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4644492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08KB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二)
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 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
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
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
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
教材选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
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
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
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
“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
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
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
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
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
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
教材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示学生应该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和先确定距离再确定方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学生通过尝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先确定方向,然后在该方向所在射线上根据相应的距离找到该位置。
3.例3。
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
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
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起点在哪儿?
终点在哪儿?
沿着什么方向?
移动了多少距离?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发展空间观念。
2.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克服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坐标观念。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
(二)
第1课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
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
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
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
描述物体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教学题例1
1. 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
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
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
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
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
(二)
第2课时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
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
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
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
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
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
怎样确定?
二、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五、板书设计: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
(二)
第3课时描述并绘制路线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
意图。
难点: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学生:
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描述并绘制路线图]
【设计意图】简单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探过新知】
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
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了 km,到达A市。
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⑵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亲历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巩固练习】
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
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
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交流总结:
知道了如何描述路线图,并根据路线图画出示意图,知道了物体的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
描述并绘制路线图
描述路线:
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定下出发的位置。
↓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
画路线图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
确定比例,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二、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因数=积除法: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
”叫做中括号。
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
(建议:
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就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或:
①求多几分之几:
大数÷小数–1
②求少几分之几:
1-小数÷大数
三、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15:
10=15÷10=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
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
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
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
前项
比号“:
”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8、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
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
①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②两个分数的比:
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
③两个小数的比:
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2)用求比值的方法。
注意:
最后结果要写成比的形式。
如:
15∶10=15÷10=
=3∶2
5.按比例分配: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如:
已知两个量之比为
,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
。
6、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
(如:
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
5,时间比则为5:
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
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
2,工作效率比则是2: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位置与方向二 人教版 六年级 上册 数学 单元 位置 方向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