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622679
- 上传时间:2023-05-0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9.56KB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
一、名词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
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重点)
3、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重点)
4、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也成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重点)
5、环境:
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6、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重点)
7、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或单选)
8、教育方针:
是教育工作者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或单选)
9、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或单选)
10、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94定义,重单选
11、素质教育: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2、教师:
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重点)
13、教师资格证制度:
国家对教师职业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重点)
14、教师聘任制度:
在聘任双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岗位的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重点)
15、教师轮岗制:
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
16、师德:
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重点)
17、师生关系:
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18、核心课程:
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重点)
19、校本课程:
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重点)
20、隐性课程:
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在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重点)
22、课程评价:
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山判断的活动,它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的有效价值。
23、学分制:
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24、教师:
主要是学校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5、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重点)
26、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7、班级授课制:
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重点)
28、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重点)
29、教学设计:
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0、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1、说课:
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32、德育任务:
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9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33、德育内容:
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34、德育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重点)
35、思维训练法:
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36、情境陶冶法:
指的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37、行为训练法:
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38、修养指导法: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是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9、班级:
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
他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40、班主任:
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师。
(重点)
41、集体舆论:
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重单选)
42、班风:
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风气。
(重单选)
二、简答
第一章绪论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
(重点)
教育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征。
(重点)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重点)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4)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
4、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重点)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5、简述学习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重点)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6、列举《学记》中概况总结的教学原则。
(重点)
1)藏思相符;2)师道尊严;3)教学相长;4)启发诱导;5)学不躐等
7、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儿童中心论、太阳中心论】(重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生长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4)学校即社会
5)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8、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
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功能
9、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主要理论。
(或多选)
1)人力资本论
2)教育万能论
3)教育独立论
10、简述社会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重点)
1)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2)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11、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重点)
1)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
2)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
1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重点)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13、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重点)
1)人口的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3)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重点)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重点)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3)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16、简述教育对人口合理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有助于人口性别比例的平衡
2)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
3)教育能够改变教育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4)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17、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18、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9、简述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章教育目的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重点)
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还以为这人的“多方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1、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包括的基本内容。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2、简述加涅的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的基本内容。
1)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育教学所改变,要想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避免超越学生的先天素质限制。
2)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
3)学生习得的素质是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的,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2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特点
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3)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4)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25、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重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26、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
(重点)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
27、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特点。
长期性、重心在职后和曲折性。
28、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重点)
1)学生是显示社会的成员之一;
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9、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30、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
(重点)
民主型挚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
第五章课程
3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重点)
1)行为目标: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泰勒。
2)生长性目标:
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斯滕豪斯
3)表现性目标:
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
32、列举20世纪以来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33、简述课程理论选择的依据。
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34、简述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重点)
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2)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4)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35、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重点)
1)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3)课程设置区域个性化、综合化
4)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36、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
(重点)
课程编制是指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以及评价课程。
37、列举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外貌模式、CIPP模式。
第六章教学
38、简述教学的基本功能。
(重点)
1)授受基本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39、简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重点)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主结构和八个亚结构。
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基本阶段。
其中,准备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展开阶段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终结阶段可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40、列举我国中小学活动经常采用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组织性、计划性强,较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效果;
2)以教师的系统讲述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以课时为单位,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与系统完整;
4)班级人数固定,时间统一,有利于学校组织、管理教学;
5)师生在集体中共同学习交流,利于扩大信息来源,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2、简述个别辅导的意义。
1)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3、组织现场教学用注意哪些问题?
1)教学目的要明确
2)准备要充分
3)重视现场指导
4)及时总结
44、简述复式教学的特点。
学科头绪多;讲课时减少;教学任务多,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要求。
45、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重点)
1)班级规模小型化
2)空间安排多样化
3)注重个别化教学
4)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46、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时间设计、措施设计、评价设计。
47、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说明板书设计
48、简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
(重点)
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学生成绩分析
49、简述有效的测验的特征。
1)有较高的效度
2)有较高的信度
3)有较高的代表性
4)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鉴别力
5)有较好的可行性,力求测验切实可行
50、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重点)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第七章德育
51、简析品德的结构。
(重点)
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素养。
从品德能力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
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52、简述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家庭客观因素及其影响:
1)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与儿童青少年的品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2)家庭结构和社会主要关系中,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对子女品德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主要社会关系也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有一定影响。
3)家长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有明显的影响。
4)儿童的出生排行不同对其品德发展没有明显影响。
(二)家庭主观因素及其影响:
1)家长对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家长品德不良,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2)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及期望,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发展。
3)家长作风和家庭氛围对孩子品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3、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重点)
直接的道德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校内外活动。
54、简析学校单独设置道德课的优点。
其一,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其二,能够迅速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其三,能够在课程和实践上保证学校德育实施的最低限度。
55、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
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56、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重点)
1)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3)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57、简述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重点)
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
3)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8、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
(重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2)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9、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
(重点)
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4)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5)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60、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
2)惩罚应当合理、公平、准确,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惩罚;
3)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4)惩罚的运用要有教育时机意义。
第八章班级管理
61、简述班级的功能。
(重点)
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62、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
(重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63、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重点)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64、简述班主任的素质。
1)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3)较高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
4)班主任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5)具有较高的能力素养。
6)有较强的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7)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论述
1、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趋势。
(重点)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包括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两个方面。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型的否定;
3)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样化。
今天正规的、非正规的,民办、公办的多种规格教育形式已经交织成为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立体教育世界;
4)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显著反应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共识和追求;
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明确解释终身教育的内涵,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后来,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使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潮流。
7)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得到不断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2、论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顺利实现。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既影响受教育者的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德。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地发展。
而人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只有自发地获得知识经验,这往往要走许多弯路。
3、试述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人的发展变化为前提,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所以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与其他的本质的、典型的、一般的特点。
这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
在人的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行为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给与适当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4)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一定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5)人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人身心发展的可变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