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docx
- 文档编号:14745867
- 上传时间:2023-06-26
- 格式:DOCX
- 页数:2
- 大小:19.17KB
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docx
《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此书面世以来历代读者争论最多的话题,艺术上又有“七实三虚”的特点,两点互相联系,显示了作者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的寄托和追求。
因此,本文就着重对“拥刘反曹”思想的进行浅析。
关键词:
三国演义罗贯中拥刘反曹七实三虚
《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而《三国演义》中却赋予他“乱臣贼子”的性格特点,把他描绘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而刘备则被刻画为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善纳忠言、体恤百姓的一代仁义之君。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在毛纶、毛宗岗修改后的《三国演义》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具有多方而复杂的原因。
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是原因之一。
但还不是罗贯中“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看到,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口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有感于人民饱受元蒙统治之苦的现实,站在汉族的立场表现历史,评判历史,自然应以蜀汉为正统,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
我们还应注意到下层群众的审关观念、是非标准对“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东坡志林》所载薄劣小儿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擎壁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三国故事刚流行时即在群众中形成了。
辽、金、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汉族政权失败,异族入主中原,人心思汉,这对“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不无关系。
应该说,作者罗贯中的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才是形成其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主要因素。
罗贯中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丰富的政治斗一争经验但一生颇不得志。
清人顾菩《塔影园集》卷四记罗贯中曾“客霸府张士诚所”。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政治上的不得志,客观上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
于是,他渊博的学识,远大的理想和胸中的不平便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了。
作者以历史家犀利的政治眼光和严肃态度来抒写自己“有志图王”的雄心,并探讨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图王图霸。
“拥刘反曹”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罗贯中渴望实现天下统一的局而,期待着有一代明君出现的热烈愿望,在刘备集团身上,倾注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这个因素远远超过了“正统”观念的影响力。
《三国演义》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个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明君贤相政治理想的寄托和追求。
当然也受封建正统观念、作者的民族情感、广大群众审关观念、是非标准的影响小说具有“七实三虚”的特点,“三分虚构”在艺术上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文学形象,而在思想倾向上均为“尊刘反曹”服务,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参考文献:
1._三国演义_的_拥刘反曹_和_七实三虚_阎丽丽
2.论明清时期对_三国演义_拥刘反曹_思想的诠释_郭素媛
3.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_浅谈_三国演义_对人物形象的塑造_赵君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浅析 拥刘反曹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