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
- 文档编号:16263855
- 上传时间:2023-07-12
- 格式:DOCX
- 页数:59
- 大小:90.96KB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08-2020年)
2020一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
“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
“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
“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
”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
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
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
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苏轼对提举官说:
“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
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提举官害怕地说:
“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
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
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
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
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
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
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苏轼说:
“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
”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
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
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
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
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
(苏轼)曾经自己说:
“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2020二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
“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
“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初,复左中大夫。
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
政和年间,天下之人纷纷说有祥瑞出现,朝廷大臣都上表祝贺,徽宗佶看了王安中的笺表之后,(高兴地)称赞他是一个奇才。
有一天,徽宗下令出了三个题目让他拟稿,他立刻写完,皇帝(看后)在卷上批道:
“他合宜担任中书舍人”。
不久,便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开封府巡逻的士兵夜里追查盗贼,贼人逃脱离去,被惊吓而出来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士兵就把他们作为盗贼给捆绑了起来;(被抓的)百姓在官府里争辩,但受不了残酷的拷打,于是承认了被捏造的罪名。
王安中查访得知了这件事情,仔细考察后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于是立刻释放了百姓,让那些士兵抵罪。
当时皇上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推荐了一个擅长道术的道士王仔昔给徽宗,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寅缘:
指某种可资凭借攀附的关系)和他勾结(关通:
串通)在一起。
王安中向皇上进言列数蔡京欺君僭上、祸国殃民的事情。
皇上肃敬地接受了他的建议,(王安中)接着又两次上疏陈述蔡京的罪行。
皇上说:
“我本来就想施行你的建议,(只是)因为天宁节快到了,等到过了这件事,我会为你罢免蔡京的。
”蔡京探知了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长子蔡攸日夜守在宫中,流着泪恳请祈求皇上开恩。
宣和元年,王安中被任命为尚书右丞。
金人灭辽,归以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宋代诸路安抚司的长官称帅臣,后泛称统帅、主将)去守卫燕地,王安中请求前去。
王黼(fǔ)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于是授予他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等官,和辽国降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
郭药师(自恃徽宗恩宠有加)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王安中不能遏制他,只好曲意逢迎,因此郭药师越发骄纵。
当时山后各州尽已失陷,只有平州还被张觉占据。
金人进攻燕地,任命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
之后,张觉又背叛了金人,金人攻打他,张觉战败逃(奔,战败逃跑,逃亡)到了燕地。
金人索要张觉非常急迫,王安中无奈之下,绞(勒)死了张觉,用箱子装着他的头颅送给了金人。
郭药师公开说道:
“金人要张觉就把他交给了金人,如果金人索要我郭药师,难道也交出去吗?
”王安中非常害怕(郭药师叛变),把他的话上奏给了朝廷,趁机极力请求罢离燕山府。
郭药师从此叛离宋朝,金人终因此事(与宋)产生了嫌隙。
王安中以上清宝箓宫使兼侍读的身份被朝廷召还,授予他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一职。
靖康初,当时进言的人评论他与王黼、童贯结党而且未能察清郭药师叛变一事,于是王安中被罢免为观文殿大学士,继而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
高宗赵构即位后,往内迁官至道州,不久被流放自行。
绍兴初年,官复左中大夫。
他的儿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他去泉州府居住,不久王安中就病死在泉州,时年五十九岁。
安中作文章丰润敏拔,尤其擅长四六文体。
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安中赋百韵诗以记其事。
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大字书写在殿屏上,凡是侍臣都用副本赏赐之。
他就像这样被看重。
2020三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
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从伯导谓曰:
“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
”彪之曰:
“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
至于超迁,是所不愿。
”遂为郎。
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
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
穆帝发诏令受之。
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
彪之又言:
“疾疫之年,家无不染。
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
”朝廷从之。
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
彪之正色曰:
“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
”于是朝议乃定。
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
“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
谨具封还内,请停。
”事遂不行。
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
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
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堂伯父王导对他说:
“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
”王彪之说:
“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
”于是做了尚书郎。
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
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
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
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
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
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
他回答说:
“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
为什么呢?
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
”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
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
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
王彪之又进言道:
“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
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
”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
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
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
王彪之严肃地说:
“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
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
”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
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
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
“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
”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
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
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2019一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
原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
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廷尉就提到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汉文帝就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
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朝兴起直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
“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命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里。
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了半夜,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动。
听完之后,文帝说: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老师。
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非常伤心,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挂了。
(译者:
尹瑞文)
2019二卷史记商君列传
原文: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书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
“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
“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
“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
”公叔座回答说:
“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
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
“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
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
“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
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
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
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
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
”公孙鞅说:
“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
”终于没有离开魏国。
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
“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
”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
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
“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
”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
卫鞅说:
“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
”过了几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
卫鞅再见孝公时,把治国之道说的淋漓尽致,可是还合不上孝公的心意。
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
卫鞅说:
“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
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
”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孝公对他很友好,可是没任用他。
会见退出后,孝公对景监说:
“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
”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
“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
果真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
”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的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景监说:
“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
我们国君高兴极了。
”卫鞅回答说:
“我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
‘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商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
“善。
”甘龙曰:
“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参考译文】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
“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
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
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
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
“讲的好。
”甘龙说:
“不是这样。
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
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
“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
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
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
“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
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卫鞅说:
“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年 文言文 原文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