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永远新生》《科学与艺术》.docx
- 文档编号:16683096
- 上传时间:2023-07-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21KB
第八节 《永远新生》《科学与艺术》.docx
《第八节 《永远新生》《科学与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节 《永远新生》《科学与艺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节《永远新生》《科学与艺术》
《永远新生》、《科学与艺术》
主讲:
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学习《永远新生》这篇序文,要能把握住本篇序言的主要内容,理解标题的含义:
中国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学习《科学与艺术》一文,要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了解小评论的一般写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永远新生》
1、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
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2、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
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
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主要内容
第一段:
时间是艺术的试金石;现在被认为是创新流派的顶尖的艺术家及作品,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认识;当时被看好的艺术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筛选反而会被排斥到艺术珍品之外。
第二段:
论述了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段:
适时出版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顺应了潮流,并促进了潮流,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了“图典”的出版。
第四段:
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4、研读课文
(1)阅读第1段,作者是怎样论证首句的观点?
(2)阅读第2段,作者分几个层次来论述“中国的艺术传统有极强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所致”的?
(3)阅读第3段,作者怎样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的支持?
(4)阅读最后一段,试分析这一段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5)怎样理解“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浪子回头”这三种人?
这样对比论证有什么好处?
5、写作特色
(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科学与艺术》
1、作者简介
李政道(192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战时期在国立浙江大学(当时在贵州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
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
2、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
具体论证论点。
第一层(2—6):
论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层(7—10):
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
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3、研读课文
(1)阅读第一段,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指的是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第二部分,作者举了什么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4)如何理解第7—8自然段?
(5)第9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10段举了哪些事例加以论证?
(6)科学和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有什么不同?
(7)第12段中“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这个“相联”表现在哪里?
(8)文中“普遍性一定根植于自然。
面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这里的“自然”指什么?
4、写作特色
本文采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逐层论证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既典型又有代表性。
这是论述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此我们应认真体会,并学习这种方法。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怎样理解最后一段?
(二)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
-返回-
同步测试
1、选出下列加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A )
A.扉页(fēi) 累赘(zhuì) 蹩脚(biē) 憔悴(cuì)
B.秾丽(nóng) 阴霾(mái) 玫瑰(guī) 筛选(shāi)
C.梵高(fàn) 周昉(fǎng) 衰颓(tuí) 稚嫩(zhì)
D.啜泣(chuò) 沉甸甸(diān) 静穆(mù) 诅咒(zǔ)
2、选出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B )
A.孤陋寡闻 洋洋大观 卞和之玉
B.娇柔献媚 长髯飘杨 震惊倾倒
C.清白无瑕 徘徊歧路 乔装改扮
D.凄凄凉凉 乱山碎石 醉心融骨
3、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是(C )
A.《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巴金
B.海涅——德国——《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塞万提斯——英国——《堂吉诃德》
D.钱钟书——著名学者·作家——《围城》
显示提示
提示:
1、蹩bié
2、杨→扬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相关练习。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
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4、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科学和艺术需要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科学与艺术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分不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两个“自然”的含义是否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科学和艺术为什么是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怎样理解选文的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
答案: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5、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
6、只有情感的促进才使我们富有创造力,只有智慧的情感才能达到完善的意境。
7、第一个“自然”应理解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
8、因为它们都是富于“创造力”的活动。
9、进一步强调科学和艺术的相同点。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相关练习。
我与书的精神苦恋
郑杰
恋书,是我命中注定的事。
我与书的情缘始于我的童年。
那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生存环境并不太好,甚至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都不好。
在群体生存状态不良的境地里,我个体的境遇却更为糟糕。
从读小学开始,我就不是成人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
班主任在我的品德评语上写上两个字来概括我:
孤僻。
可能就在那孤僻的无声世界里,是书给了我一缕阳光。
之后,我便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在那里,我个体遭遇着不良的生存状态,封锁了心胸;另一个是虚幻的世界,在书给予我的虚幻的世界里,我找到了作为孩子的宝贵的尊严。
我实在记不得读了多少,怎么读的,读些什么,有什么长进,我想问我这些问题是无聊的,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找到一个地方逃避伤害,并且在这个避难所里获得生的希望,实在是书能给予爱书人的最大回报了。
童年时那种单纯的精神自恋式的读书,维持总不会太久。
恼人的青春期会在不知哪一天的晚上,开始给你蒙昧的生活添加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
这种烦恼是难以描述的,既是含蓄的冲动,又是鲁莽的害羞。
而从千丝万缕莫名的烦恼中挣扎脱身的唯一办法,就是释放能量,读书便成了一种释放的方式。
而此时读书,又增加了自己在同伴中炫耀的资本。
作为中国人,一个并不主张释放的国度,心中的欲念往往难以获得确认,许多表面上道德的规则,都在推迟青春期的到来,拖长青春期的尾巴,平息青春期的烈焰。
我就在这种不自觉的状态下,度过了这段危险期,那时我读宋词和莎士比亚,还读了好多知识类的书。
前者有助于我表达,使我终生有了相对统一的又较为华丽的表达方式;后者赋予我表达的内容和素材。
表达而且有内容表达,使我在阴暗的青春期里,因为找到了释放能量的方式,而没有落下一点毛病,书,就在那时,给了我难得的健康心态,直到现在,还在帮助我,向我所爱的人,用我挚热的言语去赞美。
而且,中国汉语的美,终于征服了我,我的一生都靠她获得生存的权利,用教书来谋生,用表达来获得尊重,还使我在浸透了汉语美之外,发现了艺术和音乐的美,就靠着这些,我充分享受着生的喜悦。
书给我带来许多不同体验,有沉思、有快意、有苦闷、有虚空,充实了我灵魂的各个侧面。
可是,也许,书真正给予我的是让我生活充满灵性。
在我整个的社会化世俗化过程中,书都是我精神上的导师,拯救几近干涸的心,保持住了我原来不太多的灵性,让我每天下班到家之后,还能远离一会儿喧嚣,进入一个宽松、和谐的世界。
这个世界非常闲适,是一把藤椅,一本闲书,一杯浓茶的闲适。
这个世界非常宽广,没有钱,没有领导批评,更没有人与人之间斤斤计较的局促。
这个世界集聚太多的情感,有的悲,有的苦,有的累,有的痛,却都那么真,不是电视剧的造作。
读书,我便是进入一个界面,在这个界面里,我与很多伟大的灵魂交谈,他们使我仰视,却因时空的巨差,总不至于令我谦卑。
在这样的读书时间里,我的心灵从没有失去过真与诚,我坦然面对现实中的一切,而且我居然找到了现实与虚幻、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平衡,找到平衡,我才能生存而同时又不至于丧失自我的灵性,这不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吗?
(节选自2002年2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
10、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干涸( ) 喧嚣( )
11、找出文中的反问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式,说一说二者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人生的三个阶段,书籍分别给了“我”怎样的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对书的苦恋,“苦”是什么意思?
“苦恋”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就靠着这些,我充分享受着生的喜悦。
”“这些”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怎样理解文中加线句“在这个界面里,我与很多伟大的灵魂交谈”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书给予我的虚幻的世界里,我找到了作为孩子的宝贵的尊严?
”是谁损害了他孩童时的尊严?
作者又是如何从书中找到尊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
答案:
10、héxiāo
11、反问句:
这不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吗?
改为陈述句:
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反问句一方面能引发读者思考,另一方面在语气上比陈述句要更进一层,起了强调作用。
12、童年:
在书给予“我”的虚幻的世界里,“我”找到了作为孩子的宝贵的尊严;青春期:
推迟青春期的到来,拖长青春期的尾巴,平息青春期的烈焰。
“我”就在这种不自觉的状态下,度过了这段危险期;成年:
书都是“我”精神上的导师,拯救几近干涸的心,保持住了“我”原本不太多的灵性,找到了现实与虚幻、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平衡。
13、这里的苦是“执著”的意思。
苦恋在文中具体体现为单纯的精神自恋式的读书,执著地读,不知疲倦地读,发自内心的主动地读。
14、我的一生都靠着她获得生存的权利,用教书来谋生,用表达来获得尊重,这使我在浸透了汉语美之外,发现了艺术和音乐的美。
15、“与伟大的灵魂交谈”指的是进入作者创设的文字境界,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心灵的碰撞,激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16、陈旧的观念损害了作者孩童时的尊严。
书使他能找到一个地方逃避伤害,并且在这个避难所里获得生的希望,所以说书让他找回了孩童的尊严。
-END-
课外拓展
品读科学之美丽(节选)
詹克明
《科学是美丽的》一书,作者不仅能够对这些艰深问题用浅近通达的文字表述,还能不失其科学内容的准确性,这点是很难得的。
如今,面对高度分化、无比艰深、无比庞杂的科学分支,任何一个通才的知识掌握恐怕都难以应付。
沈致远先生并非理科出身,又长期在工业界供职,其学识竟是如此渊博,何以如此?
我体会,首先在于他对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
只有永葆童稚好奇之心的人才会在谋生之余,出自本能地保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时刻跟踪科学全局的最新进展。
正是这种非功利的知识追求成就了沈先生如此全面的学问功底。
再者,作者素有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意从一些最具权威性的报刊科学专栏或科学书籍中选取素材,力求其科学内容准确可靠。
例如,作者直接参考《纽约时报·科学时代》版的文章就有12篇,此外还有《科学新闻》、《物理世界》等杂志,这些期刊一般都比较严谨。
除此之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作者都有一些各个科学分支的朋友,据我所知,有些还是这些领域里颇具权威的知名学者,与他们的互相切磋无疑会加深这种科学内容的准确性。
科学散文虽不同于科普文章,但从沈先生这本书中,广大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无疑会获得很多全新的科学知识。
最值得推崇的是,书中有许多颇具匠心的篇章,作者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自己的精彩思维。
如《竹木前缘》,作者能从中国算盘结构中看出它是“五进位和二进位之混合制”,并使用了“浮点制”等本质特征。
在《毛笔与电脑》中,作者指出“整个毛笔几百根毛就有上千个自由度”,使得电脑绘图软件很难实现毛笔的功能。
从现代科学眼光来审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有许多居家常见的东西却有着无比深奥的科学内涵,它们看似简单,却是复杂无比,以致处理起来,连最先进的电脑都束手无策。
我曾听到方毅先生说起,中国围棋就有这种特异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电脑可以大败世界冠军,但在中国围棋上它未必赢得了业余棋段的少年棋手。
书中《蝉与数论》是篇奇文,它从“蝉的生命周期为什么偏偏是质数”中看到昆虫的生命周期只有在质数年数时才能在出土时尽可能少地遇到天敌的捕杀。
再如《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作者从人眼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区域,它们各有不同的感知灵敏特性,按此解释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为何会时隐时现。
(选自《中华读书报》)
-END-
中考解析
(江苏省泰州市)为活人服务的学校教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①学校向来是使传统的知识财富一代一代相传的最重要的机构。
与过去相比,今天更是这样。
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教育的承担者的地位已经削弱了。
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
②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
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志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使他们把为社会服务看成是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
③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情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开展工作。
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培养出的是顺从的人,教师只有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手段,教师的德和才才能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④要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不如仅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
这种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孩子们对于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
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认可。
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学生就会对在学时间比对放假时间还要喜爱。
(选自《科学画报》2003年第3期)
【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
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他因发现光电效应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作者围绕学校教育问题,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但是,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试体会“不完全正确”这一词语的准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加线词语“这种教育”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文摘卡上,并写上自己的感悟。
读书文摘卡
类别 议论文
篇名 为活人服务的学校教育
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内容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上面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吧,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向你所在学校的领导或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学校教育不仅应该传授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良好心理素质、独立思考精神和创造性的能力。
3、“不完全正确”,认为正确或不正确都是片面的。
学校教育有传授知识的职能,但不仅仅限于此。
4、培养创造性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与摘要内容相关,且有自己的认识、语言流畅即可。
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EN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第八节 永远新生科学与艺术 八节 永远 新生 科学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