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计划.docx
- 文档编号:15034063
- 上传时间:2023-06-2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22.50KB
二年级数学下册计划.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计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册计划
射阳县长荡小学教学计划
学科:
数学
班级:
二(1、2、3、4)班
任教者:
唐开峰王志良曹媛曾亚杰
二〇一六年春学期
二〇一六年春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四个班共有257名学生,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
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
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识万以内的数”“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和“时、分、秒”。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角的初步认识”。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期末复习”单元。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内容变动情况
虽然在表内乘、除法阶段安排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可以丰富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形式,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但由于上册乘除法都是用口诀计算,引入乘、除法竖式,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迫切性,况且除法竖式的结构又比较特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所以,把除法竖式安排到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把乘法竖式安排到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
把“时、分、秒”单元后移到本册。
由于时间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不够厚实,在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把这部分内容适当后移,更利于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时间观念。
把原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与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合并为一个单元,安排在第三单元,删去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内容。
一方面,由于标准降低了第一学段认识方向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把这部分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
另一方面,实验教材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内容,主要是为第二学段学习数对做准备,但由于时间跨度过大,到第二学段,学生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胜任新知的学习。
所以,在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教学内容。
教材引进算盘表示数,一方面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多了一件教具、学具,多了一种直观表示数的方法。
让学生认识算盘,可以体会历史文明;让学生在算盘上表示数,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强化数的概念。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第四单元编排例题帮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解决了认数教学缺少计数器的困难。
算盘的1个上珠表示“5”,用它表示数,比计数器稍抽象些,但更方便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标准在第一学段删去了“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要求,且统计教学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为此,本套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设计,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同时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
三、总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对数的已有认识,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知道可以用算盘表示万以内的数;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联系已有的对四则运算的认识和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的加减笔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加减估算;联系对乘、除法的认识和计算表内乘、除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能认识钟表,认识时分秒,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断则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进一步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进一步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体会数据的价值。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应用加减运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和直角,以及相关的测量、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现实空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不断增强直观思考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5.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三)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的认识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用学习的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借助摆学具或画图等方式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在描述物体方位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图和口头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一般方法。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能有条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和验算方法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使学生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在经历将显示问题数学化,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内容与安排: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一、第二周
一
有余数的除法
4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认识除法竖式,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以及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
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二、第
三
周
二
时、分、秒
4
1.使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活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2.使学生联系用1时、1分、1秒的时间进行的各项活动,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能主动客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相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难点:
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多媒体课件,时钟等
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
四
周
三
认识方向
3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上述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使学生在认识方向的活动中,体会所学内容间的联系,积累学习数学的初步经验,培养辨认方向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简单的平面图。
难点:
辨析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多媒体课件,场景图等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四
周
综合与实践
测定方向
1
1.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测定方向的活动过程,会利用指南针或方向板辨认校园里的八个方向,能用学过的方向描述校园里物体或场所间的位置关系,积累一些确定和描述方向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参与测定方向的活动中,培养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增强方向感,获得对数学活动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测定方向的体会。
多媒体,课本等
培养学生方向感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五至第八
周
四
认识万以内的数
11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数数等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了解万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会认、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根据万以内数的组成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口算;认识“≈”,并能用“≈”表示一个接近整百、整千数的近似数;会用算盘表示数。
2.使学生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和估计数的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初步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增强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
万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等。
难点:
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多媒体课件,算盘等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九
周
五
分米和毫米
3
1.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或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观察、操作等活动是认识长度单位的主要方法,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
正确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地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多媒体课件,尺等
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十至第十四
周
六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7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整十数加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大于1000)以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正确地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
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3.使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笔算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隔位退位减。
多媒体课件,课本等
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提高计算能力。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十五
周
七
角的初步认识
3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等具体的活动中,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几种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纸、剪刀等
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十六
周
八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
3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积累一些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初步体验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体会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态度,培养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重点:
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
难点:
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或简单规律。
多媒体课件,场景图,课本等
培养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十七
周
综合与实践
了解你的好朋友
1
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积累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感受数据蕴含的丰富信息,获得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2.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
多媒体,调查表等
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
周次
单
元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前准备
备注
第十七、第十八
周
九
期末复习
4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写出接近整百、整千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能正确理解并解答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会用两种方式表示时间。
4.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和直角基本特征的感知,能通过观察或操作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5.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息,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多媒体课件,练习等
重点抓基础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下册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