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概要.docx
- 文档编号:14631034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72.05KB
第二章 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概要.docx
《第二章 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概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概要
第二章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翻译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2.了解翻译过程与翻译心理
3.了解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
本章概述
翻译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心理的、认知的,它不仅表现为源语输入和译语产出这一外在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事实,而且也反映了译者语际转换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言语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
本节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过程。
翻译能力调查问卷
同学们,为了了解你们的学习动机,请你参与本次调查。
你的回答只反映你对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谢谢合作!
本问卷共6个题目,测验时请在与自己情况相符的句子前填"Y",不相符的句子前填"N"。
请记住在填写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去判断是否应该这样。
1.翻译是实践性为主的学科,无需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
()
2.翻译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翻译认知加工系统。
()
3.翻译一词一般指作品。
()
4.有声思维法是研究翻译心理过程的有效方法。
()
5.语言的识别是语言理解的高级水平。
()
一、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翻译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翻译心理的学科,是以双语(或多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为研究取向的交叉性学科(刘绍龙2007:
19)。
具体而言,翻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就是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
其次,鉴于传统理论的经典作用、长期影响和较强的可描术性及解释力,基于符号加工思想或电脑隐喻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可以成为翻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取向,而基于神经网络或脑隐喻的加工心理学可以作为符号加工理论的有益补充或辅助理论(刘绍龙2007:
1)。
1.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处于20世纪前半叶的学者基本都接受流行的英美分析哲学的教育,深受其约束。
首先倡导语言研究认知转向的当属乔姆斯基。
同时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和心智,并进一步用计算机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语言,它们的主要特征可用符号来表示,依据形式运算来描写,推理可根据形式规则对这些符号运作而得。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61)深受培根、洛克、休谟等古典经验论的影响,认为:
认知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作用,认知结构是后天构建的。
主体在智力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两条原则在起作用:
适应(Adaptation)和组织(Organization)。
组织指以整合的方式来建构各种图式。
适应又包括同化和顺化,同化是按照主体已有的认知系统对外来刺激的解释或分析,环境际遇经过认知转化,从而与认知系统已拥有的知识和思考方式相一致,这样就将环境因素或客体纳入到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主体的认识,引起了图式的变量。
顺化则是通过认知系统的改变,以适应外来刺激的结构,通过个体的内部图式或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从而引起了图式的质变,使主体适应环境。
因此人类既可以使现实适应于自己的认知系统(同化),同时也可使自己的认知系统适应于环境的结构(顺化),在认知和现实、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不断互动之中,人类的心智、思维、知识得到不断发展。
第二代认知科学家还接受了“连通论”。
连通论反对把符号作为认知的基本单位,主张其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认知的过程由神经网络构成,表现为信息在神经网络的有关单元中的并行分布和特定的连接方式,而不是符号运算和串行加工(serialprocess)。
信息在神经网络上是同时进行加工的,各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有许多连接通道,起激活和抑制其它单元的作用。
第二代认知科学家认为:
人的大脑天生就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而且人的知识、记忆、智慧不是领储存在单个神经元中的,而是储存在由神经元连接而成的特定集合体中,它们又互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王寅2007:
20)。
至今,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而现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实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的证据的共同支持,而这种多方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认知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脑本身,想来揭示认知活动本质过程,而非仅仅推测其过程。
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脑损伤病人的认知与正常人的区别来证明认知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具体模式。
2.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
什么是翻译?
凡是翻译研究者似乎必须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
然而至今为止,也很难有一个真正权威的定义,因为不同的学者对翻译有不同的理解,正如索尔(SÊlle)所说:
“翻译理论的历史可以说是探讨‘翻译’多义性的历史”。
的确,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翻译”都是多义词。
贝尔(Bell)认为英语“translation”一词有三个含义是翻译过程(translating)、是翻译结果(atranslation)、是指既包括翻译结果又包括翻译过程的抽象概念。
汉语除包括英语所具有的意义,还可指翻译者,并兼指口译和笔译。
翻译的不同含义导致翻译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贝尔认为“翻译过程论”要求对信息处理进行研究,包括知觉、记忆、信息编码和解码,其研究途径为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
“翻译译品论”强调对译本进行研究,其研究途径为语言学,包括句法学、语义学、文体学、语篇学和话语分析。
“翻译综合论”要求既要对翻译结果进行研究,又要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
杜布瓦(Dubois)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原语)语篇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语义与文体方面的等值”。
贝尔对其“等值”观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完全等值的理想是愚蠢无聊的幻想(chimera),因为语言之间彼此不同。
这种不同体现在形式上就是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符号及其语言符号组合规则,同时这些形式具有不同的意义”。
贝尔比较赞同翻译就是交际,交际也是翻译的观点。
他引用斯丹讷(Steiner)的话来印证此观点的正确性。
斯丹讷认为“任何模式的交际同时都是一种翻译:
即意义在或纵或横某一个面上的转移。
没有哪两个历史时代、哪两个社会阶层、哪两个地方使用词汇和句法来精确地表示相同的东西”。
“也没有哪两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里的“或纵或横”是指意义具有多重性,但任何交际或翻译都只能传达其中的部分意义,有些意义在交际或翻译过程中损失掉了。
倒底是取“纵”舍“横”还是取“横”舍“纵”取决于译者本人,译者是关键是中心。
因此,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或心理活动的研究是关键。
取舍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内外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
译者的知识(包括意思形态、诗学观等)和经验以及生活环境。
内在因素是指译者的大脑活动(如记忆)或心理活动(颜林海2006:
116)。
因此,对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
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而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两者结合,可以充分有效地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内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研究成果用来指导翻译实践,同时为翻译学提供心理学基础。
3.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
翻译研究要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就必须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
(1)语言与思维
因为语言和思维这一心智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在他那部经典的《思维与语言》一书中深入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指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他提出言语思维这一概念,并说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三个层面构成:
外部言语、内部言语、思维,其中内部言语是解释这一整体的关键层面,它是言语思维的独特层面,是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
外语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产生思维,词就消亡了。
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控制的,它是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的动态的不稳定的东西。
思维的特点是整体呈现的,而在言语中则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因此由思维向言语转化必须通过意义。
从思维直接过渡到言语是不可能的,只能以一种迂回方式进行,即由思维经过意义,再经过词,在这个过程中言语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联的。
翻译活动是一种利用语言为中介进行的交际活动,要认识这一交际活动的本质,我们不可能不涉及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
(2)翻译过程
心理学侧重的是一种过程研究,而原来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从语言结构及其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
也就是说原来的翻译研究只是在结果层次上的研究,而心理学的研究是在过程中的观察和研究。
我们不能说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不重要,但这种研究总是一种结果性的,静态性的和表层的研究,而不是一种过程的,动态的和深层的研究。
翻译中的很多问题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说得清楚。
我们在理解一篇文章,一段话语,甚至一句话时,并不是把它们全部阅读完意义才呈现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过程,从开始接触第一个词起思维活动或心理分析活动就逐渐展开了。
随着阅读活动的进行,视觉感官将一个个印符投射到大脑,这种理解和解释的活动不断展开,其意义由隐到显,由游移到确定,由模糊到清晰。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它不断地推理判断,不断地筛选淘汰,不断地梳理整合,最后得出结果。
翻译作品作为结果所出现的问题,必然产生于过程的某一个环节。
(3)小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也是翻译学发展的必然,是翻译学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任何与语言相关的学科都不可能完全与心理研究无关,这是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心理的。
翻译活动更是一种涉及诸多心理问题的活动,如果只从结果上或语言层面上去研究翻译,有些规律我们就认识不到,有些现象我们就解释不了,这样会制约这一学科的发展。
建立翻译学这一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多年了,但至今仍有一些人对它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为他们认为翻译不过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操作,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这种看法与我们目前对翻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关。
人们只关注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到深层结构中去看一看其内在机制。
心理学研究的介入会有助于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和翻译规律的发现。
翻译心理学的建立会促进翻译学的建立,并成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将促成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
4.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翻译过程中,无论是理解阶段字词识别、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和原语语篇语义的建构,还是表达阶段的译语语篇意义组织建构、语用分析、语义分析、句法分析和词汇选择等,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
它是译者利用先知识积极主动地对原文所表达的信息从解码到编码的过程,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加工过程,这些都离不开译者的先知识即长时记忆的参与和应用,更离不开译者依据所读的上下文而进行的假设、预测、验证、确定等大量而复杂的逻辑理解活动,特别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元认知活动。
在此过程中,翻译控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译者必须把自己的翻译过程作为意识对象,积极地加以监控,并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补救策略去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具体来说,翻译中常见的元认知活动包括意图预设、意图比对、意图选择、意图核定以及根据意图调整翻译策略。
因此,一个有效的翻译过程既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元认知活动过程。
因此,翻译认知心理学主要借助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译者的心理历程和心理结构进行探讨。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记忆(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及其认知加工系统、知觉加工模式和思维。
因此,翻译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探讨翻译认知加工系统,同时还要探讨译者的长时记忆及其提取模型(即译者的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及其提取模型)、翻译思维、翻译理解认知机制、翻译表达认知机制以及翻译表达层次。
就认知加工系统而言,翻译认知心理学认为,翻译认知加工系统包括翻译认知加工机制、翻译语言加工模式和翻译图式认知加工,这三者构成了翻译认知加工的基本原理。
就译者的长时记忆而言,翻译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译者的双语心理词汇是如何构成的,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提取和选择心理词汇的。
思维和推理是人类两种复杂的认知活动。
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思维,这就意味着,思维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意识上。
翻译离不开译者的思维活动,因此,探讨翻译思维也就要探讨译者是如何建立语言意识的、如何进行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的。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言语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把外部言语解码成内部言语的过程,而言语表达就是一个把内部言语编码成外部言语的过程。
就翻译而言,把原语的外部言语解码成内部言语,就是言语理解即翻译理解或内部翻译,把内部言语用译语的外部言语进行编码的过程,就是言语表达即翻译表达或外部翻译。
不论是言语理解还是言语表达都离不开推理。
推理是指提取没有包含在语篇中但通过语篇内在表征及当前语境而激活的信息的过程,而信息的激活与提取也就是认知加工。
可见,推理也是一种认知加工的过程。
翻译认知心理学也要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认知推理的。
翻译过程可以分为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两个阶段。
说翻译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就意味着,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都有各自的认知本质、认知机制和认知模式。
就本质而言,翻译理解就是一种建构心理模型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语篇内容与译者先知识互动的过程。
不同的译者由于具有不同的先知识,语篇内容和先知识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互动加工,也就是说,不同的译者面对相同的语篇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模型并赋予不同的意义。
这是翻译理解差异和错误的根本原因。
就认知模式而言,翻译理解在句子理解与语篇理解上具有不同的机制、加工模式和策略。
句法分析机制和加工模式可以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加工模式,都可以用计算机堆栈技术加以摹拟分析。
分析策略可以分为句法分析策略和语义分析策略。
句法分析策略包括词缀策略、助动词策略、词类策略、词序策略、连接词策略、短语规则策略和转换规则策略,语义分析策略包括实词分析策略、成分分析策略和语境分析策略。
语篇理解是一个建构整合的认知过程,这是因为任何理解都是一种在线阅读和动态解释的过程。
所谓在线阅读是指语篇被阅读时才对译者具有意义,动态解释就是译者激活先知识、对语篇进行意义分配和建构整合情景模型的认知过程。
建构的主要任务是把语言输入和译者知识库中的内容建构成文本库,而整合过程的主要任务是把所建构的文本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并形成一个新的情景模型。
翻译表达是把从原语中获取的概念和意图用译语编码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翻译表达就是言语生成的过程。
翻译表达可以分为正向翻译表达(L1→L2)和逆向翻译表达(L2→L1):
前者是L2生成的过程,后者是L1生成的过程。
然而,不管是L1生成还是L2生成都是通过一定的操作单位来实现的,这种操作单位就是翻译单位。
任何人总是通过一定的语篇层次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概念,这些层次包括意图、情景、语义、语用和表层编码。
翻译表达就是译者通过译语表达形式再现原语语篇层次所表达的意图和概念。
因此,翻译表达层次包括语篇意图翻译、语篇情景翻译、语篇语义翻译、语篇语用翻译和翻译表层编码。
意图翻译就是译者根据原语语篇意图和译者自己的意图来进行翻译。
意图决定行为及行为实施的策略。
作者在生成原语语篇时必有自己的意图,译者在翻译时也必然有自己的意图,因此翻译具有双重意图,即作者的语篇意图和译者的语篇意图。
因此,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原语语篇具有不同翻译。
翻译意图不同,译者采用的策略也就不同。
从宏观角度看,语篇翻译可以分为全译和部分翻译,就翻译策略而言,语篇翻译分为:
节译、洁译、摘译、编译、缩译、改译、译写等等。
5.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翻译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是科学的分析。
是以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以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内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
因此,同任何科学研究一样,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以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的心理观为基础和依据。
颜林海(2008)对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具体分类如下:
(1)有声思维法
“有声思维法”,全称“有声思维资料分析法(ThinkAloudProtocols)”,原本属于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一种数据收集的方法,它要求受试者在解决一个或多个难题时大声说出大脑思考的内容,研究者通过录像机或录音机把受试者所说的话录下来,然后转换为可分析的书面文本,其理论依据为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
人类思维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而信息加工主要发生于大脑的工作记忆中。
艾里克森(K.Ericsson)和西蒙(H.Simon)认为,信息在记忆中贮存的方式不同的,贮存能力和信息提取方式也各异。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提取容易但贮存空间有限,而长时记忆信息提取困难但贮存空间大。
只有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才能直接提取并通过有声思维即时口头报告出来。
贝纳迪尼(S.Bernardini)认为,“只有即时思维有声化才能详尽地反映被试在执行一个相对长的任务时的心理状态”。
这里的“执行任务”就是解决问题。
索米伦(VanSomeren)说,“解决问题就是一个认知过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有声思维法”。
他认为,解决问题就是去回答一个不能直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无法找到现成答案有两种原因:
一是无法直接从记忆中提取答案,只能从记忆所存贮的信息来建构答案,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预案很多,但无一合适。
可见,解决问题就意味着必须从记忆中的已知事实和知识去推解新信息,从而作出接受还是拒绝这些预案的选择。
因此,解决问题涉及到两种推理:
建构和证明解决方案。
就翻译过程而言,要求被试在面对一个具体任务时大声说出心里所思所想,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层次、步骤和单位,原语和译语互动的作用,程序化数量,搜索过程的起点和途径及其用时”。
有声思维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从而有可能导致被试的口头报告数据不太真实。
这里的外部因素至少包括实验环境和参考书等。
实验环境包括实验时间、地点。
有声思维法的最大局限在于,被试在实验中口述思想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具体地说,被试可能因为要口述出自己的翻译思维过程而影响翻译进程。
莱德宁(A.Rydning)在实验中发现,被试不太习惯有声思维翻译法即翻译时同时把大脑中所思考的东西说出声来。
由于这种方法与真实翻译环境不相同,被试往往感到非常别扭。
因此,为了避免有声思维对思维进程的影响,真实地了解翻译过程,研究者们采用了影像观察法。
(2)影像观察法
影像观察法实际上是对有声思维法的一种完善,其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观察到被试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举一动和面部表情。
影像观察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记录和观察整个翻译过程,二是全程录像整个翻译过程以备详尽分析。
洛夫(S.Lauffer)认为,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可以用来指向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影像观察法除了可以把被试有声思维录下来,还可以把被试的其它举动如咨询同事、查询其它书面参考资料都记录下来。
影像观察法的弱点也比较明显。
研究者在现场作记录和录像也会影响被试的翻译,让被试感觉在一种非自然状态下进行翻译。
以上两种方法的弱点比较明显而且难以克服。
随着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这些弱点逐渐消除。
(3)计算机日志监控记录法
翻译日志软件(Translog)是ArntJakobsen开发出来的一款计算机监控记录软件。
它可以用来记录键盘击打数、字符数、比值、延时和电子词典查阅数等等。
翻译日志的界面是上下对分,上界面显示原文,下界面显示即时译文。
实验时,要求被试直接把所翻译的内容键入翻译日志之中,软件就可以把整个翻译过程记录下来并转化为影像格式以备重放。
同时,该款软件还可以对翻译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这样,译者就可以查清翻译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及其准确的时间和统计数据。
如完成翻译任务的用时、停顿次数、停顿间隙数以及时长、修改次数、修改类型。
比如说,停顿次数越多及停顿延时越长表明认知过程越费力。
然而,这里的停顿延时原因未能考虑被试的其它外在因素如被试查阅书面资料而非电子词典或网络资料而导致的停顿延时。
因此,Translog的弱点是只能记录和分析被试者在Translog内的键盘行为,而对Translog外的被试者行为则无能为力。
洛夫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提出了改进意见,主张采用鼠标屏幕录像法,即Camtasia软件。
(4)鼠标屏幕录像法
Camtasia是能够记录屏幕变化、鼠标移动轨迹及同步音频的工具软件,它能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轻松地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的轨迹,解说声音等等。
该款软件包含3个组件,分别是录像机、项目编辑器和播放器。
由于该款软件的功能很多,我们只介绍它与翻译过程研究有关的功能。
就录像功能而言,研究者可以进行“捕获区域设置”。
一般包括全屏幕录制、窗口区域录制、用户自定义屏幕区域录制及预设定屏幕录制等四种设置。
在实验过程中,为观察被试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举一动,往往设定为全屏幕录制。
除了键盘屏幕录像,该软件还可以外接微型摄像头,因此,它还可以把被试译者键盘屏幕外的举动摄录下来。
播放功能可以播放刚刚捕获的视频录像。
编辑功能可以用来进行后期配音,翻译过程的后期配音是指研究者给被试重放其翻译过程,并对其行为进行追溯,让被试译者大声说出其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动因。
(5)追溯式观察法
追溯式观察法是指让被试者在完成实验任务20秒后回顾翻译过程中大脑思维活动的信息。
由问题设计和面谈两部分组成。
问题主要针对译文和研究者的观察过程而设计的。
面谈时要求被试译者边看键盘屏幕录像边对其翻译过程的行为进行评价。
这样有助于收集到TAPS过程中无法收集到的数据信息。
6. 翻译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翻译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翻译心理活动的特征表明,翻译心理活动并不是翻译本体论自身能加以解释的,必须借助于翻译心理学及其相关心理学学科的理论成果对其研究才能揭示翻译心理活动的特征或规律。
翻译心理学与相关的心理学学科关系紧密但又有区别。
翻译是基于语言媒介的心理活动,因此翻译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以言语理解、言语产生和语言习得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而翻译这种基于语言媒介的心理活动涉及到源语的言语解码和译语的言语编码,而解码和编码都是以言语活动中的心理过程为基础的。
具体地说,翻译过程中的解码和编码分别就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产生,因此,翻译心理学研究的是译者怎样把源语的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即言语的理解,再把内部言语转换为目的语的外部言语即言语的产生。
心理语言学为翻译心理学研究译者的语言心理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翻译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翻译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紧密。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为核心的心理学,其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布儒宁持“认知心理学是以人类感知觉、思维和记忆为研究核心的理论观点。
它把学习者比作主动的信息处理器”。
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功能认知和再现源语文本,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等。
译者反复阅读原作,唤起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并把原文的内容在脑中转化成心理图式。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内容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概要 第二 翻译 心理 语言 认知 过程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