。
(4分)
28、【答案】:
(1)扬气:
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3分)
影响: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分)
(2)洋气:
西方式生活时尚。
(2分)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4分)
(3)进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中国 现代社会 生活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