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精品资料含17年各地中考真题专题22 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 文档编号:16422804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8KB
中考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精品资料含17年各地中考真题专题22 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中考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精品资料含17年各地中考真题专题22 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精品资料含17年各地中考真题专题22 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精品资料含17年各地中考真题专题22文言文比较阅读
专题22 文言文比较阅读
【挑战中考】
1.(2017·江苏常州)阅读两段文言,完成
(1)~(4)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苏杭多产梅。
或曰:
“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
”固②也。
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癣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呜呼!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①欹(qī):
倾斜。
②固:
本来。
③孤癣:
独特癖好。
④鬻(yù):
卖。
⑤斫(zhuó):
砍削。
⑥重价:
大价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芳草鲜美
②渔人甚异之
③遏其生气
④安得使予多暇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②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
(3)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
①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②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
(4)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的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
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人心中的疑惧,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乙文借梅议政,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思想解放的迫切愿望,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追求是一致的。
D.甲文语言质朴、生动,跟桃花源的氛围与人物浑然一体;乙文语言节奏铿锵,极富感情,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2.(2017·福建厦门)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
(1)~(4)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
“回,来!
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
”颜回对曰:
“不愿仕。
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变容,曰:
“善哉,回之意!
丘闻之: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
’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
(选自《庄子》)
[注]①颜回:
孔子的学生。
②仕:
做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胡不仕乎
④孔子愀然变容
(2)下列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弗受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D.宋何罪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
②善哉,回之意!
译文:
(4)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答:
②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答:
3.(2017·福建宁德)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1)~(5)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节选自《伤仲永》)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
“读书何为?
”师曰:
“取科第耳。
”曰:
“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
“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
……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过:
过人之处。
②日者:
古时称占卜的人。
③疏义:
指为古书旧注所做的阐释。
④寓宿:
指在别人家借宿。
⑤《易》王辅嗣说:
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师谓其父母曰
④遂辞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
②师大奇之。
译文:
(3)用“/”标注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按语意划分两处)
传一乡秀才观之。
(4)方仲永与许衡资质相似,二人父母均为农民,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截然不同:
方仲永的父亲是“ ”;许衡的父母是“ ”。
(用选文原句回答)
(5)阅读甲、乙两文,从仲永和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
答:
4.(2017·江苏盐城)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的语段,完成
(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相攻国者亦然
④具此而己矣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译文:
(4)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政之道。
前者强调了 ,后者强调了 。
5.(2017·山东东营)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的语段,完成
(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虎曰:
“忠哉,猱也!
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
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①猱(náo):
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殊快:
很舒服。
③汰其余:
要扔掉的余渣。
汰,扔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2)翻译下面的语句。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译文:
(3)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4)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
【临考预测】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的语段,完成
(1)~(4)题。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
“请献千金。
”
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议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①鹬(yù):
一种水鸟。
②箝(qián):
夹住。
③喙(huì):
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请说之
②不可谓知类
③赵且伐燕
④以敝大众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
②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译文:
(4)下面对甲、乙两段文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体现了墨子的反对不义战争的主张。
B.公输盘问墨子有何见教,墨子直接明了地说出了来意,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再予以批驳。
C.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
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
D.乙文中的这个故事说明:
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
(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
一年左右。
②土寇:
土匪。
③角:
战斗。
④洫(xù):
沟渠。
⑤甫:
刚。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弗之怠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会有土寇
④州官使试于一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②恒独步庭阶,曰:
“古人岂欺我哉?
”
译文:
(3)给下列句子分别划分一处停顿。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甲文中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摘录原文回答)
(5)甲、乙两文分别叙述了宋濂和刘羽冲的读书情形,你认为侧重点有何不同?
并从他们读书的经验教训中,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答:
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
(1)~(4)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
撑(船)。
②毳(cuì)衣:
毛皮的衣服。
③凇:
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dàng):
天上的白气。
④芥:
比喻细微,微小。
⑤大白:
酒杯。
(1)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互相轩邈
②窥谷忘反
③上下一白
④及下船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填空和简答。
①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②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
③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答:
4.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1)~(4)题。
[甲]……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
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
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
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
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
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①僰(bó):
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②伫:
站立。
③佁然:
静止貌。
④褫(chǐ):
剥去,脱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②耻己之不如也 耻:
③思所以败之 所以:
④乃袖茅栗以往 袖: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译文: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答:
(4)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
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①子妇之亲:
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
京城。
③果蔬:
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
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
切成块的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
B.足肤皲裂而不知/觉饥甚而不敢去
C.略无慕艳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戴朱缨宝饰之帽/又久之,方命坐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②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译文:
(4)读了甲、乙文段后,从宋濂和王安石身上,你获得了什么感悟?
答:
专题24 文言文比较阅读
【挑战中考】
1.
(1)①鲜嫩(新鲜、鲜艳)美丽 ②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③生机(朝气) ④怎样才能(怎么能够)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但是梅树枝干的倾斜、稀疏、弯曲,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力量所能做得到的。
(3)①甲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乙文: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4)C [解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的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声。
2.
(1)①通“向”,从前 ②停止,放弃 ③为什么 ④……的样子
(2)C [解析]题目中的“之”是代词,C项的“之”也是代词,指学过的知识;A.的;B.去,往;D.宾语前置的标志。
(3)①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②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4)①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对比。
②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高官厚禄)所动。
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
[乙文参考译文]
孔子对颜回说:
“颜回,你过来!
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回答说:
“不愿意做官。
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
我不愿意做官。
”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
“好啊,你的愿望!
我听说:
‘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
’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
3.
(1)①写 ②完成 ③对……说 ④离开,离去
(2)①让(仲永)作诗,(他)作的诗(已经)不能与先前的名声相当了。
②老师对这(他的这种问答)感到十分惊奇(惊讶)。
(3)传/一乡秀才/观之。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母强之不能止(或:
如是者凡更三师)
(5)读书不能急功近利;读书要有远大理想;热爱学习;刻苦勤奋。
[乙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
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
“读书是为了干什么?
”老师说:
“为了科举考试中第!
”许衡说:
“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大为惊讶。
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
“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
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
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
4.
(1)①放弃 ②限制 ③这样 ④具备
(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①巩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②把治理天下作为大事的圣人,不能不细察祸乱从何而起。
(4)人和的重要性 兼爱的重要性
[乙文参考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
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反过来,即使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
5.
(1)①使……痛苦 ②就 ③追寻踪迹 ④却
(2)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3)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4)示例:
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乙文参考译文]
兽中有一种叫猱的,个头小而善于攀缘,爪子锋利。
老虎的头上发痒,就让猱(替他)抓挠,久而久之,(老虎头上挠)出了洞,老虎感到很畅快,没有发觉(脑袋挠破了)。
猱逐渐取老虎的脑髓吃,然后把吃剩余下的来献给老虎。
老虎吃了脑浆,(觉得脑浆)很美味,认为猱很忠心,就更加爱猱,亲近猱。
时间长了,老虎的脑袋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老虎去)寻找猱。
猴子(却)已经逃跑躲避到高树上了。
老虎跳跃着大声吼叫,就死了。
【临考预测】
1.
(1)①解释 ②明白事理 ③将要 ④通“弊”,使……受到弊害
(2)C [解析]都表并列。
(3)①牺牲(或“损失”“杀害”)不足的百姓(或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②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4)B [解析]墨子并未直接明了地说明来意。
[乙文参考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
“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
’河蚌对鹬说: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精品资料含17年各地中考真题专题22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中考 初中语文 专题 复习 精品 资料 17 各地 22 文言文 比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