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3.docx
- 文档编号:14471965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45.12KB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3.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3
限时·规范·特训
温馨提示:
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
1.[2015·太原模拟]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解析:
由“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答案:
C
2.[2014·烟台质检]《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
“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
“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解析:
“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3.[2014·北京海淀期末]《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商朝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解析:
“田里不鬻(yù,卖)”说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井田制。
答案:
A
4.[2015·河南洛阳高三检测]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该表反映了(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个
669个
长江流域
342个
611个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解析:
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方。
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唐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仍超过长江流域,故A、B两项错误;唐朝前期封建自然经济在不断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4·山东临沂高三期中]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 )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解析:
“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铁器需求大,利润高,因而A项符合。
而B项与D项的说法错误,我国古代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不鼓励私人铸铁。
材料中说的是“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并没说与政治环境有关,故C项错误。
答案:
A
6.[2015·石家庄模拟]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朝初期”“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和所学史实说明棉花种植越来越广泛,正在取代麻布。
答案:
D
二、提能题组(本题组分为两部分,7~12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3、14题为材料分析题,每题26分;总合计76分)
7.[2015·绍兴一中检测]《后汉书》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封建剥削严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解析:
由“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可知,材料反映了当地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故选B。
答案:
B
8.[2014·湖北高三联考]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D.政策导向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发展到铁器牛耕,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故选A项。
其他三项均不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
A
9.[2015·江西吉安段考]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驻军对周边的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
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闲暇时与妻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
B.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柜坊兑换飞钱
C.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购得一件粉彩花瓶
D.趁冬日水浅维修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手工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A项是错误的,明朝才出现了花楼机。
B项是错误的,唐代的通用货币不是白银。
C项是错误的,彩瓷的出现早不过元代。
所以选D。
答案:
D
10.[2015·江西赣州十一县模拟]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解析:
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美誉。
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由此可见,当时的蜀锦主要是受朝廷的控制,故选D。
答案:
D
11.[2015·厦门质检]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
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
调用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
从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的去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排除A。
答案:
D
12.[2014·湖北荆州一模]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明清时期”“人口稠密”,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这样在土地相对贫瘠的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就具有居住条件,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中的“严重不均衡”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故排除;C项中政府对西南的开发主要通过改土归流来推进,故排除;D项中的区域经济分工早已出现,故排除。
答案:
A
13.(26分)[2014·保定调研]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清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10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6分)
(3)材料三所描述的清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
(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出答案。
第
(2)问第一小问,汉武帝禁止私人铸铁器煮盐,说明政府控制了这些行业,据此分析“经济政策”即可;第二小问,据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受到阻碍的因素可以从经济、政府政策角度分析思考。
答案: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经济政策:
盐铁官营。
政策: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特点:
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
因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推行重本抑末、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4.(26分)[2014·福建福州高三期末]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他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
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
①燧:
最基层的哨所。
②公乘:
爵位。
③直:
值。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
明初规定:
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
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旗驻防各地
康熙
不启用与各旗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雍正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
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10分)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6分)
解析:
第
(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一个军事重镇的情况,但是,涉及的内容却有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解答问题需从农业和军事两个方面考虑。
第
(2)问,“变化”的解答注意前后的比较,“影响”主要从积极的角度分析。
第(3)问,首先提取时间信息——顺治、康熙、雍正,抓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回答问题。
答案:
(1)信息:
燧名、职务、住址、姓名、身份、年龄、财产(田产)。
领域:
户籍管理;边防军事;官职(爵)设置;土地制度;农业生产。
(2)变化:
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影响: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方式:
分而治之;由亲贵皇子(代替原首领)主持旗务;加强监察。
特征:
君主专制强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第一轮 复习 课时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