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3.docx
- 文档编号:17058994
- 上传时间:2023-07-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55KB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3.docx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3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近年播出的众多电视剧中,露骨的广告植入令人___________。
电商平台、美容护肤、饮品……众多__________的品牌被简单粗暴地植入剧中,__________地进入台词、剧情,甚至由于演员之口详细阐述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显得突兀而又别扭。
隐蔽性是植入式广告最大的特点,道具、台词、角色、情节等,都可以成为载体,唯一不同的是,植入得巧妙还是生硬。
巧妙的,观众虽然___________,但还不会影响情节,高明之作还会博人一笑;生硬的,特别过分的,自然引起观众的反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而决定植入式广告优劣的则是出品方的专业程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目不暇接深入人心冠冕堂皇心知肚明
B.应接不暇耳熟能详冠冕堂皇心照不宣
C.目不暇接耳熟能详堂而皇之心知肚明
D.应接不暇深入人心堂而皇之心照不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演员之口详细说明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
B.经由演员之口详细介绍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
C.由于演员之口详细讲述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
D.经过演员之口详细解说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观众在最大程度上忍耐监管着植入式广告
B.植入式广告在最大程度上被观众忍耐监管
C.监管着植入式广告的就是观众的最大忍耐程度
D.对植入式广告的最大监管就是观众的忍耐程度
2、下面是某市电力公司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告
为保障春节用电顺当,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情通告如下:
打算于2018年12月20日上午8时至12月21日上午8时,对以下区域采取临时停电措旎:
北大街沿线、复兴大道沿线、金明大道沿线。
停电时候给大伙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3、依照下列画线部分的句子,仿写两句话。
欣赏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村下文的欢乐场面的两句诗是“,”。
2.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证证明了“”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 ”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与男子在结婚问题上产生分歧后,她先以“,”两句解释原因,再将婚期定在秋天以平息男子的愤怒。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
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
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
“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
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
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B.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文章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D.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土豆兄弟
李汀
土豆,更像是我的兄弟。
圆圆的头,憨厚、朴实,土头土脸。
一进入菜市场,每个摊位像是色彩斑斓的展台,每个菜品像瓷器一样光鲜,像涂上釉彩一样发亮。
土豆挤在众多菜品中,有着大肚能容的气质,也有憨直肥胖的容颜。
土豆满身的泥土,鼓着腮帮子,像是有一大肚子的话要往出倒,却总一言不发。
母亲说,土豆,是最贫贱的粮食,不用操那么多的心,泥土里的土豆悄悄在往大里长。
母亲晓得,土豆不会骗她。
把土豆丢进堂屋疙瘩火堆里,“烤的疙瘩火,吃的洋芋果。
”洋芋就是土豆。
我老家把土豆叫成洋芋,是因为这家伙是外国人种的。
我后来听说,德国光土豆博物馆就有三家,德国人一日三餐至少两餐吃土豆,在下萨克森州,青年男女热恋时,会送给对方一个土豆,因为对当地人来说,“爱情和土豆一样宝贵”。
欧洲邻国干脆管德国叫“土豆国”。
把疙瘩火里的土豆翻个身,让它“扑哧扑哧”冒个气,火焰里“哗哗”响,像一场欢奏曲一样。
老家吃火烧土豆,有说法:
一捧二吹三拍四忽悠。
一捧,就是不要把土豆抓在手里,要捧着土豆,不停轮换于双掌散热;二吹,嘴里不停地吹气,吹去灰烬和热气;三拍,用手轻轻拍打,拍净泥土灰烬;四忽悠,就是慢慢剥开,嘴与土豆始终保持相应的距离,同时持续不断均匀地哈气,吹散土豆心里的高温。
几番下来,滚烫的土豆稍稍冷了,一边剥着土豆皮,一边谈笑风生,心里是那么踏实。
其实,生活不需要山珍海味,只需静坐下来,舒心吃上一颗火烧土豆就好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土豆是最好侍弄的庄稼。
惊蛰后,土地开始松动,春天启程。
只要不是盐碱地,土豆挨土就能长。
在缺吃的年代,土豆是个宝。
记得土地刚刚承包到户,乡亲们找到了地里种啥自己做主的感觉,用力用肥多了,那年土地种啥成啥,土豆也比往年丰收,没有储存的地方了,家家户户就把土豆堆放在老屋街沿上。
土豆收回家,天天吃土豆,各种吃法。
蒸熟吃,在火堆里烤着吃。
切成丝,炒土豆丝。
切成片,与腊肉炒。
小时候,母亲把新鲜土豆去皮磨浆,滤去渣,剩下的淀粉水沉淀晒干后,就成了土豆粉。
母亲把晒干的土豆粉,加上白糖,边用开水冲,边用筷子搅拌,不一会儿,一碗土豆糊就好了。
一碗甜土豆糊,无疑是农村小孩子能够欢喜好几天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年代孩子们对于甜蜜食物的喜爱和表达。
甜丝丝晶莹的土豆糊让我们三兄弟一个个长大成人。
如今我们生活在城市,在狭小的城市空间中游走,我们依然能够保持着泥土的品质,得益于土豆的恩赐。
土豆一直在地下行走着,那些拳头大小的籽实,很低调地放在泥土的里面,不去声张,静静等在那里。
进城打工的乡亲们,在城市的街道小巷里谨慎穿梭,他们有时候用手撑在街道的电线杆上歇一歇气,有时候蹲在街边行道树下喝一口水。
他们是我的土豆兄弟。
他们在城市游走、生存,他们的肤色、内心没有改变,他们和一颗土豆的肤色、内心竟是那么一致。
他们身上的气味,就是土豆的气味,就是村庄的气味。
夜幕四合了,他们回到城市的一角,吃着从家乡带进城的土豆。
这多像梵高画的《吃土豆的人》。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里说:
“我一直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盘中取食所用的正是在田里掘地的同一双手,因此这幅画代表了手的操劳,代表了他们如何诚实地赚取吃食。
”也许梵高没有发现土豆和人一起过冬的景象,要是发现了,他不会去画《吃土豆的人》,也许会画一幅《春天阳光里的土豆》。
堆在屋角的土豆,被冬天斜射进来的光线照耀着,一身的土色静静的。
土豆就在这样的屋子里开始休眠,冬天屋子不多的温暖,一半被人呼吸,一半被土豆呼吸着。
就在这温暖的土屋里,醒着的土豆开始冒芽。
这是多么早的一个春天,多么温暖的一幅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0日,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宕开一笔写德国的土豆?
2.文章标题“土豆兄弟”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一段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
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
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
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
“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
“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
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
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
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
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
”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
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
“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
(选自《张一清:
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是父母之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像阳光一样照耀在我们心灵的深处。
亲情到底有多高多厚,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亲情”为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B;(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目不暇接:
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
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
后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此处指广告植入太多,应用“目不暇接”。
耳熟能详:
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深入人心:
形容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此处指对品牌的熟悉,;应用“耳熟能详”。
堂而皇之:
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多含贬义);也形容体面或气派大(多含贬义)。
冠冕堂皇:
形容表面上主严或正大的样子。
此处指广告植人不加掩饰,应用“堂而皇之”。
心知肚明:
心里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
心照不宣:
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
此处的“观众”是一个群体,不存在“彼此”,应用“心知肚明”。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使用不当,此处应用表示“经过”的介词,排除A、C两项;“解说”即解释说明,不合语境,排除D项。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木题应在读懂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前后文内容,根据主题一致、句式统一等原则判断出使用正确的语句。
根据后一句可知,括号内应是“……是……”的句式,排除A、B两项;C项主宾搭配不当,故选D项。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1)将“顺当”改为“畅通”;
(2)将“事情”改为“事宜”;
(3)将“打算”改为“计划”;
(4)将“时候”改为“期间”;
(5)将“大伙”改为“用户”。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得体的能力。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或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注意谦敬词。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叫忧民情节;
读陆游、辛弃疾,你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2.圣人无常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匪我奄期;子无良媒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考生可抓住关键字词,再结合全诗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
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C;3.D
解析:
1.A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C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D以偏概全,太绝对.“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
2.“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
3.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表明了土豆在各地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丰富了土豆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行文富有变化。
2.土豆外表憨厚朴实,像是我的兄弟;土豆伴随我长大,与“我”关系密切;进城打工的乡亲具有泥土般的品质,他们是我的土豆兄弟。
3. 紧承上文“春天阳光里的土豆”;运用比拟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人与土豆和谐共处的温暖画面;表现了人与土豆间亲密的关系,赞美土豆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创作的意图理解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题干的指向到原文中去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本题题干问的是:
文章为什么宕开一笔写德国的土豆?
根据对题干中写德国土豆的内容的理解,从内容上丰富了土豆的内含和特点,从情感上看体现了我对土豆在生活中重要地位的赞赏,从读者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写德国土豆是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写德国土豆,本身就是对土豆世界范围内的意义的扩大理解,这样也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土豆的挚爱之情。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要注意认真抓住标题的重点词语,从文本内容中进行对标题含义的解读。
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
本题题干问的是:
文章标题“土豆兄弟”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根据对标题的把握和理解,考生要注意从“兄弟”这个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读标题,首先“兄弟”体现的含义是我和土豆的情感,其次是文后对进程打工的兄弟的土豆般质朴性格的赞美,最后可以结合主题内含是质朴、踏实、平凡。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赏析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文段在文本中结构的作用、文段本身运用的手法、文段内容中体现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注意语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部编版高一 语文 寒假 作业 23