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14430245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2.35KB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朝代
起止年代
创建人
都城
夏朝
前2070~1600
夏禹
商朝
前1600~1046
商汤
毫
周
西周
前1046~771
周武王
镐
东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战国
前475~221
秦朝
前221~207
秦始皇(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汉高祖(刘邦)
长安
新朝
9~23
王莽
东汉
25~220
光武帝(刘秀)
洛阳
三国
(220~280)
魏
220~265
曹丕
洛阳
蜀
221~263
刘备
洛阳
吴
222~280
孙权
建业
两晋
(265~420)
西晋
265~316
司马炎(晋武帝)
东晋
317~420
司马睿(晋元帝)
建康
*十六国
(304~439)
蜀(成汉)
303~347
李雄
前赵
304~329
刘渊
后赵
319~352
石勒
前燕
351~394
慕容皝
前秦
351~394
符健
前凉
313~376
张茂
后秦
384~417
姚苌
后燕
384~409
慕容垂
南燕
398~410
慕容德
北燕
409~436
冯跋
后凉
386~403
吕光
南凉
397~414
秃发乌狐
西凉
400~420
李暠
北凉
397~439
段业
西秦
385~431
乞伏国仁
夏
407~431
赫连勃勃
南北朝
(420~581)
南朝
宋
420~479
刘裕
齐
479~502
萧道成
梁
502~557
萧衍
陈
557~589
陈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拓跋珪
东魏
534~550
元善见
西魏
535~556
元修
北齐
550~577
高欢
北周
557~581
宇文觉
隋
581~618
杨坚
名词解释:
1.太康失国
夷夏斗争贯穿了夏朝一代。
启死后,由子太康即位。
太康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导致夏朝统治下的百姓的强烈不满。
有穷后羿见有机可趁。
“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
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获得了夏王朝百姓的支持,成为下的君主,史称“太康失国”。
2.弭兵之会
晋楚争霸,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极大地灾难,宋介于两国之间,饱受战争的摧残,就率先提出倡导和平。
春秋时代,先后进行过两次“弭兵大会”,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579年,宋国华元约合晋楚两国订立和平盟约,规定双方不再交兵,相互帮助。
晋楚之间出现短暂的休战。
仅过4年,两国又爆发大战。
公元前546年,宋国相戌再次倡导和平,受到晋楚两国的积极响应。
两次弭兵以牺牲小国利益实现了和平,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争权夺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标志着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大战接近尾声。
3.国人暴动
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政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的权利,同时又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
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zhi)。
4.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时实行的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了稳定政治,汉武帝在施政的转变。
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拒绝桑弘羊等人奏请遣田卒屯田轮台,以威西域的建议并借机颁布的著名的轮台罪己诏的罪己诏书,公开承认过去兴师不当,表示以后要停止用兵,禁苛政,办本农,还命赵过推行代田法,改进农具,以示鼓励农业生产。
“轮台罪己诏”及其附带政策的出笼,是农民暴动的局势暂时得到缓解,使一度动摇的西汉统治重新稳定下来。
5.盐铁会议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昭帝下诏郡国推举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到长安,询问民间疾苦,以丞相田千秋和桑弘羊为一方,贤良文学为一方,双方对为政得失展开了一场全面辩论,在盐铁官营等各项财经政策,同匈奴的和战政策以及“德治”与“法治”等重大问题申述了不同主张。
此次会议的争论内容由汉宣帝是的桓宽整理为《盐铁论》一书。
它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也反映了当时的一定社会面貌。
6.光武中兴
东汉初年经济凋弊,为恢复经济,巩固统治。
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
首先安定生产,恢复经济,减轻赋税,遣散军队回乡务农,多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其次致力于吏治整顿,加强中央集权,还适当地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他本人也勤政节约。
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经济有明显的恢复,政治相对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7.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当时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强大地主有疯狂地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成为流民。
太平道首领张角秘密进行组织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冀、荆、杨、兖(yan)、豫八州,并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公元184年,各地同时举行起义,起义军以黄巾裹头,因而被称为“黄巾军”。
他们焚烧官府,扑杀官吏,攻打地主坞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东汉王朝派皇甫嵩(song),朱隽等率军镇压,被黄巾军打败。
后来由于起义军缺乏作战经验,黄巾军先后在颍(ying)州、南阳失败,同时张角病死,角弟在后来的战役中也牺牲了黄巾军的主力经过了几个月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豪族大地主,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失败后,各地分散的起义军仍继续战斗坚持了二十多年。
8.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从中国到西方或出海至东南亚,南亚的交通道路,因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这些道路出口,所以称之为“丝绸之路”。
汉初,河西走廊先后被乌苏、月氏(zhi)所占,西域绿洲诸国也为匈奴所控制。
汉与西域的道路难以直达。
张骞“凿空”后,汗王朝为了保证西域道路的畅通,修筑了许多烽燧亭障,以防止匈奴南侵,从此汉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
这条沟通中西的商路至19世纪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
汉代海上对外交通的港口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当时南海市汉王朝与东南亚印度的海上通道,当时南海孟加拉国湾的交通畅通,我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当然受科技的限制,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发达。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赖路上“丝绸之路”。
9.九品中正制
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西晋时任中正者多是士族,品评标准实为门第高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使世家大族的势力急剧膨胀,从而产生了士族门阀。
10.八王之乱
晋惠帝统治时期,朝廷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诸王相继卷入,从公元291年开始就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炜、赵王伦、齐王**、成都王颍、河间王**、长沙王**、东海王越等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一带互相残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兵民死亡达数万人,许多城镇被烧毁,史称“八王之乱”。
战乱使两晋初年十分发达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伤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全面爆发,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11.“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司马氏能够在江南立国得益于琅邪王氏的鼎力拥戴。
琅邪王氏一直是中原最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
在西晋八王之乱中,王氏家族的头面人物王导曾参与与东海王司马越的军事活动。
从那时起王导便开始结交司马睿,二人关系密切,情同挚友。
司马睿出任安东将军后,任王导为安东司马。
后来王导建议司马睿移阵江南,以便一旦晋廷灭亡,便可在南方立国。
司马睿初到江南时,在西晋宗王中名位不高,在司马睿的帮助下提高了声望,扩大了其影响力,争取了南方士族的支持。
接着王导有劝说司马睿在南方大族和南方土著中选用一批人才,为东晋政权建立准备了充分条件,使司马睿顺利登上了皇位,所以司马睿称帝时要王导“开御共坐”,同受百官朝贺。
王导再三辞让,才不相强。
以致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
这不仅表明王氏家族在东晋王朝享有特殊的权势和礼遇,而且反映出东晋政权的主要特征,即士族门阀专政的政治体制。
12.宗主督户制
北魏初建时在中原地区实行的一项“以汉治汉”的政策。
当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汉族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
这些坞堡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并拥有武装,而北魏无力一一削平。
只好既成事实,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宗主督护,并以此作为地方基层政权,这些独立的小国王不仅使政府的政令难以推行,而且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鉴于这些弊端,486年北魏下令将其废除。
13.六镇起事
太和改制后,六镇成为改革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拓跋鲜卑建国时,其所依靠的军队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份很高,作战勇猛,迁都洛阳后,部落兵发生了分化。
相反世守边陲六镇者则逐步沦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迁入河南者为羽林、虎贲、勋贵、马士族同列,有是引起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
北魏末年,吏治败坏,经济衰退,六镇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
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六镇爆发了武装起事。
(昔日国之爪牙,今成为北魏的叛民)北魏虽多次进兵镇压,但仍未将叛乱平定。
最后不得不依靠六镇所抵御的柔然兵,才把乱事镇压下去,乱事虽平,但六镇军民的安置有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由是亦引发葛荣领导的更大规模的河北起事。
14.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是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斗争。
524年,孝明帝胡太后掌握了政权。
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另立3岁的元钊为帝。
不久,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借口举兵进攻洛阳,拥立孝庄帝元子攸为帝,然后将胡太后和元钊压至河阴(今河南孟津东),沉入黄河,并围杀王公大臣2000余人。
这次事件,史称“河阴之变”。
汉化的鲜卑伐北士族在这次是事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5.《法经》
是战国时代李悝根据当时各国现行的法律编制而成的,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分盗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共六编,具法还规定依据具体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
《法经》基本上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典,它初步确立了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后世封建立法影响深远。
16.马陵之战
是战国时期著名战役之一。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以田忌、孙膑率兵攻魏救韩。
公元前341年,齐军佯退,一路上用减灶来制造减员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
齐军设伏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全歼魏军主力,俘魏太子申,魏将庞涓自杀。
魏从此一蹶不振。
17.三长制
北魏在政治方面实行的一项改革措施。
486年,北魏下令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要求挑选乡里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
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
通过三长制,使政府政令能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三长制,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改变以前存在“民多隐昌”的状况,有利于进一步解决户役不均的问题。
18.复客制
东吴政权是在北方南迁大贵族和南方土著豪强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
为了取得他们的支持,东吴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来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
所谓复客制就是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
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在东吴政权扶植下,江南世家豪强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19.盘庚迁殷
商朝建立以后,前期的统治比较稳定,但自仲丁到阳甲的向后五代九王期间,却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王”的现象,史称“九王之乱”。
到盘庚即位时,政治上的混乱局面仍相当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盘庚克服重重阻扰,再次迁都,将都城迁往殷,之后便“兴汤之政”,局势渐趋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业随即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在其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殷便一直作为商的都城所存在,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20.文景之治
西汉初,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实行刘邦以来节省行政开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垦辟,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较大的盈余,史称“文景之治”。
简答题:
1.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情况
①.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的改革,整顿地税征收的办法,实行“相地而衰cui征”《国语·齐语》。
即根据田地土质的好坏和产量的多寡,将土地分为若干等级,然后按照等级的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田税。
这一措施稳定地改善了国家经济秩序,有效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破了西周时只收取公田产出的税制制度的开始。
②.晋国于公元前645年“做辕(爰)田”《左传》僖公十五年。
就是废私有的定期分配制度,使土地的使用权固定化。
他们改革起因虽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客观承认并促进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③.鲁国于公元前594年实行的“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
及覆亩而税,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④.楚国于公元前548年,“书土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即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按土地面积及质量的好坏“量入修赋”。
⑤.郑国于公元前543年“做丘赋”《左传》昭公四年。
即按百姓的居住单位“丘”来征收军赋。
⑥.秦国于公元前408年,“初租禾”《史记·六国年表》,开始按亩征收田税。
2.春秋时期霸王称霸简况?
①.齐桓首霸
迁邢存卫:
两次打退狄人,援助卫国;
召陵之盟:
前656年,齐国与鲁等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楚国许和结盟,遏制了楚国北上势头;
葵丘会盟:
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齐桓公成为霸主。
前643年桓公死后,齐国混乱,霸业很快瓦解。
②.晋、楚称霸
桓公死后,诸子争立,齐国渐衰,楚国觊觎中原。
宋襄公(前六五零年--前六三七年执政)会合几个小国,想自充霸主。
但公元前六三九年会盟于盂(今河南睢县西北)时,襄公竟一度为楚所拘。
公元前六三八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时楚兵强大,但襄公与之作战时却大讲『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结果宋师大败,襄公受伤,次年因重伤而卒。
毛泽东评:
"蠢猪式的军事家"。
求诸侯莫如勤王:
公元前636年,在诸侯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晋文公立即着手对晋国政治、经济及军事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国力蒸蒸日上。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以晋国大获全胜而告终。
③.秦穆公独霸西戎,在由余的帮助下,秦穆公在西戎地区的发展非常顺利。
崤山之战:
前627年4月,秦军欲袭郑,经过晋国,在崤山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
崤之战阻止了秦国东扩的步伐,也表明晋依然拥有霸主的实力。
独霸西戎:
秦穆公与中原诸国称霸受阻,转而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也赐金鼓相贺。
④.楚庄王问鼎
(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
“在德不在鼎。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前597年,晋楚两军战于邲,晋军由于内部不和而大败,损失惨重。
比邲之战后,楚庄王的霸业得到巩固。
⑤.吴越争霸,最后勾践灭吴,成为江淮下游的霸主。
⑥.弭兵之会:
华元弭兵:
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相互救难
前579年:
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
向戌弭兵:
晋楚同为霸,中小国家此后要纳贡,大国齐秦
前546年:
分别与晋楚结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牺牲小国的利益实现了和平。
3.魏国李悝变法
①.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原则,废除世袭爵禄制度。
目的及作用:
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②制定刑法,编著《法经》。
目的及作用:
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用法律保证地主阶级所有制,维护封建秩序。
③.废沟洫。
目的及作用:
打破过去的井田沟洫系统。
④.提倡“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di)法”。
目的及作用:
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和巩固封建经济的基础。
增加封建国家的收入。
总之:
经过李悝的变法,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获得巨大的发展。
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①.原因:
秦国在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制已经产生,经济和社会面貌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贵族垄断政权,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在列国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原各国多轻视秦国。
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进行两次变法。
②.内容:
A.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令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强行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禁止宗族势力的生长,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奖励军功,严禁私斗,“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E.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
F.推行县制;
G.统一度量衡;
H.实行按人口征收军赋的制度;
I.进一步改良社会风俗,抑制大家族势力的发展。
③.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以制的合法存在,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周代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制
分封制:
内容:
①.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即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国王统治地方,以拱卫王室,即分封制,历史上称其为“分藩建国”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分封的核心是授民疆土。
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
评价:
分封制在当时是进步的,由于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比夏商周更为集中地王权。
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它是我国从万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的历史阶段。
但封建制下的诸侯国有其相对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国王权力的集中。
经过大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扩展。
西周的统辖范围和政治经济影响比商广阔。
宗法制:
分封制与利用血缘纽带为特征的宗法制紧密相连
内容:
①.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父亲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其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宗法制实用于王、诸侯、卿大夫、士内部。
②.按宗法制原则区别“大宗”、“小宗”。
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
“大宗”和“小宗”就是在嫡长子继承的前提下,为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嫡庶弟之间的关系而设的,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就没有宗法制。
③.在宗法制原则下任何人必须尊王,但是只有“大宗”才享有祭奉始祖的权利,而“小宗”虽无权祭奉始祖,但必须敬宗,即敬“大宗”。
通过这种尊主敬宗的准则来维护以各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④.宗法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但由于周人实行同姓百世不婚,这样就用婚姻关系把异姓贵族联系起来了。
国家就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政权,形成政权和族权的结合。
评价:
宗法制是按照等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宗法制度,是文明社会对于原始的血缘组织关系的改造与进一步利用,宗法制为血缘组织关系在文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礼制:
内容:
①.周公制礼定义“礼”是规定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上下亲疏,尊卑贵贱的法规,礼的目的是定亲疏,决贤愚,别同异,明是非的“礼”一直影响到清代。
②.西周时上古礼乐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周的礼仪,按性质划分共有,吉、凶、军、宾、嘉五类,其中较重要的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射礼等等(“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一共安冠三次,经过冠三次,这个男子就进入成年人的社会生活;“婚礼”也是男子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一共有六道主要步骤,称“六礼”;“丧礼”的仪式是在西周时期所有礼制中最复杂的,祭礼属吉礼,祭祀活动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一项宗教行为,因此周人为祭祀制定了十分复杂的礼仪;“射礼”是一种军礼,是西周时期为选拔人才而制定的一种礼仪。
)
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在众多的礼制规定总体现的是“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
“亲亲”,就是亲其所亲,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关系,表现出强烈的等级意识。
6.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①.经济根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瓦解;
②.政治状况: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划时代的变革;
③.阶级基础: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诸子百家”;
④.社会环境:
在诸侯割据称雄时,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相反,个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是各学派有了新的发展。
7.儒、道、法、墨的代表及其思想
儒:
主要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
孔子①.仁和观,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②.鬼神观:
天命思想
③.君子观:
主张德治
④.教育观: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⑤.中庸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概念
孟子①.仁政观:
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
②.民本观:
以民为本
③.性善观④.修养观
荀子①性恶论,引法入理,礼法结合
②.唯物天道,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墨:
创始人墨翟,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非乐”“节用”“节葬”等。
其中以“兼爱”为中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代表小生产者私有者的利益。
道: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
老子①.本体论:
率先将“道”发展为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哲学概论
②.辩证法思想
③.主张无为而治,以退为进
④.历史进化论
庄子:
相对主义认识论,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法:
以韩非子为主要代表人物
①.提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兼用法、术、势的观点
②.主张君主专制
③.主张用严刑酷法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④.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8.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⑴客观上: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上看:
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从政治上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从民族关系来看:
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各族逐渐走向融合)
④从人心向背来看:
长期战乱,广大人民渴望统一。
。
⑤长期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
⑵主观可能上:
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等正确的策略。
③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④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⑤.经济上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奖励耕战,拥有足够的财力。
⑥.秦善于招揽和重用人才,招揽了一批精干的文臣武将,为秦统一立下悍马功劳。
⑦.秦占据了关中有利的地理位置。
9.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评论
①.创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从此皇帝这一称号为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延用;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统属而又互相牵制,便于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代史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