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docx
- 文档编号:14986602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69KB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docx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谭诗斌
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
2003-10-30本站发布时间:
2005-12-1514:
44:
51阅读量:
820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
《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
“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
“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
“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
“穷,贫也。
”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
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
《左传昭公十四年》说:
“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
”《荀子大略》道:
“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
”意思说“穷”比“贫”更为极端,即一无所有。
关于困”,《广雅释诂四》释义:
“困,穷也。
”困“”的另一个涵义,是指处于艰难窘迫或无法摆脱的境地,即困境。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大略》关于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的论述,阑明了物质上“贫”与“富”的相对性和可量度性。
这一定义,要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贫与富的定义要早2000多年。
在20世纪后期,对中国农村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房不避风雨”。
这同样是对贫困的一种传统理解——财货匮乏论。
(二)亚当斯密的解释——交换价值贫乏论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创始人亚当斯密对贫”与富”涵义的阐述,也是从财物或财富多寡的角度来解释的。
所不同的是,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来论述财富的价值或商品交换价值,从而将“贫”与“富”定义为拥有支配或购买劳动的多与寡。
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说:
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
品。
”(亚当斯密著: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第26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他接着说: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已劳动,最大部分须仰给于他人劳动。
所以,他是穷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一种抽象劳动,是指凝结在财富或商品中的价值或交换价值。
斯密运用劳动价值论对重商主义的“货币财富论”进行了批判。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与金银货币是同义语,有很多货币的人,被称为富人;只有极少一点货币的人,被称为穷人。
对此,斯密驳斥道:
“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意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对“必需品”作了经典阑述,其影响延续至今。
(三)大卫李嘉图的解释——使用价值贫乏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
图对斯密关于贫与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多寡,即取决于财富多寡的观点,是持赞同态度的。
但是,李嘉图不赞成斯密把财富与价值等同的观点,因而,他认为斯密关于贫与富取决于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多寡是不恰当的。
李嘉图认为:
“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
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
由于机器的发明,由于技术的熟练,由于更好的分工,由于使我们能够进行更有利的交换的新市场的发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
品、享用品和娱乐品?
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或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32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他指出,“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错误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对于这一问题的错误看法,由于把财富的增加和价值的增加混为一谈”(同上,第233页)。
李嘉图认为,财富是指生产出的商品或物品,评价财富的多寡或穷与富的尺度,是商品或物品数量即使用价值的多寡,而不是劳动价值的多寡。
“如果两个国家所具有的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品数量恰好相等,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同样富有,但是它们各自的财富的价值取决于这些财富生产上的相对便利可困难条件。
”(同上,第235页)李嘉图认为,斯密关于“一个人的贫富必然取决于其所能购买的劳动量”的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
“财富不取决于价值。
一个人的贫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多寡。
这些东西无论对货币、谷物或劳动的交换价值是高是低,它们总是同样能有益于所有者的享用。
”(同上,第234页)这里所说的“能有益于所有者的享用”,显然是指物品的使用价值对所有者的效用满足。
(四)西博姆朗特里的研究一一收入贫困论一个世纪以前(1901年),英国学者朗特里对英国约克市工人家庭的收入与生活支出状况进行了普查。
在对普查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后,他发现约克市10%的人口生活
在生存难以为继的贫困境地。
据此,朗特里将贫困定义为:
“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
”朗特里所说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衣物、住房和取暖等项,但不包括报纸、邮票、烟酒、消遣等“享受品”、“娱乐品”或“奢侈品”。
根据最低量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及其价格,从而得出了划分贫困家庭的收入标准,即贫困线。
这是关于收入贫困和贫困线的经典研究,朗特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贫困人口规模现状进行了计算分析。
世界银行在《报告》中评价说,与朗特里研究相比,尽管两次收入贫困的计算相隔1个世纪,“不过它们采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非常相似”(《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7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经济学家们大多从收入角度来解释或定义贫困概念。
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说:
“贫困是一种人们没有足够收入的状况”。
由于收入是评价居民生活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并且它比较容易进行统计、测量和监测,因此收入贫困成为当今各国反贫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西方社会学理论一一社会资源贫困论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的关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不平等的实质,是社会资源或有价值物(如财富、收入、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而处在社会下层的贫困群体正是上述社会资源分配的匮乏者。
上述理论得到了国际社会和众多学者的认同。
如欧共体委员会在《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
“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所拥有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十分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限于物质生活资源,还包括文化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
英国社会学家皮特?
汤森将贫困定义为:
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缺乏参与社会惯例或社会所广泛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资源。
台湾学者江亮演在《社会救助的理论和实务》一书中,也将贫困定义为“生活资源缺乏而无法维持生理的和精神的生活的需要”。
(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定义——人类贫困论“人类贫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报告》对“人类贫困”的解释是,贫困不仅仅是缺乏收入的问题,它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权利、长寿、知识、尊严和体面生活标准等多方面的剥夺。
可见,“人类贫困”比“收入贫困”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它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基本权利等方面来考察、分析和测量贫困问题。
“收入贫困”偏重钱和物,是人们对贫困的传统理解,属狭义贫困概念;而“人类贫困”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体面生活和基本权利的新的扶贫理念,属广义贫困概念。
衡量某个发展中国家、某一地区的人类贫困程度,是用人类贫困指数HPI来评价,指数愈大,贫困程度愈深。
HPI由以下三组指标综合计算而成:
一是对长寿的剥夺P1――以不能活到4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表示;二是对知识的剥夺P2以成人文盲率来表示;三是对体面生活的剥夺P3--
用两个指标的不加权平均数来表示:
(1)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百分比;
(2)5岁以下儿童中等或严重体重不
足的百分比。
贫困指数HPI计算公式如下:
HPI=[1/3(P13+P23+P33)]1/3人类贫困和收入贫困这两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采用。
(七)阿玛蒂亚森的解释一一可行能力贫困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获奖次年1999年出版了《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
森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观:
即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森在本书的导论中指出:
狭隘的发展观包括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提
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的观点。
”森认为,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等固然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而以人为中心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自由,自由才是发展的主题,自由才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森所说的“自由”是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的,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
更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
”基于以上观点,森对“贫困”的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
“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是对基本的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森认为“可行能力贫困”比“收入贫困”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和更高层次的视角。
这是因为:
其一,贫困用可行能力被剥夺来识别,是从人的自由发展目标层面上来解释的,具有“目的性”;而贫困用收入被剥夺来解释,只具有“工具性”。
其二,消除收入贫困是重要的,但这不应成为反贫困的终极动机;关键是提高人的可行能力,如享受教育、医疗保健、社会参与、政治权益等。
提高人的可行能力一般也会扩展人的生产力和挣钱能力。
森指出:
“根本的问题要求我们按照人们能够实际享有的生活和他们实实在在拥有的自由来理解贫困和剥夺。
发展人的可行能力要直接顺应这些基本要求。
”森的这一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制定反贫困战略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八)贫困的现代概念——广义福利剥夺论把福利与贫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应首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
1920年,庇古在他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中提出:
一个人的福利寓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可以来自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也可以来自于非物质因素(如欲望、知识、情感等),所谓福利应包括这两个方面的满足。
庇古将前者称为“经济福利”,后者称为非经济性“一般福利”。
庇古认为,对于一般福利无法进行度量,超出了经济学所能考虑的范围,而“经济福利”则与人们的经济生产或经济生活有关,这种经济上的效用满足,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并且,“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总体
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经济福利”应成为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庇古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
第一,国民收入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关于国民收入总量规模的增加,庇古认为应主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使国民收入达到最大限度;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庇古认为,任何能够增加穷人的实际收入而又不减少国民收入的分配措施,都将增加社会经济福利。
后来,庇古把这两个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称为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命题。
为解决后一个命题'庇古提出的药方”是收入均等化”。
“收入均等化”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
如果把富人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既增加了穷人经济福利,也增大了全社会福利。
而收入转移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税收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进行。
严格地说,庇古对福利与贫困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经济福利或收入层面上,是一种传统的贫困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瑞典和挪威学者从广义福利层面上提出了现代贫困的概念。
1985年,斯德哥尔摩瑞典社会研究所学者斯坦?
林恩发表了一篇十分有影响的论文《走向贫困衡量尺度的第三阶段》。
论文把收入范畴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分别称为贫困衡量的第一阶段和第一阶段,而把广义福利贫困的概念,称为贫困衡量的第三阶段,也称为贫困的“现代”概念。
论文认为:
“贫困问题的研究是一种可称作,福利问题的研究?
,即研究社会的福利水平与分配。
”这里所说的福利不仅仅是经济福利或收入问题,而是广义的福利。
广义的福利贫困,不仅包括物质消费品,还包括“非物资”的因素,如工作条件、闲暇、社会关系、政治权利和组织参与等。
论文提出,“贫困应该被定义为多种福利问题的累积构成”。
广义福利贫困概念,目前已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采用。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概念下的定义是: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其“最低生活水准”的内容既包括收入或消费,还包括医疗卫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等。
十年之后,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的贫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
“贫困是指福利的被剥夺状态。
”那么,福利被剥夺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报告解释道:
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除此之外,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参与机会。
显而易见,世界银行报告所说的福利是一种广义福利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福利,而且还包括文化福利和政治福利;贫困实际上是指广义福利被套剥夺的状态。
这种广义贫困的概念,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加系统全面的反贫困战略和政策,采取与贫困作斗争的更加广泛的行动。
世界银行正是基于上述广义贫困的概念,所以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针对贫困群体福利被剥夺状况,提出了新世纪参与性综合减贫战略框架——
(1)扩大经济机会:
通过市场和非市场行动的结合,使穷人积聚资产并且提高其资产的回报,以扩大穷人的经济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2)促进参与赋权:
使国家制度对穷人更负责、对其需要作出及时反应,加强穷人在政治进程、地方决策和社区管理中的参与,取消来自性别、民族、种族和社会地位差距的社会障碍。
(3)加强安全保障: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减少因疾病危害、经济灾难、自然灾害等和暴力对穷人造成的伤害,帮助穷人化解风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贫困 概念 经典 释义 经济学理论 探讨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