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候.docx
- 文档编号:14820964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82.89KB
世界的气候.docx
《世界的气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气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的气候
世界的气候
世界的气候
知识要点:
世界气温和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等温线;气压、风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世界水、热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季节变化、自然带的分布等。
陆地自然景观的的地区差异;气候图表、自然景观图的判读。
学习指导: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本单元关键性的知识,是学习以下各单元,特别是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一,因此在高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区域特征,不仅要掌握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还应理解气候在形成地理环境及区域特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知识的掌握对能力要求很高,尤其是重点内容的气候部分。
根据气候知识特点,建议复习本节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各种各样的图表:
一是等温线图,二是各种气候资料图表,尤其是后者。
课本给出的气候资料是气温、降水直方图,这是最基本的类型,由此可以衍生出大量变化的图,单是纵横坐标内容的变换就足以考查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气候知识的掌握、判断能力,复习时应有意识地多见识这些变换的图表,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要点归纳透析
一、天气与气候
天气: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气候:
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它们的共性在于均指大气状况;而差异主要有两点,一是多变的还是稳定的,二是短时间的还是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
对天气的特征的叙述较为具体(如每天的天气预报),而对气候则是从众多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本质的东西,大多是“定性”的叙述,涉及数量时,一般用多年平均的约数。
天气
气候
概念
短时间内大气物理状况
多年天气的平均特征
特点
短期、多变、不稳定
长期、少变、稳定
影响因素
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
时间尺度
几天至几十天
季节、一年、多年,甚至千年、万年
二者联系
天气是气候特点形成的基础
气候是天气多年的综合和概括
二、气温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测定
(1)日平均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8点(地方时,下同)、14点、20点、2点的气温。
把测到的气温相加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每天要观测四次,为什么要选14时和2时?
这时接近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
)
(2)月平均气温
把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3)年平均气温
把一年中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所得的商就是年平均气温。
2、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日变化
①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海洋上最高气温约在15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时(比陆地晚一小时)。
②气温日较差
A、概念: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B、影响因素:
a、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b、季节——夏季较大,冬季较小;
c、海陆——海洋及沿海地区小,陆地及内陆地区大;
d、天气——晴天大,阴天小。
气温最高月份
气温最低月份
陆地
海洋
北半球
7月
8月
1月
2月
南半球
1月
2月
7月
8月
(2)气温年变化
①年变化(如右表)
②气温年较差
A、概念:
一年中月均温最高值与月均温最低值之差。
B、影响因素:
a、纬度——一般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b、海陆——海洋和沿海小于陆地;
c、地形——高低小于凹地、谷地;
d、植被——覆盖地小于裸地;
e、云雨——多云雨区小于少云雨区;
f、地形——海拔愈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3、世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0C。
(这叫做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直减率)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根据1月份和7月份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可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①从全球气温分布大势看
无论冬季或夏季,气温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这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故气温也随纬度而不同。
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这说明气温还受洋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②从南北半球对比看
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而且稀疏,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而且密集,北半球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要比南半球复杂。
这是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比较小,表面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较小,因此气温的变化比较简单。
③从北半球的冬夏气温看
北半球冬季大陆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向北弯曲;夏季大陆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向南弯曲。
这说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而造成的,海洋增温和降温比陆地慢。
④从气温极端值出现的地区看
全球的最冷和最热地方都出现在大陆上。
夏季的炎热中心出现在北纬20°~30°之间的沙漠地带,如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等地;冬季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出现在西伯利亚。
这是因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大陆增温快,北纬20°~30°终年处在回归高气压带和干燥信风带的控制下,升温的速度快,在利比亚的阿齐济耶,最高气温可达58℃,赤道附近云最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最高气温没有出现在赤道上。
冬季因太阳直射点南移,陆地降温的速度快,西伯利亚位于大陆的中部,纬度又比较高,此时又在稳定的高压控制之下,故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曾出现约一73℃的低温。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上,曾达到一88.3℃的低温。
(3)影响气温空间分布的原因及规律
①纬度因素
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在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低。
因此,在南北半球,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利用此规律可根据气温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确定其所属半球。
②海陆分布
海陆热容量的差异使等温线与纬线并不平行。
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在冬季的降温和夏季的升温过程中,海陆的气温变化幅度和速度并不一致。
在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低于海洋。
如右图所示:
因为南北半球冬、夏季节相似,使得在7月份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海洋向南凸,而在1月份,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海洋向北凸。
按照此规律可根据季节(1月或7月)判断等温线分布图中海、陆位置或根据等温线分布图中的海陆位置确定季节(1月或7月)。
③地形因素
在陆地表面随着海拔升高,每上升l000m气温降低6℃,因此当某地有一山峰时,会使等温线向低纬凸,根据此规律可确定等温线分布图的地形起伏。
如右图所示:
由图中可确定C处地势较其东、西两侧要高,而A、B两地的温差在2℃~6℃之间,即二者高差在333m~l000m之间。
④洋流因素
在沿海地区,当有暖流通过时,会使附近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寒流经过时要低,因此暖流经过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经过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如右图所示,利用此规律可判断沿海区域气温变化是受寒流还是暖流影响。
在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而北太平洋、北大西洋暖流在大洋东岸折向低纬形成寒流和折向高纬形成暖流处等线稀疏。
4、气温曲线图及其阅读方法
(1)气温曲线图
①气温曲线图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连成的曲线,它可直观地表示出——地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
②画图程序:
横座标上标出月份、左侧纵座标上表示气温度数、各月平均气温数用圆点标出、把各圆点连成曲线即所谓的气温曲线图。
(2)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
读图程序:
各月温度的高低、最冷月与最热月份(可判定所属南、北半球)、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可用于判定所属温度带)、曲线的起伏反映冬夏温差的大小及四季变化情况、最冷月与最热月的温差即气温年较差。
①看最热月、最冷月气温约数,说明冬夏温差的大小,判断热量带。
最冷月气温高于150C(一说160C或200C)为热带,00C~150C为亚热带(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00C~150C为温带。
最热月气温低于00C为冰原气候,00C~50C为苔原气候。
②读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各自代表的四个月的气温值,进行比较,得出季节变化的不同特点。
③看最热月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5、等温线图的判读
(1)等温线图的概念
把地图上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温线。
它反映气温在水平方向的分布状况。
(2)等温线图判读的要点
①判读等温线的分布大势
分析等温线的分布大势,可以看出某地处于南半球或北半球。
一般说来,气温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果越向北温度越高,说明向北是低纬,该地处于南半球,如图中的B、D;如果越向北温度越低,说明向北是高纬,该地处于北半球,如图中的A、C。
②判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
分析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看出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若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即太阳辐射的影响显著;若等温线与纬线斜交(或者说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较大;如果等温线与山地或高原的边缘(或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
③判读等温线弯曲方向
分析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看出同纬度地区水平气温的差异。
如果某地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地比同纬度的相邻地区气温高,如图中的AD;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地比同纬度的相邻地区气温低,如图中的BC,即“高高低低”的规律。
④判读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从等温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温差的大小。
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则温差小。
⑤读出图内的最高、最低温度值
通过分析图中气温的最高、最低值,可以看出温度差异的大小。
⑥查看主要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一些特殊的等温线往往是气候区的大致界线,例如一8℃、0℃、20℃等温线。
⑦找出图中特殊形状等温线所在的地区
有的等温线图上,有一些等温线形状特殊的地区(呈封闭状的等温线,或有明显弯曲的等温线),为气温状况特殊地区。
(3)等温线弯曲分布的规律
影响因素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温比较
等温线弯曲状况
地势
较低
气温高
向高纬凸
较高
气温低
向低纬凸
海陆
夏季
陆地气温高
向高纬凸
海洋气温低
向低纬凸
冬季
陆地气温低
向低纬凸
海洋气温高
向高纬凸
(4)等温线的走向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
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的影响。
②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正好相交。
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致。
③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洋影响显著,如我国7月份平原区气温分布情况。
④如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比如1月份我国东北地区,等温线平原向高纬突出,这是受东北地形成“马蹄形”影响。
⑤洋流因素:
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凸,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⑥闭合曲线:
盆地增温,山地降温。
(5)等温线的弯曲判读
A、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
如图中AD是南半球,BC是北半球。
B、因海陆热容量不同,若大陆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则其所在半球为夏季,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若海洋温度高于大陆温度,其所在半球为冬季,等温线弯曲状况与上述情况相反。
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南北半球的月份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适用于全球的等温线分布规律,即:
按月份说,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按季节说,冬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夏季向高纬凸出,海洋上正好相反。
三、降水及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成及形成降水的条件
空气中容纳水汽的量,因气温条件不同而不同。
气温越高,容纳的水汽就越多;气温越低,所容纳的水汽就越少,即空气对水汽的容纳,在一定温度下,有一定容量,达到这个容量,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
饱和状态下的空气的气温的下降,容纳不下的水汽就会溢出,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上,凝结成小水滴。
小水滴不断撞合并增大,成为雨、雪、雹等降落到地面,即为降水。
由此可见,降水的条件是:
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降水形成条件:
水汽+凝结核+水汽达过饱和+上升冷却
〖注意〗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运用雨量器及量杯测定降水量,应每天定时(8时、20时)观测,而不是在下雨后测量。
记录单位应用:
毫米(mm)
2、降水的主要类型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迎风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稀少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
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热带地区的降水多以对流雨为主,温带地区夏季也有对流雨。
山地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多分布于中纬地带。
锋面雨是我国降水的主要形式,如长江流域的梅雨。
副热带洋面上
3、降水的时间分布
类型
分布
全年多雨区
赤道附近
全年少雨区
干旱地区、两极地区
夏季多雨区
南北纬300~400之间的大陆东岸
冬季多雨区
南北纬300~40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常年湿润区
南北纬400~600之间的大陆西岸
4、降水的空间分布
位置
年降水量
成因
赤道附近
降水多(2000mm以上)
受赤道地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
降水少(200mm以下)
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
降水多(500mm以上)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大陆西岸
降水少(500mm以下)
副高控制:
下沉气流
信风带控制: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中纬度内陆
降水少(500mm以下)
距海远
中纬度东岸
降水多(500~1000mm)
冬季: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中纬度西岸
降水多(500~1000mm)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5、地球上的降水带
位置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为主
少,尤其是大陆西岸和内部;大陆东岸多(受夏季风、台风影响)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东岸受夏季风影响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为主
少
6、降水柱状图及其阅读方法
(1)降水柱状图
降水柱状图——用来表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状况的气候要素图。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①识图
降水柱状图由纵坐标(降水量)、横坐标(月份)和柱状线(表示雨量大小)组成。
②用图
A、看柱的高低,按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
B、分析该地降水的变化情况,包括降水全年多或少的大致情况,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或分配比较均匀,及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
四、气压、风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的概念
空气重量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简称气压。
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3百帕(100Pa)。
2、气压高低变化的原因
空气是物质.物质是有重量的,空气重量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称为气压。
气压高低的本质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内空气的增多或减少。
进而分析促成空气增多或减少的原因:
(1)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地势越高,上方大气柱就越短,加上高层大气稀薄,气压越低;地势越低,空气柱就越长,加上底层大气稠密,气压越高。
(2)大气运动与气压高低变化
大气下沉时,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增加,气压就高;大气上升时,部分空气从上空外流,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减少,气压就低。
(3)随气温的变化
气温升高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气温降低时,字气冷却收缩下沉,气压升高。
由此可见,气压随海拔高低、气温高低而变化,它们之间是负相关:
2、风的产生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大气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形成风。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及属性
表一:
分布
风带
成因
属性(影响气候)
900~600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冷干
600~300
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温湿
300~00
信风
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
干燥
表二:
分布
气压带
成因
特征
气流
属性(影响气候)
9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6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3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0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北半球海陆分布对纬向气压带的影响
五、气候
1、气候形成的因子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
下垫面(地面状况)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
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
沿海与内陆、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与西岸、高原山地与平原、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裸地、植被覆盖地与水面等。
①海洋与陆地:
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
②地形地势:
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垂直差异。
③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④反射率:
新雪>冰面>裸露地面>植被覆盖地面>海洋
(4)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放出大量人为热;
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小气候)。
〖小结〗影响气候的因素
2、气候特征的两大要素
(1)气温
热带型
亚热带型
温带型
亚寒带型
寒带型
气温指标
最冷月气温>160C
最冷月气温 00-160C
最冷月气温 <00C,最热月气温>180C
最热月气温100C左右
最热月气温 <50C
气温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终年严寒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注〗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00C,气温变化特点为冬温夏凉
(2)降水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冬雨稍多)
夏雨型
夏季多雨
冬季少雨或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热带季风气候>1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气候300-1000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250
3、综合分析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亚欧大陆西岸(300N~400N)
亚欧大陆内陆地区
亚欧大陆东岸
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形成地中海气候
位于内陆,距海远,终年少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等地。
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热带沙漠气候
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0—40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2)易于混淆的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热带草原气候
各月均温都在200C以上,有明显的雨(湿)季和旱(干)季
雨季降水量较少
热带季风气候
雨季降水量较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最冷月均温00C以上,雨季长
温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均温00C以下,雨季短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地中海气候
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5、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与成因
〖注意〗非地带性气候分布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