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供应链的秘密.docx
- 文档编号:158355
- 上传时间:2023-04-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1.35KB
小米供应链的秘密.docx
《小米供应链的秘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米供应链的秘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米供应链的秘密
小米供应链的秘密
2014-05-20
编者语:
雷军打造的小米军团,是战略布局的胜利?
科技创新的胜利?
还是供应链营销的胜利?
本文深度剖析,特别推荐。
有人说是饥饿营销,甚至说放弃了这种营销模式,品牌即不再闪光。
还有说放弃饥饿营销会让小米供应链压力倍增,毕竟小米没有工厂。
董明珠也把没有工厂当做小米的罩门。
其实,这是苹果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客户端放大公司所有资源,在制造端进行产业链整合。
其实,国内一些主流的厂商如华为、联想,也不是靠自己工厂生产,也是靠专业代工厂商。
小米的供应链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每周举行的4人工作小组—雷军、林斌、黎万强、周光平。
从供应链角度看,小米这种模式跟传统手机厂商的不一样:
1、小米采用的是一种先亏损后盈利的方式。
传统手机厂商通常高于成本30%定价,然后随着成本与价格下降趋同,一个产品周期就结束了—只有通过不断推新品,才能保证利润。
而小米先以较低的价格保证性价比,吸引用户,形成规模效应之后,成本曲线就会向下倾斜,但产品生命周期越长,卖得越久,累计利润也就越多。
2、快速的资金周转率。
一位普华永道的审计师认为,小米的资金周转率要远高于其他手机厂商。
小米的库存周期短,回款周期也短,在小米的账面上几乎不会出现“应收账款”。
这就让它在很大程度上与联想等传统制造业公司拉开了距离—要知道,传统制造业拼的还是出货量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完全代表销量,而只有当应收账款回收后才产生利润。
3、接近于0的仓储成本。
与传统制造业需要有庞大的仓库储存出货产品不同,小米在库存上做出的最大改进是按实物销售:
当周的生产量就是下周的销售量。
根据小米提供的数据,它在11月的出货量是200万台,其中70%的量走电商渠道。
每周二的抢购按照仓库的库存量销售,数字为30万至40万台,手机的库存周期完全周转一次大约是10天,配件类大约3至4周。
没有库存积压就意味着节省了仓储成本。
在销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仓储成本平摊下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5分钟,30万部小米手机,2万台小米盒子,2000台小米电视。
2013年12月10日周二中午12点,小米网诞生了这样的订单数据。
这是400万人在线抢购的结果。
这是一个流程的起点,也是一个终点。
北京海淀清河五彩城写字楼小米总部的几十名工程师可以放松一下了,他们已经加班超过了10个小时,为了保证12点前后大量涌入的流量不会冲垮网站的服务器。
同时,在北京的另一端,在小米顺义的仓储中心门外,又开始了另一场战斗—10多辆印有顺丰、如风达字样的货车在仓库外待命,80名仓库工作人员此刻已开始分拣。
一些用户在当晚就能收到刚刚抢购到的小米产品。
类似天猫“双十一”的抢购每周都在这里进行。
每周二中午12点,小米网都会放出一批手机产品,具体型号和数量提前在论坛公布,这个数字是提前计算好的,多一部也不卖。
这一直被外界认为是“饥饿营销”的做法,小米身上贴的最多的就是营销标签,但这不足以解释小米身后那个神奇的成长轨迹:
2013年,它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超过了诺基亚和黑莓,在中国互联网领域仅次于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腾讯、XX和阿里巴巴(简称B.A.T.)。
根据凯度移动通讯消费者指数的一份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地区的安卓阵营中,尽管小米的出货量只有联想的一半,但在销售份额上小米手机已经超过了联想,成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名,是迄今为止成长最快速的手机品牌。
台湾《商业周刊》惊讶于郭台铭3次拜访小米,把小米手机与微信及“我是歌手”放在一起,作为2013年内地冲击台湾市场的三大品牌。
假如把它放到传统制造业缓慢的增长曲线中,你很难相信一个小公司成功闯进了一群大佬们控制的领域,并且仅用了3年时间。
12月10日中午12点放出抢购的手机数量,是由小米六大仓储中心反馈的库存数据决定的。
在此3天前,小米位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沈阳和武汉的六大仓储中心,会将统计好的库存量发给小米网的同事。
这就是小米论坛上预告销售量的来源。
在每周二中午12点之前,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都需要填写一份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收货地址、想要抢购的产品型号的预约信息,然后才能在当天进行抢购。
这个预约数字是小米重要的生产计划制定指标之一,它将影响三个月之后的产量和开放购买的数量。
雷军、林斌、黎万强、周光平每周都要凑在一起开一个小型生产会。
这个会议召开的时间不定,通常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却十分重要,核心是确定三个月之后的订单量。
这4名联合创始人是这样分工的:
黎万强负责小米网电商和仓库,周光平负责供应链管理,林斌负责采购核心元器件,雷军作为CEO则负责统一协调。
小米的另外4名联合创始人及核心成员为刘德、洪峰、王川和黄江吉,分别负责管理工业设计、MIUI系统研发、多看和小米盒子,以及米聊。
他们并没创造出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会议所用的也仅仅是一块能随时写字涂抹的白板。
预测的依据是当周的销售额、预约购买数量、XX指数、论坛帖子数量、微博话题热门程度、黄牛党卖小米的价格等等指数。
小型会议的当天下午,雷军签过字的生产计划表就会送到小米的供应链部门。
这个部门是一个只有50多人的团队,却负责着小米手机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每个细节都有专人负责,包括零部件的采购,跟进包括下单时间、下单数量、每个批次的最优包装、运输时间、元器件到厂后的抽检。
这个团队要保证小米手机600多个零件能在规定的时段内到达仓库,然后送上生产线。
而他们所用的工具不是传统制造业普遍使用的SAP管理软件,只是一张简单的Excel表。
小米手机大约要用到600多个元器件,大到屏幕小到按键,所有都是小米自己采购的。
对比之下,手机行业内更普遍的做法是找一家外包的中间商来代替企业完成采购。
减少中间环节,重新设计产业链,继而加快资金流转,小米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思考。
2010年10月9日,林斌对这个日期记得特别清楚,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高通的客户代表,地点是北京东三环嘉里中心里的一家咖啡馆。
林斌为这个会面足足等了两个月。
在那之前,他发给高通的邮件和电话都没有得到回复。
高通的客户代表给了林斌一份几十页纸全英文的法律文件。
当时的小米没有负责法务的同事,林斌就自己一页一页看。
期间,反复与对方讨论细节,等正式签下来已经是12月了。
等到跟高通的产品部门对接、拿到产品规格,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才确定下小米1的芯片授权。
“这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高通资源有限,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评估,走流程的过程就会淘汰很多不是真心想做产品的公司。
”林斌说。
这是每个创业公司必经的阶段,高通见多了这种找上来的小公司。
“高通最开始并没有把小米与其他OME区别对待,”高通全球副总裁沈劲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之后的半年里,雷军、林斌、周光平频繁地往来于台湾、日本。
这种与供应商直接谈判的优势是,小米有机会与供应商一起合作开发新技术,并在第一时间应用到小米的手机里。
做小米2的时候,小米派了6名工程师在高通发布骁龙APQ8064芯片前的6个月进驻到高通总部圣地亚哥的研发中心,与高通的工程师一起调试芯片。
这种积极的态度在合作上获得的效果是正面的。
小米在与高通的合作中逐渐赢得了对方的信任,随着它自身销量的不断提高,这种合作开始变得紧密。
小米2后来成为了高通8064芯片的首发机型。
高通第一批生产出来的8064芯片有100万片,一半用在了米2上,一半用在了LG生产的谷歌Nexus4上。
芯片首发意味着性能稳定到可以开始量产,但从发布到真正量产,中间需要3至4个月的产能爬坡。
与小米不同,多数厂家会选择在芯片实现量产后再发布新手机,这样对供应链的压力更小,承担的风险也更小,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厂商的用户使用新技术的时间也要推迟6个月。
上游供应商的集中度过高,让去年小米2发布之后一直缺货。
主因是高通在6个月前给上游晶圆厂的预测比市场需求低了很多,晶圆厂又没有重视到28纳米工艺的复杂程度,投入产线的时间也晚了,最终造成2012年年底全球28纳米芯片缺货。
“很多人质疑小米是饥饿营销,当时小米和LG都被骂惨了。
尽管有风险,但我们比国内其他厂商提前了6个月,而且价格更加便宜。
”林斌说。
当时,谷歌Nexus4在香港的官方订价是16GB版本约合人民币3550元左右,小米2定价为1999元。
从红米和小米3,小米陆续引入了新的芯片商联发科和英伟达。
而高通则在2011年12月,联合顺为、启明、晨兴、IDG、淡马锡等私募基金,向小米注入了9000万美元。
2013年,小米的年出货量是2000万台,比2012年多了一倍。
随着小米销售量的迅速增长,它与供应商谈判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在手机产业,元器件的价格相对透明,规模越大价格越低,对小米来讲更重要的是优先级的变化。
“小米现在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客户,重要的客户可以优先拿到稀缺的零件。
在早期,小米最大的痛苦就是对方产能发生变化时,小米分到的零件就会更少,但现在不会了。
”林斌说。
小米的增长速度永远高于产能的爬坡速度。
为了缓解产能压力,在2013年9月发布小米3时,小米选择了全球首发的NVIDIATegra4和高通骁龙800两款芯片,将产能分散,来降低爬坡风险。
在与NVIDIA(英伟达)合作的过程中,小米参与了Tegra4芯片的参考设计,据林斌透露,在国内能与芯片厂商做这种配合的只有小米一家厂商。
直接在上游跟核心的研发伙伴合作,保证了小米在产品上的竞争力,然后缩减中间环节,把价格压到同类产品一半以上,通过大规模销售来摊平成本,以保证足够低的定价。
今年,小米用同样的方式相继推出了2999元的47寸小米电视,69元的1万毫安移动电源,还有即将发售的路由器都是主打高性价比。
4人小组会议上产生的订单数据,在进行了元器件的采购后,大约一周送到主要的代工厂附近仓库并进行生产。
生产由英华达南京工厂和富士康廊坊工厂来完成,从采购备货到出货的时间大约三个月时间,之后这些手机将会被送到北京、上海、深圳的仓储中心。
通过小米自己开发的仓储管理系统清点当周的库存量,然后把数据发送给小米网的同事,通过小米论坛告知米粉下周二开放抢购的具体机型和手机数量。
一切又回到了每周二中午12点的节点上。
在每个周二中午12点,400万人,30万部手机以及电视等产品聚集在这个时间点上,以现在通常5分钟左右的时间结束抢购—如果把它的销售部门视为实体终端,这是一个极其高效和经济的选择。
被人提过无数次的、也是最早总结出“互联网方式”和“粉丝经济”的营销策略是得以实现和提高效率的根本。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小米论坛、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来实现的。
而真正的做法则是把价值链延伸到用户群体中,让它们直接“参与研发”和反馈意见。
让用户与工程师直接沟通,迅速听取用户的意见反馈并做出改变—这甚至成了小米考核相关人员的关键指标。
对于传统制造商来讲,手机的发售意味着该款手机的研发周期结束,之后产品升级是通过产品型号升级换代完成的,某种意义上工程师开发的是另一款新产品,用户信息反馈的意见很少能快速得到改善。
但对小米来讲,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每一代小米产品发布之后,正式发售之前,小米都会出工程测试机,在小米Logo的右上角用星号标注区分,让资深米粉试用两个月。
小米论坛专门开辟出一个版块收集米粉对测试机提出的建议。
比如,容易松动的电池后盖,太软的音量控制键,过短的USB线等等……所有问题汇总后,工程师都会在下一批订单中实现改进。
这批工程试用机米粉可以选择个人收藏,也可以选择换一台新的量产机。
小米的产品经理设计了不少工具,让粉丝参与用户体验的评测和优化。
由于MIUI系统在原生安卓系统上做了大量修改、优化,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MIUI一直保持着每周五更新版本的传统,修复用户发现的Bug,加入用户想要的功能。
在下一个周二会开放粉丝参与的四格体验报告,由用户选出本周更新程序中最喜欢哪个,最不喜欢哪个,投票结果会在小米内部得出“爆米花”奖,颁给当周更新版本中最受欢迎的工程师。
小米从一开始就鼓励,甚至要求所有工程师通过论坛、微博和QQ等渠道和用户直接取得联系。
小米论坛是收集用户反馈的大本营,微博、微信等都有客服的职能。
小米论坛每天新增50万个帖子,经过内容的筛选和分类,有实质内容的帖子大约有8000条,平均每天每个工程师要回复150个帖子。
工程师的反馈在每一个帖子后面都会有一个状态,比如已收录、正在解决、已解决、已验证,就相当于一个简版的Bug解决系统,是否按时回复论坛上的帖子是工程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
小米在微博客服上有个规定,15分钟快速响应。
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个客服平台做处理。
特别是微博上,不管是用户的建议还是吐槽,很快就有小米的人员进行回复和解答。
黎万强说:
“小米的出发点很简单,我们有一个极其清晰的定位,就是聚集这么多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够参与的一款手机,让用户参与到手机研发中。
这种参与感是米粉推销小米、长期拥护小米很重要的动力。
”
这种介于发烧友和客户服务的论坛维护方式,把价值链延伸到用户群体当中。
小米并不仅依靠硬件获利—那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利润—软件也被当做未来盈利的重要一环。
目前,MIUI每月为小米贡献的收入已超过3500万,装机量已经超过3000万,下载量超过5亿次。
从友盟提供的排名看,虽然在装机的数量上落后于华为的EIUI和联想的乐UI,但在系统用户活跃度上,小米手机仅次于苹果和三星之后,排名第三。
MIUI不仅可以安装在小米手机上,也可用于其他安卓手机,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小米商城推荐软件获取广告费,主题商店下载主题收取三七分账的平台管理费。
但现在小米还不能依靠这个增值平台,如果想要实现雷军“硬件零利润,未来靠软件赚钱”的计划,小米还面临这很大的挑战,至少要布局3至5年。
“但这是未来的趋势,这点毋庸置疑。
”黎万强说。
每周二12点产生的订单信息,加上论坛和各社交平台反馈回来的内容,最终会到达小米4人生产会议。
电商的模式帮它省掉了中间渠道环节。
从12月10日中午12点抢购开始,北京顺义仓库里的4台打印机就开始陆续打印快递单,库管员必须一路小跑将这摞订单送到配货区,由理货员将商品拣货出库,送至订单生产线,在全自动的包装生产线上打包完毕,通过流水线被交到货车上,由顺丰的快递员进行分拣,派送至各地的分站,最终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最快的一单当天晚上就能送达,最迟也可以在两天之内完成配送。
小米一直声称自己是成本定价。
林斌还特别强调,这个成本指的是材料成本,没有分摊渠道成本、研发成本和开模成本等。
“小米的渠道成本几乎为0,研发模具加起来假设是5000万,分摊到100万台手机中是50元一台,占售价2%,分摊到1000万台手机中就只有5块钱的分摊成本。
”
通常,传统手机厂商的销售渠道大多是从全国代理一级级往下细分到省级代理商、地市级代理,至少要经过三级铺货,最终才能到达消费者的手中—从开始铺货到最终销售数据返回到手机厂商的决策者手中,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两个月。
这意味着,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和货物流都至少要经过这个长链条流通、再反馈回来。
“链条很长会给决策者很多错觉,觉得卖得好就马上追加订单,但其实货都在渠道里,按照不准确的销售量预测市场,会使生产计划面临很大风险,对供应链有很大压力。
”黎万强说。
小米因为省略了中间几个环节,可以时时反馈销售数据,再根据准确的销售数据预估订单。
“在面对突发问题时也有时间尽早做调整,要知道电子消费品一个月的变化都很明显。
”
这种信息反馈的优势在小米发布红米手机的时候显现出来了,直接反映在它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上。
2013年7月31日,它的低端红米手机在QQ空间首次发布并接受预约,最终成功预约人数有745万人,红米的火爆程度足足超出了小米团队预估数量的十倍。
应对这个激增的产品需求,小米总裁林斌很快做出反应,8月1日就直飞台湾,约见红米手机的芯片供应商联发科,根据预约人数追加订单。
缩短的供应链同时还影响到仓储、物流及资金链的变化。
与传统制造业需要有庞大的仓库储存出货产品不同,小米在库存上做出的最大改进是按实物销售:
当周的生产量就是下周的销售量。
根据小米提供的数据,它在11月的出货量是200万台,其中70%的量走电商渠道。
每周二的抢购按照仓库的库存量销售,数字为30万至40万台,手机的库存周期完全周转一次大约是10天,配件类大约3至4周。
没有库存积压就意味着节省了仓储成本。
目前,小米有六大仓储中心,北京仓库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上海为4000平方米,深圳、成都、沈阳、武汉的仓库更小。
目前,仓库每天最高能发15万单,一个月能发400多万单,即便明年的产量和销量翻番,也不用扩建仓库。
小米在物流上并不能节省太多成本,它主要外包给顺丰和如风达,这两家公司不能覆盖的地区则由EMS发货。
每单商品寄到本市的价格是8元,到省内10至12元,最远到达新疆、西藏运费是20元。
在销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仓储成本平摊下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小米手机的主要渠道成本就是运输成本,平均每台手机的渠道费用是20元左右。
华为副总裁余承东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华为最近推出了一个独立的手机品牌新荣耀,模式与小米类似,主攻电商渠道。
他提到,相比传统渠道的同类华为手机产品,价格至少能降30%。
在传统手机制造业,手机厂商的渠道费用通常占到手机售价的20%至30%。
这意味着,与小米同价位的手机中,有400多元要支付给渠道。
此外,传统手机厂商通常还要花一笔约为售价10%至20%的营销成本,而小米则主要借助自己的论坛。
它目前的会员总数约1000万,日发帖量50万,总帖子1.5亿。
小米很少做传统渠道的广告投放,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的营销成本很低,几乎可以忽略。
这让小米有了更多的定价优势。
同时,自建渠道的另一个好处是,小米不用依附于运营商渠道,增强了谈判的话语权。
一个经过证实的情况是,小米可以要求运营商先付款再拿货。
在话费补贴上,运营商也把小米放到了第一梯队客户看待,给予最优补贴。
因为“红米卖得特别快,一般在来货3小时内就会卖光”。
这些优势最终会体现在资金流上。
一位普华永道的审计师认为,小米的资金周转率要远高于其他手机厂商。
通常,手机厂商的资金周转周期主要受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渠道影响。
在芯片和内存等核心器件方面,小米和其他手机厂商一样需要先交订金,但在它的规模逐渐变大之后,相应的账期就会有所拉长。
小米主要缩短了销售回款周期,网上支付不提供货到付款,都可以立刻回款;而30%的运营渠道也是要先付款后拿货。
“小米的库存周期短,回款周期也短,在小米的账面上几乎不会出现"应收账款"。
”上述审计师说。
这就让它在很大程度上与联想等传统制造业公司拉开了距离—要知道,传统制造业拼的还是出货量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完全代表销量,而只有当应收账款回收后才产生利润。
这种模式也使现金流更为健康。
林斌证实说:
“小米在资金上压力较小,能够更快地组织下一步的生产。
”
由此你可以总结出:
小米采用的是一种先亏损后盈利的方式。
传统手机厂商通常高于成本30%定价,然后随着成本与价格下降趋同,一个产品周期就结束了—只有通过不断推新品,才能保证利润。
而小米先以较低的价格保证性价比,吸引用户,形成规模效应之后,成本曲线就会向下倾斜,但产品生命周期越长,卖得越久,累计利润也就越多。
这是互联网模式对价值曲线的一个改变。
这需要一个盈亏平衡销量点—比如,100万台。
小米在达到这个销量之前,不仅面对上游厂商话语权弱,成本分摊也很要命。
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在于,小米如何拉长生命周期。
以米2为例,2012年8月16日,小米发布米2,售价1999元;2013年4月9日,在保持1999售价的前提下,小米将米2升级到米2S,在CPU性能和相机像素上做了提升;2013年7月,小米对米2S进行降价到1699元;2013年9月5日,小米将米2S的内存升级到32G,价格提升到1799元。
可以看出小米在有利润之后进行降价,或者提高手机的性能,以保证手机的性价比一直处于同等价位中最高的水平。
正是这种“性价比”或者说先亏后盈利的模式,引来了粉丝的消费热情。
小米也以此来建设自己的品牌。
小米用3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并不那么易于模仿的商业模式。
电商、论坛、用户参与维护的软件及代码、移动互联网入口—这里拼的不再是线下渠道和工厂,而是构成了新的用户关系、定价基础和信息反馈流程,传统制造业公司假如仅模仿其中一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在代表优先购买权的小米F码出现后,其他公司也跟着推出了花粉、J码和乐码等,但很难将其有效贯穿在自己已有的商业模型中。
当一个产业中出现了一个低价竞争者,并且它还能依靠自己搭建的模式活下去,那么对于其他公司而言,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对传统手机厂商来讲,很难从已有渠道转型到电商模式,这样做就必须理清与运营商、经销商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让现有基础产生动摇。
不靠硬件赚钱,对它们来讲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从原本每台手机20%的利润到现在接近不赚钱,这对它们的财务数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小米模式的风险也在于,当它逐渐变大,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却可能不会同步放大。
而如果它对产业链没有足够的控制力,可能还是难以依赖定价的策略而保证未来几个月有足够盈利。
财务上或者很多外界分析中提到的所谓“期货”方式,在它变大后又是否能够保障良性循环,这成为一个问题。
2013年10月,前谷歌Android产品管理副总裁HugoBarra加盟小米,这不仅是技术实力上的加强,也被视为小米全球化战略的开端。
从4月开始,小米就开始拓展台湾市场,下一步计划走入东南亚。
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它与主要竞争对手,比如华为和联想,劣势仍然十分明显。
华为在全球拥有成熟的渠道体系,对运营商的控制力较强,同时,它还有技术和全产业链优势,这让它对上下游控制能力都很强;联想手机也已经开始计划走出去,它一直以来形成的渠道优势会让它在这方面受益。
而小米的粉丝经济并不足以支撑它在海外的表现,依靠论坛及粉丝经济等手段暂时还无法把优势扩展到国外。
所以,当格力的董明珠面对雷军时,尽管后者表现出了较强的侵略性,她还是敢于拿出10亿赌明天。
董明珠的底气在于格力作为传统制造业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有粉丝的苹果一样有强大的专利和零配件控制力。
三星则在上游和技术上渗透到每个环节;而小米不大可能依赖粉丝经济搞全球化,MIUI是否有全球竞争力也有待观察。
在从小变大之后的这场竞赛里,小米需要反过来向它的对手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米 供应 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