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政治一轮全国通用版优质公开课讲义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4458279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36.63KB
版高考政治一轮全国通用版优质公开课讲义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政治一轮全国通用版优质公开课讲义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政治一轮全国通用版优质公开课讲义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政治一轮全国通用版优质公开课讲义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36讲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017·江苏卷,19)(2016·天津卷,10)
(2015·海南卷,16)(2015·福建卷,30)
(2015·广东卷,31)(2015·江苏卷,21)
(2015·江苏卷,37)(2015·山东卷,31)
本讲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
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
非选择题主要立足于文化的关系、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备考过程中,应关注热点、关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学、艺术和影视等作品。
分值:
4~12分
考点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中,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 × )
解析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2.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 × )
解析 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
3.汉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
解析 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 × )
解析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5.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 × )
解析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6.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 × )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汉字是文化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7.(2016·江苏卷)中华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 × )
解析 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一 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
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联系
二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例1] (2017·江苏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A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 早在战国时期,扁鹊提出的诊疗方法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D项夸大了中医药的作用。
二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意义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
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
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
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例2] 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型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A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③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④错误。
故选A项。
1.(2016·天津卷)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A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园林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正确;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③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错误。
故选A项。
2.(福建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B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解析 题干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B项当选,A、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
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
“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
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麃”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认同感和
_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 × )
解析 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 )
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3.中国式过年,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 × )
解析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但是并不能包罗万象。
中国式过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4.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 )
解析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5.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 × )
解析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 × )
解析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决定力量。
( × )
解析 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不竭力量之源,但不是决定力量。
一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例1] (北京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相处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二 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发展
的主体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2] (2018·陕西延安模拟)我国民间雕刻、编织、漆具、织锦、陶瓷、年画等各具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琴棋书画,茶、酒、烹饪,花、鸟、山水、古玩等,显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享受艺术、乐观豁达的情致;春节的对联,元宵的花灯,端午的龙舟,飞舞的龙凤,欢乐的锣鼓……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这说明( C )
A.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
B.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之中
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D.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想象力之中
解析 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体现了C项。
1.(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A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又存在共性,①②当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③错误;④中“趋同”的说法错误。
故选A项。
2.2017年3月12日,古老的罗马阿根廷剧院迎来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京剧《浮士德》。
不同于西洋歌剧,京剧《浮士德》短小精悍,剧情跌宕起伏,服装绚丽夺目,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现。
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演职团队两次返场谢幕,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这表明( B )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同一 ③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②中“文化渐趋同一”的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③错误。
故选B项。
3.(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疾病流行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
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培育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也顺应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载入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内涵丰富,其“天人一体”“天下一家”“中和之道”和“兼收并蓄”的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交流协商、合作共赢、平等互助等理念具有相通性,对解决全球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有利于世界文化在和睦中交流,相互尊重和理解,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张契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独特作用。
[例]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材料反映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误区一
不能准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两个特征
误区二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准确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中国画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当选,排除①;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④当选。
[规范答题]B
(2018·湖北武汉联考)近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
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B )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这一节目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①当选;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七个领域,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④当选;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B项。
课时达标 第36讲
1.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C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源于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并非仅仅取决于自然条件,①错误,③正确;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②正确;④错在“日趋同一”。
故选C项。
2.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D )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 ③古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②③B.③④
C.②④D.①④
解析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错误;古籍并非中国特有,③错误。
故选D项。
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
这是基于( A )
①文物可以影响和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文物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物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④文物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材料强调文物对人和对民族的重要作用,①③当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④错误。
故选A项。
4.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
2017年春节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让“飞花令”焕发了生机。
这说明( C )
①中华文化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引发了华夏儿女的强烈共鸣 ③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焕发了新的生命 ④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①错误;④错误。
故选C项。
5.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
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
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A )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 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坚守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③错误;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④错误。
故选A项。
6.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
这表明( D )
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②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习俗 ③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故选D项。
7.(2018·河南洛阳模拟)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几千年历史。
围棋——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
它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
围棋文化( C )
①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②佐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显示出中华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④是中华儿女智慧与创造力的产物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由围棋文化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知,②③正确;围棋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但不是里程碑,①夸大了围棋文化的作用;围棋文化是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中华儿女卓越的智慧与创造力,排除④。
故选C项。
8.(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作回文诗》(南朝齐·王融)正读:
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
花馀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逆读:
蝉鸣隐密树,鸟戏拂馀花。
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
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C )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回文诗通过相同语句所读顺序的改变形成不同意境,体现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②③当选;①中“难以逾越”的说法错误,对待诗词不能崇古薄今;④中“良莠难辨”的说法错误,否定了人们能正确认识文化现象。
故选C项。
9.“卷珠帘,倚高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政治一轮全国通用版优质公开课讲义第36讲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政治 一轮 全国 通用版 优质 公开 讲义 36 我们 中华文化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