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docx
- 文档编号:16042675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9.92KB
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docx
《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2021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注】①金微山:
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
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
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12.下列对本诗体、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乐府诗B古体诗C边塞诗D咏史诗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4.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答案】
12.(1分)C
13.(2分)C
14.(5分)
答案示例“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
“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
“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解析】
12.本题的考虑是,有课文王昌龄《从军行》,有该课的课后注释及课后练习,有关文化常识属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
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律诗,从标题来看这明显是一首边塞诗。
13.本题A,课后注释;“从军行”是乐府旧题,A项正确B是想考诗歌意象这一关键知识;,赋是平铺直叙,兴是先言他物,在言此物,比是类比,由此可知C错误。
D的浪漫主义,都是是核心知识、核心素养。
14.从词义、手法、结构、表达对象特点、情境(意境)、情思诸方面评分,但不必面面俱到;能赏析三个方面,且正确即可满分;夸张、比拟写出其一即可。
鼓励有独特发现;三个动词都提到且无错,某一动词赏析特别精彩,即可满分。
若从三个动词有层次的进行分析,即给2分;若能写出两个词的手法,即给2分;比拟夸张写出其一即可。
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促织①二首
(宋)洪咨夔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释】①促织:
蟋蟀的别名,其声如急织。
②缲车:
抽茧出丝的工具。
③纬车:
纺车。
12.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两首诗内容相关,完整统一。
B.两首诗体裁相同,属于古体。
C.“一点光分草际萤”句,侧面衬托促织鸣声之晚。
D.“水碧衫裙透骨鲜”句,直接刻画促织形象之美。
13.以下评价适用两首诗歌的一项是()。
(2分)
A.雄浑豪放B.幽冷峭拔C.蕴藉有致D.华美绚丽
14.两首诗歌借“促织”之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独具匠心,请加以赏析。
(5分)
【答案】
12.B
13.C
14.两首诗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写蟋蟀(1点),第一首写蟋蟀仿佛知道要提前准备租税,于是在织机旁,忍冻挨饥地催促纺织到天明(1点),明写蟋蟀,暗喻织妇,表现其劳作之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1点);第二首刻画促织形象以及在织机旁鸣叫促织,并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1点),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1点)。
两首诗整体上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又曲折委婉(1点)。
评分说明:
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解析】
12.考查诗歌体裁及内容的理解。
判断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可以从朝代、押韵和对偶以及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
B选项,由于押韵及朝代可知,两首都属于近体诗,因此错误。
13.考查诗歌风格。
A选项的“雄浑豪放”指的是“风格豪迈雄奇”,B选项的“幽冷峭拔”意思是表情达意“幽深冷峻、风格独特”,C选项“蕴藉有致”指的是“委婉含蓄、意味深长”,D选项“华美绚丽”指的是“辞藻华丽、喜爱雕琢”,结合本首诗歌内容,描写促织的特点的语言和拟人手法等可知,诗歌风格为“蕴藉有致”,饶有趣味。
14.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先回答出两首的手法,即拟人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最后其实由物及人,第一首明写蟋蟀,暗喻织妇,表现其劳作之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第二首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
两首诗整体上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
最后回答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或不同之处。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①
(北宋)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②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出使辽国前。
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石好友。
②末路尘沙:
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2.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
(1分)
A.《介甫古体诗》B.《半山格律诗选》
C.《临川长短句》D.《王荆公辞赋选》
1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联运用夸张手法,景象阔大悠远。
B.第一联写景点面结合,立体而有层次。
C.第二联写港口热闹非凡,富有生活气息。
D.第二联写海外物产入市,叹民生之艰辛。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5分)
【答案】
12.B(1分)
13.D(2分)
14.答案示例:
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1分),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1分);颈联虚实结合(对比),“高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一家相聚的欢乐(1分),“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对年老了还要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1分);尾联“强乞一官终未得”,抒发诗人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1分);结句“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只有昌叔能懂自己,知音稀少的哀伤(或:
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厚情谊)(1分)。
(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
【解析】
12.本题考查的主要是诗歌文体,需要注意区分“古体诗”“格律诗”“长短句”“辞赋”这些概念。
本诗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从颈联颔联的对仗和“船、钱、年、怜”押韵都可以进行判断。
因此选择B选项。
长短句是词的别称,辞赋属于古体诗。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第二联“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表现了江阴的富饶繁华,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并非感叹民生艰辛。
因此答案选D。
14.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理解,需要结合表现手法对诗句进行分析。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描写了江阴自然风景的特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表现了江阴的富饶繁华,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高亭笑语如昨日”,表达了亲友相聚的欢喜之情;“未路尘沙非少年”,未路尘沙结合注释可以了解到,指王安石曾以判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表达了诗人对年老出使辽国的惆怅;“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伶”,“终未得”表达了留守江阴的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只君同病肯相伶”写出自己与朋友的同病相怜之情。
虹口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陈]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侍河津。
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関③。
[注]①鼓声:
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
②江汉:
指今湖北省一带。
③城闥:
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
12.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
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
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
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
B.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
C.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
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
14.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5分)
【答案】
12.(1分)C
13.(2分)D
14.(5分)答案示例:
首先是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不及”、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
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
其次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描写”不及”的感觉,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
接着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时间之久,作者细致刻画了周遭环境的变化:
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
最后通过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
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说明:
4层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
情感概括不准确、分析不到位酌情扣
分。
【解析】
12.考查诗歌标题的理解以及一些关于地点和官职名称的文学常识,江津明显是地名,隶属重庆市西南部,光禄属古代官职名,根据古文经常以姓氏+官职表示人物的习惯,题目意思是在江津没来得及送刘姓光禄。
13.考查诗歌的题材、体裁、抒情方式和描写相关知识点。
A中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正确;B中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都是送别诗,所以相同;C中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所以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正确;D中描写细腻正确,但是想象没有体现,所以选择D。
14.考查如何抒发了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扣住“不及”来阐述。
注意手法运用、内容的赏析、情感的表达。
结合描写、抒情的知识解题。
前两联运用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出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体现“不及”的感觉。
接着第三联用环境描写,写出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
最后一联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
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夜听捣衣
月下听砧
[东晋]曹毗[唐]刘长卿
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
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
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
。
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清风流繁节
,回飙洒微吟。
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
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
【注】①捣衣:
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②繁节:
繁密的节奏。
③卢龙戍:
即卢龙塞,边防军事驻守之地。
12.选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两诗描绘的场最都与思妇怀人相关。
B.两诗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
C.两诗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
D.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3.“声声捣秋月”在语序安排上独具匠心,赏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2分)
14.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异,对此加以分析。
(4分)
【答案】
12.(2分)C
13.(2分)正常语序是在秋月下捣衣之声连绵不绝,诗中把“声声”提前,强调声音的冲破夜空的震撼力,而“捣秋月”又产生视觉的错位,把捣衣时对戍守边关亲人的思念引向了无边的夜空,增强画面感。
14.(4分)答案示例:
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但不同的是曹毗在想象佳人,体会佳人内心孤寂愁苦心绪之外,最终落脚在“二物感余怀”,转向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刘长卿将重点放在捣衣砧声的渲染上,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声震天外,让人为之动容,末句捣衣辛勤与寄衣愁思相结合,将生活片段加以浓缩,落脚于“征戍”的主题,扩展“捣衣”的内涵。
【解析】
12.此题考察学生对诗歌手法、内容理解,A选项判断两首诗歌的题材,曹毗的诗通过“捣衣”“佳人”“纤手”等可以判断是思妇诗,刘长卿的诗通过“寄征人”可以判断是思妇诗;B选项考察诗的内容理解,曹毗的诗通过“二物感于怀”看出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描摹女性,刘长卿的诗从“愁霜复愁露”看出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描摹女性心理;C选项中“朦胧”不正确,曹毗诗中“皎月”是指月光明亮,这里“月光朦胧”不正确;D选项考察诗歌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有手法。
13.此题考察鉴赏诗歌的句子,但是角度比较新颖,从“语序”上分析,需要学生判断“声声捣秋月”是个倒装句,提前“声声”是为了强调声音的连续不断,需要注意这类新题型。
14.此题考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对比两首诗的不同,曹毗的诗通过“捣衣声”联系到佳人捣衣时的孤寂,结尾笔锋一转,联系自己,抒发对自己境遇的感慨,而刘长卿的诗则通过“肠断卢龙戍”可知,是和战乱导致妇人和心上人分离,不局限于“思妇”题材,而是借“思妇”表达了对战争的反对,这点可以结合注释进行理解。
嘉定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秋怀(其二)
孟郊〔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沉郁峭拔B清新流畅C深沉刚劲D含蓄委婉
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
(5分)
【答案】
12.(1分)C
13.(2分)A
14.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
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
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
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解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分析。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二句,用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
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并不是C选项所说的摹写老病情怀,故有误。
13.本题考查的是古诗的语言风格。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本诗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老伤病叹愁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所以用“沉郁峭拔”来形容本诗的语言风格比较合适。
14.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意境和作者情感的赏析。
可以结合每句诗的意象,情感,感官以及虚实等方面加以分析。
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指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
陕西的华山。
③中条:
山西的中条山,和华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1分)
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
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悲凉。
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残云对华山的依恋。
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言明快活泼。
14.小明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本诗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内容为: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
”(“劳歌”指忧伤离别之歌。
)不同版本的差别让小明产生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请你为小明解惑。
(4分)
【答案】
12.(1分)C
13.(3分)D
14.(4分)答案示例:
小明同学好,我认为《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明日将抵达长安,却向往渔人樵夫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2分)《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与友人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2分)因此,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让你从结尾的两句读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明显不同的。
评分说明:
感情理解正确各2分,表达最好符合情境的要求。
【解析】
12.本诗可以通过偶数句押韵来判断是否是律诗,那么此诗中“瓢”、“条”、“遥”、“樵”等四字押一个韵,所以应该是《律诗集萃》。
13.D选项中语言明快活泼与全诗语言风格不符,因此错误。
14.两首诗歌结尾句不同,实际上落下的结尾句不同,那么其情感含义不同《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明日将抵达长安,却向往渔人樵夫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2分)《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与友人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要注意把握“劳歌”在意象当中依依惜别之意。
静安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踏莎行·初春
[清]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①已作天涯絮。
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
碧云犹□旧河山,月痕③休到深深处。
[注]①春魂:
春日情怀。
本词作于明亡入清时。
②金衣:
指黄莺。
③月痕:
月影,月光。
12.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起句点明时令尚在早春时节,梨花还没有开放,百草刚刚发芽。
B.“晶帘”句写水晶帘寂然空垂,无人掀动,触发词人愁思渺渺。
C.“金衣”句明写莺声悦耳,暗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
D.全词借景生情,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13.填入下阕“碧云犹□旧河山”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叠 B.隐 C.画 D.藏
14.前人评价此词“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请据此赏析下阕情景相融之妙。
(4分)
【答案】
12.(2分)C(暗写无人赏识其歌喉的寂寞)
13.(2分)A
14.(4分)下阕首先以景物点明春愁原因:
不见故国,没有归舟,唯见落日、江流不尽;“夕阳”“江水”暗示前朝没落,“扁舟何许”暗含词人精神无着落之痛,(2分)尾句词人祈求月亮不要将“旧河山”照亮,免得触动内心痛楚,这个典型的景物最为深切委婉,写尽易代之悲。
(2分)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的能力。
”金衣”者,”公子”之谓也,人之谓也。
于是,一方还在水晶帘后深情地等待,一方却早已如鸟般轻盈飞上别的枝头,这种鲜明对比令人心中惨痛。
在明清易代之际,它不仅写出了词人的一己之悲,即与再仕新朝的丈夫在政治节操上的分歧,而且也写出了对她刺激甚深的易代风景,即一批明朝的旧臣,不顾”臣节”,不恋旧朝,却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仕清。
这样的意思,妙在并不成为发露的政治批判,若有若无的含藏之中,词的滋味反而更耐回味。
可以体味出无人赏识的落寞,所以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能力。
首先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白云悠悠,覆盖的仍然是过去的河山,却早经改换了朝代。
明月啊,请不要再照耀那河山的深处了吧!
从意思当中可以知道选择A更合适。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也要审清题目中“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的意思。
闵行区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水调歌头
宋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2.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
(2分)
A.狂 B.香 C.长 D.快
13.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2分)
A. 雄浑旷达 B. 清新飘逸 C. 清幽郁结 D. 洗练自然
14.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12.(2分)B
13.(2分)C
14.(4分)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
(2)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凄凉,无语等,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3)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4)借物写人,以双燕借物写人,表达了离别的不舍。
(5)运用典故,回雁峰,潇湘,含蓄写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
(1、2两点只写一个即可)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写“漏声”用“残”,“灯焰”用“短”,暗示一夜又过,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要开始。
上阕中“满目飞花万点”,所以“马蹄香”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行人驻足不久又要启程,暗示行人奔波劳苦,所以选择B更恰当。
13.这首词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
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
“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月下”即叙述自己的孤独,又比照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
“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从“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梦亦凄凉”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
以“又是春将暮”结尾,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
“无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高三二模 语文 汇编 诗歌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