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docx
- 文档编号:15940923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7.16KB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docx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辨析
1.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
“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
“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
“乂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
“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庄子在宥:
“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
“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侵,袭,伐。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
“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
“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
“侵蔡,遂伐楚。
”“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4.
(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
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鄢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
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
“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
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
7.追〜逐。
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
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
“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
“遂逐齐师”。
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
而“挽回”的意义乂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
“逐”。
8.荐〜祭。
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
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
左传僖公五年:
“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
“馨香谓黍稷”,。
后世荐祭不再区别。
9.无〜不。
“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
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
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
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
10.勤〜劳。
“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
“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
"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
11.二〜贰〜两〜再。
“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
“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
“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
“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
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
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
“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
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
就是同用来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
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
12.军〜士〜卒〜兵。
“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
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
“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
左传文公七年:
“训卒利兵。
”“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
“利”,磨它〜使它锋利,。
“士”和“卒”的分别是:
作战时〜士在战车上面〜卒则徒步。
13.妇〜女。
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
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14.党〜党。
古代二字不同。
虽同都是姓〜但“党”读zhdng-“党”读ddng,今读上声,。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西的别种,“党项”的“党”〜更不作“党”。
15.城〜郭。
“城”与“郭”并称的时候〜“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孟子公孙丑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郭”二字连用时〜也就指一般的城。
16.馆〜舍。
“馆”和“舍”是同义词〜都是馆驿或客舍。
所以“馆舍”二字可以连用。
战国策赵策二:
“今奉阳君捐馆舍。
”,捐:
抛弃。
捐馆舍〜婉言指死。
,当然〜“舍”字的其他意义则是“馆”字所不具备的。
17.托〜托。
上古没有“托”字。
“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
宋代以后
〜“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
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
乂有引申义〜如“榇托”。
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
18.去〜往。
上古“去”和“往”的意义大不相同。
“来”的反面不是“去”〜而是“往”。
“往”不能带宾语〜“去”经常带宾语。
“去”是离开〜“往”是走向目的地〜可见是迥然不同的。
“孟子去齐”这一句话〜若依现代汉语解释〜
是“孟子到齐国去”〜而依古代汉语解释〜则是“孟子离开了齐国”〜意义正相反。
这是必须严格辨别的。
19.冯〜据。
在依附的意义上〜“冯”与“据”是同义词〜所以“冯轼”乂说成“据轼”。
左传僖公五年〜上文说“神必据我”〜下文说“神所冯依”〜可见
“据”就是“冯依”。
后代“凭据”变成了双音词〜当“证据”讲〜原意是人所依傍作为证明的东西。
只有某些习惯用途上稍有不同。
例如“据理力争”不说“凭理力争”。
20.解〜释〜放。
“解”和“释”在某些意义上有相通处。
如都有“解开”或“松开”的意思〜所以冰块消融可以说“解冻”〜乂可说“涣然冰释”,乂都有
“分析”、“解说”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注解”〜也可说“注释”〜在其他意义上〜二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
“放”不具备“解”和“释”的上述意义。
“放”的一个突岀的意义是“使事物向四外扩散”。
所以把牛羊赶出去喂养为"放牧”〜将人赶到边远地方叫“放逐”〜不守规矩〜任意而行为“放荡”。
这种意思也是
“解”、“释”所没有的。
在现代汉语中〜由“解”、“释”、“放”构成的复合词〜仍有明显的区别。
如“解开”和“放开”〜“解放”和“释放”〜“开释”和“开放”〜应用的范围、对象都不一样。
21.与〜予〜给。
“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
“给”则和“与”、“予”大有区别。
“给”用作动词时〜不是表示一般的“给予”〜而是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於供给食用。
作“给予”解的“给”〜是后起义〜读昵i。
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
论语子罕:
“子疾病。
”注:
22.疾〜病。
“疾甚曰病。
”译成现代汉语是:
“孔子病了〜病得很重。
”但就现有史料看〜“疾”和“病”单用时〜并无分别。
如病重既可说“病笃”〜乂可说“疾革”。
但是〜“疾”的第二义和“病”的第二义仍然有很大的差别。
“疾”的第三义更是“病”字所没有的。
23.饥〜饥〜饿。
这三个字古代不同义。
“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
所以吃不饱的称:
“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萝”。
其词义区别极明显。
“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
“饥”与“饥”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
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
韩非子饰邪: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或“饿”,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或“饥”。
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饥”“饥”混用的情况罕见。
“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
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
“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
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
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说晋国不须另外出兵。
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
“乂”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
如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乂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
“为赋蓼萧〜弗知〜乂不答赋。
”,蓼萧:
诗经小雅的篇名。
,
29.宗〜庙。
“宗庙”二字连用等於一个单词。
分用时〜“宗”指供奉神主的地方〜而“庙”则规模较大。
后代於“宗庙”的意义单用时〜称“庙”不称
“宗”。
30.知〜识〜记。
“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
至於“知”当“智”讲〜“识”当“记”讲〜更没有共同之处了。
"识”和"记”的区别是〜“识”(zhi)为记住〜“记”等於记得。
“记”是“识”的结果。
虽然
“记”也有当“记住”讲的〜如庄子山木有“弟子记之”〜但一般多作“记得”讲。
31.视〜望〜观〜看〜见〜睹。
“视”是近看〜所以能引申出“视察”的意思。
“望”是远看〜所以可引申出“盼望”的意思。
“观”是有目的地看〜所以能引申出“欣赏”的意思。
“观”可远可近,如观潮〜观战〜观棋,。
“见”是“视”和“望”的结果〜所以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战国策赵策说“故愿望见太后”。
“睹”是“见”的同义词,但少用,〜故可说“熟视无睹”〜“耳闻目睹”。
“看”是探望。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梁东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
”早期的“看”是访问、探望的意思,世说新语一书有许多这类“看”字,〜最初与“视”不同义〜后来才逐渐同义。
一般在古文中多用"视”〜诗歌则多用"看”。
32.愤〜怒〜忿。
“愤”与“怒”在上古汉语里〜意义的差别很大。
“发愤”跟“发怒”
的意义全不相干〜后来逐渐接近。
“忿”是生气〜怨恨〜与“怒”义近。
古代
“愤”“忿”不同音,“愤”读浊音〜“忿”读清音。
,
33.忧〜患。
“忧”与“患”为同义词。
一般地说〜“忧”多用於比较严重的场合。
有时没有分别〜如“内忧外患”。
34.修〜修。
依说文〜“修”是修饰〜“修”是乾肉。
由於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乾肉”的意义决不能写作"修”。
35.恭〜敬。
“恭”与“敬”是同义词。
分开来说〜“恭”着重在外貌方面〜
“敬”着重在内心方面。
“敬”的意义比“恭”的意义广泛〜往往指一种内心的修养〜严肃对待自己。
如论语公冶长: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乂颜渊: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乂子路:
“居处恭〜执事敬。
”乂季氏:
“貌思恭〜……事思敬。
”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恭”和“敬”在分用时是有区别的。
禦。
二字一般不通用。
“御”的第一、二两义〜不能写作“禦”。
至於36.御
“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
先秦古籍一般也都写作“禦”。
如诗经大雅绵:
“予曰有禦侮。
”孟子梁惠王上:
“谁能禦之,”庄子马蹄:
“毛可以禦风寒。
”
37.盗〜贼。
用作动词时〜上古“盗”字只指偷东西〜"贼”字指毁害。
用作名词时〜''盗”字一般指偷窃东西的人〜而'‘贼”字指乱臣。
"盗”''贼”二字的上古意义〜跟现代意义差不多正好相反。
现在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上古叫“盗”,现在所谓“强盗”上古叫“贼”。
荀子儒效: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智,则为盗〜勇则为贼。
”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
当然〜上古强盗也可以称
"盗”〜例如盗跖就是传说中的强盗的首领,但偷东西的决不称"贼”。
38.邦〜国。
“邦”与“国”是同义词。
但“邦”字不当“首都”讲。
39.道〜路。
就道路的意义说〜二者是同义词。
但用於抽象意义时。
“路”较简单〜"道”的许多引申义都是“路”所没有的。
如“思想”、“学说”〜“方法”、“技巧”〜“道理”、“规律”〜等。
就是“途径”这个意义〜一般也多用“道”〜不用“路”。
40.颜〜色。
颜指额〜色指脸上的表情〜二字有密切关系〜所以常常连用。
但是〜“色”字在上古可以当“色彩”讲〜“颜”字不能当“色彩”讲。
女色也不能称为“颜”。
41.閒〜间〜闲。
上古本来无“间”字〜后代凡作"间”的〜上古都作“閒”,有些古籍经后人改过〜也有刻写讹错。
如史记的“閒”〜有的版本作“间”,。
后代於"閒暇”的'‘閒”仍作“閒”〜於"间隙”的“閒”改作"间”〜以示区别。
依说文〜“閒”的本义是"门隙”〜“闲”的本义是"栅栏”〜所以二者的引申义大不相同。
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的,只在"閒暇”的意义上〜偶可作"闲”。
42.行〜走。
古代所谓“行”〜现代叫“走”,比较"行路”:
“走路”,。
古代所谓“走”〜现代叫“跑”,比较“走马”:
“跑马”,。
只有华南方言,如粤方言、客家方言等,还保存古义。
43.之〜如〜适〜往〜赴。
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什么分别。
“之齐”、“如齐”、“适齐”可以互换,可能是方言的不同。
“往”和这三个词的分别较大。
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而“往”不带直接宾语〜上古不说“往齐”。
孟子滕文公下:
“匍匐往将食之。
”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
乂梁惠王上:
“刍堯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说“往焉”不说“往之”〜就是因为
“往”字不能带直接宾语。
孟子滕文公下:
“往之女家。
”正是由於“往”不能带直接宾语〜所以后面再加动词“之”字。
“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别很大〜因为它表示奔向,特别是奔向水火或凶险之境,〜而不是简单的往。
“赴”字在词性上却跟
“之”“如”“适”相同〜因为它能带直接宾语。
44.进〜入。
“进”与“入”在古代不是同义词。
“进”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
现代汉语所谓“进去”、“进来”〜古人只说“入”〜不
说"进”。
例如"入门”〜在古代不能说成“进门”。
45.治〜理。
"治”是"治水”〜"理”是"治玉”。
治国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
如“治乱”可以说成“理乱”。
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古多说
“治”〜少说“理”。
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於是常常把“治”说成“理”。
如韩愈原毁:
“其国家可儿而理欤:
”送李愿归盘谷序:
“理乱不知。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这是读唐人作品所应该注意的。
46.饥〜饥。
“饥”与“饥”古音不相同,饥属脂部〜饥属微部,,它们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用字。
“饥”用於“饥饿”〜“饥”用於“饥荒”〜分别是显著的。
左传“饥”“饥”绝不相混〜孟子“饥”字有时当“饥饿”讲〜但“饥”字绝不当“饥荒”讲。
中古“饥”“饥”读音相同〜才渐渐混用了。
47.谁〜孰。
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分别。
“谁”专指人〜“孰”则兼指物。
“孰”用於选择问〜“谁”不用於选择问。
“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弟子孰为好学”不能说成“弟子谁为好学”。
但是“孰”也用於非选择问〜当其指人时,如“孰为夫子”,〜“孰”和“谁”就完全同义了。
48.共〜同。
在“共同”的意义上〜“共”和“同”仍有分别。
“共”跟“分”相对〜“同”跟“异”相对。
作
“一样”讲时〜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长短同”不能换成“布帛长短共”。
“钟”是“钟鼓”的“钟”〜“镭”是“量名”〜一般是区别开来49.钟〜镭。
的。
有时候〜“镭”也被假借为“钟”。
孟子梁惠王上:
“将以衅钟”〜或本作“钟”。
但是"千钟”"万钟”的"钟”和"钟情”的“钟”却不写作"钟”。
"姓钟”的"钟”也不能写作"钟”。
50.江〜河。
“江”与“河”既然都是专名〜当然不是同义词。
后代被引申为一般河流的意义时〜则变为同义词。
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
先秦时代〜江等〜都是受了
“江”“河”的本义的影响。
51.宫〜室。
“宫”与“室”是同义词。
自从“宫”字专指帝王住宅以后〜它就和“室”字大有区别了。
52.商〜贾。
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
所以说"行商坐贾”。
后世不再区别。
53.年〜岁。
在年龄和年成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是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
在表示年龄的时候〜“年”字多放在数目字的前面,“年七十”,。
偶有放在数目字后面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对曰:
'我二十五年矣:
乂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请待子。
'”这种情况古代少见〜后代更不这样说。
“岁”字则放在数目字的后面,“七十岁”,。
“年”不泛指“光阴”〜“岁”不表示“寿命”。
习惯上“望岁”不说“望年”〜“忘年交”不说“忘岁交”等等。
54.假〜借。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
“假道於虞”不能说"借道於虞”。
中古以后〜则多用"借”而少用"假”。
55.更〜改。
在古代汉语中〜“更”除了有“改变”的意义之外〜还有“调换”〜“替代”〜“交替”的意思〜而"改”却没有。
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的“更”〜不能换成“改”。
56.作〜为。
“作”的本义是站起来〜因此〜当“作”用於“做”的意义的时候〜也常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的意思。
至於“为”字〜一般只表示“做”〜有时也表示“治理”等〜所以跟“作”是有区别的。
57.请〜求。
在古汉语中〜“请”和“求”不是同义词。
在“请求”的意义上〜二者也有细微差别。
“请”多表示请对方让我做某事〜“求”则多表示请对方做某事。
“求救於齐”一般不说“请救於齐”。
58.至〜致。
“至”是“到”〜“致”是“使到来”。
“至”字是不及物动词〜“致”是及物动词。
“招致”〜“导致”的意义不写作“至”〜“到来”的意义不写作“致”。
孟子万章上: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致”与“至”不可以互换〜因为前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是不及物动词的缘故。
59.锐〜利。
“锐”指锋芒尖锐〜“利”指刃口快。
泛指则没有分别。
60.完〜备。
两者都含“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备”着重在数量〜有“什么都有”的意思〜所以“求全责备”不能改作“求全责完”。
“完”着重在完整〜所以
“完卵”〜“完裙”都不能说成“备”。
61.贫〜穷。
在古代,特别是上古,〜“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缺乏衣食金钱〜叫"贫”不叫"穷”〜不能显贵只能叫"穷”〜决不叫"贫”。
从它们的反义词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贫”的对面是“富”〜“穷”的对面是“通”或“达”。
庄子德充符: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穷达”对举〜“贫富”对举〜是很明显的。
"困穷”连用时〜包括有“贫困”的意思〜后来"穷”单用也渐渐能表示“贫”了。
不过这是很晚的事情了。
62.一-壹。
"一”的意义比"壹”广得多。
“壹”一般只用於"专一”的意义。
该用“壹”的地方可以用“一”〜如荀子劝学:
“用心一也。
”但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
63.三〜参。
“三”的意义比“参”广。
“参”只用於“三分”〜或配合成
三。
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决不能用“参”。
“三”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表极数〜如“南容三复白圭”〜在这种情况下“三”读去声。
“参”则无此用法。
64.十〜什。
二者同音〜意义也同源〜但用法不一样。
“十”用于基数和序数
〜而“什”不用于基数和序数。
“什”表示作为单位的十〜“十”无此用法。
因此“什伍”不能作“十伍”〜“什长”也不能作“十长”。
至于“什”表示十倍或十分〜这种地方可以换成“十”。
庄子达生“而失者十一”〜指十分之一。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十八九矣”〜指十分之八九。
63.时〜世〜期。
“时”和“世”只有用“时代”的意义时才是同义词。
例如
“赫胥氏之时”可以说成“赫胥氏之世”。
其馀不能互换。
“时”和“期”在泛指"时间”时是同义词。
现代有双音词"时期”。
但二者分用时有区别。
"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
"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
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能用“时”。
“期”与“世”不易混。
66.官〜吏。
“官”一般指的是机构和职务〜“吏”指的是人。
这样〜上古所谓“吏”〜略等於后代所谓“官”。
上古大官小官都称“吏”〜后代“吏”专指各级政府机构中从事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
有时“吏”虽也指称高级官员〜但那是有条件的。
如“封疆大吏”。
“官”在后代可以指称一般官员〜但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
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以为侵官、生事”。
67.权〜衡〜度〜量。
“权”“衡”是关於轻重的〜二字的意义也稍有不同,见
“衡”字条,。
“度”是关於长度的,“量”是关於容量的。
四者是不一样的。
68.归〜还。
"归”的第二意义和"还”有相似之处:
都有"回”的意思。
不过"归”特指"回国”〜"回家”〜"还”只是表示简单的"回来”。
69.游〜游。
二字是同音词〜意义也常常相通。
就字形说〜“游”是关於水的
〜“游”是关於行走的。
但在实际应用上〜凡关於行走方面的“游”都可以写作“游”,游艺:
游艺,游子:
游子,游宦:
游宦,,关於水的“游”〜则不能写作“游”。
70•采〜采〜彩〜綵。
最初只有一个“采”字〜后来因意义不同而分化为“采”〜
“彩”〜“綵”。
采摘的“采”写成“採”〜彩色的“采”写成“彩”〜彩绸的“采”写成“綵”。
但是在古籍中〜采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
杜甫佳人诗:
“摘花不插发〜,柏动盈掬。
”
71.援〜持〜操〜把〜秉。
这五个词都是关於手的动作的。
其中以“援”字为最容易区别〜它是用手拉〜其他四个都没有这种意义。
“持”“操”“把”是同义词〜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错现象。
“持”字用於一般的意义〜用途最广。
“秉”字用途最狭〜后代一般只用於抽象意义了。
72.征〜伐。
最初“征”是褒义词〜“伐”是中性词。
“征”只用於上,天子,进攻下,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
“伐”用於诸侯国之间〜不是上对下〜也不一定限於有道对无道,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山〜而且进军的时候还必须有钟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否则叫"袭”,。
后来因为经常是"征伐”连用〜
“讨伐”连用〜所以也逐渐用於褒义。
73.获〜获。
“获”专用於农事收成,“获”既用於猎狩方面“取得”的意义〜也用於战争方面“取得”的意义〜还用於一般“取得”的意义。
“获”“获”的意义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古书分用其严。
74.帝〜王〜皇。
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统治者〜殷商后期〜最高统治者也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
在诗经中〜“帝”“王”区别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与人的分别。
战国时代〜诸侯也可以称“帝”〜如战国策赵策三:
“前与齐滔王争强为
帝”。
秦以后天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常用词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