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14796422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62KB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发展不同阶段:
1)早期:
“对心理活动的研究”;美国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斯提出的“情绪学说”2)20世纪初行为主义:
注重可被观察到的和可被测量的行为的研究;鼻祖美国华生认为心理学是以人类行为做和说,包括习得的和非习得的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德国出现了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认为心理学的课题是对生物与外部世界接触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穆恩提到了心理学最普遍的定义是行为科学,行为的含义被扩大,那些隐秘的主观的过程比如思想等被作为内部行为看待了;克拉科和米勒认为心理学是关于行为科学的研究(即行为+认知)3)在现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既研究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也接受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
2、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
3、心理学研究的角度:
神经生物学、行为、认知、心理分析、现象学和人本主义。
4、19世纪出现两种心理理论:
1)官能心理:
影响了后来的心理能力的研究,强调遗传作用;影响了后来对记忆、学习和思维的研究,强调环境的因素。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立者是: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系统改变某一刺激的物理特性,并用内省法确定了这些物理特性的改变是如何影响意识的。
5、19世纪末出现的心理学派:
1)构造主义:
受化学界把复杂化合物分解成元素的进展影响寻求构成复杂经验的心理元素,代表人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铁钦纳;机能主义持反对意见,代表人物哈佛大学的詹姆斯认为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比元素构成更重要。
这两种方法都是用内省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研究外显行为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1912年提出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心理过程组织结构的心理学。
创始人还有柯勒和考夫卡,他们认为经验依赖于所形成的模式和经验的组织结构。
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大于部分,整体限制部分的性质;4)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解释:
童年期不被接受的愿望被压抑到不被意识到的无意识里,并成为无意识的一部分,但这些愿望仍不影响着。
方法用自由联想、释梦。
第二节心理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
1、心理行为是遗传和环境交互的作用结果;1)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大脑占全身重量的比例高于动物,尤其是发达的额叶是最重要的体现;2)生物进化是指在时间进程中群体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有机体和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适应环境行为的遗传基因被有选择的保留下来,而生存环境则提供基因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常常被文化修饰;3)人的另一类行为称为有时期限制的学习行为,个体在幼年时期失去与某些环境交互作用的机会,这种行为的发展会受到影响;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性行为,遗传基因仅仅提供了学习的基础。
2、神经系统构成:
神经元为构成的基本单位,包括了细胞体、树突、轴突;神经元之间靠突触联结,信息的传递是依赖电化学反应完成的;中枢神经的构成由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灰质即为神经元分布的位置(脑半球表面、小脑表面、脑的深部)还有少量星形胶质细胞(即其细胞突起的胞浆性滑膜保证了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绝缘性);白质占据了除灰质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区域,由有髓鞘的轴突和星形、少突胶质细胞构成,主要是进行信息的传递。
灰质中血管丰富,代谢较白质旺盛。
3、大脑各部分功能:
1)额叶发育最晚,中央沟前方(主要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和外侧裂上方,与注意、智力、计划性、持续行为、时间整合、记忆、语言表达、情绪、人格等功能有关;2)颞叶:
外侧裂下方,听知觉、视知觉及记忆有关;3)顶叶:
中央沟后方上外侧和内侧面,感知觉、读写、空间定向、计算功能;4)枕叶:
视觉中枢5)丘脑:
大脑内侧面,占间脑的大部分,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由众多核团构成是重要的感觉和运动的中继站,与记忆、认知、人格、智力、语言功能有关;6)边缘系统:
包括额叶眶面、扣带回、海马回、下丘脑、杏仁核、海马、视交叉等,主要功能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对运动、感觉、情绪、体温和内分泌有关;7)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左半球是抽象逻辑等占优势,右半球是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占优势;功能侧化并不是绝对的,遗传、环境、性别均影响;两半球功能具有协同性和代偿性。
4、脑组织影像:
1)CT(计算机断层扫描):
利用颅内各种组织的不同吸收系数显示组织形态和位置;高于正常组织密度的情况:
钙化、出血、肿瘤;低于正常组织密度的情况:
水肿、坏死、囊肿;2)MRI(磁共振成像):
原子核的自旋特性,获得脑成像分辨率高于CT;
5、脑功能影像:
1)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该检查显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2)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
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跟踪剂观察不同状态下大脑不部位血流灌注的差异;3)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
通过由生产放射性物质测定大脑局部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或血流情况,缺点:
价格昂贵;优点:
分辨率高于fMRI。
6、脑电活动:
分为自发电位与诱发电位;观察指标:
电位的波率、波幅、波形、时相;脑自发电位:
EEG(脑电图)、BEAM(脑电地形图)、PSG(多导睡眠图);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等。
7、神经递质:
构成由大分子的神经肽、小分子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
影响学习、记忆,在镇痛中有重要作用,参与睡眠体温摄食饮水及心血管;2)去甲肾上腺素:
参与镇痛、心血管、体温摄食,有助于觉醒维持;3)多巴胺:
影响中枢神经的电活动,调节躯体运动参与情绪活动,调节垂体内分泌心血管功能,阻断DA有利于镇痛;4)5-羟色胺:
与镇痛有明显关系;过强会导致焦虑;对睡眠和体温有调节作用;
8、受体:
大多数神经递质主要作用于下一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根据化学传导动力特征可分为快速信号传导(可在数毫秒内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慢速信号传导(经过复杂的突触后神经元内信号传导甚至是基因表达来最终引起突触兴奋性或突触效能的改变作用缓慢)。
9、人的自然生物钟节律为25小时一周期,睡眠受生物节律影响成人睡眠1-2次/24h;睡眠紊乱常常是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
正常睡眠每晚包括4-6个周期。
第三节认知过程
1、感觉过程:
1)感觉的特性:
绝对阈值:
有5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差别阈值:
把两个刺激分开所必须的刺激作用的最小量;韦伯定律:
差别阈值趋向于成为刺激强度的恒定分数;2)视觉:
(明锥暗杆)视锥细胞在明视觉中起作用看到无色彩和彩色;视杆细胞是只能在暗视觉中起作用仅看到无色彩;四种心理原色:
红黄蓝绿;三种心理颜色:
色调、明度、饱和度;3)听觉:
声波主要物理特性:
频率和振幅;音调(即音高)和频率有关;响度(即强度)和振幅有关;音色和波形有关;
2、知觉过程:
1)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背景与对象的转换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定势是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整体性(整体知觉优于对部分的知觉);理解性(知觉的过程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解释;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可以帮助把缺失部分补充;理解还能产生期待和预测);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民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它的稳定性);2)空间知觉:
包括形状(图形组织的原则:
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性、线条方向、简单性)、大小、深度(A:
双眼线索:
主要是双眼视差;B:
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运动透视;视崖实验)、距离、方位与空间定向等;似动现象:
A:
动景运动:
电影电视的制作原理;B诱发运动:
月亮走我也走的现象
3、错觉:
特殊的知觉形式即人们的知觉不能正确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正常错觉:
大小、形状、方向、形重、倾斜、运动、时间错觉等。
4、注意:
两个特点:
指向性(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和集中性(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与紧张度)1)分类:
是否需要付出意志力分:
A不随意:
消极被动无需付出意志力努力,引起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情感兴趣动机习惯过去的经验)B随意;积极主动的注意需要付出意志力努力的,在种系发展中出现的较晚,引起的原因(对注意目的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2)功能:
选择性、持续性即稳定性(衡量注意品质的重要指标)、分配性(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
5、意识:
1)定义:
状态(清醒、警觉、注意集中);内容(语言可报告的一些内容);行为水平(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哲学水平(与物质对立的实体比如思想、幻想、梦等)2)理解:
意识是一种知觉、心理功能、心理状态;2)特殊状态:
睡眠和梦:
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快速动眼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A第一阶段浅睡状态容易惊醒;B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纺锤波”个体很难被唤醒;C第三阶段出现Delta波持续40分钟左右;D持续出现Delta此阶段为深度睡眠,肌肉放松各项指标变慢,梦游、尿床大多发生此时期);第三、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一般持续60-90分钟。
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和意识也是密不可分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
6、学习:
1)定义:
由于先前经验而产生的相对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A联合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B认知学习:
依据过去的信息来解释当前的知觉以理智来解决我们不熟悉的问题,这些复杂过程称为认知学习;2)经典条件反射:
A巴浦洛夫的狗实验(动物是被动的,等待着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出现)B规律:
习得、消退C泛化:
类似的刺激也会唤起反应(对类似事物的反应)D辨别:
对事物差异的反应;条件化辨别: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作用而形成3)操作条件反射:
A斯金纳的实验:
动物是主动的(除非她有某些行动,否则行为不会受到强化)B部分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具有高度的条理性;条件强化:
由于具有很大的泛化性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C强化的程序:
四种基本程序:
固定比率、固定时间间隔、可变比率、可变时间间隔;D行为塑造:
操作条件反射在行为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4)强化的原理:
定义为增强反应可能性的任何事件;A阳性强化物:
受到一种刺激后的反应呈现时能提高反应的概率(比如报酬);B一种刺激,在反应后撤去这种刺激能提高反应的频率(如果做出期望的反应时能够免除电击和致痛的刺激,则电击和致痛刺激称为阴性强化物。
惩罚不是阴性强化物)C影响强化的变量:
数量:
在一定范围内数量越大学习速度越快;延缓:
在反应之后立即给予奖励或惩罚是有效的。
5)惩罚的作用:
惩罚往往比奖赏效果小,因为是暂时压抑并非削弱;即使有效也因是贯彻的过程,在过程中逼迫个体选择去选择可以受到的奖励反应。
A缺点:
虽然可以改变行为但其后果不像奖赏结果可以那样预测;在有些情况下惩罚巩固了行为而不是消除行为,也许是由惩罚诱发了恐惧和焦虑的结果;惩罚的副作用是不幸的,常引起被惩罚者对其人或场所等有厌恶;B优点:
假如存在能受到奖励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反应,惩罚就能有效地消除一种不良的反应;惩罚是变换行为的有效方法;当仅仅需要学习者对一个信号反应去逃避惩罚时,惩罚是有效的,逃避一种有威胁性的惩罚其本身就是一种奖赏;惩罚可以提供信息;6)认知学习:
A顿悟实验:
通过顿悟抓住内部联系知觉到通向答案的重要关系;影响顿悟学习的变量:
顿悟依靠问题情境的安排;答案随着顿悟出现一次就会很快地重复;依靠顿悟完成的答案能够被用于新的场合,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存在一种认知关系;B潜伏学习:
是指在学习期间没有行为表现的学习过程;典型的情况是,这种学习在缺乏奖赏的情况下仍能继续进行。
7、记忆:
定义: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种类
特点
保存时间
保存容量
编码形式
感觉记忆
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0.25~2s
较大容量
图像记忆(依赖信息的物理特性、鲜明的形象)
短时记忆
在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5’~2min
7+2个单位
言语听觉(部分为视觉和语义编码)
1、直接记忆
2、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有一定深度的加工
1min~终身
没有限度
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短时记忆的存储和遗忘:
1)存储:
复述是短时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分类:
A机械(或保持)复述:
不断简单复述;B精细复述:
信息进行分析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2)遗忘:
信息得不到重复会很快遗忘(两种观点:
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1)再认:
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当其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要比回忆简单和容易;2)回忆:
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3)遗忘:
A种类:
不完全(能再认不能回忆)、完全(不能再认和回忆)、临时(一时不能再认和重现)、永久性遗忘;B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从快到慢)C系列位置效应: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最容易回忆);D遗忘理论:
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识记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8、语言:
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合、手势等构成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基本材料是:
词(是一种符号标志着特定的事物);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和句子;A语言表征:
指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层次(词语、句子、课文);方式(表象的、命题的、两者都存在的)B语言加工:
自动化(无须注意资源参与不受人意识控制的加工);受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参与受人意识控制的加工);启动效应:
研究语言自动加工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
9、思维: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形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1)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2)种类:
直观动作;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经验—理论;直觉—分析;辐合—发散;常规—创造性;3)表象:
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第四节动机和情绪
1、动机:
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判断动机方向、对象或目标;通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来判断个体动机的强大大小;需要:
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1)动机与效率:
较容易的任务,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对于较难的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特定活动是先天内在安排好的);驱力降低理论(生理需要引起紧张或者造成驱力状态,有机体必须做某些事以满足需要才能使驱力降低);唤醒理论(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增加驱力,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
诱因理论(强调外部条件作为动机起因的重要性)3)动机种类:
生物性和社会性4)动机冲突:
A成因:
接近动机和回避动机B种类:
双趋式;双避式;接近-回避式;多重接近式-回避式;
2、挫折:
当趋向既定目标的进程受阻碍或者被延搁时出现的反应,环境障碍、社会约束、个人的限制都会引起挫折,但其主要来源之一是动机冲突;挫折后直接的反应:
A攻击行为(直接和移置);B情感淡漠;C退行
3、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和改变。
1)成分: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2)维度:
情绪的强度、肌张力水平、快感度、复杂度;3)分类:
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4)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保持的一种相对持久的状态、具有弥漫性)激情(强烈、爆发、为时短暂的状态、往往伴随明显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并出现意识狭窄)应激(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5)神经机制:
A脑中枢机制(下丘脑—快乐中枢;网状结构—唤醒功能;边缘系统—情绪;杏仁核—恐惧中枢等);B外周神经中枢;6)情绪外部表现——表情:
从面部、身体姿势、手势、语音语调等方面表现出来;7)情绪理论:
A詹姆斯-兰格:
外周理论(植物神经引发)B坎农-巴德理论:
情绪中枢在丘脑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自主神经活跃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C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即认识评价)D沙赫特和辛格:
二因素论(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评价)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质中整合的结果E拉扎勒斯理论:
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即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五节能力与人格
1、能力:
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既指现有成就水平也指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只有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2)种类:
一般能力(智力、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等);特殊能力:
对彩色辨识的能力;3)能力是发展的、有一定趋势的、存在一定个体差异的(表现在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及性别的差异)
2、人格:
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即人格的多种成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功能性(每个人因自己独特的人格以独特的方式在环境中生存);1)人格的结构:
A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先天的受神经系统活动特性制约;分类:
多血质(稳定而灵活)胆汁质(不稳定而灵活)粘液质(稳定而不灵活)抑郁质(不稳定且不灵活)B性格:
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对自己、他人、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
态度:
对社会、他人、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趋避等。
性格是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治疗 一篇 第一章 心理学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