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docx
- 文档编号:15638673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4.42KB
中国现当代文学.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
一经典之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书信集《两地书》
杂文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
二对阿Q形象的理解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
他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不敢正视现实、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
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惨命运,不能真正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来。
阿Q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的质朴、愚蠢,也沾上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
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三对《呐喊》、《彷徨》的情节模式理解(书32页)
(1)“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郭沫若与《女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
1914年留学日本。
留学日本时期的思想与文艺活动:
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较大;与宗白华、田汉通信探讨学理,后结集为《三叶集》;代表作《女神》,历史剧《屈原》,《星空》、《瓶》、《前茅》等诗集和自传体小说《漂流三部曲》。
1.《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方面:
①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
《天狗》中“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②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女神》诞生之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
黑暗的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凤凰涅槃》传达出一个古老民族觉醒之时深刻的悲愤。
诗人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歌唱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创造精神。
对20世纪科学文明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行了歌唱。
③爱国情思的抒发。
《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
这种爱国的情思就如千尺飞流奔涌在他的大部分诗作中。
《炉中煤》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感情真挚而强烈。
2.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女神》写作于“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2)《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
它把“五四”激起的社会改革的热情烧得更旺。
《女神》的叛逆的歌声,有如疾雷破山,对当时停滞、死寂的旧中国实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它的理想的光芒,又有如电光耀眼,启示人们去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崭新社会。
(3)《女神》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在诗的形式上,作者反对并冲决一切旧形式的桎梏,主张形式应“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诗人决定让内在的感情波澜自由支配诗行。
诗行可以长到十几字,也可短到二三字;有数百行长诗,也有短到三行的《鸣蝉》。
诗人觅到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创立了多样的自由的诗形,从而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体现的多种可能性。
《女神》以博大魁伟的思想内涵和全然新创的诗歌形式,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诗歌史上掀起了一场大革命。
3简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
①《女神》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②在想象方式上则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与本来形态相距极远或改变性的极度夸张。
③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则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④在语言方面,也具有华赡丰美的特点。
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
1含义:
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热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缺失:
(1)问题小说”热产生的原因:
①周作人在理论上的阐释;②冰心、叶绍钧、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实践;③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④间接受到易卜生的“问题剧”和“提出问题的文学”的俄罗斯传统的影响。
(2)“问题小说”的特点:
广泛涉及婚姻恋爱、教育、就业、家庭、儿童等问题,其中最受作家关注的,则是对人生意义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探究,表现了作家们关心社会、注目现实、探究人生的创作热忱和社会功利意识,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精神。
(3)“问题小说”的缺失:
社会功利的倾斜使“问题小说”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
乡土小说
(1)含义:
乡土小说主要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作家有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怂恿》、《活鬼》、《我们的犯罪》)、台静农(《地之子》)。
(2)简析“乡土文学”产生的原因、特点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一些文学研究会的年轻作家和语丝社、未名社作家接受鲁迅的影响,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一新创作界的面目,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乡土文学”形成了“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
(3)特色
a浓墨涂抹乡村落后的习俗与人情的冷暖;
b描写乡村的衰败;
c乡村下层人的不幸。
郁达夫
1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
①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挤出生活轨道的“零余者”的悲哀;②鲜明的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③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
2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①“自叙传”色彩;②感伤的抒情的浪漫主义情调;③结构的散文化倾向;④清新流丽的文笔。
3.零余者:
指的是郁达夫创作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文学研究会作家与创造社作家
创作特色
(1)从总体上看,文学研究会的创作,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弊,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他们创作的基本倾向则是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
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使写实主义形成了一道壮阔的洪峰,同时又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如冰心的明丽晶莹、朱自清的精美秀雅、周作人的冲淡自然……文学研究会以其开阔兼容的风貌在20年代的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
(2)创造社的作品大都以自我为中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瑰烈的感情投影,或感伤或豪放,都充溢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叛逆意识,憧憬着光明的理想。
个性主义的张扬是这些作家最突出的精神印记,“五四”时代追求个性解放,肯定自我价值的风气,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感伤苦闷的心理波澜,构成了这一派作家创作群体的多种侧面。
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丰富了小说体式,更新了传统的小说作法,以不同于写实派的途径尽可能容纳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的内容,以较高的美学价值在“五四”时代激起了强烈反响。
茅盾与《子夜》
1简介: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代表作:
《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
2《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冒险、刚强、自信的性格;在强大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面前,动摇、悲观、虚弱、颓废,乃至企图自杀。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
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时,他采取的是残酷的手段。
《子夜》以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冲突为另一条线索,充分地显示出吴荪甫既残酷反动又外强中干的阶级特征。
同样,在对待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态度上也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动本性。
在家庭生活中,他采用的则是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
③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这种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④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客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
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
同时,吴荪甫的形象还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倒向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面的暗淡前途,以及所谓“实业救国”的破产。
3茅盾人物形象的塑造
1)年青的革命者:
以《动摇》中的李克为代表。
2)革命中的动摇分子:
《动摇》中的方罗兰,是一个动摇妥协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
3)在革命中幻灭,盲目追求后失望、颓废的时代青年。
这类人物大多是女性,这类女性大致可分为两类:
A柔弱纯洁型:
《幻灭》中的章静;《动摇》中的方太太梅丽,方罗兰之妻
B性解放崇拜型:
她们是《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
这类人物中也有男性:
C厌世自杀型:
史循
4)投机家:
《动摇》中的胡国光,反革命势力,以极右的面孔出现。
老舍与《骆驼祥子》
1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2祥子形象:
根据其性格的发展大概可以归纳为五个阶段:
A“祥子”阶段:
具有一般小市民的精明,保有农民的纯朴、良好的职业道德。
B“骆驼祥子”阶段:
理想开始动摇,一再受挫,内心常有矛盾,失去了往昔的坚定执着。
C虎妞的丈夫:
这时的祥子还保有体面,未改做一个独立劳动者的初衷。
D“一般车夫”:
新的道德标准是“合群”,但还爱小福子这是他阴暗生活的唯一光亮。
E“走兽”阶段:
精神的人已不存在,潜藏与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大发作,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3《骆驼祥子》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
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正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
(2)精神悲剧:
这部小说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刻性,它表现在对祥子自身悲剧命运主观因素的发掘,揭示了祥子的思想局限与心理弱点。
(3)性格悲剧:
祥子善良正直,乐于助人,自信自尊,鄙弃一班洋车夫的沦落,而与虎妞的婚姻、小福子的恋爱却映现了性格的软弱无力。
巴金与《家》
1简介:
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出生在官僚地主大家庭中,对家庭专制深恶痛绝。
“人类至上”思想后来成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核心。
《激流三部曲》《寒夜》。
2.觉新形象的理解
觉新:
作揖主义哲学。
觉新的形象是巴金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巴金为新文学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与《边城》
1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代表作《边城》和《湘行散记》。
《边城》出版于1934年10月,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2翠翠形象: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是经过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翠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同情与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色彩。
3老船夫形象:
他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
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边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老船夫的“善”,主要是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作者着意表现的,是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4《边城》的艺术风格:
A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C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
5《边城》的抒情诗特色:
《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作者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人物描写方面,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切合、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加上几分童心话语的调色、叙述语言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6《边城》的牧歌风格: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沈从文所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20、30年代的湘西现实社会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曹禺(万家宝)与《雷雨》
1《雷雨》的主题的多义性
对《雷雨》主题的阐释很多,伦理说、社会问题剧、超现实意蕴。
(1)作者本人认为《雷雨》是他写的一首诗,而非社会问题剧。
(2)《雷雨》的还原性阐释:
戏剧“意象”中内涵的人的生存困境。
①“郁热”、“闷”:
②“挣扎”与“残酷”:
2繁漪矛盾冲突的核心人物,导火索。
旧式女性,剧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
第一、这个形象是曹禺创作《雷雨》时首先想到的人物。
曹禺曾经说过,他创作《雷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匡正什么、批判什么,那时,吸引他的只是几个人物,特别是那个“冷艳”女性“蘩漪”。
正是这个人物,使曹禺有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而开始了《雷雨》这个剧本的创作。
可见,蘩漪是左右曹禺创作动机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二、蘩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
从全剧矛盾的出现、发展、结束的过程看,蘩漪不但有“雷雨”的性格,她本人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是全剧各种矛盾的“操纵者”,也是全剧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蘩漪把侍萍招到了周公馆,引出了全剧最尖锐的矛盾冲突,让侍萍这颗“愤怒的炸弹”轰开了周公馆这座表面富丽堂皇,内部却肮脏卑污的人间地狱;是她(蘩漪)关住了四凤家的窗户,使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被侍萍(四凤的妈)发现了,从而进一步激化了戏剧中完全不可避免的悲剧。
最后,当周萍与四凤将要一同出走时,又是她(蘩漪)叫起了周朴园,阻止了四凤与周萍的出走,由此打乱了本可平静结束的局面,使悲剧来了一个大爆发。
第三、她也是全剧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
她的性格丰富而复杂,她的形象让人着迷而又让人害怕。
她的言行举止让人同情,又让人不可思议。
她具有女性的本能和特有的热情,又具有强者的反抗精神和冲击的勇气。
她是一个活生生的“新旧并存,矛盾集于一身”的女人。
她性格的突出特征是:
无所顾忌的反抗;含而难露的热情;出于本能的自私。
她性格的这三种特点,在两组关系中体现得最为分明。
一组是她繁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一组是她繁漪与周萍的关系。
繁漪与周朴园直接的矛盾冲突一共四次,繁漪的“无所顾忌的反抗”性格,就在这四次冲突中,得到了逐步的显现。
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
在这次冲突中,繁漪的反抗性格虽然也得到了表现,但其反抗,主要是抵御与招架,属于消极“防守的性质”。
她最后还是“喝了”。
第二次冲突,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
此时繁漪开始以一种“挑战”的姿态出现。
不过,这次冲突中,周朴园仍处于优势地位,繁漪仍处于防守地位,但已经不是消极防守的“守势”了。
到第三次冲突,即繁漪从四凤家回来后,遇到了周朴园,此时“优势”已经转到了繁漪方面,繁漪已经从防御者的地位,转变到了“进攻者”的地位。
第四次冲突:
周家客厅里的“审判者”。
在这四次冲突中,繁漪的反抗经历了四个阶段:
由防守者到挑战者,到进攻者,到审判者。
四个阶段一个比一个阶段更有力地揭示了繁漪的“雷雨性格”。
繁漪“含而难露的热情与出于本能的自私”的性格特征,则在与周萍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与周萍的关系中,繁漪那几乎被窒息了的生命的火焰重新蓬蓬地燃烧起来了,她那干枯了的感情的河流重新翻起了波浪。
她不顾自己的身份(后母)与周萍相好、偷情,此时的她就像一团火,一团浇不熄的火,自己照亮了自己已经被埋葬了青春与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繁漪与周萍的关系是畸形的,但繁漪的生命却是闪亮的。
钱钟书
1简介: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是一位独特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型作家。
文学作品只有三部: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仅4篇),长篇小说《围城》。
2对“围城”两字的理解:
“围城”一词包含着作者浓郁的人生忧患意识,象征着一个难以解开的“斯芬克司之谜”,一个充满期待与懊悔,寻找与失落的悲喜剧的人生连环结。
无拘无束地挥洒自己独有的驰骋古今、融汇中西的讽刺笔墨,妙喻如珠。
既蕴含了丰厚的社会人生内容,又凝聚了渊博的社会人知识。
是知识密度最大的现代“学人小说”。
张爱玲
1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十八春》和《赤地之恋》等。
张爱玲走红于1944年代的上海沦陷区。
评论家胡兰成和迅雨(傅雷)较早注意到了张爱玲的出现。
迅雨写作了长篇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给张爱玲以全面的评价。
张爱玲的小说是沪港社会的“传奇”,被称为“香港传奇”的有《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封锁》、《心经》、《倾城之恋》等;而被称为“上海传奇”的主要有《十八春》和《金锁记》等。
2张爱玲小说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
新(1、指小说的新体式2、指小说艺术技巧的创新;西方现代小说意象、象征、心理分析手法的使用)、旧(1、指小说叙述的内容陈旧:
“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部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恶梦中是淫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的、灰暗、肮脏、窒息与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
”2、指小说安排情节、结构,塑造人物承传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手法与韵味。
)、雅(指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表现出的典雅风格)、俗(指张爱玲的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A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
B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
C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
九叶诗派
1形成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此后便有了“九叶诗派”之称。
所谓“九叶诗派”,是指由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为基本成员,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形成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2九叶诗歌的抒情特征
(一)抒情主题:
对生活的无限眷恋和热爱,对历史和时代的强烈使命感,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意识,对自身灵魂的严肃审视。
(二)客观化、智性化、戏剧化的抒情表达方式。
1、客观化抒情
(1)思想知觉化:
就是捕捉和描绘具体感性的诗歌形象,并依靠它来暗示诗人的抽象的思想和情绪。
如:
陈敬容《力的前奏》辛笛《风景》
(2)不介入的客观态度:
冷抒情对
2、智性化抒情
(1)玄学思维与哲学诗化。
如穆旦《诗八首》、《森林之魅》
(2)机智反讽。
如:
杜运燮《论上帝》、《露营》
3、戏剧化抒情
(1)现时的戏剧动作;
(2)特定的戏剧情境:
穆旦《华参先生的疲倦》;
(3)角色化的戏剧声音A戏剧独白;B戏剧对白;C众声喧哗
3《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分析
1艾青表现出一往情深式的抒情,穆旦则是客观化的冷抒情。
艾青在诗中四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点睛之笔;并且将个人命运带入诗歌,历史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个人的不幸相融合,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介入、突进)。
穆旦诗则很难找出点睛之笔,三个片段性场景,写出亘古的贫困和宿命般的苦难。
2艾诗侧重现实的战争灾难,有明确的时间性,是对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北方大地的即刻反映;穆诗则侧重历史的苦难循环,诗中的北方平原毫无时代感,是永恒的古老和亘古的苍凉。
3结尾:
艾诗深情的询问。
声音。
穆诗不出场。
画面。
第三个十年
一国统区创作概况(分为三个阶段)
(一)抗战前期:
全民族亢奋中的文学的“统一”(时间:
芦沟桥事变——武汉失守)整个国统区文学基调为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
1、文学观念统一为抗战服务,“救亡”成为文学活动的轴心,色彩统一、鲜明而单纯。
2、“文协”的成立: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抗战文艺》是当时最大的杂志。
3、在文学形式上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小型化”。
包括“广场艺术”(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壁报文学”等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艺术形式;还有用来解说宣传抗战的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和戏曲等。
代表作有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在抗战初期影响最为广泛,与《三江好》《最后一计》一起,被称作“好一记鞭子”,风行一时。
这一时期的文学有报告化的趋势,报告文学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有丘东平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
(二)抗战中期:
历史沉郁中的文学思索(1938年10月——1944年9月)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初期昂扬激奋的社会心理渐渐转入沉静,人们开始审视战争,由初期的昂扬激愤转向沉郁苦闷。
2、文学从单一走向复杂。
文学向着多层次思维、多方位观察转变,文学艺术的表现追求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倾向于“史诗格调”。
3、创作特点:
“三个面向”
(1)面向现实:
(2)面向历史:
形成了以郭沫若《屈原》位代表的历史剧的创作高潮。
(3)面向自己:
以抗战为背景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
作品有:
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具有史诗的内涵;沙汀的《困兽记》;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宋之的《雾重庆》等。
并出现了艾青长诗《火把》史诗性抒情长诗。
(三)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文学用喜剧结束一个时代(1944年9月——1949年9月)
这一时期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两个主题:
其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其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
风格上不约而同的具有讽刺风格,表现出喜剧性。
代表作有:
钱钟书的《围城》;张恨水的《八十一梦》;被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场现形记”的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诗歌方面有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马凡陀山歌》等。
二解放区
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
解放区文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民族的斗争、阶级的斗争与战天斗地的生产劳动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群众在作品中真正取得了主人公地位。
解放区文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过去二三十年代的文艺有很大不同,跟当时国统区的文艺也有明显差别。
解放区文艺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
解放区文艺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束缚了新的人民文艺的进一步提高。
解放区文学创作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作为标志,划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