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神分析分析.docx
- 文档编号:14680269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57KB
第六章 精神分析分析.docx
《第六章 精神分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精神分析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精神分析分析
第六章精神分析
一、潜意识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意识层次。
1.意识:
是清醒时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Freud的理论中不很重要,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有限的外显部分。
2.前意识:
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是指虽然此时此刻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主义努力思索后回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由于注意力的转移,曾被意识到的而现在暂时不被意识的心理活动。
3.潜意识:
那些不被个人所觉察的、被意识所排斥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过程。
这个词可以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潜意识在意识系统的最底层,它包含着各种本能冲动和人的原始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因为同法律道德和风俗习惯相抵触,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而被排斥或压抑到意识的阈限以下。
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行为,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
(二)三者的关系
“潜意识的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在这个前房内,各种精神兴奋都象许多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
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较小的房间,象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
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门,有一个人站着,负守门之责,对于各种精神兴奋加以考查,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许它们进入接待室。
你们立即可以知道,那守门人究竟是在门口逐出任何冲动,或究竟冲动侵入接待室之后才将它们赶出,那都不大重要;因为那只是他在的周密敏捷的程度问题。
”
“这个比喻现在可用以扩充我们的名饲。
前房内,潜意识内的兴奋不是另一房子内的意识所可察知。
所以它们开始是逗留在潜意识内的。
它们如果进迫门口,而为守门人赶出来,那么它们就不能成为意识的;那时我们便称它们为被压抑的。
但是就是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可成为意识。
因此,这第二个房间可称为前意识的系统(thepreconscioussystem)。
我们如果称任何一种冲动是被压抑的,意思就是说它因为守门人不许它侵入前意识,以致不能冲出潜意识。
至于守门人乃是指我们在分析治疗时去解放被压抑的意念而遇到的抗拒。
”
二、人格结构理论
后期,弗在意识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新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概念,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
(一)本我
本我(id)这个词从德文es而来,意指它(it)。
用拉丁文翻译为id,用中文则一般翻译为本我,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人的动物性。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Freud曾形象的把它称之为一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本我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性或者动物性的一面。
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处于潜意识的状态,它完全无视外在世界,遵循快乐原则。
(二)自我--现实原则
1.自我是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本能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要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以保护个体的安全。
所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2.自我的主要功能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
2)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
3)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4)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三)超我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想等。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
功能:
1)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冲动,因为这两种冲动最受社会谴责。
2)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
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美的人格。
(四)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关系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
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
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按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要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
三、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一)压抑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或会令自己感到痛苦时,就被从意识中排除出去,潜抑到潜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或者说,它是一种动机性遗忘,但这种动机是个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潜意识的。
2.否认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和压抑不同,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3.投射
是把那些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情感加到他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的,或自己和他人都具有这种特征,以此来减轻焦虑。
“五十步笑百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例如:
非常嫉妒对方的人使自己确信,其实是对方在嫉妒自己
4.反向生成——
这是人努力表现出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内心有一种观念或欲望要表现,但若表现出来可能引起不良后果,于是就表达一种相反的欲望和观念,借以抑制原来的欲望。
如继母对孩子的溺爱
5.退化(退行)
当人受到挫折时,或面临冲突而无法解决时,心理活动可退回到早年的心理发展水平,行为表现象儿时一样。
6.合理化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等。
7.幽默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8.升华
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司马迁受刑后写出史记。
9.仪式与抵消
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
如以洗手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10.隔离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如人死了,不说死掉而用“仙逝”、“长眠”、“归天”等。
11.转移
转移是指个体把无法对某人或某事直接表达的负性情感转移到另一个安全的人或事上去发泄的过程。
以此达到减轻精神负担,维护内心安宁的目的。
如:
受气后拿别人出气。
防御机制总结: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他们是无意识或是部分无意识的。
2。
防御机制本身并不是病态的,相反,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它的作用可能导致病理性的后果。
3.防御机制可以单一使用,也可重迭使用。
第三节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性、力比多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
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人格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不单指生殖活动而是指来自身体任何部位所产生的快感。
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最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不同的主要动欲区。
根据动欲区在身体上的不同定位,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
(一)口腔期(Oralstage):
0-1岁
弗洛伊德把初生到满周岁这段时间称为口腔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婴儿里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
(二)肛门期(Analstage):
1-3岁
这一阶段大约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
在肛门期,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
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里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而肛门期的经验对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性蕾期(Phallicstage):
3-6岁
大约从3岁到6岁是性蕾期。
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它是弗洛伊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对人格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在儿童心中产生了有关父母的情绪冲突,即男孩心中的欧底帕斯(Oedipuscomplex)情结和女孩心中的爱莉克拉(Electracomplex)情绪。
弗洛伊德认为,适当地处理性器期的矛盾冲突是影响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父母亲的认同不但是超我发展的启端,同时也是两性行为方式的基本学习历程。
弗洛伊德认为此一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导因。
(四)潜伏期(Latencyperiod):
6-12岁
按照弗洛伊德理论,当儿童解决了欧底帕斯或爱莉克拉情结后,他们的里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它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
(五)生殖期(Genitalstage)12-20岁
弗洛伊德把前几个性心理发展阶段统称为“前生殖期”。
(pre-genital)。
进入青春时期后,由于性器官的成熟,儿童的性冲动再次萌发,他们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由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
这时儿童的心理发生了根本的转折,从“自恋”转变了“异性恋”。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称为“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第四节治疗方法
一、自由联想法
1.形成
自由联想法是从催眠术中演化出来的。
最初,布雷尔在用催眠术治疗安娜.O的过程中,与安娜发现了“精神宣泄”的谈话疗法。
后来,弗洛依德采用这种谈话疗法来治疗病人,逐渐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联想法。
2.自由联想法使用
(1)精神分析家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让病人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放松地躺在一张躺椅或床上。
病人背向分析家,在分析家鼓励下病人回忆、自由联想,并将所想到的谈出来。
(2)在运用这种方法过程中,关键是要求病人把所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而不管这些想法是什么。
(3)这种方法的目标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引起病人变态行为原因的东西揭示出来。
3.原理
自由联想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就是弗洛依德的心理决定论。
在弗洛依德看来,自由浮现在心头的任何东西,不论是一个词,一个数字,还是一个人名,一件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与前后联想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的。
二、梦的分析
弗洛依德把梦的分析称之为“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梦的分析是弗洛伊德研究的基本工具之一,它为弗洛伊德开启了无数秘密之门。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显像和隐意之别。
显像是回想梦里发生事件时所讲出来的内容,而隐意是蕴含于显象之中的真正含义。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一)梦的来源
1.感觉刺激。
一个人在睡觉时,其感官仍有可能感受内外刺激,如听到汽车喇叭声,感受到热或冷等等。
例如,一个说他梦见了火灾,很可能因为他睡觉时被子盖的太厚,感到很热所致。
2.梦的第二个来源是发梦者在清醒时的所思所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3.梦的第三个来源,也是最为重要的来源就是本我冲动。
(二)无意识中的欲望与冲动在梦中显现方式
1.符号化
2.梦的制作
梦的制作遵循的机制:
①压缩
②替换
③把思想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
④反向作用.
(三)梦的分析实质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指出,受压抑的观念和欲望不仅表现在精神病人的病人的症状和变态行为上,而且也表现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
失误、口误、遗忘等等生活中表面上的偶然事件,实际上隐藏着人的真实动机,即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和观念。
(一)种类
弗洛依德把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分为六类:
(1)口误;
(2)笔误;(3)遗忘;(4)遗失、误置与误取;(5)误读与误听;(6)多种错误的混合。
(二)意义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错误、遗忘的分析,弗洛伊德开辟了通向无意识的又一途径。
五.总结: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1.弗洛依德在人格及其变态这个前人所忽视的领域中,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
2.弗洛依德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动力;人格的冲突与其防御机制;性心理与人格发展等等。
)
3.弗洛依德体系在人格心理的研究方法上有重要的贡献。
开创了人格心理研究的临床法传统
(二)理论的局限性
1.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依德体系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
2.弗洛依德把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当成是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分扩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
3.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时就已基本形成。
4.弗洛伊德以动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各阶段是不科学的。
对发展各阶段特点的分析,尤其是对所谓性器期“恋亲情结”的阐述有争议。
5.弗洛依德的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的,因而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6.弗洛依德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正因为如此,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判弗洛依德精神分析是“残缺的心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精神分析分析 第六 精神分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