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docx
- 文档编号:16329643
- 上传时间:2023-07-12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62.95KB
千课万人.docx
《千课万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课万人.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课万人
2013年“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暨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
听课笔记及学习心得
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记2013年“千课万人”活动
2013年11月15至18日,初冬的阳光暖意融融,美丽的浙大华家池校区仍树木葱茏,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暨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走进全国各地语文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
为期四天的活动,“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孙双金、虞大明、张祖庆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用实践诠释课标,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诗意洒脱,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大家一场场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
宏大的听课场面、全新的视角、精巧的设计、灵动的智慧、丰富的互动全方位展示了新课标课堂的魅力与精髓。
“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归学生所有,可谓成长课堂;
遵引而不发,循不愤不启,求导之有度,才是修炼之道。
”
周一贯老师说:
“教育即成长。
”我们不难看出本次千课万人的主题就是成长教育。
实现成长教育,落脚点就在课堂。
对语文课堂的关注,传统的观念一直是在探讨“怎么教”。
走进新课改,老师不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创造者。
于是“教什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且甚至以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渐成共识。
然而在成长课堂中,专家们首先瞩目的是“为谁教”。
同样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会因人而异。
所以,“为谁教”比“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
15日,第一天的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薛法根老师的《寓言两则》和管建刚老师的《春联》。
薛老师,一个开心的孩子王。
他的课是那样轻松、潇洒,举重若轻,尽显大师风范。
讲故事悟道理,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自主领悟了寓言里蕴藏的深刻哲理,同时,说话、写话、朗读、识字讲故事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平实的语言,巧妙的点拨,催生灵动而充满生长力的课堂。
首先,薛老师以“上语文课先识汉字”拉开序幕,教给孩子们合体造字法。
接着,再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提炼出来,结合生活体验,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理解。
然后,在读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上台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最后水到渠成引出故事的寓意,并结合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加深理解。
薛老师的亲切幽默,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学习语文,让听课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这也是组委会把薛老师打头阵的考虑吧。
管建刚老师的书我看了多本,《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引发了作文教学革命,我也曾学着创办了《班级作文周报》,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作文兴趣有了很的提高。
这次看到了本人,便觉得倍加亲切,也能现场听一次管老师执教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执教的《春联》是一篇说明文,在管老师激情四射的魅力中,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春联的妙处和说明文《春联》的内在联系和表达顺序。
管老师让学生反复理解作者这么表达的意图和构思,有阅读,有理解,更有运用。
管老师的语言、语气与众不同,爽直坚毅,是我喜欢的那种亲切真实。
16日下午的四堂课都是关于课程开发的,分别是丁慈矿老师的《和聋子讲话》,钱锋老师的《小红花》,魏星老师的《语言的联想》,以及来自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的《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
《和聋子讲话》选自《国语新读本》,语言清浅,三年级的孩子学起来轻松愉悦,但课堂韵味深长,给人启迪。
钱枫老师的课堂是围绕电影《看起来很美》展开的,在亲切自然的谈话中,老师适时引导、启发,使得孩子对电影的认识步步加深,谈话的层次步步升华。
魏星老师带来的是他开发的“语言的魔方”课程中的一堂课——美丽的联想,通过几大板块的活动唤醒孩子对语言的灵性。
其中一名学生当堂写的小诗赢得了现场老师们阵阵掌声,她还表示说,以前写作文时感觉很堵,但现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次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最后出场的范姜翠玉老师,使我们对台湾小学语文课堂民主、开放的氛围窥一斑而知全豹。
范姜老师从来不催促老师,只是温柔地一次次询问,“你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给了学生充分的反思、表达的机会。
教学设计也充满了论辩、理性思考的色彩。
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情绪上的喜欢或不喜欢,但不能停留在这一阶段,要去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弄清楚它写的是什么,思考过后,有了一个结论,再去判断喜恶。
把这样的阅读体验、思考过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感受。
周一贯老师课进行了互动点评。
周老师说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他明确提出,课程开发已经是当前小语教课改不可更改的趋势,每一个有思想的老师,都应该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现在是一个“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电影……老师们也可以开发属于自己的“微课程”。
周老师又提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还有很多空白,希望我们年轻老师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
11月17日,共有九节观摩课。
何捷、郑玮瑜、赵昭三位老师共同完成了《匆匆》一课的同课异构环节,为大家奉献了三种不同风格却同样精彩的《匆匆》。
与何捷老师重视习作练习,从习作入手学习《匆匆》,郑玮瑜老师与赵昭老师独辟蹊径,给与会的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老师开场和蔼可亲,直接让孩子们直呼其别名“胖小鱼”。
生动的一课便在“同学们好”,“胖小鱼好”的问候语中开始了。
这样的开场轻松愉快,想必孩子们一定很放松,难得可以如此近距离地与老师接触。
郑老师直入主题,板书课题时一步步分步讲解,“一撇加上横折弯钩就是人生”,“两撇那就是人生的各种遭遇”,“一点就是生活中挫折”。
生动的解释,一笔一划的范写,孩子们对于“匆”一字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
郑老师的教学设计围绕着“品味语言、感受散文之美”展开,整节课多处范读、指名朗读、男女生共同读,力求在一遍遍的朗读中逐步深入体会。
就“挪、蒸”两字的教学,郑老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先请学生认读“挪、蒸”二字,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请学生组词;随后出示“挪移、蒸融”二词,再请学生多次朗读;最后出示“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与“被初阳蒸融了”两句,再请学生多次朗读。
生活中的日常语言在这样的提炼之后,往往能够品出别样的味道。
此外,郑老师也重视学生的书面练习。
在本节课的末尾,特意安排了小练笔,请同学们写一写这六年小学岁月中不禁回想起的往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再一次深刻体会时光的匆匆。
与郑老师围绕语言品味课文不同,赵昭老师则显得更加充满诗意。
整节课从分小节背诵短诗《人生》开始,再导入文本《匆匆》。
赵老师将短诗分作三节,朗诵给孩子们,再立刻请孩子们背诵出来。
诗题《人生》紧扣《匆匆》,背诵的过程也是那么的匆匆。
孩子们从背诵短诗进入文本学习,过度自然且带着一份思考。
赵老师板书课题与众不同,书写“勿匆”二字,随后解释不可太过匆忙而遗漏了“一点”,这一设计在理且实用。
赵老师在全文教学中不时穿插着时间的概念,例如请同学们在30秒内记忆屏幕出示的朱自清简介并尝试复述,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时间设计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也自觉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意义。
随后,赵老师安排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并板书“品情、悟理”,请有观点、有发现的孩子们自由上台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适度放手,有效地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
赵老师的课件同样精彩,一根麦芒之上的水滴跌入水面的视频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朱自清的生动比喻,更吸引了全场教师的目光,在课后讨教课件的制作诀窍。
在全课结束之际,赵老师依然充满了诗意,套用了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作品《阿飞正传》中的经典台词:
“2013年11月17日上午11点25分,这过去的一分钟我们在一起,我们就是这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时间就是如此的匆匆。
”
其中来自福建的何捷老师所执教的《匆匆》让我感受最深。
《匆匆》是朱自清一篇优美而又寓意深刻的散文,何老师在这节课中运用了“指向表达”的教学方法。
他首先从古往今来谈时光的名言警句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呈现同一主题。
接着,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引导学生发现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由感性到理性。
之后,何老师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在“明了”与“疑惑”中、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使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学习过程渐入佳境,并且通过对比,用散文的手法教散文,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接下来的环节,学生在何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反复诵读走向经典,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向朱自清学语言”,练习表达;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便是能力的增长,是思维的进步,也是何老师的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佐证。
最后,是让学生沉入经典的表达世界,建议学生“在阅读中能多关注经典,多从经典中汲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
何老师的课让我感受颇深,主要表现在:
一、浓厚的“书卷气息”
王崧舟老师曾说: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能有点‘书卷味’”。
一堂充满“书卷气息”的课堂,应该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
何捷老师的课堂中,时刻充溢着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用各种名人名言或者富含哲理的美文旁征博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受到到文化的熏陶,如“经典,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陌生中寻找疑问,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
”“经典,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都有一种发现”等等。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文学素养是基础,而善于把自己的文学素养在课堂上淋漓尽致而又深入浅出的表现出来,应该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
二、千锤百炼的磨课精神
磨课,是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教学智慧的课,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修改斟酌和反复推敲试讲,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一样,饱含着艰辛和不易。
何捷老师的这节课曾经获得全国阅读大赛特等奖,而在比赛之前,竟然磨课达14次!
是千锤百炼的磨课精神成就了何老师的精彩课堂。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习何老师的磨课精神,好课不怕人来磨,公开课之前,一定要多试教、多磨课、多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在课堂上得到最美丽的绽放。
三、关注年段目标,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匆匆》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何老师的教学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因而,与这一学习重点关系密切的内容,教师则不惜时,反之则略讲。
这样的处理,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符合要求的重点讲,不符合要求的一笔带过,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明智的教学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辩课评课环节,《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编辑陈金铭老师担当主持,与何捷老师、郑玮瑜老师、赵昭老师共话这三节同课异构的《匆匆》。
在陈老师的提问环节中,三位老师的回答风趣幽默、言简意赅,在场教师们也畅所欲言,会场不时传来大伙儿的掌声与欢笑声。
正是在这一种和谐共生、共同进步的氛围中,广大语文教师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课堂、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从中不断汲取新知,为推动语文教育更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18日上午,领略了张祖庆和王崧舟两位名师的课堂风采,让我在这个深秋的日子里有了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
张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联姻”。
整节课老师对语文课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张老师从第一板块“我所知道的地球”开始,就努力渗透“抓关键词获取信息”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抓主要信息,谈感受,感受地球的可爱,和慷慨。
紧接着,通过板块二“人类对待地球的方式正确吗?
”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文章中提取一句最重要的话,将长长的一篇课文读“薄”了。
在板块三“地球头号杀手”中,让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图文结合”的方式寻找出一个你认为对地球致命伤害的“头号杀手”,并要求学生联系电视、报纸上看到的以及身边观察到的现象作综合思考发言,进一步落实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联姻”。
在交流中,学生真正体会到美丽的地球正在我们的人为破坏中渐渐消失。
“给地球新生儿的信”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在感悟中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王崧舟老师执教是六年级课文《孔子游春》。
课文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
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太唯美”的课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梦,美丽而不可及。
王老师的课堂无疑使本届“千课万人”推向高峰,令人回味流连。
此次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
花开是美丽的,童心是美丽的,课堂更是美丽的。
能近距离的目睹名师风采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特级老师们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教语文,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简约的背后蕴藏着大智慧,难怪孩子们学得那么得兴趣盎然。
在课堂上,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主角,让我们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一、听孙双金《鞋匠的儿子》感悟
孙老师的“追问”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一起载歌载舞。
通过追问由表及里,通过思考明白言外之意。
以“议员们情感态度的变化”和“林肯的三段演讲语言”为教学的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读中思、读中问,读中议,补充林肯的生平,课堂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剖析,对思想的启迪,对情感的熏陶,对能力的培养。
我思故我在,该学会追问的不仅是学生,更应是我们老师。
怎样才能有效引领学生批文入情,读出课文的内涵?
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怎样做到简约高效又不失厚重?
问题还可以不停地问下去。
但,不能再问了,再问下去就离课的评析十万八千里了。
但是,有一句话不得不说:
我想试着来一番“追问”。
这样的追问也不是为了什么好玩,我是在学以致用。
其实,不单单是在学以致用,还有“致感”。
因为,“追问”,是我看了孙双金老师的课之后的强烈感受和深度刺激。
好课常常都有一条线,有“线”方能将散落在课中的“珍珠”串起来,使它成为一件“作品”,一件“不朽之作”——好多课,不是说没有珍珠,而是没有线。
于是,那样的课也就充其量只能是“课”了。
孙双金则不然。
多明的“线”啊:
定位“追问”(目标)→了解“追问”(理解)→尝试“追问”(实践)→小结“追问”(学法)→延伸“追问”(升华)。
在“尝试追问”中,不但有尝试的递进(一次尝试、二次尝试……),还有尝试的示范、激励和评价。
通过递进、示范、激励、评价,达到了尝试的成功与完美。
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的是,教师对学生尝试追问的激发和引领。
如:
在梳理出课文关于参议员情感变化的线索并作出板书后,教师激发:
看到这条线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在学习“尴尬”一词时,教师问:
“‘尴尬’是什么意思?
”而当学生已经理解了“尴尬”的意思之后,教师激发:
谁再来问?
并引领学生问出了“为什么林肯当上总统会让参议员们感到尴尬”和“参议员们是怎样尴尬的”等问题。
在拓展补充环节,当学生获得了“林肯在美国最伟大总统中排名第一”的信息之后,教师激发:
谁来问问题?
谁来追问?
正是在这种师与生的交汇互动与交融多动中,让我们看到了孙老师的“情智”,看到了“追问”的和谐与完美。
有的时候,我们看课,其实是在看人。
虽然我们一直来强调的对于课堂上要“目中有人”的“人”是指学生,但在这里,我宁愿将这个“人”定位于教师。
是教师给了课堂以活力,给了课堂以生气,给了课堂以真实,给了课堂以精彩。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的深度、高度、纯度、精度等都取决于教师。
请再看孙双金。
《鞋匠的儿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本,笔者曾看过不少人上这篇课文,但都没有发现有谁能像孙双金老师这样有着如此精到的挖掘和如此精妙的设计。
首先,他的线索是明朗的,如参议员的情感变化和林肯的应对措施
(言行);他的拎词是准确的,如尴尬、侮辱、大笑、静默、赞叹、感激、永远、伟大、艺术、帮忙等;他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合度的,如没有沉溺,没有大肆,没有面面俱到,没有微言大义;他对写作特色的考虑是虔诚的,如为什么要用最后一段?
它想表达什么?
……而所有这些都可以不提,要提的还是——“追问”。
孙老师对于“追问”的提取、提炼、提升和在课上所作的演绎,我们都已有目共睹,笔者在前面也已作了陈述,可问题是,孙老师是怎么发现这一点呢?
我想,名师之高,有的时候大概就在这“一点”上吧!
还是主持人说得好:
学问学问,关键在“问”。
由此想到:
教学教学,关键在“学”。
学什么?
学语知,学语法,学语用。
学多少?
一节课学一点(像“追问”)即够矣。
——而这,不就让我们的课真的有了“成”的意义和“长”的特征了吗?
孙双金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的。
那么,照此说来,孙老师就不应该是语文的“儿子”,而应该是语文的“老子”了!
听课笔记
课前交流
追问什么是追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用追问的方法学习今天的课文
齐读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
读课文,划出参议院态度变化的词语
尴尬大笑……
一个一个讲,第一个是:
尴尬怎么写不是九【强调字形】
再接下来大笑(开怀不已)
再接下来的感情呢?
一片静默
最后把所有的嘲笑都化作了什么?
赞叹的掌声
从参议院情感变化这条线索中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林肯是什么震撼了他们,打动了他们
出示课文第一节,齐读:
当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
尴尬变红,什么意思?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这是词典上的解释,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窘迫,下不来台
抓住尴尬追问追问
什么使他们尴尬,为什么尴尬
林肯当总统他们为什么尴尬?
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名门望族,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
不服气
在参与员的心目中他们比林肯怎么样?
地位比他高,板书:
高人一等林肯是低贱的人
所以在美国的那个年代,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
所以这些参议员们想羞辱他,出一口恶气,再齐读,把情感放进去。
谁来做傲慢的参议院,羞辱林肯。
指名两人读。
读得很好
一般人面对羞辱会怎么样?
委屈、生气、羞愧
林肯怎么样?
他读出的是机智我把它写下来有道理
但仅仅是机智吗?
我读出了林肯是个大度的人板书大度有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你羞辱我,我感激你,你读出了什么?
态度谦和
大度改成气度
林肯为什么能当总统,总统的气度是什么气度
感激是语言表面的意思,那么机智气度是文字背后的意思
第二句:
已经去世了
你读出了什么?
言外之意,你这个参议员有道德吗?
拿一个去世的人来开涮
林肯的话句句都有含义
齐读后面三句,三个永远你读出了什么?
谦虚没有给自己抬高身价
对父亲的尊敬
在你们参议员眼里,你们是高人一等的,在我林肯眼里,人与人之间是——人人平等的板书
借机表达了执政理念:
人人平等奠定了美国精神:
人人平等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前仰后合,一阵接着一阵。
这是怎样的场景啊?
齐读,强调断句
指名读你是个沉着的林肯真诚一点
小结:
刚才这小节我们是怎么学的?
追问,抓关键词,读出的内涵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什么?
自学五六小节。
追问为什么所父亲伟大
做鞋一般被称为什么?
技术,手艺
为什么说是艺术?
说明林肯父亲做的鞋怎么样?
精致、舒服,现在的鞋子都是机器做的脚宽一点就做宽一点……
从伟大和艺术中你读出了什么?
板书引以为荣
意思是引以为荣,那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用做鞋的艺术统领国家,像穿上父亲的鞋一样生活的舒服
能让别人感觉到舒服的人都是伟大的
中国有句俗话: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林肯认为行行平等。
这就是林肯执政的理念。
是否的伟大,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做的怎么样
齐读这小节
你从静默这个词读出了什么?
看出林肯说的话很有道理,有点佩服在反思反省过错
林肯是我们想象的人吗?
这就是一个伟大的——
第五段中,你抓住了什么关键词?
“无人能比”——
一个总统怎么要帮人去修鞋,老师读不懂,这是为什么?
追问:
既然鞋子那么好,怎么可能不合脚?
修正他们的态度,身为总统却愿意修鞋,表达了林肯什么观点,什么治国理念?
作为一个总统,他随时随地愿意为大家服务(板书:
时时服务)
教师小结:
林肯用他的言行告诉大家,行行都能成为伟大的人,总统我愿意时时为人们服务,这就是林肯思想,美国理念,读书时要读出言外之意。
相机指导朗读:
指名读
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导读课文,从“赞叹”中你读出了什么?
你会怎样赞叹林肯?
他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
赞叹一词,看出参议员的心悦诚服
文章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
看出林肯伟大,
他有两大功绩,统一了美国,废除了黑奴
美国总统排名,最伟大的最平庸的
林肯为什么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出示林肯的生平
你读出了什么?
屡败屡战,永不言败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选5个词语写一段话。
二、听王崧舟老师上《孔子游春》有感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听着王崧舟老师的课如沐圣贤光辉,似受春雨滋润,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诗一般的艺术享受之中。
他课前说课时讲,要把孔子从圣坛上请下来,而把他请上杏坛。
他做到了。
一堂课,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一个智慧聪颖、善于教诲、品德高尚的老师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变得无比鲜活而深刻。
课始,王老师就领着学生走进课文关键语句,无论在弟子的眼中,还是在孔子自己的心中,他都是一位——老师,明确了孔子的身份,降低了身段,让孔子在学生眼前变得亲切起来。
课中,通过对孔子课堂、课文、课题的深入体验感悟,让孔子在学生心中羡慕不已,向往不已。
课尾,引用《史记》中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在学生心中的想象无限地伟大起来。
多么巧妙而富有匠心的设计呀,王老师是高山一座,吾辈仰望之。
听课笔记
从题目上看,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题目的名字往往是故事的主人公,齐读课题。
老师讲课文主要内容,在看谁的时候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示:
弟子们不知老师……都回过头来。
孔子的身份是什么?
在……中也有一句话,出示:
老师,遇水必观……孔子的身份是什么
在结束时,孔子自己认识也是老师。
出示老师,生齐读三遍
孔子这位老师怎么样?
那就走进——齐读课题
孔子是老师,老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上课。
上课,通常的理解就是要课堂,板书课堂
快速浏览课文,孔子的课堂在哪里,找到之后用笔画下来。
强调快速浏览。
孔子的课堂在哪儿?
指名读,生读一~二节。
出示第二小节:
这就是孔子的课堂,大家一起读读这个课堂。
学生齐读
我很奇怪,很奇怪,你们刚才读的像课堂吗?
找一找,孔子的课堂和我们现在的课堂相比,没有什么?
书本、黑板、课桌、不在教室(四周没有墙壁,窗子)师重复:
没有电脑、没有大屏,没有书本……
再读孔子的课堂虽然没有……然而在孔子的课堂里,却有我们现在的课堂没有的什么?
齐读
这就是孔子的课堂,在孔子的课堂里却有——阳光,柳树(桃红柳绿)、习习的春风……
出示:
在孔子的课堂里阳光普照、
在孔子的课堂里有,出示:
广袤的大地,和煦的清风,
这样的课堂会让人产生许多联想。
出示
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
这样的课堂多像一幅画,一首诗
出示:
阳光
普照着大地
泗水河边
桃红柳绿草色青青
……在这样的课堂里,你最大的心情、感受是什么?
我们轻松、愉悦……那是在谁的课堂里?
让我们再次走进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