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4515337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0.28KB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docx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5、例6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和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见的主要单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难点:
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
妈妈给了玲玲一元钱,玲玲来到文具店,看看可以买到什么?
先让学生选出1元钱可以买到的文具,再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买。
如果学生只买一种文具或一件文具,教师可以追问找回多少钱;学生也可能会组合买几种不同的文具,或同一种文具买几件,只要正确即可。
复习元和角的关系,板书:
1元=10角
【设计意图:
通过购物活动,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单位“元”和“角”及“元”和“角”间关系的认识,为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换算的教学做准备;学生判断时,可以只买一种东西,也可以组合买,这样的数学活动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豆豆也来到文具店,他想买一把尺子,尺子1元2角,豆豆带的钱正好,猜猜豆豆的钱什么样的?
(1)学生分组活动,每人都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看看哪个小组摆出的情况多,想的全?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有序地呈现出来。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
为什么可以这么摆?
(3)对比发现
板书:
1元=10角
1元2角=10角+2角=12角
(4)即时练习
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2元=()角5元6角=()角
【设计意图:
让学生借助直观教具,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在充分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直观演示到抽象计算的过渡,掌握换算方法。
】
丁丁的存钱罐,数一数,23个1角,他想买2元的小剪刀够吗?
为什么?
(1)想一想,圈一圈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上圈一圈,再说说想法。
(2)用多媒体呈现每10个1角替换为1元的过程
(3)归纳方法
板书:
23角=20角+3角=2元3角
2元3角〉2元
(4)即时练习
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4角=()角+()角=()元()角
37角=()角+()角=()元()角
58角=()元()角46角=()元()角
【设计意图:
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是在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的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注重对换算过程的细致指导。
通过圈一圈,换一换的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兑换经验,逐步理解换算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同时为后续计算的教学作好准备。
】
(二)元和角的简单计算
1.分组购物活动。
师:
每个小朋友从下列文具中选2样你喜欢的文具,再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活动要求:
(1)先选出你想购买的2件文具
(2)再用一个算式表示出购买文具共需要多少钱。
(3)把你的算式给同组小朋友看看,大家一起算一算,看看计算是不是正确,如果正确请同组的小朋友为你画一颗五角星做奖励。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5角+8角=13角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13角应表述为1元3角,补充:
13角=1元3角
(2)2元+1元2角=3元2角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突出单位的统一,先换算再运算。
】
3.提出数学问题
(1)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用“便宜”“贵”来表述。
例如:
尺子比橡皮贵多少钱?
回形针比小夹子便宜多少钱?
(2)分组解决问题
活动要求:
每人提一个“比多比少”的问题,其他3人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由提问题的同学负责评判对错,奖励给算对的同学一颗五角星。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注意处理以下情况:
(1)2元-1元2角=8角
教师让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学生的计算过程可能不同,只要算法合理就给予肯定。
(2)5元6角-1元2角=4元4角
强调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4.即时练习:
教材P57“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在计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对计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进一步了解加、减法计算的本质。
】
三、练习巩固,强化认知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中交流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关于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重点是让学生清楚换算过程与方法。
】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1)教师指导学生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计算出应付的钱数,填入表格。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时,教师强调计算时注意单位,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4)教师带领学生认清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并让学生口算出付的钱数。
(5)学生独立计算出应找的钱数,填入表格。
(6)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时,教师强调计算时注意单位。
【设计意图:
将人民币的认识及人民币的加、减法计算整合在一起,既能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计算方法,又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中交流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巩固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
4.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时关注不同的货币单位,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关注不同的货币单位,巩固人民币的单位的认识及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
】
5.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题意选择相关信息的能力。
】
四、课堂小结
师: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巩固获得的新知识。
】
设计思路:
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经常能看到大人使用人民币,对人民币的外观和面值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幼儿没有真正使用过人民币,获得过用人民币购物的快乐体验,所以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数学活动先学习后操作体验的教学模式,尝试了先体验操作,再根据幼儿的`需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活动中相互解决困难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幼儿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2.在游戏中尝试用人民币购物,自主学习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3.积极参与活动,了解人民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每人一个放钱的盒子。
2.幼儿已经学习过10以内的分成和加减。
3.情境创设水果店、购物篮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2.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在取币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
(1)取10元人民币,准备买水果。
(2)交流10元人民币的不同取法。
①解决没取成功幼儿的困难。
②取成功的幼儿介绍自己的取钱方法。
(3)你在取人民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呢?
谁会帮他解决?
(4)教师小结。
(5)互相检查取出的人民币是否正确。
3.游戏:
买水果。
(1)俩俩自主结合买卖水果游戏。
①请小朋友2个人一组,互相商量一下一人做营业员,一人做顾客。
②提出任务要求,并教师与一幼儿示范买卖水果。
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
(2)交流自己买水果使用人民币的过程,解决幼儿买水果时遇到的困难。
(3)针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小结。
(4)交换角色买水果。
资源整合教育活动:
1.日常谈话活动中与幼儿一起讨论人民币是靠劳动所得,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并且从小养成节约用钱的的好习惯。
2.知道人民币的细菌多,拿过人民币后要及时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区域游戏可以开展小超市游戏,巩固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游戏中练习人民币的兑换,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周末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体验自己购物付款,获得真实的体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
教学具准备:
每组2袋人民币,一个钱包,一张白纸;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宗。
(考虑到人民币学具卡表演不清晰,与真币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只有正面,没有反面,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差。
真币票面清晰、真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便于学生认识和学习,所以我们为学生准备的是真实的人民币。
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准备的是新币,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养成用后及时洗手的卫生习惯。
)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课讲演示“蓝猫当家”的动画,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说一说。
师:
请小朋友把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小组内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请小组的小朋友帮忙,看谁认的多,认的准。
(小组活动,初步认识人民币。
)
2.分一分,理一理。
师:
刚才小朋友们认的很好。
但老师觉得这些学具人民币这样放在桌子上有点乱。
下面请同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有顺序、整齐地整理到钱包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好。
(小组活动;通过整理钱包,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
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
(通过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使学生清晰地、有序地认识,人民币。
)
3.猜一猜,摆一摆。
分别出示一枝铅笔,一个转笔刀,一个铅笔盒,让学生猜猜并摆出它们的价格。
(通过让学生展示、交流不同的摆法,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得出:
2角可以换2个1角;5角可以换5个1角;1元=10角。
)
三、应用拓展
出示实物,标明价格:
2角、5角、7角……1元。
师:
如果你有1元钱的话,打算买什么?
四、全课总结
美丽的小路的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的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的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这篇文章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不美的行为习惯会破坏美丽的环境,文中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人物角色较多,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指导。
另外第八自然段“鸭先生的话”有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但这种行为还欠缺一定的自觉性。
教师要抓住“美丽的小路”的“失”与“回”对照感悟,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字。
2、抓住描写““美丽的小路”的失与回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课件或图片、小动物头饰。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讲故事。
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美丽的小路》:
喜欢这个故事吗?
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2、演示课件。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郊游。
(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个地方怎么样?
(指名说)美丽的小路上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对话平台
自学(初读感知,增强读书的目的性)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交流读文,互相检查字音,交流读不好的句子,实在有困难请教师帮忙。
识字(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把会读和不会读的生字分类摆放。
2、再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
学生练读。
3、认读生字竞赛: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生字,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
(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
所以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
朗读(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2、教师范读“我会读”中的句子,学生比较带问号、句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表达的不同语气,然后练读。
3、分角色读文。
(1)个人体会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注意叙述性语言和角色对话的语气。
(2)同桌交流读。
读完后比一比谁哪个角色读得好,同一个角色谁读得好。
(3)带头饰小组合作读,全班评议。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是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一次升华。
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物化自我,达到与作者心息相通。
)
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
读第八自然段鸭先生的`话,讨论思考;这句话什么意思?
你觉得小路变脏还怪谁?
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练习(想象说话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想象说话。
(出示挂图)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在美丽的小路上走,启发想象——这两个小朋友边走边说些什么?
可以模仿文中的句子说话,更鼓励学生说出与文中和别人不同的句子。
写字(延时评价给学生自主空间,更利于激发写字兴趣。
)
1、学生观察“先、干、赶、起”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你发现了什么?
(赶和起都有走字旁,重点指导这个偏旁的写法)
2、学生练习书写,自己找学习伙伴或老师评价。
如果对第一次评价不满意可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课时
导入(检查读文复习旧知,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1、检查朗读1——8自然段,重点评议是否读出疑问和感叹的语气。
2、师:
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吗?
我们继续学习9——12自然段。
朗读(抓重点词句感悟读文,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能力)
1、指名读9——12自然段,复习出现的生字词。
2、学生轻声读文,结合插图思考:
美丽的小路怎样找回来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推、拿、清扫、提”等描写动作的词语。
3、体会美丽的小路找回后小动物们的心情,练习分角色朗读。
表演(让学生在实际表演中有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1、教师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个别地方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
2、学生自愿组合选择角色进行表演。
评议(有针对性的评价更易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1、评议重点:
人物语气、情感是否恰当;想象是否合理,添加的动作、表情是否能体现小动物的心理。
2、组内先自评,然后各组间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评,提出建设性意见。
实践(注重拓宽学习渠道,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我做校园“美容师”(表格无法上传)
第一步:
根据表一调查并记录。
我们的校园美丽吗?
我们校园里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
第二步:
根据表二作计划,再按计划积极为校园美容。
我为校园做美容计划我为校园美容已经做的事
写字(写字与评价结合,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1、学写“明、净”两个字,学生先观察描红,教师再重点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写字情况,评选出“巧手”奖。
教学建议:
评价这一环节,在过程设计中除了有对表演的评议外,还可以有对朗读写字练习题的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出现的情况,随时进行评价。
但注意不要流于形式,要有评价方法的指导,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实现自主阅读的一种能力。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五颜六色:
比喻色彩鲜艳。
堆积:
(事物)聚集成堆。
文中指小路上的垃圾成堆。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模板
《鸟的天堂》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下面是关于《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
2、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本:
让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2、以动静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及众鸟纷飞的幸福场景。
2、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供声音,要求学生闭目听音感受场景。
2、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鸟的图片)。
3、谈话:
这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是怎样的?
现在我们将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身临其境,感受鸟的动态美。
(一)自读课文10—13自然段,找出本段的重点段落。
(12、13)
(二)边读边想(第12、13自然段),体会鸟儿的动态美。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概括鸟的天堂场面变化的词。
(静寂——热闹)
2、思考问题:
①是什么让这场面发生了变化?
(鸟)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变化的?
③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种热闹情景?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
④是什么把小鸟给引出来了?
(拍手的声音)
⑤由这样热闹的场景你想到了什么?
(这棵大榕树上一定有很多鸟)
⑥作者是否写了这里住着许多鸟?
是那些语句?
这些句子让你明白了什么?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鸟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这些鸟姿态各异。
⑦这么多的鸟作者有什么感觉?
(应接不暇)
师引导学生理解榕树上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
是啊,你看:
这边刚飞
出来一只,另一只又从那边飞起来了,看清楚了这只,却又错过了那只……真是应接不暇啊。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用掌声表示鸟的叫声,用双手做鸟飞翔的样子来体会一下榕树上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
⑧这么多的鸟,哪一只小鸟引起了巴金爷爷的注意?
请找出句子。
3、看到了这么多姿态各异的鸟,我们的心情怎样?
(喜悦、兴奋)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几句话。
4、小结:
小鸟出现后的场面是非常热闹的,我们把这种对活动状态的事物描写称为动态描写。
(板“动态”)
5、过渡: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
那么多、那么美的鸟都生活在一棵树上,那这棵树又是棵怎样的树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图文结合,朗读体会榕树的静态美。
1、出示榕树整体图,说明这就是刚才那些鸟的家,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树。
2、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榕树后总体感觉是什么?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树的?
先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这美丽的树的赞美之情。
①朗读理解语段一:
(出示幻灯片)
语段一: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这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根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a、是一株什么样的榕树?
(茂盛的大榕树)“真是一株”说明什么?
(榕树的大)
b、“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数”在这里读shǔ,作动词用,是“查点数目”的意思;“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枝上又生根”说明什么?
(榕树的奇特)
c、从“一部分根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你明白了什么?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的原因)
d、说的真不错,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榕树的美,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出示图片),再来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②朗读理解语段二(出示幻灯片)
语段二: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自读语段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b、这段话中的重点词是哪些?
由这几个词你明白了什么?
“簇”和“堆”——树叶很密;
“明亮”和“照耀”——树叶很绿;
“颤动”——树叶充满生机或生命力极强。
老师讲解:
这句话写的多好啊!
一个“颤动”把叶子写活了。
我们一起来欣赏被日光照耀的绿叶(出示图片)。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一读(师朗读)。
b、老师读的怎样?
谁也想来试一试,指名读。
c、朗读点评并升华:
我想一定还有不少的同学也愿意以读来表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吧!
请想读的同学都一起来读一读吧!
4、老师总结:
①看着这样一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你们说的真好!
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榕树,让我们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②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大树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由总到分地顺序描写)
③作者抓住了榕树大和生命力强的特点,突出了榕树奇特的美,让我们从中体会的了榕树的宁静与优雅我们把这样的景物描写称为——静态描写。
(板书:
静态)
三、情感升华,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
作者既看到了宁静幽雅的大榕树,也感受了“鸟的天堂”那百鸟齐鸣、群鸟纷飞的热闹场景,至此,作者由衷的说——(学生齐合)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看来,人们把这里称为鸟的天堂,果真名不虚传。
1、自由组合朗读课文。
(若出现没人自愿朗读的段落,教师加以引导、鼓励,强调合作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
2、总结课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去的时间不同)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鸟的天堂”其实就是指什么?
(大榕树)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联系上下文找出原因。
(①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
)
(②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
)
(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
(3)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总结课文中心。
3、各抒己见谈收获。
(1)在景物描写方面——描写有顺序
①由远而近:
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
②由总到分:
作者在描写大榕树的近景时,先总写后具体写枝、根、干、叶的位置和颜色。
③由面到点:
作者在写鸟的活力时,先写群鸟,再突出一只画眉鸟。
(2)注意事物的动态和静态的结合:
课文在描写大榕树时,主要以静态描写为主,从而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它,感受到它的高大、美丽。
课文在描写鸟的活动时,主要以动态为主。
这样动静结合,给事物增添了情趣,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动。
此外,作者在描写同一事物的时候,也注意了动静交错。
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作者注意了文章结构的前后照应: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由于是在黄昏的时候,鸟儿都躲进了茂密的树叶中栖息,所以没能看到一只鸟,心里感到很失望。
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由于是在早晨,是鸟儿活动的时间,所以看到了群鸟欢腾的情景,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前后照应,作者发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感叹。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人民币 认识 人民币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