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 文档编号:15881418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64.57KB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解说:
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名词、名词、动词。
B.某访谈节目:
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母亲因病刚刚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
“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解说:
这个句子中,主持人表达得体。
C.霎时间,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解说: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在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温暖舒适的地方。
解说:
这个句子有语病。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铁砧(zhān) 人烟辏(cóu)集 奄(yǎn)奄一息
B.累世(lěi) 魑(chī)魅魍魉 嘁嘁喳喳(chā)
C.羯鼓(jié) 说媒拉纤(qiān) 打折(shé)了腿
D.楠木(nán) 恹(yān)恹欲睡 谆(dūn)谆教导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
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在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
B.《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曹汉平,是东北作家群的杰出代表。
C.《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以一篇新诗《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作品有诗集《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D.《最后一课》作者法国的都德,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代表作有《小东西》等。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不论经历了什么挫折,都要强聒不舍地奋斗,惟其如此,才能为美好的初中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B.这次期末考试,他的成绩进步很大,面对这样的丰功伟绩,他并没有飘飘然,反而更加谦逊起来。
C.虽然我们还写不出比肩唐宋贤人的诗词作品,但是我们要有附庸风雅之心、将这些文化瑰宝继续传承下去。
D.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全面变化上,这也成了这座域市70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馨着大地和农人的心。
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不停地忙碌了。
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
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
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
等大多数花朵全白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
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
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
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前。
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擦着鼻翼。
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歌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
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
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
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清秀而姣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
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
(乙)棉花!
棉花!
①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②是棉花。
③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
棉花!
……
④母亲和几位阿姨各占据被子的一边,专心致志地忙活着,银针闪烁,长线飘飘,她们看上去强壮、结实、胯骨宽大,头发和乳房却日渐干枯荒芜,这是无尽的生育和劳累所致。
缝被子时,她们把身子低伏下去低伏下去,像对棉花表达虔诚的敬意,又像满心满怀去拥抱棉花。
她们圆润、臃肿,铅华褪尽,是另一种棉花。
⑤人们热情歌颂这世界的山川河流、名花异草,高声赞美这个世界的飞扬、伟岸和多姿多彩,可有谁会注意到它的底座——棉花?
正是棉花给予这世界广大的慈悲、安宁和贴心贴肺的温暖,但没有人会常常想起它,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棉袄拥一拥被子想起了棉花,也没法大声赞美放歌抒情,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
棉花!
(摘自《散文》)
5.思考文题:
①(甲)文文题“世上最温暖的花”有何含义?
②(乙)文文题为什么用了两个感叹号?
6.理解词义: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甲)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有了着落”的含义的理解。
7.赏析语句:
(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做赏析。
8.探究写法:
作为抒情散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请说说两文中的“棉花”分别象征了什么。
水是故乡甜:
台湾乡愁文学
(背景链接)
在台湾文学史上,乡愁文学历史悠久,作品丰富,是非常独特而且具有魅力的文学创作。
自明清时期起,就有大量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传世;到日据时期,台湾人民饱受侵略之苦,心中苦恋“原乡”,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乡愁文学又被称为“怀乡文学”或“回忆文学”,在台湾成为创作风潮,取得了巨大成就。
“乡愁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乡愁情怀的抒写,在台湾这样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下,故乡、亲人和往事成为当时许多作家的创作源泉。
(创作分类)
历数台湾乡愁文学主要的创作者,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大陆去台作家,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到达海岛,而家属大部分都留在大陆,仅仅一水之隔却无法与亲人团聚,那种思念一定是刻骨铭心,他们只能借一支笔抒发自己的乡愁;二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同胞,他们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但是他们的根均在大陆,他们都期望有一天能到大陆拜祖寻根,都有领略华夏大好河山的愿望。
但是海峡两岸隔绝,这些愿望都无法实现;三是从台湾到海外的作家,他们漂泊海外,深刻体会到身在异国的悲哀,他们渴望家的归依,同时系念海峡两岸的土地和亲人,其乡愁更是复杂。
这些乡愁文学作家怀念故乡,眷恋祖国,回忆往事,同时还表达了追根溯源的爱国主义情怀,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名家名作)
两个故乡两种乡愁,林海音《城南旧事》;失去的少年时代,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从“无根”到“觉醒”,於梨华《傅家的儿女们》;梦里不知身是客,白先勇《纽约客》;美味之中寄乡愁,梁实秋《雅舍谈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琦君《烟愁》;传承世代记忆,席幕蓉《时间草原》;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余光中《白玉苦瓜》……
(作者心语)
“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是祖籍宁波镇海的美藉华裔作家於梨华针对宁波市青年作家设立的一个奖项,於梨华说,“设奖就是想鼓励年轻人要有耐心,不要急着成名,写作的时候要投入百分之一百的精力,不是今天写了,明天就出名了。
你有好的东西,最后总会有人发现你。
多读世界名著和中国古典文学,这样才有雄厚的底子,不然的话一下子就写完了,也许你明年就被人忘记了。
我30岁到50岁之间写的东西最多,那时候经历丰富,可以写得快,也可以写得多。
”
(文章呈现)
亲情
於梨华
①十载旅居国外,淡忘了旧日做女儿、做学生时的逍遥自在。
也淡忘了旧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能淡忘,更无法摆脱的是思亲之情。
不但不能摆脱,而且与日俱增。
但是千里迢迢,飞出去的鸟也有了自己的窝。
于是,思忆带了梦的色彩,省亲之念也似梦一般的遥远。
及至梦成了真,人也喜得有些痴呆,不知是梦还是真了。
②倦鸟终于归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
母亲两鬓已有白发,父亲亦无昔日的豪迈。
妹妹已嫁,属她自己的家,待我如客。
我还失落了童稚的弟弟。
因为他们皆已长大,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找寻他们自己的爱情与梦,各自躲在他们与她们编织的网中。
我试着走近他们,他们忙忙的退缩,似乎在说:
“请不要罗嗦,我们已不需你的照顾。
”他们怎能知道,我已对他们渴念10年。
现在只要他们抛开一切,与我共聚数天,接起断了的线,与我共忆10年前,我们都还依恋在巢中的那段息息相关的手足之情。
我想捉住的,只是现在,而他们则急于迎接未来。
一似当年的我,拍翅飞去,毫不留恋。
他们怎能知道,最温暖、最值留恋的生活,即是在双亲的身边?
③像两只知事的老鸟,双亲把家移到荒漠的乡下。
屋外是静寂的田径,屋内草地一片,没有孩童的嬉游,也没有年轻人的脚步。
草地中有一小池,池水轻泣,是唯一打破寂寥的声音。
屋内挂满了照片,照片中有父亲往日的事业,今日亦成夕阳余辉,无法照亮空屋里满满的落寞。
照片中有我们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
我放下行囊,停留下来,重拾被抛下了10载的女儿的梦。
白天,母亲为我劳碌,试着填满我在异国10年来被忽略的食欲;夜晚,我们对坐空屋,我带着伤感,描述旅居海外的生活,试着将它连到旧时的日子。
但是在静僻的乡下,听着门外的喷池轻溅,面对双亲的落寞与安详,那串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显得遥远而陌生,以致我怀疑自己是否在陌生的世界里,消度过10年?
怀疑自己曾否离开过双亲的羽翼?
因为,重依膝下,我几乎恢复了当年的逍遥自在,我几乎可以将10年像一张日历似的断然撕去而完全忘却。
④但也仅是几乎而已。
重聚后,是狂欢;狂欢后,是细细的喜悦;喜悦后面则是黎明一般的宁静。
宁静中,我观察,并感受,一切都与以往不同。
⑤母亲难免悬念在巢外飞翔的群鸟,父亲常忆昔日的豪情壮志而悒然,而我亦无法不缅怀未被携同的情慷。
因此,寂寞会骤然来到挂满了往时欢笑的空屋,我会骤然觉得,我仅是一个带着疲乏的远客,在此暂停行脚。
当秋风来时,我将重新负起行囊,再向寂寞的人生探索。
目前的亲情,已非往日,而仅是驿站里的甘露,瞬息即逝。
⑥惶然,徘徊于无人的田径。
凝望田径外的空旷,空旷上的苍天,是什么改变了?
是我失落了什么?
苍天无语,白云悠悠而去。
见白云倏忽千变,我悟及人间岂有永驻的欢乐?
或是不散的筵席?
人间岂有永聚的伴侣?
或是不逝的爱?
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
带着迟来的恍悟,我穿过田径,奔回悄立的门庭,门庭内是殷殷亲情。
我对它曾企盼10年,我为它不远千里而来,无需疑问它为何容颜已改,而该庆幸它安然存在。
(学术研究)
她在异乡深切地体会到“边缘人”的心态,失根的苦闷迫使她去追问“我是谁”、“何处是我归宿”。
在创作主题上以认同焦虑和文化寻根为核心,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悲剧美。
“故国”、“家园记忆”在她们新的自我身份的建构当中,既挥之不去,与她们的去国经验和文学书写发生着密切关联,也不断嬗变。
9.阅读上述材料,下列选项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A.台湾的乡愁文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创作风潮,取得了巨大成就。
B.乡愁文学在创作主题上以认同焦虑和文化寻根为核心,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悲剧美,因此也被称为“伤痕文学”。
C.台湾乡愁文学主要的创作者都生活在台湾,如余光中、白先勇、席慕蓉、於梨华等。
D.作家於梨华针对宁波市青年作家设立“於梨华青年文学奖”,鼓励家乡的青年作家积极创作,争取早日成才成名。
10.读於梨华的《亲情》,请列述作者“归巢”之后的情感变化。
(作者心语)中於梨华说自己“经历丰富”,联系上下文,请简要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
狂欢——喜悦——______——______——恍悟
11.《亲情》一文中,作者在田径徘徊时“恍悟”到了什么?
结合(学术研宄)中提到:
“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悲剧美”,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乡愁”悲剧美的理解。
12.(作者心语)中,於梨华说“你有好的东西,最后总会有人发现你”。
请以《亲情》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乡愁文学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段奇清
①回首数十年前的父亲,虽然对父亲的容颜模样已不再十分清晰,但象征父亲精神家园的草帽,常常从麦梢的朝朝暮暮里走来。
永远的父爱,携带阳光、汗水,淌过我思念的河。
②几阵春阳暖照,麦苗儿开始吐穗扬花,太阳的威力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
这时父亲说,是该去买一顶草帽了!
父亲平时购买物什,对好与坏并不很在意,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
一定得是麦子的穗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
③草帽买回后,父亲还要拿了细密的白布,给草帽的圈沿缝上,要缝上的还有帽肚儿,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
但是,一顶草帽总也敌不过岁月的敲打侵蚀。
雨来时,雨水敲响出流逝的音符,“噗噗噗”,草帽的韶华被敲得有几分苍老起来;收割间,火辣辣的太阳穿不透草帽的故事和寓言,却把帽檐敲出了龙钟之态……
④村人们都说,父亲是村里手最巧的。
一天,父亲对我说:
“清儿,和我一起去弄一些麦秸来。
”是的,父亲要自己来编织草帽。
对那些韧性十足的麦秸秆儿进行一番整理修饰后,父亲便拿起它们,像拾掇起一绺绺柔韧苍劲的时光,在手指间绕过来,绕过去,不上半天工夫,一顶草帽就编出来了。
初始时,父亲编出的草帽还略显粗糙,编上几顶后,那草帽就非常结实漂亮了,嗬,简直就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工艺品!
(A)
⑤父亲编出的草帽,除了自己和家人戴,大多数送给了乡亲们。
要是乡邻们夸父亲“心好手巧”,父亲黝黑的脸庞上会绽放出璀璨的笑容。
那时乡村是大集体,有一年天大旱,从春到夏,一连百天没下雨。
有一天,天空中终于飘来了一大片墨一般的云,雨夹裹着烟雾滚落了下来。
(B)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云儿就如同孙悟空翻了一个筋斗,远去十万八千里。
⑥雨过地皮湿,太阳又开始亮晃晃地炙烤着大地。
乡人们这时要做的是如何保住这点儿雨水,让它成为墒土。
乡亲们纷纷走进地头,人们知道,夏日下雨的时间太短,太阳又火爆地出来,上烤下蒸,人会感到更加炎热。
但父亲等乡人们顾不了这些,在荒野之地,或泥水沟中,扯来青草覆盖于地表。
可久旱之后,哪里能找到那么多青草呢?
⑦此时,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庄稼的根部。
为减缓地里的水分蒸发,父亲甚或把头顶上的最后一顶草帽也摘了,光着头任凭烈日烤晒着……(C)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镞的攻击,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
⑧由此,在我幼小的心中,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直喜欢与珍惜草帽,只因为草帽是一种荣誉,而唯有父亲才最有资格佩带村庄这无上荣耀的徽饰。
(D)
⑨父亲50多岁时,在一次抗击旱魔中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家人,亲近的乡邻,还有牵挂着的麦浪。
父亲编织的草帽清香了大地宽厚的胸脯,把麦子的思想气息随着南来北往的风雨四处传送。
于是,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13.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_______)→父亲护草帽,经不住侵蚀→(_______)→(_______)
14.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到文中()
乡人们欢呼着!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语句。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标题“草帽是父亲的徽饰”的作用。
17.文章结尾写道:
“于是,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这里的“认识与感悟”包含了哪些内容?
三、句子默写
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山光悦鸟性, 。
② ,但余钟磬音。
油蛉在这里低唱, 。
④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
⑤每归私第, ,读之竟日。
⑥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 ,继续前进。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
(2)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人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做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能高于“生命”。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来论证论点。
五、诗歌鉴赏
2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是酬赠诗中的优秀之作。
首联中“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运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含自己贬滴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景作喻,既是对友人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说明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产生的道理,暗含诗人在困苦失意中的愤懑不平。
D.本诗感情起伏跌宕,于沉郁中见豪放,又暗含哲理,是酬赠诗中的优秀之作。
全诗从悲愤失落到高昂乐观,读后积极奋发之情油然而生。
六、语言表达
23.立德中学开展以“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开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图是九年级(8)班同学绘制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
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介绍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七、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24.“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
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
闲向溪边磨巨斧,闲来岩畔斫乔松。
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
”这首诗写的是()
A.鲁达
B.李逵
C.刘唐
D.宋江
25.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当日夜至三更, A 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
“贤弟保重。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言罢,便瞑目而死。
文中的A是指谁?
A因何事受重伤致死?
八、综合性学习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这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材料一】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
【材料二】这档节目之所以触动人心,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
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
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
一封封的书信,通过演员朗读的方式,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体验,让观众能够从书信当中去管窥逝去的历史和书信中所能够传递出来的脉脉深情,这是当代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所稀缺的一种“慢”体验和“静”享受。
饱含书卷气,是这个节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化素养能改变人的气质。
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
“哎呀,好多鸟。
”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
而这,恐怕正是“见字如面”走红的又一个原因。
【材料三】遗憾的是,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 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
26.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A.《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节目的受众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大多数。
B.这档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
C.现代人越来越少提笔写家书,其实正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D.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系,其次是微信,而写家书的人很少。
27.阅读材料二,探究《见字如面》走红的原因。
28.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请结合材料三,为此说法提供依据。
九、作文
29.按要求作文
读了《巷很小,风很瘦》这篇文章,人我们看到了作者对“风”的真切体悟。
其实,岁月悠长,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因一事一物而生出丰富的情感体验:
或快乐,或忧伤,或兴奋,或沮丧.......毫无疑问,快乐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
亲爱的同学,是什么让你如此快乐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春秋 九年级 上学 诊断 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